重修五里墩雷祖庙背后的故事—— 一次采访中的意外发现与深情记录

王新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王新红 (甘肃永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记忆,雷祖庙便是这样一处所在。它不仅是信仰的寄托,更是五里墩村村民精神的象征。细看功德挂匾“五里墩雷祖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四年复建,毁于文革,今逢盛世,社会和谐,在广大群众和仁人志士的热情倡议和大力支持下,捐资重建,历时一年二月,于公元二〇〇六年六月竣工,大殿琼楼玉宇,彩绘一新,其功德无量”。近日,我有幸采访到了重修雷祖庙的发起人之一王受天老人和年轻的新会长高清红同学,而这次采访的意外收获,则是一本尘封的日记,它静静地躺在书架的一角,却无声地诉说着重修过程中的辛酸与喜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受天老先生,今年85岁,本村乡贤,心怀敬畏,他一身朴素,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温和。谈及重修雷祖庙的初衷,王老先生的语气中满是深情:“雷祖庙不仅是我们村的标志性建筑,更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和信仰。看到它因年久失修而日渐破败,文革毁损我心如刀割,于是决定站出来,发起重修工程。”</p> <p class="ql-block"> 【意外的发现 日记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在采访的间隙,高清红同学引领我参观了他为重修工程准备的工作室。在一堆堆的文献资料中,一本略显陈旧的日记吸引了我的注意。王老先生见状,轻轻拿起这本日记,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容:“这是我在重修过程中随手记下的点滴,没想到现在成了珍贵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翻看日记摘抄第一页雷祖庙记事: </p><p class="ql-block">2005年6月11日(端五节起降)由华校长发起决定修雷祖庙。</p><p class="ql-block"> 6月19日在李成才家讨论各社人员而后开会。</p><p class="ql-block"> 6月22日在李成才家华校长主诗召开各社代表人员会议,成立协会、印发倡议书,確定地址等,確定修大三间。</p><p class="ql-block"> 6月29日去柳树,营儿,满城看庙样?</p><p class="ql-block"> 7月10日 在天受天家讨论召开全村联议会並发請東,致学友学子的一封信,决定7月20日(六月十五日)召开联谊会。 7月20日下午三点在五理墩学校正式召开五里墩全村联谊大会,实到97人,五、六、七社占大多数,并特邀王德祥,王生才,李文辉、高成安等老人,还有王文生、高学仁、孙小林、闫永泰、闫发旺、王乐田、刘新章、王生忠等知名人士参加。</p><p class="ql-block"> 最后的一页20011年(三月初十日)4月12日召开塑神像开光第三次会议:</p><p class="ql-block">1、全体会员通过有潘东子开光,有朱正英、祁得香联系,</p><p class="ql-block">3.日子决定在三月廿八日,还要用法师:由潘东子联系</p><p class="ql-block">4.由王受天与画匠联系。</p><p class="ql-block">5.会期三天,但得四天的准备</p><p class="ql-block">6.伙食准备计划人数:200碗-500碗烩菜</p><p class="ql-block">杜主任、候永章负责,从三月二十七日就开始行动。 </p><p class="ql-block"> 厚厚的日记,一页页字迹工整,情感真挚,仿佛带我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那段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日子。日记中,既有面对资金短缺、材料采购困难的无奈与焦虑,也有村民们自发组织、无偿捐地、捐款捐物齐心协力的感人场景;既有面对反对声音时内心的挣扎与坚持,也有工程顺利推进时难以言表的喜悦与自豪。</p><p class="ql-block"> 【辛酸与喜悦交织的旅程 】 </p><p class="ql-block"> 日记里记录了许多难忘的瞬间:有一次,为了筹集资金,王老先生亲自走访了村里的每一户人家,耐心讲述重修雷祖庙的意义,最终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又有一次,在炎炎夏日下,与乡亲们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地拉着架子车,搬砖运料、搅拌和浆。他们的辛勤付出让王老先生深感敬佩与感激。当然,也有遇到挫折时,王老先生深夜难眠,独自在日记中倾诉心声的片段。 </p><p class="ql-block"> 看了日记,二〇〇六年四月八日要立木上梁,资金缺口大,高清红同学补充说:“当时木工师傅的活已接近尾声,立木是一个关健所在,在我石膏粉厂开了两天的会议,也没定下来,我站起来表态,为了打消群众的质疑声,为了提高大家的精神,也为了争取一些资金上的困境,有我主办立木大事,赢了是庙上的,输了有我高清红承担”,老王爷和华校长说行!就这样办!于是搞了一个轰轰烈烈的立木上梁大吉。并且为庙上赢了一万元,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打消了群众的质疑声,群众真真切切看到我们的成绩,大家也有了更大的凝聚力”!但更多的,是那些充满希望的文字。每当遇到难关,总有热心人伸出援手,每当工程取得进展,村民们都会自发前来庆祝,那份纯粹的喜悦和成就感,让所有的辛苦都变得值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雷祖,即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是道教中雷部的最高天神,掌管复杂的雷神组织。他的总部设在神霄玉清府,下设三省九司、三十六内院中司、东西华台、玄馆妙阁、四府六院及诸各司,各分曹局。雷祖不仅管理雷霆,还负责行云布雨、斩妖伏魔、号令雷霆,上照天心大道,下济幽冥群苦。他的形象威武,身后有黑麒麟和鄧、辛二位元帅。在道教神话中,雷祖被认为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他的全称是梓潼神‌张亚子,原名为‌张育,是蜀地的一位英雄人物,因抗击前秦苻坚战死而受到纪念。文昌帝君最初是作为梓潼神被崇拜,后来与‌文昌星合并,成为主管文运功名的神祇。他的形象通常被描绘成一位头戴冠冕的官员,手持书卷和笔,身着华丽衣服,面容慈祥。文昌帝君不仅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受到学子的崇拜,还主管着‌文学艺术等领域,被视为文学艺术的守护神。他的信仰在南方尤其盛行,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可见其在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p> <p class="ql-block">财神 赵公明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北财神。他最早出现在《搜神记》、《搜神后记》和《列仙全传》等古籍中,但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是《封神演义》。在这部作品中,赵公明是截教的外门大弟子,拥有强大的法力,甚至曾追杀燃灯道人。不幸的是,他被神秘的陆压道人所杀。姜子牙在封神时,赐予他“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的封号。尽管这个封号与招财纳宝无关,但民间传说赵公明手下有四个小神,分别负责财富的各个方面,因此他被尊为财神。现在,赵公明的形象经常被供奉,他骑黑虎,手持金元宝,是华夏地区最受尊崇的财神之一。</p> <p class="ql-block">送子娘娘又称注生娘娘,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中掌管生子的神。她被广泛尊奉为生育之神,特别是在闽南、台湾一带,送子娘娘被视为最受尊奉的神祇之一。送子娘娘的民间称呼繁多,包括但不限于‌临水夫人、‌顺天圣母、子孙娘娘、催生娘娘、授儿娘娘、奶母娘娘等。她的形象通常被描绘为端庄慈祥,左手执简本,右手执笔,象征记录家家户户的子嗣之事。送子娘娘不仅在民间信仰中备受推崇,而且在道教信仰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被认为是‌碧霞元君的化身之一。</p> <p class="ql-block">九天圣母 也被称为九天玄女,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位女神,后来被‌道教奉为高阶女仙与术数神。她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崇高显赫,是一位深谙军事韬略、法术神通的正义之神。九天玄女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各类古典小说中,成为扶助英雄铲恶除暴的应命女仙。因此,她在道教神仙信仰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其信仰发源可追溯至先秦以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时六年,如今雷祖庙大殿及山门已建成,初具规模,里面塑神像有雷神、文昌帝君、财神、送子娘娘,九天圣母,壁画八仙过海栩栩如生,这是信仰的力量,文化的传承。促进老年人精神文化活动一项重要内容,是人们对风调雨顺的祈愿。每当过文化庙会时人们喜笑颜开,人声鼎沸,游人如织,物资交流,品美食,唱秦腔,扭秧歌,跳广场舞,乡音、乡情好热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甘肃、青海雷祖庙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风神庙、土地庙、山神庙、俄博等一起,用于祈求风调雨顺。青海的六大雷祖庙,分别位于平戎城、西川镇海堡、丹噶尔、南川黑古城、北川永安城和威远城,这些庙宇的建设反映了当地居民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对风调雨顺的祈愿。此外,雷祖庙也是宗教场所,是地区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景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例如,山东牟平的雷神庙,不仅是为了纪念雷神显灵而建,还成为了当地的文化符号和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 雷祖庙的存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神灵的信仰,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和谐共处的追求。这些庙宇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深刻感受到了重修雷祖庙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与坚定信念。王老先生和他的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责任与担当,也让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而那本意外收获的日记,更是成为了这段历程中最宝贵的见证。它不仅记录了重修雷祖庙的点点滴滴,更传递了一种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让我们记住团队的每一个人〈已离世的老前辈名字:王得祥、华立中、李成才、王玉、王生才、高成安、张德才、王生忠、李文辉、王文生)。还有健在的知名人士朱正英,张志彪,祁德香、胡生国、杜宗棠、高清红、闫发旺、闫永泰、王海清、王国琴、刘菊兰和很多家乡在五里墩村因在外工作的学友学子,驻地企业、各级政府、有心功德群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这份精神将会继续激励着人们,为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传统美德,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写于2024年7月29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雷祖圣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