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西藏

老张

<p class="ql-block">  西藏地区,被称为世界的第三极,这里汇集了世界上最多的高山、峡谷,寒冷的气候、稀薄的空气、匮乏的物产,使这里并不适合人类居住,但令人惊异的是这里不但自古以来就有人居住,而且他们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高原的雪山、湖泊与藏地的人文、传统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人前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珠穆朗玛,世界的最高峰,旗云飘飘</span></p> <p class="ql-block">  我有幸三次进藏,刚开始对西藏一无所知,在经过了上万公里的跋涉之后,从对绝美的高原自然风景的迷恋,逐渐对西藏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众所周知,数亿年前,青藏高原这里是汪洋一片,由于印度板块冲向亚洲板块,并插入到亚洲板块之下,从而使亚洲板块不断地抬升,最终形成了青藏高原,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等一众群山在这里拔地而起,成为了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把视角升高,从数万米的高空俯瞰欧亚大陆,陆地就像漂浮在湖泊里的小岛,青藏高原像一座山峰伫立在小岛的中部,在山峰北侧的山脚下是地广人稀的新疆,更远处是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再往北就是俄罗斯,东北方向是古称吐谷浑的青海、地势平坦的蒙古草原;山峰的西侧是阿富汗、巴基斯坦,从这个方向可以去到伊朗、土耳其,继而到达欧洲,山峰南面的山脚下就是印度、泰国,不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印度洋,而山峰的东面就是中国的中原地区。 让我们再把视角降低,降到珠穆朗玛峰之下,青藏高原上一座座山峰呈现在眼前,在东西长2450公里,南北宽250多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上,和高山一起出现的还有大河、湖泊、深谷、平原、森林、戈壁、荒漠等各式各样的地形地貌。其中阿里地区就是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高原的山顶平台,到处都是荒原,看不到一棵树木;而吉隆沟、勒布沟、陈塘沟、亚东沟等地位于高山之间的深谷之中,海拔不超过2000米,植被茂密、气候温暖湿润,完全是亚热带气候。墨脱的海拔更是低于1000米,那里还出产热带地区才有的香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由雅鲁藏布江冲击而成的林芝地区,如果没有背后的雪山还以为是江南</span></p> <p class="ql-block">  对于遥远的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人来说,青藏高原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而对于身处这座大山之中的居民,他们的生活却因为微观的环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地理位置、环境对居住在那里的人的智力、体力、信仰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左右当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而人类为了争取更好、更大的生存空间,往往都会对外扩张。欧洲,这个位于青藏高原西方的群体,由于土地稀少、粮食产量不足,一直有向东扩张的冲动,俄罗斯、蒙古虽然拥有广袤的土地,但由于所处的纬度较高,气候寒冷、物产不足,也有向南、向西扩张的野心,而位于南面的印度虽一直觊觎藏地,有心向北扩张,可惜喜马拉雅山就像一堵高墙挡住了他的去路,让他感到有心无力;位于东方的中国相对来说气候条件、土地资源都较好,自秦汉以来主要的兵力都在防范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的侵袭,对外扩张的动力明显低很多,青藏高原的历史就是在这样的宏观和微观自然环境下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人类社会的初期,智力不足、人口数量较少,主要生存的压力来自于自然环境,天灾、猛兽和疾病,所以根本不会对外扩张,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打猎、耕种。随着智力的不断提高,会制作武器、驯服野兽之后,特别是驯养了马以后,人类的活动半径开始扩大,不过,按现在的说法,也只能在做做周边游,还不能远行。之后,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人口开始增加,一个个的部落开始形成。这个时期,西藏的人类社会也是部落形态,那时拉萨还不是西藏的中心,而是阿里地区,叫象雄王国,它的首都穹窿银城,是传说中的象雄都城,位于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卡尔东城。象雄王国疆域辽阔,包括了现在中亚、南亚,甚至西亚等国家的不少地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阿里地区虽然没有树木,但有这样由水流在地上冲刷出来的大地之树</span></p> <p class="ql-block">  公元七世纪初,中原是李世民的盛世大唐,而西藏这个时候出了一个松赞干布,正是他建立了吐蕃王朝,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就是那个娶了大唐的文成公主、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安排吞弥·桑布扎去印度学习梵文,最终发明了藏文,还主持修建了大昭寺、小昭寺和早期的布达拉宫,虽只活了34岁,却对西藏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松赞干布。 </p><p class="ql-block"> 松赞干布创建吐蕃王朝之后的100年,吐蕃不断向东发兵攻打大唐的领地,而大唐此时的主要精力用于应对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无法与吐蕃全面抗衡,从而双方形成长期的拉锯战。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吐蕃趁着大唐虚弱之际,派兵攻占了长安数日,之后虽退出长安,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占领着河西走廊这一要冲,阻断了中原前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吐蕃王朝鼎盛时期,青海全境、新疆、甘肃、宁夏的一部分,南亚、中亚的大片地区都在其管辖之下。 不过,松赞干布估计没想到,短短两百多年,他的后代末代赞普朗达玛就让吐蕃王朝土崩瓦解,王朝曾经统御的广大地区重新分化成一个个的部落,只有一只王族后裔远遁阿里,在古格建立起了地方政权,又延续了数百年,也算是对松赞干布的慰藉。</p> <p class="ql-block">  在中原地区,大唐王朝落幕之后是经济发达、武力孱弱的宋朝,虽然宋朝无法对藏地有更多的影响力,但拖住了来自北方的各个游牧民族的主力,使得藏地在这个时期能偏安一隅,各部落之间虽内斗不止,但没有了外患之忧。自松赞干布之后,藏地再也没有出现过可以一统天下的雄主,藏地自此也再也无力向外扩张,唯有自保而已。 </p><p class="ql-block"> 宋朝之后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踏遍了欧亚大陆,藏地的发展自然也受到蒙古的影响,在忽必烈的庇佑下,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八思巴成为了蒙古人的国师,并在藏地建立了政教合一的萨迦政权。蒙古铁骑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到百年的元朝就被朱元璋的明朝所取代,不过,蒙古人虽然退回到了大漠,仍然是对明朝威胁最大的外患。这个时期,蒙古人沿袭忽必烈时代的传统,继续对藏地施加着影响,而藏地宗教界涌现出了一位划时代的人物——宗喀巴,他创立了格鲁派,开始在藏地进行宗教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宗喀巴的一众弟子中也涌现出几位杰出的人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蒙古人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影响力,开始和格鲁派结盟,达赖喇嘛的名号就是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明朝封“顺义王”)于1578年在青海赠与哲蚌寺当时的法台索南加措的,达赖喇嘛是蒙古语,意思是学识渊博犹如大海一样的上师。索南加措是第三世达赖喇嘛,宗喀巴的八大弟子中最小的根敦朱巴是一世达赖喇嘛,而根敦朱巴的转世根敦嘉措是二世达赖喇嘛,索南加措是根敦嘉措的转世,也就是说一、二世达赖喇嘛是追认的,在世的时候并没有这个称号。当时的明朝是万历皇帝,张居正是宰相,是正式承认了这一封号的,并派使节加以敕封。在整个明朝时期,中央政府没有对藏地进行直接管理,而是通过对蒙古人封王的办法,用蒙古人与藏传佛教的主要教派来共同管理藏地。我们说自古西藏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里可以看做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布达拉宫是随着达赖喇嘛世系的发展而建成并最终成为了藏区的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  努尔哈赤创立的后金乘着明朝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搞得焦头烂额之际,在吴三桂的配合下不费吹灰之力入了关,建立起了大清朝。顺治皇帝于1653年让五世达赖喇嘛进京,对他进行了正式册封,并授予了金册和金印,自此,达赖喇嘛这一称号有了政治意义和法律效力。到了1751年,为了更好的治理西藏,清朝让七世达赖喇嘛掌管地方政权,开始了西藏政教合一的管理模式。此时,蒙古人的势力逐渐退出了西藏的政治舞台。 班禅的称号始于1645年,当时控制西藏实权的蒙古首领固始汗封称宗喀巴的四传弟子罗桑确吉坚赞为“班禅博克多”。“班”是梵文“班智达”,汉语意为“学者”;“禅”是藏语“钦波”,汉语意为“大”,合起来是“大学者”的意思。“博克多”则是蒙语,指有智有勇的英雄人物。固始汗令罗桑确吉坚赞主持扎什伦布寺,并划分后藏部分地区归他管辖,称为四世班禅(前三世为后人追认),而宗喀巴的弟子克珠杰被追认为一世班禅。 固始汗封班禅的称号意图很明显,就是不让达赖喇嘛在藏区一家独大,让班禅坐镇后藏,达赖喇嘛只能管理前藏,这样可以互相制衡,特别是限制达赖喇嘛的发展。明朝皇帝们大多采取闭关锁国的态度,对藏地的兴趣不大,只要不添乱就行,任由蒙古的各个部落在藏地交替掌权。而到了清朝以后,特别是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就不同了,他深知藏地对整个中原地区的重大意义,一直致力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藏地。因此,1713年,康熙皇帝正式册封第五世班禅罗桑意希为“班禅额尔德尼”(满语意为“珍宝”)并赐金册金印,称为班禅五世,自此,班禅和达赖有了平起平坐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扎什伦布寺是后藏的中心,历代班禅的驻锡地(灵塔安放地)</span></p> <p class="ql-block">  藏地之后的200多年就一直是政教合一的治理模式,中央政府派了驻藏大臣到拉萨,和噶伦(一僧三俗)一起管理地方事务,地方的最高决策者是达赖喇嘛,当达赖喇嘛圆寂,转世的达赖喇嘛尚未成年之时,中央政府会派一名活佛去担任摄政,代替达赖喇嘛执政,前后共有四位活佛担任过这个职务,他们当时的住地就是现在拉萨的四大林,这种模式一直沿袭到西藏解放。 近一千多年的藏地历史,几乎就是藏地的宗教发展史,藏地的文化也深深的受到各个宗教教派的影响。今天的西藏,只是历史上藏地的一部分,云南的香格里拉、四川的理塘、青海的玉树、甘肃的甘南,还有现在属于尼泊尔、印度、阿富汗、不丹、巴基斯坦等国家的一些地区在吐蕃时期都是在藏地的范畴内,生活在这些地方的人都是藏族人,保持着与现在的西藏高度相似的宗教、文化、语言、生活传统。所以,从文化这个角度去看一看藏地是最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藏地历史最悠久的宗教叫做苯教,和其他地方的萨满教一样,刚开始都是以崇拜自然界的神山、圣湖为主,后面逐渐有了自己的仪轨、护法神体系,其中的祭祀活动有野蛮、血腥的内容,如采用生祭甚至活人献祭。苯教也是如此,藏地的每一座雪山、每一个湖泊都有名字,还有以之为主人公的神话故事。原始的苯教在象雄王朝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辛饶弥沃在苯教的基础上创立了雍仲苯教之后,更是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藏地天寒地苦,生活在这里的人更需要精神上的寄托,才能与严苛的自然条件抗争。雍仲苯教还革除了原始苯教中残忍的血祭,用糌粑、酥油做成各式造型来替代活物、活人进行献祭。宗教在藏地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很高,但也需要王权的支持而获得更多的信众,王权也需要宗教的赐福而拥有合法的统治地位,当统治阶层内部产生矛盾的时候,宗教就难免需要选边、站队,从而和王权产生激烈的冲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佛教、苯教、耆那教、印度教都奉为神山的冈仁波齐</span></p> <p class="ql-block">  苯教在藏地一家独大的局面是由松赞干布开始尝试去改变的,他迎娶了信奉佛教的文成公主、尺尊公主,这两位公主带着释迦牟尼佛主的等身像和大量的佛经进入到藏地,松赞干布为她们修建了大昭寺、小昭寺来供奉佛像。松赞干布也因此被藏传佛教尊为三法王之一。不过也就仅限于此,大昭寺、小昭寺在那时只是两位公主的祠堂而已,还算不上真正的寺庙,因为缺乏佛教三宝佛法僧里面的僧人。松赞干布试图把佛教引入到藏地是因为苯教的势力太大,已经对王权的统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但他的这个愿望一直到他去世100多年后,才由他的后世子孙赤松德赞实现。是他从印度请来了寂护和莲花生两位大师,而莲花生大师在与苯教的法师在斗法中胜出,从而佛教获得了一些贵族的支持,赤松德赞为两位大师在山南修建了桑耶寺,自此,佛法僧俱全,佛教得以在藏地正式开始传播。赤松德赞也因此被藏传佛教尊为三法王之一。还有一位法王就是赤祖德赞,是他极力促成了吐蕃与唐朝的“长庆会盟”,双方结束了长达百年的战争,会盟时所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仍屹立在大昭寺门前,由于赤祖德赞大力推广佛教,对佛教在藏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也被尊为藏传佛教三法王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昭寺的金顶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里是藏民心中的圣地</span></p> <p class="ql-block">  藏王在藏地引入佛教的目的是为了打压苯教的势力,苯教历经千年而不倒自然是树大根深,加之佛教大兴土木修建寺庙、供养僧人和寺庙是很费钱的事情,需要增加老百姓的赋税,这就为后来藏地的几次灭佛事件埋下了导火索。到了公元八世纪初,吐蕃的末代赞普因为寺院占用了太多的土地、农户,侵害了藏王的利益,最终选择了灭佛,大肆屠杀僧人,关闭寺庙,甚至把大昭寺改成了屠宰场,最后他被一位决心护法的僧人用弓箭刺杀身亡,吐蕃王朝也就土崩瓦解了。 吐蕃王朝之后的藏地是群雄割据的时代,不同的部落首领按照自己的喜好治理部落,有的选择信奉苯教,有的选择信奉佛教。位于阿里地区扎达的古格王朝是由吐蕃王室的后裔建立的,他们笃信佛教,并从印度请来了阿底峡尊者弘扬佛法,使得佛教的影响力在藏地不断扩大,加之在这个时期,佛教加速了与苯教的融合,使得佛教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使得其信众不断增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位于昌都市丁青县海拔4800米的孜珠山上的孜珠寺是苯教最古老的寺庙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苯教在藏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苯教里的众神体系、仪轨深入人心,佛教吸纳了这些,把苯教的众神体系纳入到佛教之中,就拥有了众多的护法神,并接受了很多苯教的仪轨,比如煨桑、经幡、尼玛堆、酥油花、跳神等等,藏传佛教由此而诞生,它不同于印度佛教和汉地佛教,可以说自成一家,并逐步成为了藏地大部分人的宗教信仰。现在,当我们去西藏旅行的时候,进入到一些寺庙内,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是无法分清是苯教还是藏传佛教的寺庙,如果是藏传佛教的寺庙,要分清是哪个教派的就更难。这些说明佛教的藏地化做得很好,在经过漫长的岁月后,两个曾经斗得死去活来的宗教走上了和平相处、融合发展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之后数百年,佛教在藏地开始开枝散叶,并产生了众多的教派,涌现出大量的得道高僧。其中宁玛派是最早的,也是和苯教结合得比较完美的,宁玛派的出家人是可以结婚生子的,前几年传说北京有十几万的仁波切(活佛)大多数都是来自宁玛派。还有萨迦派、噶玛噶举派,前面讲过,萨迦派的八思巴受到忽必烈的器重成为了蒙古国的国师,并最终在藏地以政教合一的形式统治了藏地100多年。噶玛噶举派是西藏密宗的主要教派,而噶当派是阿底峡尊者创立的,强调先显宗后密宗的修行方法,并要求僧人严格执行戒律。当然各大教派中还有如日中天的格鲁派,稍后再详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位于山南市洛扎县海拔4200米的卡久山上的卡久寺是虽是五世达赖创建,却是宁玛派的 </span></p> <p class="ql-block">  先讲一讲活佛转世制度,这是噶玛噶举派于13世纪末首创的一个制度,可以说这个创意对之后的藏地的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得道的高僧圆寂后,可以转世投胎,被找到的转世小孩叫灵童,灵童在经过严格的训练和学习后有可能达到前世的修为水平,在现世继续前世的传法事业,世代相传、生生不息。普通人虽没有高僧那样的德行,但可以通过念经、转山、叩拜、磕长头来积累下一世的福报,从而在去世后可以投胎成为一个更有德行的人,生生世世、不断轮回,有早一日也能成为活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位于山南市隆子县扎日神山脚下的机甲寺是萨迦派的寺庙</span></p> <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在藏地的崇高地位把这样的思想体系逐步深入地植根在每个藏人的内心之中,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藏人挣了钱愿意捐赠给寺庙、去供养僧人,会不辞辛劳地去冈仁波齐神山磕长头转山,会把最聪明的孩子送到寺庙去出家,会每天念六字真言,摇转经筒。他们对来世福报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对今世生活状态的关注,对活佛和寺庙的重视程度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对家人和家庭的关注。对物质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也正是这样的宗教信仰改变了藏、蒙两地人的思想,使得原来比较嗜血、生猛好战、不断对外扩张的藏民、蒙古人开始变得温和、虔诚。 对比一下汉地的情况,其实我们也有一套转世系统,而且前世能见到今世,甚至后世,那就是血亲系统,汉人首先是崇拜自己的祖先的,而我们的子女就是我们的转世,我们的孙辈就是我们的后世,为了他们能健康成长、幸福生活,我们会殚精竭虑、不辞劳苦地工作,为他们创造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子子孙孙、香火不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所以,我们对物质的重视程度很长时期内会超过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只有当我们的身体逐渐衰老,子女已经成家立业、衣食无忧,才会开始关注自己精神世界的需求。 这两个系统无需比较优劣,世界本身就因为有了多样性才会显得有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惹雍错,苯教的圣湖,象雄古国的发源地</span></p> <p class="ql-block">  再来说说格鲁派,时间来到了14世纪,在经过萨迦派的执政后,藏地的各大教派、寺庙很多已经背离了阿底峡尊者对出家人修行的基本要求,很多僧人不守清规,甚至娶妻生子、大肆敛财,对寺庙管辖的农户进行盘剥、欺压,造成民怨很大,社会上已经开始有反佛的情绪在蔓延。宗喀巴就是在这个关键的时期横空出世的,宗喀是个地名,是他的出生地,位于现在青海省的塔尔寺附近,巴是尊称,他的本名是罗桑扎巴。宗喀巴经过多年的修行,对显密两派都有精深的造诣,得到了众多的拥护者,由此他创立了格鲁派,要求僧人严格执行戒律,先学习显宗,学有所成后才能学习密宗。之后他创建了甘丹寺,并规定甘丹寺的法台,也就是甘丹赤巴是有德者居之,而不是转世者世袭,他虽然没有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但为格鲁派创立的学习、修行体系大大地净化了僧人队伍,之后格鲁派源源不断地涌现出很多得道高僧,最终成为了藏传佛教当仍不让的领袖。所以,宗喀巴大师是不仅是一位高僧,更是一位教育家,他深知人才对藏传佛教发展的重要性,藏地地位最高的两位活佛体系: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的称号都是追认给了他的弟子,他的历史及江湖地位就可见一斑了,因此,他在藏地佛教界的地位可以和莲花生、阿底峡、寂护大师平齐。</p><p class="ql-block"> 之后,他的弟子又在拉萨附近建立了色拉寺、哲蚌寺,他最年轻的弟子、后来被追认为一世达赖喇嘛的根敦朱巴还在日喀则创建了扎什伦布寺,加上后来在他的出生地建立的塔尔寺,在甘南建立的拉卜楞寺,统称为格鲁派的六大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位于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的五明佛学院</span></p> <p class="ql-block">  达赖喇嘛无疑是近数百年来藏地历史里最耀眼的明星,所以要讲一讲这里面最著名的几位,首先是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加措,正是他首先从蒙古俺答汗那里获得了达赖喇嘛这个称号,从而有了这个世系的活佛,投桃报李,他的转世——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就是俺答汗的曾孙,所以投胎其实是个技术活,寻常老百姓的子女几乎不可能有机会成为这样高级别的活佛的。五世达赖喇嘛多桑嘉措就是出生在日喀则地区的统治者——琼结巴家族。他被尊称为“伟大的五世”,正是在他的努力下,达赖喇嘛也正式清朝顺治皇帝册封了金册、金印,成为藏地最尊贵的政教合一的统治者。布达拉宫是在他的亲自管理下得以建成现在的规模,他写的《西藏王臣记》是研究藏地历史的重要文献。他所著的《相性新释》《菩提道次第论讲义》和《引导大悲次第论》等著作在藏传佛教界流传很广,并被公认为宗教经典。他在布达拉宫里的灵塔是最高的、最奢华的,号称可以抵得上半个西藏。 </p><p class="ql-block"> 也正是由于他的光芒太过炽烈,他圆寂之后达赖喇嘛世系出现了重大的危机,他的弟子桑结嘉措在他圆寂后秘不发丧,长达十五年,但桑结嘉措在远离拉萨的藏南地区(现在叫达旺,被印度人所控制)选择了仓央嘉措作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由于仓央嘉措16岁才被迎请到布达拉宫坐床,之前没有受到过系统的教育,受不了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和戒律的管束,一心想躺平,最终酿成了被废黜、客死他乡的悲剧。从仓央嘉措的事件可以看出,虽然是活佛转世,可能会带有一些灵性,但不经过长期、系统、艰苦的修行是无法成为一位合格的活佛的,他是一位不被认可的达赖喇嘛,所以在布达拉宫里没有他的灵塔,只有一尊塑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位于勒布沟里仓央嘉措的行宫,是他16岁去拉萨之前住过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  除了桑结嘉措,五世达赖喇嘛还有一个有名的弟子,就是噶尔丹,这个新疆准噶尔部落的首领是一个活佛,却不甘寂寞,回到部落当了首领,数次出兵与清朝为敌,康熙皇帝不惜举全国之力,前后十数年围剿他,最终把他挫骨扬灰。 之后在清朝、蒙古人、格鲁派的斗争、博弈之下,又出了两位六世达赖喇嘛(前面一位是蒙古人选的,所以还是被废黜,后面一位圆寂后被确认为七世达赖喇嘛),而之后的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达赖喇嘛都没有活过二十五岁,都死得不明不白。这说明,达赖喇嘛虽地位尊崇无比,但和皇帝一样,是一个高危职业,在各种权利的激烈斗争之下,只有富贵人家的子女有机会被选为灵童,而只有获得最重要的政治力量的支持,达赖喇嘛才能有机会活到成年并亲政。</p><p class="ql-block"> 与达赖喇嘛一系相比,班禅一系就要佛系得多,班禅和达赖是互为师徒的关系——长者为师,幼者为徒。由于班禅一系长期居于后藏的日喀则,远离藏地的政治中心——拉萨,而且处世低调,因此,至今已传十一世,没有英年早逝、死于非命者。其中四世班禅多桑确吉坚赞功德最高,他也是四世达赖喇嘛的师父,他圆寂之后成为第一个在扎什伦布寺拥有灵塔的班禅。而五世班禅罗桑意希的经历比较特别,他先后担任过三位六世达赖喇嘛的师父,仓央嘉措16岁时是由他主持受的沙弥戒,过了几年到了仓央嘉措该受比丘戒的时候,却抱着僧袍来还给五世班禅,要求还俗,可想而知那时五世班禅是多么的郁闷。不过,在那个多事之秋,他一直婉拒各方面请他到拉萨主政的要求,在拥有权力和继续修行之间选择了后者。 </p><p class="ql-block"> 藏区在很长的时期内都是处于政教合一的状态,95%的人都是农奴,只有5%的人是僧侣和贵族,当宗教成为统治者的工具的时候,对于信仰宗教的普通人来说是很残酷的,因为他们有时会分不清自己要献出的金钱甚至生命是为了信仰还是为了统治者的私欲。这一状况在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得到了根本的改变,现在藏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藏地就像一位勇武的将军,扼守住了西方世界通向东方的门户。正是有了藏地的存在,有了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曾经不可一世的大食、波斯、罗马、突厥等帝国因为中国丰富的物产——陶瓷、茶叶、丝绸......,都有东进的野心,但在稍作尝试后就都放弃了,藏地是他们无法逾越的天险,从这个意义上讲,藏地一直在守护着汉地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年解放军先遣连就是从新疆的民丰县经过美玛错达到阿里地区的改则县进入西藏的</span></p> <p class="ql-block">  对于西藏,我们一开始都是被高原美景所吸引而跋涉千里去到那里,甚至很少和藏民接触,去得多了,慢慢会被那里的文化所吸引,会发现藏地的宗教、风俗等人文和汉地是如此的不同,如此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整个中国的历史,藏地与汉地的互动、融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甚至影响到了新疆、蒙古与汉地的关系,研读这段历史的演进,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了解整个中国发展的进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纳木错是每一个第一次到西藏的人都会遇到的美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位于那曲市比如县的萨普神山是苯教的神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