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次来呼和浩特,都惦记着吃一顿早餐稍麦,这已经成为一种情怀,一种习惯。</p><p class="ql-block"> "一两烧麦,一碗砖茶",呼市人的清晨就在这一口稍麦的香气中悠然开启。有“无稍麦,不青城”的说法,而塞外青城这传统的名吃,更是让人惦记和回味。听旧城区的老人讲,这里的稍麦最早就是在玉泉区和回民区一带出现的,那时称为“捎卖”,意为捎带着卖。走西口过来的百姓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卖了铺盖,也要吃归化城的捎卖。”可见那时人们就已经对呼市的稍麦很是喜爱了。</p> <p class="ql-block"> 南方烧卖和北方稍麦除了叫法大致一样,可以说完全不是同一种食物。说起稍麦可就大有学问了,史料上最早关于稍麦的文献记载始于800年前的大元帝国,文字来源于韩国,元朝时称高丽国。一本史书《朴通事》记载了元大都的市井生活,稍麦馆到处在街头林立。书中描述:以麦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与汤食之,方言谓之稍麦。麦亦作卖。</p><p class="ql-block"> 稍麦起源于北方,所以大多数北方地区延续了稍麦的传统做法,用薄如纸张的面皮,包裹着鲜美的羊肉大葱馅料。而南方烧麦以上海为代表,用糯米为馅料主体,搭配少许肉沫、香菇,以酱油调味。可以说跟北方的稍麦不管从外形还是馅料都完全不是一回事。</p><p class="ql-block"> 呼市稍麦以羊肉、大葱或沙葱做馅儿,面粉做皮,用专用的烧麦棰擀皮,擀出花边,以皮包馅儿。</p><p class="ql-block"> 前人曾用"美食如诗"来形容呼市烧麦的美味程度。清朝时期,康熙皇帝曾多次巡视内蒙古地区,品尝了归化城的稍麦并对其赞不绝口,从此呼市稍麦成为清朝皇室喜爱的美食之一。</p> <p class="ql-block"> 呼和浩特的稍麦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蒸。蒸稍麦火要急,急火沸汤之上,蒸出来的稍麦透亮劲道。蒸稍麦要在出笼第一时间上桌,趁着热气吃,才能品出稍麦的鲜香滋味。另一种做法是煎,锅底抹一层薄油,将稍麦煎至焦黄,然后加水,同时覆上锅盖,下煎上蒸十分钟左右。出锅后,稍麦底朝上置于盘中,火候恰当,红底白面;皱褶肌理,外型高级;口感酥脆,馅肉嫩滑。烧麦的分量很有讲究,一笼一两,一两八个。80个稍麦皮包80个稍麦,恰好是一斤。但这一斤是指干面粉重量,非指稍麦实重。所以,如果你是外地游客到呼和浩特品尝烧卖,千万别进店就来句:老板,来一斤烧麦。那样撑死都吃不完,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吃一两烧麦足矣。</p> <p class="ql-block"> 吃烧麦的时候,一定要搭配滚热的浓砖茶,这样不仅能消食解腻,更能让茶话变得更具风味。别小看这个青砖茶,那可是300多年前,山西大盛魁商号专门打通欧亚陆上茶道,以呼市为中转站而盛行于当地的,可以这样说:驼载茶香九万里,行销塞外三百年。多少年的有效传承,青砖茶与稍麦可以说是绝配!</p> <p class="ql-block"> 呼市的稍麦还须配各种小菜、当地人爱吃的烂腌菜、小葱拌豆腐、蛰蒙花炝土豆丝、胡油拌豆芽、酸辣萝卜丝等等,而且都是免费的!个别稍麦馆也提供奶茶。一顿早餐,真是咬一口稍麦满嘴肉香,呷一口青茶唇齿回味,就一口小菜荤素适宜,唠一段家常情谊绵长……</p> <p class="ql-block"> 据说呼市稍麦的原料精选讲究,稍麦的皮必须用巴彦淖尔河套平原的高筋面粉制做,可以不塌底、不露馅、不破皮。羊肉必须用来自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羊后腿肉,肥瘦比例为2分肥8分瘦。烧麦用的葱,必须是毕克齐产的大葱,或者是草原上野生的沙葱,味浓、性辣、色亮,或纯白,或翠绿,与红白相间的羊肉搭配,色、香、味俱佳。油须用清水河县产的胡麻油,味道浓郁、鲜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呼和浩特,吃烧麦已然成了一种情怀。询问稍麦馆老板,说是早晨五点半开店,已经有食客入店了,从每天清晨起,就有老爷爷带着老奶奶走进烧麦馆,配着砖茶吃着烧麦,唠着家常理短。然后是家长带着孩子、上班族的夫妻们,谈论着孩子的学习、吐槽着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儿……听着店家高声报单传递的稍麦数量:“油煎一两、蒸二两!”耳边充斥着各色人物的交谈声,在袅袅升腾的茶烟和氤氲的稍麦香气中,元气满满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呼和浩特经营烧卖的餐馆星罗棋布,目前,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遍布着近400多家烧麦馆,为了留住烧麦的老味道,呼和浩特将烧麦作为地域餐饮特色文化打造了烧麦美食街,从小召前街三道巷开始,一直到席力图召,沿街数不清的烧麦馆,不仅留住了呼市人的记忆,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在品尝过烧麦的美味后满意而归。</p><p class="ql-block"> 一种美食,展现了北疆人的一种生活;几段往事,叙说了青城悠久历史的传承。踯躅在青城的大街小巷,观赏着塞外召城的各种建筑风貌,民族特色与中华传统建筑共存,晋陕文化与蒙元文化在这里交织,多民族兄弟和睦相处,协同发展,与时俱进;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与古老的人文特色交相辉映,勤劳、智慧的人们创造了绚丽多姿、民风淳厚的呼和浩特。</p><p class="ql-block"> 祖国最北端,亮丽内蒙古!这里的人们捧起醇香的奶酒,献上盛情的哈达,欢迎各地朋友们都来品尝青城稍麦,体验不一样的北疆风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丘山随笔</p><p class="ql-block"> 2024—8—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