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春,随绿色中原的伙伴走黄河郑州段全程,约160公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黄河入郑</b></p> <p class="ql-block"> 孟津、偃师与巩义交界的旷野里,黄河出洛阳流入郑州。 </p><p class="ql-block"> 北岸平阔,南岸是邙山。</p> <p class="ql-block"> 邙山是秦岭的余脉。秦岭东延,先崤山,后邙山。 </p><p class="ql-block"> 邙山不高,故事却深厚。 </p><p class="ql-block"> 商末武王伐纣,八百诸侯在邙山会盟。 </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继位后,登顶邙山,南望龙门,选择迁都洛阳。于是现今洛阳在东周王城和汉魏洛阳城之外,还有隋唐洛阳城遗迹。</p> <p class="ql-block"> 邙山还有一重非凡身世。 </p><p class="ql-block">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中,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p><p class="ql-block"> 邙山在洛阳北,历史上叫北邙山。 </p><p class="ql-block"> 自古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p> <p class="ql-block"> 这条黄土山脉,土厚水低,是殡葬宝地。早在汉代,邙山就已是人们心目中最佳的安息地。此后的漫长岁月中,这里埋葬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等朝代的40多位帝王和数以万计的皇族公卿和名人将士。到唐代,邙山已无法修建大规模帝王陵寝,至北宋,邙山更“无卧牛之地”,唐昭宗以及北宋皇族安葬在洛阳盆地东部。 </p><p class="ql-block"> 同样原因,加上漕运之便,邙山及其以东的黄土岭上还设有含嘉仓、兴洛仓和敖仓等古代国家粮仓。秦代的敖仓为后世粮仓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郑州桃花峪。秦时敖仓在此附近。)</span></p> <p class="ql-block"> 正是阳春时节。柽柳刚从沙土中抽出新条;河边沙滩散发着阳光的味道;黄河远远地从西北而来,平静得没有一丝波纹,水色竟泛出一丝暖春的晴柔;邙山的阴岭倒映在河面上,一幅前所未见的黄河清景。</p> <p class="ql-block"> 风和水在沙滩上留下印纹。天工之美,令人惊叹。 </p><p class="ql-block"> 远处,几丛野菠菜点缀在水洼中,像刚降落到水面正在收起翅膀的鸟。</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玩沙戏水,乐疯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巩义小三亚</b></p> <p class="ql-block"> 一向不太喜欢附庸之说。 </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里的黄河滩,清丽柔媚,确非寻常所见。</p> <p class="ql-block"> 不久前这沙滩应是平阔浩缈的。脚旁几垄青青的小麦,半浸在水边。这个大水湾,是河道漫漶留下的巨“尾”。 </p><p class="ql-block"> 黄河滩里种庄稼,一定是稳定了几年、动辄几十亩的大沙滩。 </p><p class="ql-block"> 黄河河道总在变。 </p><p class="ql-block"> 不远处207国道上的孟州黄河大桥,是黄河入郑的第一座桥。 </p><p class="ql-block"> 孟州在黄河北,古称河阳,韩愈的家乡。今属焦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背景可见孟州黄河大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天河龙湾</b></p> <p class="ql-block"> 登上邙山山顶,巨大的黄河龙湾呈现在眼前。黄河如天上之水,平阔横流。湾内是平旷的春野,湾头是野花新绿装点的邙山。陡然而落的中国地理二、三级台阶分界线上,西部山地高原和华北平原挟着黄河,在这里激扬交汇,雄浑沉厚,壮阔博大。在郑州住了40年,无数次看黄河,这般激动人心的河景,却第一次看到。</p> <p class="ql-block"> 河中那几片浅滩弯如飞羽,簇在一起像朵花;“花”的下游拖着两条长长的微绿水线,犹如一支砂金花簪浮在水面,轻巧、写意又浪漫。</p> <p class="ql-block"> 这山顶是两块开垦过的田地,如今荒草野花相杂,地边留着机井和管道。井盖很大,想掀开看看里面,又不敢上前。崖边野树纵横,另有两株种植的海棠,满树玫红色的花,粘着一身的阳光和春风,灿烂炫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图:邙山山顶的机井和管道,远处为横贯邙山的连霍高速公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图中心可见黄河河道及北岸滩地</span></p> <p class="ql-block"> 人生是一场又一场的相遇,我们这些人,以及与这里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河洛汇流</b></p> <p class="ql-block"> 伊河与洛河并肩穿洛阳而过。两河交汇后叫伊洛河。伊洛河在巩义河洛镇汇入黄河。</p> <p class="ql-block"> 这是几条让人联想深远的河。 </p><p class="ql-block"> “翩若惊鸿,蜿若游龙”的洛神,隐藏在“河图洛书”里的中华文明基因密码,伊河边的龙门石窟,以洛阳为起点南至余杭北抵涿郡的隋唐大运河,奠基宋明理学的二程“洛学”,还有2020年发现的双槐树遗址,汤汤流水涵育了华夏文明。</p> <p class="ql-block">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中华文明是从黄河与其支流及其支流与支流交汇所形成的小冲击平原上产生并扩展开去的。地图上看,这是一个流动着文明之光的地带:泾河与渭河交汇,渭河与黄河交汇,伊河与洛河交汇,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加上后世的通济渠和汴河,夏商周黄河文明的滥觞,借助于漕运,在帝国时代的西汉至北宋,形成西安——洛阳——开封这一繁盛轴心。</p> <p class="ql-block"> 河洛汇流处风景秀美。西岸长长的神堤从“邙山头”伸向两河汇流的水中,与东边两河间的夹滩形成虎口之形。两岸油菜花正黄,和风绿柳,春光旖旎。远处隐约可见伊洛河汇入黄河清浊相交的水线。</p> <p class="ql-block"> 除了华夏文明的宏大叙事,河洛汇流处还闪耀着熠熠星光。溯伊洛河而上七八里,西岸有北魏皇家石窟寺,东岸是诗人杜甫的家乡瑶湾村。再上行八九里,有凭洛河漕运兴旺十三代的康百万庄园。再上行40里,公元602年,高僧玄奘在偃师缑氏镇出生,13年后在石窟寺出家。 </p><p class="ql-block"> 玄奘故里北4里,是唐昭宗李晔的和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伊洛河西岸的“邙山头”)</span></p> <p class="ql-block"> 洛口村附近的黄河滩,让人迷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名人”故居</b></p> <p class="ql-block"> 在河洛汇流处的黄河以南、伊洛河东西两岸约40里的带状范围内,瞻仰了三处现代杰出人士故居:巩义河洛镇南河渡村董沟常香玉故居、巩义康店镇马峪沟村韩维周故居、荥阳汜水镇南屯村高振西故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高振西故居院子的今日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 常香玉故居在邙山的半坡,坡下有常香玉纪念馆。两下里都锁着门。透过故居街门的缝隙,看到里面的窑洞院子,与街门头一样朴素。故居对面坡上停放着常香玉为抗美援朝前线捐献的战斗机。 </p><p class="ql-block"> 常香玉(1923年-2004年)是豫剧大师,被国务院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上世纪中期在河南及周边省份演出,所到之处,万人空巷。</p> <p class="ql-block"> 韩维周(1908年—1961年)是郑州商城遗址的发现者。 </p><p class="ql-block"> 在一条穿村而过的河沟边,临街一排5座院子都是韩维周故居。其中3个院子的倒座已经翻修改建,另2个院子还是土墙旧瓦房倒座,墙上刷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标语。</p> <p class="ql-block"> 韩维周早年在河南古迹研究会从事考古工作。日军攻占开封后,研究会解散,韩维周返乡。1950年,韩维周在郑州市南学街小学任教。时值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他以考古工作者的职业精神,业余时间常去工地走走,在郑州二里岗发现了一些商代陶片和石器。他向有关部门写信反映的同时,还带着这些古代遗物多次去当面陈述。由此,郑州商代都城遗址惊现天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郑州商城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 当从韩维周故居门前的石碑上读到其参与发表的成果有“《山彪镇与琉璃阁》”时,心中为之一振。山彪是我家乡。小时候听母亲说,日本侵略时从村西北山坡地古墓中拉走了8卡车东西。“《山彪镇与琉璃阁》”发表于1932年至1937年间,这或许是迄今我所看到的母亲关于山彪大墓“口述史”的唯一印证。 </p><p class="ql-block"> 碑文中韩维周的人生令人感念唏嘘。 </p> <p class="ql-block"> 韩维周故居最南头院子的夯土围墙已残破不堪。隔着土墙豁口,看见一孔修葺过的窑洞,门额上嵌着“韩维周诞生窑”的牌子。</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韩维周故居时,两个老太太站在沟对面,饶有兴致地注视着我们这些人。</p> <p class="ql-block"> 南屯村在大伾山山顶上,村文化广场上立着高振西的全身雕像。 </p><p class="ql-block"> 高振西(1907年-1991年)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李四光主持中国南方震旦系地层研究时,高振西主持了我国北方震旦系的研究。他还主持筹建了中国地质博物馆,1959年出任馆长。</p> <p class="ql-block"> 南屯村完全是美丽新乡村模样,村民小楼整齐漂亮。新村西南方有一些老旧房子,高振西故居即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左即高振西故居所在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高振西故居楼顶北望。远处为南屯村的村民小楼。故居院子的位置油菜正长得茂盛。)</span></p> <p class="ql-block"> 故居是并排的两个院子。西院临街的倒座已坍塌,只剩几个砖墙柱朝天而立。东院三开间暗两层倒座楼及街门头均为青砖砌成,墙体厚实,纹饰精致;院子却俨然已成田野了。室内也是精修模样,山墙和隔墙都为窑洞拱券形制。上到楼顶,大伾山山顶风光廓然展现:平齐的山顶之上,油绿的麦田,似乎连着天,小村落偶入其间;近处沟壑纵横,峭壁流翠。 </p><p class="ql-block"> 这么好的房子,这么美的“外景”,何以破败到如此程度? </p><p class="ql-block"> 据悉,高振西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在乡间办私塾。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其父在家乡死于非命后,高振西兄妹再没回过这里。</p> <p class="ql-block">(感谢绿色中原伙伴提供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