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与妻书》真迹在福建博物院展出

有你Lin~You

<p class="ql-block">  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与妻书》真迹原件正在福建博物院公开展出,许多福州民众闻讯前来瞻仰。</p><p class="ql-block"> 中央电视台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四季第六期,最近来到福建博物院,讲述林觉民《与妻书》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1911年4月广州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两封信《与妻书》和《禀父书》在半夜里塞进在福州杨桥巷的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1959年,林觉民的次子林仲新将这封家书捐献给国家,一直珍藏于福建博物院,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福博“镇馆之宝”。据悉《与妻书》真迹曾于2011年10月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和2019年10月建国70周年,在福建博物院展出过几天,由于丝织品在灯光下会加速风化,出于保护文物需要,真迹极少露面,这次是笔者所知的第三次公开展出。</p> <p class="ql-block">  日前,笔者走进福建博物院10号馆临时展厅,看到一方玻璃展柜前围着许多人,目睹到了陈列在玻璃柜里《与妻书》的真容,《与妻书》写在一方白手帕上,经百年岁月呈泛黄色,长42厘米,宽42.5厘米,全文1300多字,笔者难掩激动心情,眼睛紧贴玻璃凝视这封家书,字字缱绻,看到了多处字行间遗留的斑驳泪痕。</p> <p class="ql-block">  林觉民(1887—191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意洞。</p><p class="ql-block"> 让时光倒回到1900年的一天,从福州三坊七巷口林觉民故居走出这位少年,应父亲要求他要去参加科举的第一关——童生考试。在考场上,这个年仅13岁的孩子在考卷上奋笔写下了“少年不望万户侯”7个大字,便扬长而去。</p> <p class="ql-block">  童生考试两年之后,林觉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在学校,他是当之无愧的学生领袖,经常发表演说痛陈时弊。</p><p class="ql-block"> 林觉民的民主革命思想传到父亲林孝颖耳边,不禁喜忧参半,喜的是儿子志向高远,忧的是革命这条路,荆棘遍布。他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娶的是举人陈元凯的掌上明珠,15岁的大家闺秀陈意映。</p><p class="ql-block"> 1905年秋,两人成婚。新婚燕尔,林觉民和陈意映互相坦露心迹,他们吃惊地发现,虽然是包办婚姻,但彼此竟然见解相同,有说不完的话,愈相处情愈深。</p> <p class="ql-block">  1907年,林觉民告别陈意映,东渡日本留学,继续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林觉民走后,陈意映不再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富家小姐,她不仅要照顾儿子,还要侍奉公婆。聪明好学而又勤快的她,很快就成为能够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的合格主妇。而远在日本的林觉民,坚持刻苦求知的同时,还加入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p> <p class="ql-block">  1911年春天,林觉民突然提前回国返家。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林觉民谎说学校放樱花节假,回家探望一下。可事实并非如此,身为同盟会成员的林觉民,是回榕配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筹划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迅速组织联络其他革命党组建了一支“福建军团”。</p> <p class="ql-block">  1911年4月9日,林觉民告别了爱妻,率领20几个人,从福州马尾登船前往香港运送火药。然而,令人可气的是,此次行动计划被内奸泄露,清政府满城搜捕革命党人,起义被迫提前发动。</p> <p class="ql-block">  林觉民深知此次起义行动命悬一线,九死一生,4月24日起义前三天晚上,在香港一家小黄楼,拿出一块方巾,连夜奋笔疾书,写下了给父亲的《禀父书》和给妻子的《与妻书》。燃烛执笔写到天亮,将遗书交给友人说:“我死,幸为转达。”</p> <p class="ql-block">  4月27日下午5点30分,广州起义正式发动。林觉民和160多名革命人士在黄兴的带领下,攻进了总督府。起义军和清军激战中,林觉民不幸腰部中弹,但他仍强忍着疼痛继续奋战,最终因失血过多而体力不支,被清军生擒入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被捕审讯时,林觉民一身正气,慷慨陈词,让清政府备觉压力。数天后,认为不能放虎归山的清政府下了斩杀令。林觉民被押上刑场,就义的那一刻,仍然面不改色,泰然自若。他死后被葬于广州黄花岗,此地还埋葬着其他七十一位起义志士,被后人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p><p class="ql-block">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慷慨就义震动了全国,第一次掀起全国革命的高潮。这个高潮正是1911年10月10日推翻清朝统治的武昌起义,终结了中国二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p> <p class="ql-block">  《与妻书》写下了与陈意映感人至深的绝笔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员;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竞书而与搁笔,又恐汝不察吾意,谓吾舍汝而死……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与妻书》是他泪与墨的相融,在极其悲痛的心情中写下的千古绝文,这封绝笔书一千三百余字一气呵成,怀着悲伤挚情与妻决别,他未负天下人,未负泱泱中华民众,而负了家妻遗腹子,为国铮铮铁骨,与妻情义绵绵,这篇充满家国情怀、人性光辉的情书,读后令人潸然泪下,感天泣地。</p> <p class="ql-block">  终于亲眼见到《与妻书》的墨迹真容了,再仔细端详这篇最深情、最美丽、最伟大的家书,林觉民的字从伊始字迹工整的“吾真真不能忘汝”到最后的“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林觉民已笔迹缭乱,越写到后面越急促,字也越狭小,小小的方巾写不下离别的牵挂和对她的爱意,这血泪写就的情书,穿越岁月风雨,涓涓流淌至今……睹字思人,仿佛看到了伟大情感的诞生处,看到了113年前危难深重的中国,也无法想象当年收到这封泣血家书的孕中妻子陈意映,是处在何等的悲痛中,“……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当今的中国,林觉民的遗愿已实现了,在天之灵的他,可欣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