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周日,正巧参加了颇有地方特色且仪式感强的“圆锁”事宴。好多人一听“圆锁”,不明其意,心想着就写一篇关于中国民间文化“圆锁”习俗的文章,和大家一起分享。</p> <p class="ql-block"> 圆锁,是咱们北方地区专门给长到十二岁的孩子举办的生日仪式,又称“开锁”、“圆羊”,有的地方也称之为“成童礼”、“做十二”。在山西和内蒙古西部地区要加一个“儿话音”才最为地道,称之为“圆锁儿”。</p> <p class="ql-block"> “五千年文明的中华,就有五千年文明的山西”。山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一颗耀眼明珠,浑身是宝,很多传统的、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北方文明印记在山西都能找的到。传说“圆锁”的习俗早在女娲时代就已存在,至今已有千年之久。乾隆年间的《大同府志》中就有“圆锁”这种民间习俗的记载。“男子生弥月或周岁,辫红线锁带之,十二岁始蓄发,俱设祭各庙宇或灶台前,然亦有不行者”。因为当时的“归绥”(内蒙古中西部土默特右旗萨拉齐、清水河一带地区)属山西管辖,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地方志·归绥县志》中讲到“邑俗,男子生赐乳名,就傅始命名,成丁乃字,十二岁圆锁。女子十三蓄发,十五而笄,殆亦冠礼之遗意也。”</p> <p class="ql-block"> “圆锁”应该是三个多世纪前“走西口”的“口里人”将这一民俗带至归绥一带的。因“晋地山脉连亘,耕地较少,凡可种之区,无不人烟稠密,鸡鸣犬吠相闻。其人口之加增,岁不甚速,然已有可观。惟有北邻之绥远,原为一末尽开辟之地,虽天然环境稍逊,要亦无碍晋人刻苦之经营,于是,绥远为山西人口之倾泻地,遂由此发生种种不可分之关系。”很多山西商人选择在包头或附近的水陆码头做生意,如包头的复字号、归化城的大盛魁等。随着晋商实力的壮大,与当地人的联姻、交流和融合日渐频繁,许多山西人“依蒙旗、习蒙语、行蒙俗、垦蒙荒、为蒙奴、入蒙籍、娶蒙妇、为蒙僧者”等等,同时山西人的生活习惯和礼仪习俗也在内蒙古落地生根,例如喜欢“吃面食”、“烙月饼”、“做凉糕”、“大烩菜”“吃饭就点醋”等等,当然了,“圆锁”就是其中的节庆习俗之一,是晋陕文化、草原文化和边塞游牧文化等多元文化互相影响交融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 “圆锁”最开始主要流传于广大的农村地区,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扩散到城镇地区。</p> <p class="ql-block"> 我孩提时候生活的村庄小之又小,几近与外界隔绝,只有一条小河从村口默默地流过,整天见到的是黄土地、老槐树、高粱和莜麦,扬鞭打响的羊肠道与高耸直立的洋教堂。只是听娘娘讲起过“周围村子里谁谁家的孙子圆锁儿呢,姥姥、舅舅们蒸的面圈圈可好看了”,但从未参加村子里过别人家的“圆锁儿”,当然家里穷,我们兄妹几个也没有过“圆锁儿”。 </p> <p class="ql-block"> 依稀记得娘娘口中的“圆锁儿”大致是这个样子。男孩子出生一周岁时,家里人将其寄养到寺庙里,称之为“寄僧”,请和尚为其命佛门中的名号,目的是保佑孩子健康成长。世人皆认为佛门净地超绝凡尘,遁身其间,自然受佛菩萨加持保佑,妖魔邪祟、祸患灾疾不易近身。接着寺院师父给孩子用剃刀剃发,在脖颈上戴一个银锁,或者用红线系五或七枚铜钱制成锁,每日佩带。用一个纸糊的小孩作为“替身”供奉于庙宇,缔结槛内外的亲属关系。孩子年满十二岁时,父母亲拿上供品、香楮等以用布施。有钱的人家可拿绫罗绸缎、可牵牛马,贫穷的人家拿只鸡、鸡蛋等来赠给寺院僧人,取香楮将孩子所带的红线烧掉。寺院僧人让孩子拿着扫帚打扫大殿,随后,僧人拿扫帚去敲打孩子的头,说“速归汝家,此处不要尔矣”。父母将孩子领回家,这就是“圆锁”,也称“还俗”。如果是女孩子,是在家人进寺庙烧香后,登梯子跳出墙外。儿童就此结束在寺庙的“生活”回到家中,家人要准备酒席宴客,亲友们要赠送面锁、面丝、首饰等礼品随喜。</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生活的小乡村,还有一种说法是小孩子出生后七魂六魄不全,每长一岁就会增之一分,用面做的生肖锁锁命,当到十二岁的时候才可魂魄齐全,这个时候要举行开锁仪式。</p> <p class="ql-block"> 操办圆锁规模的大小要根据自家的家庭条件和社会交往而定,但圆锁的程序大同小异。</p> <p class="ql-block"> 正式的“圆锁”仪式一般都在家里进行,在家里的祖宗牌位前摆设祭供物品,如各种点心、各样水果和鲜花。然后,长者上香,全家老少开始聚集到祖宗牌位前燃香、叩首并磕头。香燃烧的气味清静绵长,灯烛一闪一闪红红火火,再加上水果和点心还有其他供品混杂在一起的香气,充满了平安祥和与快乐幸福。这时候长辈要在开锁的孩子前训示,被开锁的孩子在祖宗牌位前跪拜,由舅舅担任开锁人向祖宗祷告,并用钥匙打开事先挂在孩子脖子上的锁(锁上有十二层红布围裹的标记,一年一层)。这样,“圆锁”仪式便宣告结束,全家人聚在一起摆设一顿家宴,以示庆祝。</p> <p class="ql-block"> 大户人家在院里还要在举行一次,规模要大于在家里的。吉时一到,亲朋好友把所有送来的羊和礼品都摆在院中央的大桌子上,其中娘舅家的礼数最为丰厚,至少要带上三至五个面粉蒸的大羊,羊的眼要连接在一起,不能断裂,成为圆形;蒸十五个小羊,四个支羊馒头和一条用五尺多长红头绳、十七个字钱(即铜钱,一岁一个钱,天一个地一个)拴起来的“锁子”,以示成人长大后,要象羊群一样,人旺性温。长辈们把头绳拴的锁子带在孩子的脖子上,同时再带上一条铁链子,用铁锁将铁链的两端锁在一起,先面对天地爷烧香叩头,再向家长叩头,最后孩子的母亲要头戴毛巾站在孩子身边,陪着孩子叩头。接着三个长辈为孩子开锁子,开锁的三个人需不同姓,还需是家中长辈、舅舅和干爹。开锁时口里要念三句话:“一开,聪明伶俐;二开,学业有成;三开,满堂富贵!”。接着长辈们依次按辈份大小将面锁举起,自头而下套过孩子的头上,嘴里念叨着吉祥如意的顺口溜:</p><p class="ql-block"> 面帽帽,扣住你,面套套,套住你。</p><p class="ql-block"> 九石榴,一佛手,守上亲娘永不走!</p><p class="ql-block"> 金鱼鱼,活兔兔,娃娃活个没数数。</p><p class="ql-block"> 茄子好像牵住了,牵住爹娘不放手,鹅鹅好像讹住了,讹住爹娘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头顶鱼,怀抱兔,两个荷花相连住,脚踩莲花岁岁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接着是孩子的家长要把早已准备好的礼物,如裤子、布鞋等送给“干娘”,感谢干娘为孩子12年以来生日的操心。这表明,从孩子12岁起,干娘就不再为孩子蒸“羊”做生日了。这“干爹、干娘”就是“认干亲”来的,是父母亲给自己的儿女从小就认定的一门没有血缘关系的特殊亲戚。这拜认干亲的缘由也很简单,是因为在孩子出生后家人怕孩子太娇贵,不好养活,或是以前生子夭折过,怕自己命中无子,自家的儿女生的“单薄”,担心孩子有朝一日“跑了”(夭折)。做父母的先是给孩子起个能留得住的名字,如:男孩儿取名拴住、保住、拴成等,女孩儿取名拴香、拴梅、拴凤等。再找“先生”看看,掐指“掰切掰切”,孩子“根儿扎得不牢靠”就认一门干亲戚助力帮护,让自家的孩子与干亲家的孩子像小绵羊一样“联起群来”,以求上下和睦,家道昌盛。仪式结束后亲朋好友共进午餐。</p> <p class="ql-block"> 尽管时代变迁,圆锁风俗在内蒙古的西部区仍盛行不衰。现在家长们为“小寿星”举办“圆锁”的仪式在晚上进行的居多,规模也是越来越大。一般情况下,小寿星的同学多的有三五十个,少也有十个八个的,家里亲戚朋友也有上百人。普通一场“圆锁”酒席至少也有十几桌,切蛋糕,吹蜡烛,套面圈,送礼物……</p> <p class="ql-block"> “圆锁”是亲情孝道的自然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流传,满满地都有着大人们对子女即将步入少年时代最好的祝福和希望。愿每一位少年的每一天都如阳光般灿烂,如诗亦如画;愿每一位少年的每一季有春来驻足的华丽,风情万种动;愿每一位少年的每一岁都无事绊心弦,所念皆如愿,在流淌的岁月里放歌,在未来的道路上前程似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