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的过程评价

神怡心静

<p class="ql-block"><b>浅谈核心素养下的过程评价</b></p> <h3>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在第五部分“课程实施”的“改进教育评价”中明确提出“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强化过程评价”。课程评价是什么?核心素养下的过程评价该如何强化呢?今天,我来分享一下个人对于核心素养下过程评价的粗浅体会。</h3></br><h3> <h3>一、强化过程评价刻不容缓</h3></br><h3> <h3>     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以考试分数为代表的结果评价仍然指导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唯分主义”横行,学校、老师为分数而考,过于注重“育分”,而不重视“育人”,忽视教师的教学过程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品质。高分低能,以及一些中考生、高考生一考完试就把书本撕掉,然后从楼上往下抛洒碎纸的行为,不正是过度重视结果评价的结果吗?为了破解“唯分数”的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h3></br><h3> <h3>二、以评促学,注重素养内容</h3></br><h3> <h3>     在《新课程 关键词》一书中,作者认为过程评价是一种在学生学习过程情境中收集和分析学习信息,运用证据以做出针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教学决策,不断帮助学生实现阶段性学习目标,个性化地持续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的评价方式。过程评价的核心理念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评价,促进评价过程和学习过程的融合。”过程评价是对结果评价的重要补充,以关注学习过程,重视学习体验为特点,从过往只关注群体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向关注个体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从注重评价的选拔功能,到重视评价的诊断功能。完整的评价必须是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h3></br><h3>     诸多社会现象表明,一个人只有学业成绩好,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取得人生的成功。知识重要,但与社会和情感能力为代表的非认知能力同样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因素。关注结果的评价明显不能满足学生非认知能力方面,如任务能力、情感调节能力、协作能力、开放能力、交往能力等非认知能力的提升。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不应该局限于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需要通过深度学习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深入学习是在课程学习的情境下,为了达成素养目标,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全身心(认知、情感与行为)、全学程(知识的习应用与反思)的学习,是学生素养习得的核心路径,也是能有效预测学生未来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指标。而关注个体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的课程评价就是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关注。<br></br>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课文《刷子李》这篇课文后,让学生进行练笔,学习用一种或多种描写方法写一个片段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过程评价标准。<br></br>     小练笔:<br></br>     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人、朋友、老师或同学。他们身上有什么特点,请选择其中一个人,尝试运用一种或多种描写手法写一个片段,注意要突出人物的主要特点。<br></br>     提示:“厨艺了得”、“篮球高手”、“大厨”、“小小书法家”……</h3></br><h3>   运用主人公外貌、动作、神态的正面描写方法</h3></br><h3>★★★★★</h3></br><h3>运用他人、环境等侧面描写方法</h3></br><h3>★★★★★</h3></br><h3> <h3>     这样设计的过程评价目标,让每一个任务目标形成具体可操作的实现目标,学生通过自评、同伴互评来明确自己在写作上的不足,促进反思与改进,加深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以确保学习目标达成,让深度学习发生,让核心素养可见。所以强化过程评价就是强化目标的素养化,关注深度学习,以学促评,注重素养内容。</h3></br><h3> <h3>三、强化过程评价,主体多元化</h3></br><h3> <h3>     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需要被评价以帮助明确自身学习上的不足,也需要学会评价,实现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以不断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及时调节并进一步建构、完善学习。教师应创造宽容、开放的评价环境,提供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开展同伴评价、小组评价、自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鼓励学生自己设定或者结合评分规则对他人的学习成果汇报、读书表现、过程作品等进行客观评价,实现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h3></br><h3>     例如,在教学课文《绿》中,为了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这样来要求,提出评价标准。<br></br>小组合作:<br></br>     请同学们从《绿》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在小组内进行朗诵,各小组根据评价标准评选出“最美诗歌朗诵者”。</h3></br><h3>评价标准</h3></br><h3>自评</h3></br><h3>互评</h3></br><h3>1.能读通诗歌。</h3></br><h3>★</h3></br><h3>★</h3></br><h3>2.能读通诗歌,读出节奏。</h3></br><h3>★★</h3></br><h3>★★</h3></br><h3>3.能读通诗歌,读出节奏,读出画面。</h3></br><h3>★★★</h3></br><h3>★★★</h3></br><h3>4.能读通诗歌,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感情。</h3></br><h3>★★★★</h3></br><h3>★★★★</h3></br><h3> <h3>     在诗歌朗诵环节,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量表,让学生基于量表练习读诗歌:读通、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并结合量表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这样的课程评价量表使学生练习朗诵有了努力的方向,“星级”也给了学生努力的动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倾听、互评,既能在别人的朗诵表现上得到启示,也能促使自己反思,进而改进。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如,小组交流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情绪协调能力、评价能力、沟通能力等都得到了训练,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如果是小组自主学习,合作完成某个问题,也可以同时鼓励小组成员在遇到分歧时与小组讨论、投票的方式,或者邀请老师一同基于量表参与解决分歧。为此,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应营造包容性的课堂评价氛围,给学生以平等的发言机会,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的观点作出评价。另外,教师也应明确鼓励学生给予他人具体结合操作的反馈,如,“我觉得她的朗诵能得两颗星,因为她把诗歌朗诵得很流利,也富有节奏感,只是,还没读出诗歌的感情,所以,要先读懂诗句的意思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才能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尽量避免空乏模糊的反馈。</h3></br><h3> <h3>四、过程评价方式多样化</h3></br><h3> <h3>     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评价,不应再将以考核前的知识为主的课时和单元测验作为唯一的方式,而应在更新和完善测验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指向深度学习的定量和定性的评价策略,通过多种评价工具,如课程论文、项目产品、设计作品、调查报告等,收集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等的高阶思维能力,描述学生的学习成长历程。除了量表形式的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语言评价也是一种形式,对学生的认知能力、高阶思维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例如,“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真好!这也是理解词义的一种方法。”“你善于倾听并懂得对其他同学的答案进行整理归纳,形成自己的答案。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在其他同学犹豫徘徊时,你勇敢地举起了手,为勇敢挑战自己的你点赞!”</h3></br><h3>     借助过程评价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机表现(如主动举手发言、主动承担学习任务情况)、兴趣指向(如自主规划学习情况)、学习习惯(如听后反思整理、学后反思情况)等行为证据系统汇总,则可以实现对学生真实学习品格表现的动态监测和全面评估。<br></br>     要获得过程评价的信息,单靠教师的观察和记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现对学生真实学习过程以及品格表现等的动态监测、证据汇总,有了这些证据过程评价才有依据。<br></br>     过程评价是基于核心素养,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全面关注和把握学生的动态学习(动机、情感、态度)情况,及时发现认知和非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改进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励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个性化评价方式。过程评价弥补了结果评价无法提供学生学习过程信息的先天缺陷。</h3></br><h3> <h3>    未来已来,教育要与时俱进,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既要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发展,以提高学生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助力学生自信步入充满不确定的未来。</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PFCYq7TBHRIH8JjgH072E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