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清风的美篇

心若清风

<p class="ql-block">浅述民间传说的晒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晒经驿站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赴陇西郡西县寻宗祭祖,他在西县四角坪祭祀结束后,返回时,路线定又在河池凤州这个方向回咸阳。皇帝出行一切配套服务必得带全,探路的,开路的,后勤保障工作一应俱全。负责前面开路的人就把路线决定在鸡谷、马元、老人山这条路了,到始皇启程动身时,通往三渡水沿线的路也基本上修好。经过一天的颠簸,天黑前已经翻过老人山,到了一个名叫甘沟口的村庄,随从官员见山里人房子简陋又窄小,命负责后勤保障的人员就在村口的一块宽敞的地上安营扎寨。把皇帝住的地方安设好后,这位负责人又与负责保护始皇安全的一位将军,在大营四周检查了一圈,又进村入户走访农户,了解一些地方情况,见没有其它异常现象存在,就返回到各自岗位。两人临走时对当地几户人家建议道:此地处于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交通要道,以后可以开设旅店,供途经这里的客人住,这样方便了客人,也为自己增加了经济收入。秦始皇的大队人马离开后,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人家修建了几间房,开始招徕过往的客人住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道成为历史上陇蜀故道;祁山道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和站口,到隋唐时期官府已经在这里设立驿站,专门服务邮役和过往的官差。</p> <p class="ql-block">老人山</p> <p class="ql-block">晒经村</p> <p class="ql-block"> 二、晒经石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相传唐玄奘师徒四人从西天取经下来,过祁山,顺着鸡谷沿河而上,翻越盘头山时上下山颠簸太厉害,捆扎在马身上的经书有点松动,走到金顶山下时马上要散架了。四人在悬崖下找了一个平整的台子,卸下经书,沙僧和八戒两人重新捆绑了一下后,见天色不好,四人动身启程赶路。上了老人山开始下毛毛雨,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们只得赶在下大雨前下山,下山后投宿也有人家。</p><p class="ql-block">师徒四人偕马紧赶慢赶,下山刚到村口,天空立即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师徒四人一会儿就被淋成了落汤鸡,经卷大半也被淋湿透了。下了不多时候天就晴了,玄奘急忙命悟空前去探路,找个好地方好把经卷摊开晾晒一下。悟空一个跟头翻上云端, 发现河对不远处山前有座庙,庙背后悬崖半山腰有一块很大的黑石山,上面很平整,而且该处距离河道八九丈高,地方大、光照充足,是晾晒经书的最佳地方。悟空赶紧带师傅来到山上,玄奘一看十分满意,并指着块黑油油的大石头说:"这块石头正是晾经的好地方,你们赶快打开经卷摊开晾晒,并令八戒看守经卷,不得有误。"很快,经卷晾晒干了,师徒四人急忙收拾经卷,准备赶路。不料有几张经页很张粘在石头之上,怎么揭也揭不下来。没办法,只好抄录在别的纸上。不久,揭不掉的那些经卷在太阳的照耀下,发出了金色的光芒,映射在平台背后的一片光滑平整的崖面上,地上的经卷变成了白纸一张,而崖面上则闪着金光,经文若影若现。四人见状,急忙上去清理崖上的经文,折腾了一阵子,有七十二变化的孙悟空用尽了全部本领,也没清理掉,这时候恰好观音菩萨从普陀山返回大香山,路过这里,她站在云端微微一笑,持拂尘一挥崖上,经文已经消失不见,只是崖面比以前更加光滑平整了。以后,人们便把这面崖称为“无字经壁”,平台称为"晾经石"从此,这个民间传说就流传开了。</p><p class="ql-block"> 唐玄奘师徒四人回到长安后,封神的封神,封佛的封佛。只有师父一人在慈恩寺翻译全部经文。经文全部翻译出来后,各种经文印发了数十万卷分发到全国各地的寺庙和道观中,这个河道里的当地人才知道当年在泗儿沟口晒经的人是谁了,于是他们联系了上下河里几个村的人,商议在原来庙的基础上扩建寺庙。大家意见统一后,决定逐年增加寺宙建设,主殿当年就动土开工,年底主体工程全部完工。第二年寺庙又增修了后殿和寺院大门,这一年彩绘雕塑工作也随后开始,第四年所有彩绘工作结束后。就寺庙的寺名又是一番商议决定:大家各持己见,都有一定的道理,最终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建议;原来的庙是上朝(魏晋南北朝)老先人修建的,庙里只供着菩萨,现在寺庙扩建好了,这里既然是当年玄装师父晾晒经文的地方,干脆就叫“晒经寺”吧!从此以后,随着“晒经寺”的建成,甘沟口叫成了晒经村,村里北面的一道梁叫做“晒经寺梁”,这条古道改叫“晒经古道”,民国以前官方称晒经村为“晒经驿站”,就连这条长约五十华里的河流也叫成“晒经河里”,一直到现在的晒经乡,都与当年的晒经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晒经河、晒经寺、晒经驿、晒经石、晒经古道等,一个个地名和古迹,都有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传说,这是它见证了千年历史变迁后,祖辈以口耳相传下来的故事,流传千年后,故事仍然在继续传递着。</p> <p class="ql-block">泗儿沟口:晒经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清代和民国重建碑</p> <p class="ql-block">晒经石</p> <p class="ql-block">石和平:男,西和县稍峪镇石家寺人,业余闲暇时间独爱走村串巷,爬山越岭钻沟,搜集和拾掇一些民间故事与传说。1529397447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