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记得第一次踏上去普陀的路,不是因为她是什么四大佛教胜地之一的原因,而最直接、最简单的理由就是:我一直都没有看过真正意义上的大海。而想去看看海的愿望,让我首选了普陀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不怕你笑话,我在高中毕业前,一直没出过县城范围的二十公里半径内,甚至连本县的另几个小镇都觉得很遥远,不要说对相距遥遥的大海了。所以呢,山里长大的孩子对海一直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总会在心中无数次地想象大海的壮观,因而又生出许多莫名的对海渴望来。</p> <p class="ql-block"> 那是03年6月,被安排去普陀的朱家尖开研讨会,为期六天。说是研讨,其实是工会疗养。每天的行程安排大多都是去景区观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呆在海边了。对于海,也从原先的神秘渐渐地向一份亲切转变。</p><p class="ql-block"> 每天清晨四五点,不管天晴还是下雨,我都早早地来到海滩上,踩着细沙,借着微弱的晨光,耐心地找寻着贝壳之类的东西,渴望着像书上所写的一样,能拾到许多花花绿绿的小海贝。</p><p class="ql-block"> 当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就是一次次的空手而归的现实,并没能改变我们这种强烈的愿望。那时的朱家尖还处于半开发阶段,游人不多,景区和渔民混杂在一起,没有活动安排的时候,我们就跑进渔民的家里,听他们介绍一些下海的故事和经验。但这感觉大多都是停留在朱家尖的海边,而对普陀和岛上千年不变的寺庙钟声却还是走马观花、过眼云烟而已。</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去普陀,则是同年10月,单位指派去协助做老干部疗养的服务工作。因为有了上一次去普陀的经历,而同行的都是第一次成行,自然地就成了他们的“半拉子”向导,一路上讲一些关于普陀的故事,到也其乐融融,笑声不断。</p><p class="ql-block"> 陪着去的老同事,经过了多年世事的修为,他们对于“佛”的向往就自然多了许多。所以,停留时间最多的就是普陀的三大寺了。听景点讲解员说法雨寺名的来历;感受关于普雨禅寺门里门外的典故;夜色里“佛顶山”上幻冥幽光和亘古钟声;南海观音慈祥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 那几天正赶上农历9月19的拜佛节,传说中观音菩萨得道升仙的日子。外地的以及本地的香客都很多。</p><p class="ql-block"> 晚上十点多,一个人静静地走向普雨禅寺,寺里竟很难找到可以独自驻足的地方,地上都躺满了一排排的等待零时上“头香”的香客,老的、小的;男的、女的,背着几乎统一的黄色香袋,一脸相仿的虔诚。如果不是身临其境,肯定想象不出场面的壮观来。</p><p class="ql-block"> 有些感动于佛的伟大,也有些莫名的冲动,竟渴盼着零时钟声响起时,那份人头攒动、争拥着上香的景象早些到来。一次静静地等待就是一次自我的修为,特别是在佛前的等待,更让人多出了一份平静,多出了一种神圣。</p><p class="ql-block"> 关于佛,能够想起许多的典故来,从内心深处去构勒佛界的奥妙,一直思想到平静如水。心静如斯,纷挠的世事又能奈我何呢!</p> <p class="ql-block"> 后来的后来再去普陀,是为小孩子放暑假而安排的。本来是四五个同事说好,让各自的小孩去海边走走,也算是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吧。</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小孩,由于都是独生子女,不像我们以前,兄弟姐妹一大帮的,如果有机会,有意识地让他们去和同学以外的同龄人多接触,应当会有所崭获。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大人就注定成了做陪同的角色了。小孩子和大人的玩法不一样,他们才不管你是什么佛什么寺,他们要的就是海水、海滩和金色的难得一见的沙子。</p><p class="ql-block"> 于是,更多的时候,我们不是在寺院里听佛典佛经,看海光山色,而是徜徉在百步沙和朱家尖的海滩,或嬉水,或吵闹,或堆一些小山、长城之类的小沙堆。看着小孩子们的哭哭笑笑,倒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不肯去观音殿和33米高的南海观音像都也是草某种快乐的陪衬。</p><p class="ql-block"> 原来对观音菩萨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我们自小学习的教材把我们都差不多变成了无神论者,因而多少对于这些民间的神灵有些无所谓。好像是在一次看“八仙”的传说吧,其中有关于观音为什么叫菩萨而不叫神仙或者佛陀的,就是因为观音在“升仙”的路程中,看到人间有一对老夫妇正在受着苦难,毅然返回救难而错过了进入神仙洞府的时间,所以民间有“菩萨心肠”之说。</p> <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们所看到的关于得道成仙之类的传说,大多都是教人向善的教育题材。佛教与政治的结合,应当是我们古老中国的一种特色吧,教为政用,政扶教兴,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有了对观音菩萨的这种了解,再去看南海观音巨大的塑像,就多少有了另外的一份美感来,这是于心的美感,一种因为人力的无为,而借助神灵帮忙,从而实现人世幸福愿望的感同身受,一旦驻入就将永世难忘了。</p><p class="ql-block"> 多次走进南海观音像下,便多出了许多的崇敬来。可能人和人的相识或者相逢相知,都透着这个理儿,也许只要一个偶然,一个无关紧要的领悟,也许更简单的就是一个眼神之类,就能决定着是否好感,是否能成为朋友或者陌路。</p><p class="ql-block"> 想着人世间关于观世音救苦救难的传说,遥望着观音菩萨慈祥而圆润的脸盘,遥观慈航道人或者妙善姑娘饱满深情忧民爱民的双眼,观世音普济众生帮扶黎民的手和着云朵晃动,我静静地垂下头,双手合十,顶礼膜拜。</p> <p class="ql-block"> 熟读过有关苏东坡的传记,书中对他与佛的渊远描写的很多,感受也颇深。苏大才子每次拜访佛寺,和大师交流,听经书传诵,都有恍若隔世之感,仿佛看到了他自己的前世今生,于是取号“东坡居士”,并认定自己的前世也一定是个在佛前修行的和尚,甚至多次动过要皈依佛门净土的意念。这也是他在经历了许多官场沉浮后的一种感悟,对于世态炎凉、人情淡漠的一种醒悟。</p><p class="ql-block"> 不过,最后他还是选择了为官,而一任大江东去,其心悲凉。如果当年的苏公能够在佛前被点化一二,这对于他自己,对于佛教的继承也许都是一种造化吧。世事难料,谁又说的清这些陈年旧账呢。</p> <p class="ql-block"> 海边的佛说很甚,究其原因也和生活环境有很多的关系吧。</p><p class="ql-block"> 像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一般都会生动地传说着许多天神救助的故事,这和当地的人在遇到风暴、地震等不可抗力时,感叹人的缈小,只有借助于神话的力量,以宽慰死者生者,也算是一种心理疗法吧。</p><p class="ql-block"> 世间需要一个永远能象征神的符号,比如释伽牟尼,比如阿弥陀佛和药师佛,比如被世人喜爱的慈祥的观音,可以让人永远地向往,让人顶礼膜拜,让人一心向善。</p><p class="ql-block"> 遥望佛国山色,遥想观音美丽而神奇的双手!如果你再问我:还愿不愿意再去普陀。我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以佛的名义,我愿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