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辽宁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是中国九大博物馆之一。去沈阳一定要去辽宁博物馆看看,丰富而有特色的文物会给人带来一次文化盛宴。</p> <p class="ql-block">辽博新馆于2018年8月全面开馆,站在大厅就感觉到了它的宏大。10多个展厅三大类展览:古代辽宁展,常设展和临时展。</p> <p class="ql-block">先看古代辽宁展,共有五个展厅。</p> <p class="ql-block">古代辽宁展1——史前时期。地处东北的辽宁历史悠久,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距今28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特别是红山文化的发现,说明辽河流域在5千年前就出现人类文明曙光。</p> <p class="ql-block">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距今28万年,人类就开始在辽宁大地繁衍生息,逐渐从蒙昧迈入文明。</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辽河第一村:查海遗址。——出土的之字纹筒形罐,是新石器时代东北地区最典型的陶器,用于饮煮或储存食物。</p> <p class="ql-block">五千年前,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多元并进”格局。——白玉猪龙,制作精美、形态独特,是红山文化玉器中的珍品。也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玉龙,被誉为"华夏第一玉龙",辽博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彩陶筒形器,</span>牛梁河遗址出土。牛梁河遗址属于红山文化晚期,已经具有原始古国的特征,是现今发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雏形,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勾云形玉佩,牛梁河遗址出土。该勾云形玉佩温润灵动、寓意深刻,是同类器物中形体较大也较规整的一件。</p> <p class="ql-block">玉龟,牛梁河遗址出土。推测是当时祭祀的专用物品。龟呈绿色,背微弧凸,光素无纹,做工精致,寓意长寿。</p> <p class="ql-block">斜口筒形器。红山文化代表性器物,有认为是束发器,也有认为是绝地通天的神器。</p> <p class="ql-block">古代辽宁展2——夏商周。距今四千年左右,辽宁地区呈现多种类型青铜文化特色,这些文化与中原夏商王朝保持了密切联系,成为后来东北不同系统民族文化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距今3500年至40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是继红山文化之后的又一个发展高峰,标志着辽西地区已由古国文明跨入“方国”文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彩绘陶,器型和图案与中原夏商器物有相似之处。</p> <p class="ql-block">连珠纹连柄青铜戈。这可不是武器,而是生活在辽西地区一位王者使用的权杖,为国内孤品。戈头与柄连铸,饰纹规整精细,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已经掌握青铜器冶铸技术。</p> <p class="ql-block">饕餮纹大圆鼎(商)。辽西大凌河流域发现多处窖藏商周青铜器,均为社稷重器,说明周初燕国势力已达辽西。</p> <p class="ql-block">卷体夔纹蟠龙盖罍(西周)。是辽博的必看文物之一。出土于辽宁喀左北洞村窖藏,精美华丽、庄重典雅,盖上的龙栩栩如生。此文物与四川彭县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似,这充分展现了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在中华大地的广泛传播和影响。</p> <p class="ql-block">牛纹罍(西周)。双耳中间饰以羊头,牛跪于肩上,形成一首双身,牛角上翘,角尖突出器外,表现方法十分独特。</p> <p class="ql-block">鱼尊(西周)。喇叭形口,四条飞龙,器型独特。圈足内壁有铭文“鱼”字,“鱼”为方国族名。——尊敬的尊来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商代方鼎。整体造型匀称,乳钉纹,纹饰精美。也是东北铭文最长的鼎,24字铭文记述了赏赐给右正贝二百朋,为了纪念自己母亲,夸示这种荣耀,请人铸造了这尊方鼎。——据专家考证大鼎铸造的时间距今约有3200年,比殷墟的后母戊大方鼎、妇好墓的大方鼎还要早。</p> <p class="ql-block">“登屰”方罍。属于商晚期的代表作,盖内阴刻铭文“登屰”二字,当为作器者名。盖为房屋建筑形式,反映当时人们居住状况。</p> <p class="ql-block">鹿首铜刀和牛首铜削。商末周初,辽宁存在着有浓厚草原游牧文化特色的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鳐鱼形铜饰件(春秋)。辽博必看文物之一。春秋时期用于装饰车马具,形状生动。鳐鱼至今还活动在渤海湾一带,说明当时青铜文化与海洋的紧密联系。</p> <p class="ql-block">双虺纠结铜具(春秋)。车马器,双虺相缠作梗,绕成四个透孔,似为挂缰钩。头上结以方形,翘首为双钩,下有五个边珠垂饰,动物造形相咬,形似逼真。</p> <p class="ql-block">青铜短剑和人面铜牌(春秋)——铜牌上的人面形象为研究青铜短剑的族属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蟠虺纹铜盉(春秋)。 蟠虺纹出现于商末周初,但是细小化的蟠虺纹却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蟠虺纹铜盖壶(战国)。1999年从文物盗卖分子手中缴获,正是从这次查获倒卖文物事件开始,东大杖子村被划定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东大杖子战国墓是战国时期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墓群,以下几件文物都出于此。</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钫(战国)。古代盛酒浆或粮食的容器。造型典雅的彩绘陶钫,在柔和灯光的映衬下,色彩斑斓,令人驻足流连。</p> <p class="ql-block">造型独特的青铜豆(战国)。青铜豆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陶豆,始于商代晚期,直至春秋战国时期才较为盛行,成为青铜礼器中常见的组合之一。</p> <p class="ql-block">金柄青铜短剑(战国)。剑柄呈喇叭筒状,以黄金作饰,并镶嵌着用磁铁矿石做的加重器,是罕见的短剑精品,应该是当时的上层人物使用。</p> <p class="ql-block">圆形柿蒂纹滑石饰件(战国)。东大杖子出土的石饰件较多,这二个外缀四个柿蒂形透雕,内缀三个云纹透雕,造型生动优美,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古代辽宁展3——战国至隋唐。战国晚期,辽宁部分地区成为燕国边郡,逐渐成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燕王职戈(墙壁右下)。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王宫中的兵器,是一件极有价值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铜柄铁剑和铜牌饰(汉)。出土的汉初文物,反映了东北少数民族夫余人生活情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晋乌丸卛善佰长铜印(晋代)、 “白狼之丞”封泥(汉代),辽源市安杖子古城出土。——</span>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加快开发东北,广设郡县,促进辽宁地区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花树状金步摇(晋)。辽博的珍贵馆藏。金步摇是慕容鲜卑人头上戴的一种饰品,是鲜卑贵族阶层地位的象征。当主人佩戴步行时,这些叶片会随之而动,灵动轻盈,风情万种。</p> <p class="ql-block">甲骑具装。“甲骑具装”即人甲与马甲、马具的合称,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和北票喇嘛洞出土了甲骑具装实物,标志着三燕时期重装骑兵的出现,代表鲜卑骑射文化的水平。——“三燕”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三个政权的统称,分别是前燕、后燕和北燕。这一时期是秦汉统一后,辽宁大地上民族大融合和汉民族文化传播最为迅速的时期。而鲜卑慕容氏是建立者和推动者。</p> <p class="ql-block">鎏金镂空铜鞍桥包片(晋)。正面刻有十一条爬龙,空地处镂空。包片外缘加贴一层宽一厘米片条。其上铆六十八枚钉。安桥即马鞍,安桥包片是马鞍的装饰物。</p> <p class="ql-block">冯素弗为北燕天王冯跋之弟,与冯跋一起推翻后燕建立北燕,官至宰相。冯素弗墓是首次发现的北燕墓,内有很多珍贵文物。这个站台有几枚表明他身份的印章。——最大的那件就是金步摇冠饰。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一种流行冠饰,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步摇冠实物,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芯马镫,十六国,北燕冯素弗墓,415年。铜鎏金木芯马镫。这对马镫是辽博镇馆之宝,推荐的三件“国家宝藏”之一的文物,是世界已知最早双马镫实物。</p> <p class="ql-block">玻璃杯和玻璃碗。中国的玻璃器技术来自西方,明末清初有传教士带入。——冯素弗墓的玻璃杯深翠绿色透明,在罗马玻璃中多为高级奢侈品,足显冯素弗地位的尊贵,也从侧面反映了北燕在草原丝路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鸭形玻璃注。冯素弗墓同出土共有五件玻璃制品,保存最完好的一件就是鸭形玻璃注,也是全球唯一的一件2000年高龄的玻璃制品。——淡绿透明,造型生动,粘贴玻璃条装饰细部,是早期玻璃器中罕见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铜虎子,十六国,冯素弗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刘贤墓志(北魏),国宝碑刻。刘贤墓志的四面都刻有文字,一共194个字,勾勒出墓主人刘贤的生平。——它是墓碑形式的“墓志”,被认为是墓志演变进程中的关键一环。</p> <p class="ql-block">青瓷六系罐(隋朝)。</p> <p class="ql-block">辽三彩三足罐。釉色斑斓亮丽,晶莹透澈,腹部堆塑的飞狮昂首翘尾,纹饰生动,是唐三彩中珍品,即使在中原亦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换个角度看,360度无死角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釉陶舞马俑(唐)。舞马姿态协调优美,仿佛按着节奏在舞。</p> <p class="ql-block">武士像(北魏)</p> <p class="ql-block">下面两尊石俑都是唐墓中出土的辫发石俑。从辫发的样式看都不是汉族,而是东北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粟末靺鞨族。后来汉语中称女真。——粟末靺鞨男石俑(唐)。</p> <p class="ql-block">粟末靺鞨女石俑(唐)。——背面看辫子,和现代人没区别</p> <p class="ql-block">彩绘女骑马陶俑(唐)。汉唐时期地处幽燕的辽宁成为经营东北的前沿,即是中原通往东北的枢纽,也是各族文化贸易的交流地。</p> <p class="ql-block">彩绘骑骆驼俑(唐)。骑骆驼者样貌类似胡人。骆驼昂首摆尾,神气高扬,背驮包裹。骑者侧身而坐,神情自然而生动。</p> <p class="ql-block">古代辽宁展4——辽金时期。公元916年,契丹政权建立(辽),这是一个对中原产生巨大影响的政权。</p> <p class="ql-block">辽代的辽宁佛教兴盛、儒学普及,经济文化发达,大量辽代遗迹遗物反映了契丹族曾经的辉煌和辽文化的独特魅力。——双鹿纹鎏金银饰件,双冀马纹鎏金银饰件。</p> <p class="ql-block">辽朝疆域图。很是广阔,延伸至现在俄罗斯境内很大面积。</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扦腰(辽)。“扦腰”即契丹服饰中护卫腰部之饰。这件用银胎模制锤鍱,再经錾花,表面鎏金而成。中间为仰视祥云托火珠,双龙对坐,隙处加饰细线蕃草纹。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代表辽代金银工艺的细作水平。</p> <p class="ql-block">耀州窑青瓷飞鱼形水盂。五代(907--960)时期文房用品,辽宁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龙鱼形,上颚向上翻卷,双翅高振呈飞翔状,鱼尾上翘。釉色润泽晶莹、青翠欲滴。展示古代陶瓷制作的精湛工艺水平,是耀州窑瓷器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绿釉双孔鸡冠壶(辽)。鸡冠壶是仿游牧民族马上携带的皮囊壶烧制二层,有各种形式。</p> <p class="ql-block">来看看辽瓷。辽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即学习唐宋制作技艺,又有浓厚的游牧民族特色。——展台上的辽瓷左边是黄釉壶、碗、盘等,右后是酱釉板耳壶,右前是白瓷瓜棱形罐。</p> <p class="ql-block">展台中间三彩碟、凤首瓶、白瓷单孔鸡冠壶、摩羯形三彩壶。——凤首瓶是契丹人用于注水或贮藏的工具,在西亚地区很早就已盛行,唐代陶瓷中就有类似制品,辽瓷无疑受到它们影响,是具有辽代民族特色的陶瓷器皿之一。</p> <p class="ql-block">摩羯形三彩陶壶(辽)。整体造型为莲花托起一个展翅跳跃的摩羯,壶与摩羯融为一体,巧若天成,为辽三彩中罕见的精品。摩羯是印度神话中的动物,传入中国后融合了本土“鱼龙变化”的美好祝愿而流行于唐代以后的各种器物上。</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雕饰(辽)。辽博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征集到一套彩绘人物纹木,均为上圆下卷云纹座,浮雕人物大致来源于28星宿。</p> <p class="ql-block">关山辽墓的主人萧和家族在辽代中晚期影响政局长达70多年,其家族“一门出三后”“四世出十王”。关山辽墓壁画规模宏大、画作内容丰富,生动再现了辽代生活的图景。</p> <p class="ql-block">持骨朵伺卫壁画(辽),北票莲花山辽墓出土。辽墓壁画出行图局部牵马图(辽),阜新八家子平原公主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伎乐人物石板(辽)</p> <p class="ql-block">黑白双色玛瑙围棋子,辽宁朝阳常遵化墓出土。常遵化是辽朝中的汉族官员。——双色子各186粒,品相之好令人惊叹,是表现辽代社会生活的精品。棋子的数量,显示出当时少数民族的围棋水平已经很高。</p> <p class="ql-block">彩绘人物木板画(辽)。</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立像(辽)。辽人笃信佛教,佛教的弘传离不开佛像。辽代现存佛像以金铜、石雕为主。</p> <p class="ql-block">鎏金菩提树(辽,传世品)和银菩提树(辽)</p> <p class="ql-block">女真族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于公元1115年建立“大金国”,后灭辽破北宋。1234年金朝灭亡。</p> <p class="ql-block">卤簿钟,青铜质,通体满铸“卤簿仪仗”纹饰,故名为“卤簿钟”。钟体由弦纹分为六层。卤簿钟的历史就是靖康之耻。该钟铸成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据考证,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南下攻陷汴京之后,次年此钟便随宋徽宗、钦宗一同被掳往金国,成为徽、钦二帝亡国蒙尘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金代官印承袭宋制,其形制一般为方形印面,印钮作长方形柱状,印文绝大多数为汉字阳文九叠篆,竖行右书,印背、印侧镌刻汉字楷书年号。因九叠篆不易辨识,常在印柄顶端或印背处刻“上”字,以示用印方向。</p> <p class="ql-block">白釉黑花葫芦形倒装壶(金)。始于宋、辽金、时期,流行于清代的壶式之一。“倒流”壶的制作工艺比较奇特而复杂,逆反了传统的壶顶注水法,而是把壶倒过来,将水从底部注进壶里,放正后倒出。</p> <p class="ql-block">钧窑梅瓶(金)。出土于朝阳黑水镇。“黄金有价钧无价”,天青色的钧窑梅瓶,有着金代钧窑典型的瓷器风格,举世罕见。 钧瓷产于河南禹州,在千里之外的辽宁建平出土,推测是当年金灭北宋时,将宋廷珍藏的此件精品带入东北,后被封于此地的金代权臣带入墓中作为随葬品了。</p> <p class="ql-block">琥珀人物葡萄纹挂件(金)。</p> <p class="ql-block">金代天盛号石拱桥模型。金代天盛号石拱桥位于凌源市三家子蒙古族乡天盛号村。始建于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年),桥身通长5米,宽4.7米,高2米,为半圆单孔撞券式石拱桥。雕饰珠圈莲花纹图案。桥拱中部一块拱石上阴刻建桥题记,为民间自建桥。</p> <p class="ql-block">古代辽宁展5——元明清。元朝是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帝国,元朝政府通过辽阳行省的管辖,劝农政策的推动,促进民族融合,经济逐渐恢复。</p> <p class="ql-block">铜权和钱币</p> <p class="ql-block">八思巴文花押铜印。巴斯巴字是元朝的官方文字,由忽必烈国师巴斯巴根据吐蕃文字改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明朝的建立,使辽宁重新纳入以汉人为主体的大一统政权之下。作为边界重镇,明政府实施军政合一的管理。</p> <p class="ql-block">永乐七年的铜铳。铭“天字贰万贰千伍拾捌号永乐柒年玖月日造”,永乐年间的造铳数量极为庞大,形成了一个高潮。这与明成祖南征北战,重视火器有很大关系。</p> <p class="ql-block">定辽大将军铜炮。铭文中“钦差提督军务镇守辽东总兵官左都督吴”是当时明军驻防宁远的最高军事长官吴三桂,这门铜炮由他捐资铸造。作为国家国家一级文物,它不仅是一件武器,更是明朝末年明清战争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明“寓兵于农”政策,促进辽宁农业的发展,大量戊边官兵聚集于此,带动冶铁,烧瓷,制盐生产,设马市木市,海运四通八达,辽宁成东北亚交通枢纽。</p> <p class="ql-block">铁锚(明)</p> <p class="ql-block">明朝统治者实行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并存,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道教女官铜像。</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接引(释迦牟尼)佛像。</p> <p class="ql-block">明朝末期,辽宁东部建州女真发展壮大,经过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及皇太极50多年奋战,开创了大清300年基业。迎来了2千年来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康乾盛世。</p> <p class="ql-block">大阅兵时穿的八旗礼服甲胄。</p> <p class="ql-block">文物官补子。彩线绣制,石青色,官服前后各一块,等级象征。皇室贵族圆形,文武百官方形,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成语“衣冠禽兽”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清时期各种日常用品。</p> <p class="ql-block">大串蓝碧玺朝珠,出土于喀左嘉庆御前侍卫丹巴尔济墓中,108颗蓝碧玺圆珠,象征12月,24节气,四层表示四季,颈后正中大碧玺“佛头”与葫芦形“佛头塔”衔接。</p> <p class="ql-block">清代历代皇帝非常重视发祥之地,四帝十次东巡沈阳,拜竭山陵。——乾隆粉彩黄地红龙大五供。由五件工艺精湛、造型庄重的瓷器所组成的一套完整的礼器叫“五供”。雍正、乾隆时期在景德镇御窑烧制的“五供”瓷器,是中国瓷器史上的精品之作。</p> <p class="ql-block">石蓝缎地绣五爪金龙袍,封建王朝君主最后的印记。——也结束了古代辽宁展的参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