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也是向来强调礼仪的民族,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人生哲理、文化财产,其中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文化思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老祖宗的行为规范久而久之都成为了我们的口头禅,比如“男女授受不亲”估计就是家喻户晓的一句俗语,但是大家不知道其实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两句话联合起来才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原文:淳于髡(chún yú kūn)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p><p class="ql-block">孟子曰:“礼也。” </p><p class="ql-block">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p><p class="ql-block">孟子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p><p class="ql-block">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p> <p class="ql-block">译文:淳于髡说:“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吗?” 孟子说:“是礼制。” 淳于髡说:“嫂嫂掉到水里,用手拉她吗?” 孟子说:“嫂嫂掉到水里而不拉她,是豺狼。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是礼制。嫂嫂掉到水里,用手拉她,是变通的办法。” 淳于髡说:“当今天下都掉到水里了,先生不拉一把,为什么?” 孟子说:“天下掉到水里,要用道来救援。嫂嫂掉到水里,是用手去救援。你想用手来救援天下吗?”</p> <p class="ql-block">赏析:淳于髡故意想要为难孟子,问了他一个非常刁钻的问题:“嫂嫂掉到水里可以用手救她吗?”</p><p class="ql-block">在古代的礼仪中有严格的男女之别,礼制规定叔嫂之间“不通问”,意思说是小叔子与大嫂见面不能直接对话或问候,容易引起各种嫌疑。传递东西更是不可以,如果真要递东西给对方,就要先放在桌上,让他自己来拿,这就称为“男女授受不亲”。</p><p class="ql-block">而淳于髡故意问这个问题,就是想让孟子难堪。孟子当然不会被问倒,他简单粗暴的回答说:“嫂嫂掉到水里,我不救,我就是豺狼,太狠心了。”礼的规定当然是指平常情况下男女有别,但人生总有很多意外状况,关键时刻当然是救人要紧。</p> <p class="ql-block">对于小叔子而言,嫂子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家人”,既是亲人但又是外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的话,他们两人也要懂得避嫌,一旦过于亲密,那就是“失了礼数”。</p><p class="ql-block">那么,这“礼”又是什么呢?儒家学说中的“礼”可以被运用在三个领域中,一是政治,二是宗教,三是社会习俗。</p><p class="ql-block">儒学认为,由于每个人的想法与欲望不同,如果都想达成己愿的话,就会为了社会上有限的资源争抢不休。如此一来,社会就会随之动荡。</p><p class="ql-block">于是,儒家先圣就创造出了“礼”,用这种方式去限制人的行为,从而建立起社会秩序。</p> <p class="ql-block">儒家最讲究通权达变,如果凡事都只求一板一眼不会变通,在儒家看来就是小人的表现。</p><p class="ql-block">淳于髡不甘心,更进一步发难,问道:“现在天下人都掉到水里了,你怎么不救?”孟子的回答更经典,他说:“天下人掉到水里了,要用儒家的'道’来救,只靠我一双手怎么就得过来呢?”</p><p class="ql-block">可见,孟子的思想非常强调变通,而变通又非常需要智慧,要懂得判断时机,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淳于髡:姓淳于,名髡,齐人。曾在齐威王、齐宣王和梁惠王的朝廷做官。 权:变通。</p><p class="ql-block">淳于髡为什么叫髡</p><p class="ql-block">淳于髡曾经因犯罪而受过髡刑,所以名叫淳于髡。</p><p class="ql-block">淳于髡,齐国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齐之赘婿,齐威王拜其为政卿大夫。</p><p class="ql-block">曾经因犯罪而受过髡刑(古代一种剃光头发的刑罚),所以名叫“淳于髡”。淳于髡出身卑贱,其貌不扬。经济贫困,无力娶妻。淳于髡身为赘婿,更可以确定他是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了。</p><p class="ql-block">淳于髡身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度出使诸侯,未尝屈辱。 其中,齐威王八年,楚发兵伐齐。齐王使淳于髡至赵国请救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国闻之退兵。</p><p class="ql-block">然而他人穷志不短,凭着博学多才、能言善辩从一介平民做到了齐国上大夫,以其机智辅佐齐威王振兴齐国,成为一代名臣。</p><p class="ql-block">淳于髡博学多才、善于辩论,曾经辅佐过魏惠王、陈轸等人,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长期活跃在齐国的政治和学术领域,上说下教,不治而议论,曾对齐国新兴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对威、宣之际稷下之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科普小知识:古时清明节其实是情人节,“男女授受不亲”在这一天无效</p><p class="ql-block">作为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在今天是一个祭拜祖先、踏青扫墓的日子,还成为了一个小长假,可以在此期间一览春天的风景。但其实在我国古代,清明节除了祭扫之外,还相当于今天另一个重要的节日——情人节。</p> <p class="ql-block">从唐朝开始,清明节正式被纳入法定节假日。在清明期间,人们除了扫墓、禁烟火外,还会举办踏青、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斗鸡、插柳等娱乐活动。这一天在缅怀先祖之余,到处是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重要的是,清明节是古代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节。当时,郊原踏青、桃花相赠是年轻人沟通交流最常见的方式。《礼记》中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古代男女比较含蓄,唯独在清明期间可以不用在意这些繁文缛节,男女结伴踏青游玩,还可以大胆约会并示爱。传言汉武帝在清明期间外出游玩结识了卫子夫,流传给后世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元明清三代还将清明节等同于“秋千节”,在皇宫内设置秋千,供妃嫔、宫女们嬉戏玩耍。</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清明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鬼节”,而是一个内涵丰富、有助于加强人际关系的积极向上的节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