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太原双塔寺大名,离开太原前去瞻仰一番。发现双塔寺现在扩建成了双塔公园。寺院成了公园的一部分。 太原市为了推进双塔片区建设,围绕永祚寺和白云寺连片开发建设,并通过大面积的园林景观设计,使它成为城市东部的活力绿肺,让市民有一个休闲客厅。 <p class="ql-block"> 最大的亮点就是增建了大面积的山水景观,让游人在湖面能欣赏到双塔的倒影,展现双塔凌霄的美景,使其成为太原市有代表性的旅游胜地。</p> 文运湖湖水荡漾、绿植雅致、水心榭小巧玲珑、给炎热中的游程带来了凉意。 太原永祚寺,寺名“永祚”,典出《诗经•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永锡祚胤”。“祚”是赐福,保佑的意思。“胤”,指子孙后代。“永祚”为“永锡祚胤”的略写,意思是:祝君子的天下能够千年万代永久长存,保佑子孙后人代代为君。 <div><br></div> 永祚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始建于唐灵芝元年(670年),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永祚寺的双塔为世人所瞩目,被誉为“晋阳奇观”,是太原的标志。历代的地方志书都把“凌霄双塔”作为古太原城的八景之一,其影响之大甚至使的寺院的本名“永祚寺”也鲜为人知,直被“双塔寺”所取代。 第二进院称为“祗园胜景”,遍植各色牡丹,其中的“紫霞仙”是全国唯一现存的明代牡丹, 寺院的布局和建筑独具特色,院子坐南朝北,为南北走向,两大塔尤为突出,呈东南、西北走向,此走向是古人东南崇拜的结果。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缙绅学士在科举制度下为“昌文风,兴文运”以开太原之文明而在永祚寺原址尚存的建筑上开始扩建。最初建立的是文峰塔,目的是弥补太原城“西北高东南低”,风水不利于太原发展的地形缺陷。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晋穆王朱敏淳觉得永明寺规模简陋,邀请五台山显通寺主持福登和尚扩建寺院,新建了大雄宝殿、三圣阁等主体建筑,并在旧塔西北方建立了新塔,形成了“两峰插天”的壮观景象。 永祚寺的大雄宝殿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至四十年(公元1608年—1612年)间,面阔五间,长19.35米,深11.3米。整个殿宇不用梁架,不用一木,全为砖砌,雕工精湛,造型独特,是无梁砖仿木建筑的代表作,现殿内供奉阿弥陀佛、釋迦牟尼、东方药师佛三尊铜、铁质铸像。檐下斗拱,额枋、砖饰均为仿木结构,其雕工细腻,造型精致。 民国十六年(1927年),进行了维修,并在大雄宝殿对面建起了六间单坡式北房,形成了传统的四合院式布局。 顺治十五年(1658年),双塔寺进行了一次修葺,新筑了两塔之间的过殿。 三圣阁位于大雄宝殿顶上,是单檐歇山顶建筑,顶部用砖雕斗拱,层层出挑,形成套拱,筑成下大上小的砖砌藻井,是中国古建筑无梁式殿阁中的珍品 。 <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中,解放太原的重大战役围绕双塔寺进行,幸好双塔得到了保护,没有被损毁,否则今天我们就欣赏不到这漂亮的姊妹塔的倩影了。</p> 看着墙上大大小小的枪眼,不由想起毛主席的诗“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提醒我们革命的不易,创业的艰难,必须用我们的心去爱护它,尽我们的力量去保卫它!<br><br> 永祚寺的牡丹园也是它的一大特色,尤其是明代牡丹“紫霞仙”,干径苍老、枝叶茂盛、花朵繁多,瓣大、香浓色紫,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寺院牡丹,每年春夏之交,牡丹花竞相绽放,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古文字学家张颔撰有《明植牡丹赞》,提到双塔寺的牡丹:"紫光凝瑞,星气所钟,岁运五百,贤者氒夅。"<br> 双塔凌霄,是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两塔犹如一双孪生姊妹,前后相随,形影不离,相映成趣。 宣文佛塔和文峰塔均为13层,八边形结构,高度超过54.7米,是中国砖塔成双组合中形制最完善、规模最大、塔身最高的一组。<div> 宣文佛塔又名舍利塔,是佛门的圣物,塔内藏有佛舍利子。舍利塔外表饰以精美的砖雕斗拱,上承琉璃飞檐,檐上装有琉璃鸟兽和花卉,檐下嵌有佛像浮雕。文峰塔则没有塔基座,造型直上直下,呈直线型,且塔身自建造以来就向西北微微倾斜,这可能是考虑地靠东山,容易受西北风影响而特意设计的 。<br><div><br></div></div> 太原双塔寺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宗教场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 站在寺门远眺,太原风光历历在目。 如意湖中的双天鹅雕塑长长的脖颈构成的心形图案美丽而幽雅,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双塔寺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播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寺内的双塔,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建造技艺,成为中国砖塔成双组合中的佼佼者。 明代诗人李溥在登临永祚寺观赏双塔后写了一首《登永祚塔》:<br> 三晋楼城俯首看,一声长啸倚栏杆。<br> 振衣绝顶青云湿,酌酒危峰白日寒。<br> 矗矗苍龙擎宇宙,绵绵紫气发林峦。<br> 我来欲把星辰摘,到此方觉世界宽。<br><div> 这首诗写作者站在塔上俯瞰太原城,整个城市尽收眼底,如同在脚下。诗人在塔上凭栏远眺,登高望远,塔顶云雾缭绕心情激动,仰天长啸,抒发怀抱。诗人将双塔比作矗立的苍龙,擎起整个宇宙,展现了双塔的雄伟,而林间和山峦中升腾起的紫气,使双塔增添了神秘和祥瑞的气氛。</div><div>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永祚塔后的所见所感,通过对塔高、景阔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豪迈情怀和对天地宽广的赞叹。 <br></div> 两池净水,一弯弧桥,美丽的景色映衬着对面的永祚寺。站在双塔之下,仰望着这两座巍峨的建筑,心中不禁生出一种敬畏之情。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凝聚了前人的情感和哲思。每一层砖石,每一座雕塑,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让人在凝视中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 明代诗人余继登也有《赋得双塔寺》诗赞永祚寺双塔:<br>"宝塔参差插帝都,琳宫对耸玉浮图。慈云拥处轮疑转,明月悬时影不孤。<div> 这首诗以“参差”的意象形容双塔的高耸和错落有致,形象地描绘了双塔寺的宏伟景象。通过“对耸”展现了双塔并立的壮观,与“琳宫”形成对比,突出了佛塔的高洁与神圣。运用了动态的描写手法,将云彩环绕中的塔尖比作似乎在转动的法轮,增强了诗的动感。利用明月的光影效果,表现了双塔在月光下的影子,增添了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诗的结构紧凑,四句诗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双塔寺的景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视觉画面。</div><div> 诗人通过对双塔美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和谐、宁静生活的向往。<br></div><div> 这些诗词不仅赞美了双塔寺的建筑之美,也表达了诗人们对于这一历史遗迹的敬仰之情。<br></div> 阔大的公园广场内的戏台。 双塔寺,这座融合了宗教、文化与艺术的殿堂,不仅以其建筑的壮丽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更以其深厚的内涵,激发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这里,每一块石板,每一根梁柱,都刻满了岁月的痕迹,见证了无数诗人墨客的才情与梦想。<div> 双塔寺不仅是太原的骄傲,也是中国古建筑的骄傲,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我们的游程更加丰富更加快乐,充满了文化趣味。</div><div> 在这历史的长河中,双塔寺静静地矗立着,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信仰。它告诉我们,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比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艺术的热爱,对信仰的坚守。正如李溥所言,“到此方觉世界宽”,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两座塔,更看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br></div><div> 《水调歌头•咏永祚寺凌霄双塔》<br> 翠霭笼古寺,霞光染双塔。巍巍屹立天际,气势撼云涯。历尽风霜雨雪,见证兴衰更替,依旧显风华。岁月留不住,唯有情长遐。<br> 忆往昔,思今朝,感怀嘉。沧桑巨变,犹存神韵映朝霞。共赏人间秀色,同叙心中愿景,共度好年华。愿此情似海,永驻世间也。<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