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备战高考,有一段上“小课”的情景历久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我当年参加高考前的5月下旬,全省举行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次预选考试,俗称“筛选”考试。预考之后按照县教育局划定的分数线,我们华容三中文科班100多名同学只留下22人继续复习,准备参加7月上旬的全国统一高考,其余的同学则打点行装毕业回家,依依惜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有的同学一想到自己寒窗苦读十年,连参加高考的机会都没有,内心无比伤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时离高考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学校虽然没有召开高考誓师大会,也没有在醒目的地方写上高考倒计时多少天,但我依然能感受到高考前夕准备“冲刺”的紧张氛围。由于我的预考成绩在文科班排在榜首,教我们数学的刘植和老师对我格外器重,多次要求班上的同学向我学习,并在一次重点生的座谈会上把我的练习本给同学们一一传阅。一天晚自习时,刘老师把我和另一名同学喊到一起说:“你们俩下晚自习后反正在寝室里也睡不着,干脆到我房子里再补习一下数学。”因为数学是我们文科生的“拦路虎”,直接影响到高考总成绩。刘老师是想给我俩单独开“小灶”,有针对性地进行考前强化训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的学校条件相当艰苦。老师们大多住的是一间不到20平米的房子,而且还要兼作自己的办公室。同学们睡的则是四、五十人一间的上下铺大寝室。每到下晚自习后寝室里就格外喧哗,不到半夜时分是难以入睡的。于是,我俩每晚九点半下晚自习后就直接到刘老师的房子里上两个小时的“小课”,等同学们都进入梦乡我们才悄悄回到寝室休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是上“小课”,其实就是辅导我俩一遍又一遍的做练习题。刘老师当时任学校教导主任,白天除了上两个班的数学课外,还要忙于一些教务工作,晚上则耐心细致地辅导我俩复习,并找来外地的高考模拟试卷给我们拔高难度反复强化训练。刘老师性情温和,不管我俩遇到什么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帮我们分析题意,耐心解惑,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累了他就躺在床上打个盹休息一下,接着又给我们批阅试题。晚自习后学校要统一停电,刘老师就自己掏钱给我们买来当时需要凭票供应的煤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朗朗夏夜,蛙声阵阵。我们师生三人点着煤油灯,每人摇着一把芭叶扇驱蚊解凉。借着昏黄摇曳的灯光,我们仿佛徜徉在茫茫题海之中,赴一场思维盛宴,时而冥思苦想,时而豁然开朗,静静地享受解题的兴奋与乐趣……就这样,刘老师连续给我们辅导了十多个晚上,直到我俩把一本省编数学复习资料上的练习题和一些模拟试题全部做完为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考揭榜,我以全校文科总分第一的成绩进入髙等学府,实现了人生的重要跨越。想想当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挑灯夜战的情景,几多汗水几多感慨,而刘老师无偿给我们上“小课”的一幅幅画面将永远定格在记忆深处,成为我前行中不懈奋进的动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