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说陈思雄其人</b></p><p class="ql-block"> 图文/樵苏</p> <p class="ql-block"> 陈思雄(字重为。1897-1982)是崇庆中学教师,他在学校工作时段是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到解放后六十年代初。他是崇庆中学教师中为数不多留洋的两位教师之一。一位是萧谦(1900-1951),号履谦,崇州梓潼乡人(今属于观胜镇),上海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于日本明治大学,崇庆中学第13任校长。另一位就是陈思雄,上海私立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毕业后又留学法国,巴黎大学毕业。</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来,关于陈思雄,一直为圈内人士津津乐道。笔者对他的个人信息零零散散,偶有所闻,但主要来自三个场合。</p> <p class="ql-block"> 一是多年前在与崇州市教育局刘新民老师闲聊时,他说陈思雄是他父亲刘元质崇庆中学的同事,他叫陈思雄为陈伯伯。因为从小在崇庆中学校园长大,小时候陈伯伯也很熟悉他,常在校园里叫他的姓名逗着他玩。在少年刘新民的印象里,全校教师中戴眼镜又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老师有两位,一位是医务室的林博厚老师。另一位就是国文教师陈伯伯。</p><p class="ql-block"> 陈伯伯常戴鸭嘴帽,言谈举止特别与众不同。他学富五车,非常健谈,在全校性的文学讲座中雄辩滔滔,让学生倾慕不已。</p><p class="ql-block"> 还一个场合是新冠疫情期间在崇州龙门街道明腌肉店,历史学家周九香教授回崇,我陪他小酌两杯。谈到教他中学的国文教师时,他说他的初高中国文老师先后有好几位,其中就有陈思雄老师。陈老师的国文是教得最好的,学养深厚,文思敏捷而出神入化。周九香教授是国内著名的秦汉史专家,治学严谨,他的话信度很高,断非妄言。</p> <p class="ql-block"> 第三个场合来自崇庆中学退休的王嘉兴老师。王嘉兴四十年代后期和五十年代初期在崇庆中学上初中和高中,学生时代他对陈思雄也非常熟悉。1980年代初王嘉兴调回崇庆中学任教,是文革后崇庆中学首评的省特级教师、省劳模。他向笔者谈起了关于陈思雄的一些零星记忆。陈思雄老家是元通的,解放前陈家在县城八蜡巷购置房产,陈思雄在崇州的大部分时间家居于此。王嘉兴的母亲也是元通陈姓,与陈思雄属于同族本家。在王嘉兴的印象中,陈思雄是圆脸,人很气派。陈思雄没有教过王嘉兴,但是他读初中时就很景仰陈思雄,经常上课时听见隔壁教室学生哄堂大笑,那是高中班上陈思雄的国文课,不时有快乐的声音从教室那边传过来的。课后,高中班的学生会津津乐道反复玩味陈思雄课堂的幽默和机变。</p><p class="ql-block"> 比如,陈思雄上课说:“同学们,你们去过法国吗?”见讲台下学生无语,他马上说:“我本人就去过!”,接下来就话题展开云云。</p><p class="ql-block"> 还有,“同学们,你们亲眼见过北京的天安门吗?”后他也自问自答:“我本人就见过!”</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见过鱼骨头做成的门吗?”后他也自问自答道:“我本人就见过!”同样有话题展开,大家非常感兴趣。</p><p class="ql-block"> 陈思雄上课爱拖堂,王嘉兴下课经常去围观他的课堂——“我算是陈老师的旁听生,他上课十分风趣,听他的课就是享受。”</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王嘉兴刚调回崇州任教时,正准备去拜访陈思雄前辈,被告知这位前辈不久前已去世,王嘉兴不胜扼腕叹息。王嘉兴动情地回忆说:“那时的崇庆中学有一批传统文化根基十分深厚的先生,这些先生并不都是教国文的。除了印象深刻的陈思雄,还有罗维伦、余子猷、李明钊、周荣泰、刘元质、雷文观、王才秀、任锡玖、唐茂柳、胡广渊等等等等。”老师们凡聚会,必吟诗,有的还能字正腔圆地来上几段唱腔。有几位先生印象颇深,体育老师罗维伦的川剧高腔版《马房放奎》,周荣泰即席填词《梅花好》,刘元质的现代版幽默离骚体,任锡玖的俄语诗歌和俄语歌曲……</p><p class="ql-block"> 在同事们的眼中,陈思雄是个奇人,甚至是个怪人。大家称他为“三必先生”,即凡开会必到,凡到必发言,凡发言必惊悚甚而荒谬。笔者推测,大概是陈思雄语言幽峭,逻辑能力非常人可比,故其言论被大家戏称为“惊悚”“荒谬”。</p><p class="ql-block"> “陈思雄先生确实非常值得一写,可惜我能够提供的材料就只有这么多,而且我还没有他的照片。”王嘉兴带着很深的遗憾说。不过他又说,陈思雄的弟子中成名成家的不少,除了周九香,还有周玉清、俞安国、傅德岷等人,可以去采访他们。同样是遗憾,因为目前陈思雄众弟子中也有多人作古,采访难度不小。笔者曾经在傅德岷2019年所撰文章《师恩,永不敢忘》中读到过他这样对陈思雄的评价:“最难忘陈思雄老师的激情,他教高中的语文,讲到动情之处总是敲着课桌。”</p> <p class="ql-block"> 前崇州市作协主席张廷涛说他也知道陈思雄其人。文革前他曾在街上见过陈师雄老师,步履蹒跚柱着一根拐杖,着深灰色尼子中山服,一双浓眉,样子十分严肃,但说话却显得和言悦色。陈思雄经常到西街一家小酒馆买酒喝。酒酣之际,他就讲他在法国留学时,有一次和周恩来睡在同铺……</p><p class="ql-block"> 崇庆中学原数学教师袁用书之子袁香林说,陈思雄早年在法国巴黎留学时娶过一个法国太太,这是袁香林的母亲亲口告诉他的。陈思雄在崇庆中学教书期间人特别健谈。袁香林1967年还到陈思雄家中登门拜访,他还能一眼就能认出袁香林。</p> <p class="ql-block"> 可能是精诚所至的原因吧,近日笔者信手翻阅民国崇庆中学档案,竟然找到三份与陈思雄有关的档案。一份形成于1948年的《1947年青年从军领米名册及教职员表》中记载了陈思雄的情况:陈思雄,字重为,年龄“50岁,男性”,籍贯“崇庆”,学历“巴黎大学毕业”,经历“曾任中央大学、广东大学教授”,职务“无”,每周课时“国文八节”,到校年月为“(民国)三十七年九月”,备注“无”。第二份档案是1948年上期的教职工名册,注明陈思雄为“巴黎大学经济系毕业”,周课时“20节”,月薪“200元”(为教员中最高等级)。第三份是1948年下期的教职工名册,注明他的经历为“曾任中央大学、广东大学教授,省立酉阳、大竹、达县等中学教员”,“高中专任国文”教员,入编检定种类为“无试验检定”,加入国民党的时间为“(民国)十二年五月”,党籍种类及编号为“军余字一0四七号”,说明他是国民党早期的编余军官,与后来的军统人员党籍相同。</p> <p class="ql-block"> 于是,可根据以上不成系统的材料和档案信息,在时间节点大部缺失的情况下,笔者大致描摹出了陈思雄的形象和个人经历:</p><p class="ql-block"> 陈思雄,一位经历非常不简单的崇庆中学优秀国文教师。1897年他生出生于崇州元通一个殷实家庭。据推测,他小学在崇州就读,中学在成都就读。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的私立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该校1922年改名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所正规大学,校长于右任,革命家、早期共产党员瞿秋白、蔡和森、邓中夏、张太雷等在此执教,可惜陈思雄已经于两年前离开该校前往法国留学。</p><p class="ql-block"> 1920年底,和周恩来同批赴法勤工俭学的第21批留学生,包括蔡和森、陈延年(陈独秀长子)、向警予、李富春、李维汉等,也包括陈思雄。他们从上海虹口的北外滩码头启程,远渡重洋抵达法国。陈思雄就读的是巴黎大学经济系。巴黎大学始建于中世纪,是欧洲最早的大学之一。那时,巴黎大学还没有分校。</p><p class="ql-block"> 1923年陈思雄学成回国并加入国民党。1926年为消灭北方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了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陈师雄任北伐军第3军第8师参谋部指挥科长,足见一位学经济的留学生还具备相当的军事指挥才能。北伐军第3军为滇军朱培德部,该军的第8师师长是云南籍的朱世贵将军。</p><p class="ql-block"> 1927年南昌起义前夕,在朱德争取下,陈思雄随滇军朱培德的部分军官参加了南昌起义。可见当时陈思雄的个人思想倾向至少是同情共产党人的。南昌起义部队最初有2万多人,最后剩下800人。很多人中途选择离开,其中包括陈思雄。他为什么离开了起义队伍,情况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 1928年南京中央大学创建,这是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早期有罗家伦、厉麟似、徐志摩、张大千等名家大师在该校任教。陈思雄当时也离开军界进入南京中央大学任经济系教授。</p><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马占山将军在齐齐哈尔就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率领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身在江南的陈思雄等人积极声援马占山将军,他本人出任上海援助马占山将军抗日团副团长。</p><p class="ql-block"> 1932年四川爆发“二刘大战”以后,陈思雄回川,任刘湘的军事顾问。</p><p class="ql-block"> 1937年刘湘出川抗战,陈思雄离开川军到广东国立中山大学任教授。因为抗战,陈思雄随中山大学从广东內迁至云南澂江。</p><p class="ql-block"> 1940年左右,陈思雄回到四川,先后在省立酉阳中学、大竹中学、达县中学任国文教员。</p><p class="ql-block"> 1947年,陈思雄回到阔别已久的崇州,免检入崇庆中学任高中国文教师。</p><p class="ql-block"> 1960年,陈思雄从崇庆中学退休。退休后他一直独居在学校宿舍,直至1963年搬迁回八蜡巷家居。</p><p class="ql-block"> 1982年,这位见证并亲身参与了中国大半个世纪一系列波澜壮阔历史事件的老人在崇州悄然离世。</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