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球入门十八式图解

飘逸太极

<p class="ql-block">练习太极球的要领歌诀:</p><p class="ql-block"> 静守其球妙窍有,开中寓合合中开。 这句歌诀强调了在练习太极球时,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专注于球体的运动,通过开合的动作来体会太极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又非显形不为作,功用乃在心意间。 这句话表明,练习太极球不仅仅是外在动作的表演,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体会和意念的运用。</p><p class="ql-block"> 站定身势含预动,虚灵触发贵在神。 这告诉我们,在练习时要站稳身体,同时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以神为主,通过身体的细微动作来表达太极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指接掌凸身发劲,梢节领劲根节继。一枝兴起百枝随,步动应求合规矩。 这些句子强调了练习太极球时手指和手掌的正确姿势对于发力的重要性,以及身体的动作需要与太极的理论和规矩相符合。</p><p class="ql-block"> 沾连粘随不丢顶,追风赶月不放空。支撑八方玲珑透,闪战腾挪贵在神。 这些歌诀描述了太极球练习中的技巧和策略,包括保持连续的动作、快速反应以及灵活多变的技术,这些都是太极球练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太极球与丹田内转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一,正身法,大家知道,"丹田内转"的实质是丹田之气的内转,要使丹田气内转,首先必须做到丹田有气,要使丹田有气,必须要懂要会气沉丹田,要气沉丹田,就必须身法中正,要做到身法中正,无论是站桩或行拳,就必须做到虚领顶劲,肩沉肘坠,尾闾中正,活腰圆裆松胯,虚心实腹,整个姿势无僵无滞,中正安舒,神不外驰,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到气沉于丹田,丹田有了内气,小腹坚实有气团聚感之体会,才能进行练习"丹田内转"之功。</p><p class="ql-block">二,站桩练习"丹田内转",在练习"丹田内转"的方法上,有的宗师不主张不认可以站桩之法练习,强调在行拳过程中,以不同的姿式变换来练习"丹田内转",但对太极拳初习者来说,编者认为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初习者在行拳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不可能再加之以"丹田内转"的练习,而站桩练习"丹田内转",练习者更易体会也更易掌握,比如站杨式太极拳的开合桩练习,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手前伸略于胸平,两掌心相对,舌抵上腭,颌微收,双腿微曲,余者与上节正身法皆同,先进行丹田的左右内转,即把沉于丹田的内气意念为一个球体,从左至右旋转,意念初时转动不要太急,可缓缓进行,待有体会,找到感觉后可适当加快,而此时的双手是以意念的形式,辅以丹田内动之力。</p><p class="ql-block"> 同理,以同样之法,进行上下前后的转动,所谓的上下是指的内气球体的转动方向,前后是指的内气球体与小腹内壁及腰椎内壁的摩擦转动,练习者应注意的是,无论哪种"丹田内转"都是神和意的作用,但有的宗师主张内转的同时,对丹田进行揉搓等手法的练习。</p><p class="ql-block">三,活腰转胯"丹田混转",活腰转胯促使"丹田内转",这一方面是建立在左右内转和上下前后内转基础之上的,也就是混合内转,即既有公转又有自传的全方位内转方法,以活腰转胯的方法,来促使"丹田混转",应当注意地是,转胯的前提是首先开胯,把胯的筋膜骨节拉开之后,才有可能做到转胯,同时活腰转胯时,幅度不能大,以练习者适度掌握为是,否则,否则胯突臀翘,身法失去中正,则周身上下气滞,内气不畅,得不偿失。</p><p class="ql-block">四,在行拳中随机随势"丹田内转",这种方法在上篇小文曾有略述,也就是随着拳势即肢体动的变化进行"丹田内转",是以外动带内动的练习方法,比如以杨式太极拳的抎手为例,随着两手一左一右,一上一下地交替画圆,沉于丹田的内气球体,随之在小腹内上下左右的内转,以此类推,势左则左转,势右则右转,总之要随诸式的起落开合,前进后退,随之进行相应的"丹田内转",练习者不可拘泥。</p> <p class="ql-block">太极球与太极图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是太极球扩展了太极图的二维空间局限性,以三维空间的形式更直观地体现中医整体观和恒动观。</p><p class="ql-block"> 太极球与太极图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太极图是用图画的方式对阴阳学说的高度概括,反映了宇宙生命的圆形运动规律,是宇宙生命的最佳理论模型。然而,太极图在二维空间中描述阴阳学说时,存在平面化和绝对化的遗憾。为了弥补这一局限性,太极球的概念被提出,它以三维空间的形式存在,蕴含太极图的概念,通过形象思维方法去解释和表达中医学理论。太极球的设计扩展了太极图的二维空间局限性,使得阴阳学说的表达更加立体和动态,能够更直观地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和恒动观。</p><p class="ql-block"> 此外,太极球的设计也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天地之间能量运动的观察和理解。中国古人发现,天地之间的能量运动形成了特定的运动轨迹,这种观察和理解在太极球的设计中得到体现。太极球不仅是一种物理对象,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的体现,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阴阳学说,促进身心健康。</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太极球与太极图的关系体现在太极球通过三维空间的形式扩展了太极图的二维空间局限性,使得阴阳学说的表达更加立体和动态,能够更直观地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和恒动观,从而深化了人们对阴阳学说和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p> <p class="ql-block">  太极球入门十八图解,是拳友提供的图片,没有视频影像,下面有李正老师太极球视频,仅供爱好太极拳的朋友们学习参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杨式太极拳府内派太极拳李正老师太极球演练</u></i></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一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