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季的美篇

阿季

<p class="ql-block">  (中)4月7日同学相约来一趟山西自驾游。参加的同学贾老师、助理、坤姐、秀焕、一姐、姐夫、阿季、田老师。</p> <p class="ql-block">  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属于黄河水系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等142条,属于海河水系的有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81条,</p><p class="ql-block">黄河沿山西境界流程968公里,汾河是山西境内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94公里。</p><p class="ql-block">此篇所记录是自驾时走过的山西水。</p> <p class="ql-block">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主线长约1008千米,北起忻州偏关县,南至运城垣曲县,自北向南连通山西忻州、吕梁、临汾、运城4个城市的黄河沿岸,基本涵盖了黄河中游沿途流经的19个县市,串联老牛湾、碛口古镇、乾坤湾、壶口瀑布、永济鹳雀楼等60多个景区、景点。</p> <p class="ql-block">黄河一号公路是一条位于中国北部的旅游公路,它紧依黄河,穿越了多个省份的崇山峻岭。总长度是1238公里。</p><p class="ql-block"> 黄河一号公路北起山西省忻州市偏关老牛湾,南至山西省运城市垣曲西哄哄村,包括多个分段长度如石楼段、夏县段等,以及特定支线工程如平陆段。</p> <p class="ql-block">  山西有三条旅游一号公路,即黄河一号公路,长城一号公路,太行山一号公路。</p><p class="ql-block"> 此处是老牛湾长城一号公路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为沿线地区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将沿途的970多处旅游景区和景点串联起来,承载着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同时,这条公路的建设还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方便了人们的出行。</p><p class="ql-block">沿途风景,休息驿站,内有厕所,房车营地,充电桩,伪装成树的5G接收天线等。沿途村口的标志建筑。</p> <p class="ql-block">汾河源</p><p class="ql-block">汾河,又称汾水,黄河的第二大支流, 是山西的母亲河。发源于宁武管涔山麓,自北向南,纵贯山西,于禹门口下游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附近汇入黄河,全长700多公里,属于黄河流域。 汾河干流自源头到入黄口,沿途接纳大小支流100余条,主要支流如:岚河、潇河、昌源河等9条。 由省水利厅编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汾河志》:“今日汾河,发源于山西省西北部宁武县境内管涔山脉南麓东寨镇西北约1公里处楼子山脚下的雷鸣寺泉,始建于明朝,后被毁,此处竖立有‘汾源灵沼’石碑一尊,已作为重点文物保存起来,被视为汾河之正源。这是三晋大地上最清澈透明的一泓泉水了,流出来的汾源泉水,不涨不溢、冬暖夏凉,沼中之水清心肺、驱邪毒、治百病,被称为“汾源灵沼”,是宁武县古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汾河大桥</p><p class="ql-block"> 汾河源远流长,贯穿着忻定、太原、临汾、运城等四大盆地,穿过中条山南流,于平陆县茅津渡入黄河。</p><p class="ql-block"> 汾河在山西省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地位举足重轻。汾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山西最大的河流,被山西人称为母亲河,对山西省的历史文化有深远的影响,产生许多地名和产品,如:汾阳、襄汾等;著名汾酒产自汾河。  </p><p class="ql-block"> 汾河自宁武县管涔山雷鸣寺发源地至太原市兰村为上游,兰村至灵霍山峡入口为中游,以下为下游。 </p> <p class="ql-block">汾河水库</p><p class="ql-block">汾河沿途流量大的大泉有7处,有兰村泉、晋祠泉、广胜寺泉、龙子祠泉等。如;晋祠泉,古称晋水,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境内,是汾河中游右岸的大泉溢流而形成的一条支流,晋祠泉因晋祠而得名。  汾河全流域共建成大型水库3座,即汾河水库、汾河二库和文峪河水库。另有中型水库13座,小型水库50座。汾河水库,是山西省最大的水库,位于汾河干流上游,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鱼的大(Ⅱ)型水利枢纽。</p> <p class="ql-block">  长城和黄河相交的地方叫老牛湾,位于山西省的偏关县境内。老牛湾这里在明朝时是一座屯兵的城堡,为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所建。</p><p class="ql-block"> 在老牛湾堡紧临黄河的山崖上,有一座至今仍保存很好的砖砌空心敌楼。老牛湾此楼雄踞崖上,俯视黄河,是偏关著名的风景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村口标志建筑。</p><p class="ql-block">老牛湾村口广埸。</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黄河对面,內蒙呼市所辖老牛湾,码头,石阶,长城箭楼清楚可见。</p><p class="ql-block">黄河丶长城在这里握手,守护着中原大地。</p> <p class="ql-block">  老牛湾,因长城与黄河在这里第一次握手而闻名天下。老牛湾的毫不走样地保留着岁月的痕迹,把我带回那金戈铁马的边塞风云,让我感受着古朴与苍凉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位于山西省西北边陲,处于黄河南流入晋的交汇处。北依长城与内蒙古清水河县接壤,西临黄河与内蒙古准格尔旗隔河相望,南与河曲、五寨两县相连,东于神池、朔州两县(市)毗邻。</p> <p class="ql-block">  长城到老牛湾之后,虽抵黄河岸边了,但并未跨黄河西去,而是顺黄河的东岸南下,经万家寨、关河口至河曲县,然后才越黄河进入陕西省府谷县境内逶迤西去的。</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村老房子,现在村民都搬到村外一里地边上盖了窑洞式新房。</p> <p class="ql-block">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黄河岸边古村落。老牛湾以她特有的魅力展现在我们的面前。</p> <p class="ql-block">  村内景色,透着古朴、苍凉。看着村内景危,耳边仿佛响起那悲怆、忧伤、高亢的信天游、兰花花的民间曲调。</p> <p class="ql-block">沿途观景台,遥望常胜墩。</p><p class="ql-block">戍守边防卒,常看月一轮。</p> <p class="ql-block">黄河在流经山西省永和县河会里村、后山里村和陕西延川县土岗乡大程、小程村和伏义河村一带时,形成了一个"S"型大转弯,犹如黄河巨龙怀抱其间的"阴阳鱼"。这段黄河古道就是乾坤湾。</p> <p class="ql-block">在乾坤亭内极目眺望, 形似太极图的乾坤湾尽收眼底。弯道弧度320度以上, 堪称天下黄河第一湾 。</p><p class="ql-block">她如同神话传说中玉皇大帝在天廷丢落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河图"和"洛书",酷似天地造化的天然太极图。</p><p class="ql-block">罕见的蛇曲景观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 在延川境内形成的五道大弯被统称为河曲, 其科学名字为蛇曲。蛇曲是被河流冲刷形成的像蛇一样蜿蜒的地质地貌。延川黄河蛇曲是如今中国干流河道蛇曲规模最大、最好、最密集的蛇曲群,是罕见的景观。它由北而南地延伸,依次是:漩涡湾、延水湾、伏寺湾 、乾坤湾、清水湾。</p><p class="ql-block">2005年,乾坤湾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审查,批准为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乾坤湾奇特的景观,留下了一个古老的神话。相传远古时,太昊伏羲氏在这里"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发明了太极八卦阴阳学理论。</p><p class="ql-block"> ​1997年初冬,著名的民族民俗文化学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在考察乾坤湾时说:"我去过世界上不少地方,看到过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古埃及的金字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等著名景观,比起这里的黄河秦晋大峡谷上S型大转弯来,那才是小巫见大巫!"。并题写了"若不见民族魂,阳阳初照,黄土群峦,大河九曲十八弯"。</p> <p class="ql-block">  吴王古渡。位于临猗县角杯乡吴王村的黄河岸边。</p><p class="ql-block"> 吴王古渡,始建于公元前636年,由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所建,兴于两汉,盛于大唐,明、清时代与禹门渡、风陵渡并驾齐名,号称黄河三渡。</p> <p class="ql-block">吴王渡:秦末楚汉相争,韩信大军从吴王渡一带渡河击魏;明清两代,吴王渡上商贾往来,是沟通陕北、西北与晋省之间的一个大码头;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投入重兵争夺吴王古渡,企图以此为突破口,打通直入陕北的通道。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吴王渡,历经多少兴衰。</p><p class="ql-block"> 吴王村东城门上有一城楼,矗立高耸,上书“吴王古渡”四字,吴王村西依黄河,南北沟壑纵横,东边筑有城墙,高两丈余,底厚一丈,只有东门是出入该村的必由之路,因吴王古渡险要的地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汉高祖二年八月,韩信征讨魏王,命令勇敢士卒用木梗架罂,浮于河上,把军械藏于罂内,士卒藏于水中,从而一举全歼魏王豹精兵于吴王渡口,因此吴王古渡又名“木罂渡”。</p><p class="ql-block"> 吴王古渡又为秦晋之交通要隘,清末民初,古渡漕运鼎盛,乃晋煤、潞盐,通秦、豫之要道,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成为不可或缺的商品集散地而自领一段风华,后来更名为“吴王古渡”。</p> <p class="ql-block">  古寨(城)东门,系西汉初年魏豹所建,坐西向东,距今已2000多年,门高18米,厚10米,全由方石砌就,为古堡式两层建筑,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自魏豹时期开始,历朝各代都有军队在此驻守。寨门二层为将军楼,飞檐拱壁,雄中有奇,寨门顶端正中镶嵌着两米见方巨石,上书“吴王古渡”四个苍劲雄浑大字。城墙上部建有垛口、射口、瞭望口,城墙房内青石板雕刻有“木罂袭魏图”。</p> <p class="ql-block">吴王古渡远眺。</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断开的浮桥,据说:是解决黄河凌汛而断开的。</p> <p class="ql-block">  随着铁路和公路交通的发展,古渡逐渐走出往日繁华,归于沉寂。</p><p class="ql-block"> 2008年5月5日,从山西临猗县角杯乡到陕西合阳县洽川镇的黄河吴王两岸兴建的一座联姻浮桥正式通行。</p><p class="ql-block"> 浮桥主车道宽8米,由30组钢铁舟船组成,双向行车。最大载重量120吨。浮桥建成后,乘车仅需5分钟就从河东岸驰至西岸,比乘机船省了40分钟,方便了黄河两岸群众通。</p> <p class="ql-block">  有歌曰:走西口,就是此地。</p><p class="ql-block"> 西口古渡本名水西门渡口,彼岸右是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渡,左是陕西省府谷县之大汕渡,当为出河套之进口。</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可追溯至汉。据旧志载,汉桓帝时有大贾资金行至此死,津长埋之。其子寻父至此,津长悉以金还之,帝闻之曰,君子也,遂名"君子津"。隋唐一直沿用。宋庆历间曾设榷场,直接与契丹、辽、夏进行通商贸易活动,为时所重,极为繁华。金大定间东胜州在此设宣差,总管鹰坊打捕渡河船只河道等事务。元明清以来,经济贸易更为频繁,西接宁夏陇右,北通阴山草地。清圣祖康熙特允鄂尔多斯之请,以故河保营得与蒙古交易,又淮河民垦蒙古地。其时水旱码头,丝绸之路,商贾辐辏,渡河船只云集,五方杂处,兵民繁错,万家烟火于斯盛焉。</p> <p class="ql-block">  凭栏临风,右挹塞外鄂尔多斯大漠之风,左盼陕北大汕之古渡,迢迢千里丝绸路,不禁发思古之幽情,缅想汉桓帝时之君子津。"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惟栏外白云悠悠,黄水滔滔,逐鹿台巍然在望。</p><p class="ql-block"> 号称雄关古塞。西口古渡和禹王庙墨彩纷呈,与蒙陕隔河相望,素以鸡鸣三省而闻名遐迩,成为塞北一大人文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  渡口有禹王庙(俗称河神庙),创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位于西口古渡之中段,坐东面河,平面布局为长方形。主体建筑正殿及抱厅,附属建筑戏台,其结构形制相仿,斗拱为五铺作双下昂。</p><p class="ql-block"> 据道光十三年(1833)禹王庙重修碑记云:"河邑自建其庙宇,斯土居民饮撰久蒙其泽,黄河之水自东北而下,狂澜之发而无泛滥之忧,成胜境矣。"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祭祀日,七月十五日为古庙会日。当晚夜幕中会首棹船于河中,投放三百六十五盏河灯于水中,以求神禹一年之保佑。古会期间,禹王庙张灯结彩,香客成千上万,盛况空前。蒙陕毗邻边民一衣带水摆船而来。山门外戏楼锣鼓喧天声遏三省。</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诞生后,晋、蒙、陕边地交通发展很快,从60年代起,河曲人走河套到宁夏不复徒步。然而沿河西边墙(指明长城)跋涉二千里丝绸之路的日子,毕竟成为历史,留给我们以无尽的遐想。</p> <p class="ql-block">  壶口瀑布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南距陕西省西安市350公里;北距山西省太原市387公里。</p> <p class="ql-block">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p><p class="ql-block"> 2013年12月,“宜川县黄河壶口水利风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评为“第十三批国家水利风景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1987年9月,黄河漂流队探险队员王来安乘坐由40个汽车轮胎缠结成的密封舱,顺瀑布而下,揭开了人类在壶口体育探险的序幕,人称"黄河第一漂"。</p> <p class="ql-block">  1997年6月1日,柯受良驾车飞越壶口,创下世界跨度最大的飞车世界纪录,被称为"世界第一飞"。</p> <p class="ql-block">黄河壶口瀑布美景天下绝。</p> <p class="ql-block">黄河龙门 </p><p class="ql-block"> 黄河龙门是黄河的咽喉,位于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12公里与陕西韩城市交接的黄河峡谷出口处。此处两面大山,黄河夹中,河宽不足40米,河水奔腾破"门"而出,黄涛滚滚,一泻千里。亦称龙门古渡。</p><p class="ql-block"> 传说这里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故又称禹门</p> <p class="ql-block">  人们所说的"鲤鱼跳龙门"就是指这里。黄河流经此地,破山峦而径出,泻千里而东流,据《名山记》载:黄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两岸均悬崖断壁,唯"神龙"可越,故名"龙门"。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所凿。</p><p class="ql-block"> 据《三才图会》载:夏禹定名龙门,故亦曰禹门渡。此处两山壁立,状尽斧凿,河出其中,宽约百步。岸边龙门山,又名葑山(铧兹山、安国岭),因形如笔架,又称笔架山。山多紫荆,故复称紫荆山。</p><p class="ql-block"> 古时曾流传鱼跃龙门的神话: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时,有黄鲤自百川清海游集龙门之下,竞相跳跃,一年之中,能跃上龙门者只有72尾。一登龙门,云雨随之,天火烧其尾。登不上者,点额曝腮。龙门每年十二月初,渡口为冰所封,次年三月惊蛰时冰消。龙门归为韩城八景之一,所谓"禹门春浪"即指此。</p> <p class="ql-block">  该地自古为晋、陕交通要隘,是兵家必争之地。如公元前645年秦晋韩城大战,秦从禹门东渡击晋,虏晋惠公。</p><p class="ql-block">唐高祖李渊曾于隋大业年间(616年)从禹门渡黄河取关中。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将娄宿曾越龙门冰桥取陕西。明末李自成亦曾由此东渡直捣幽燕,推翻了明代封建王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面渡进彊。在后勤部的支持下,韩城人民政府在黄河禹门渡口架起铁索桥,全长100多米。1972年5月,国家在禹门口建起铁路和公路桥,跨度144米,从此变天堑为通途。</p> <p class="ql-block">  从黄河龙门而上5公里处有石门。涛涛黄河从宽仅60米的石崖中泄出,故而得名石门。石门上下,壁立如削,水流湍急,山色波光,让人陶醉。</p><p class="ql-block">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这是大诗人李白诵颂黄河龙门的千古绝唱。从壶口瀑布到芝川渡口是黄河流程中最雄奇跌宕、多彩多姿的一段,而天堑龙门以其地处要冲、巍峨神奇更为人称颂。</p><p class="ql-block"> 黄河一出龙门,河床陡然变宽,河水在10公里宽的河面上缓缓流动,弥漫浩淼,开阔壮观,并形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黄河景观。</p> <p class="ql-block">  山西大禹庙位于山西省河津市清涧街道办龙门村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的庙宇,在清朝时代大禹庙与韩城大禹庙遥遥相对,气势磅礴,是古龙门八大景之一,抗日时期,毁于日寇炮火。</p> <p class="ql-block">  为了传承大禹精神,弘扬龙门文化,2012年春,龙门村择宜地重建大禹庙,如今的大禹庙坐落于河津市清涧街道办龙门村,坐北朝南,北依吕梁,西抱黄河,南连国道,东拥村落,总体布局和建筑风格保留原制的仿古建筑群。中轴线上,自北而南依次为禹王殿、财神殿、娘娘殿、献殿、仁贵殿、药王殿、钟楼、鼓楼和山门。山门外为大型祭奠广场,向南与108国道衔接。整个庙宇气势恢宏,环境幽雅,为河东胜景,锦上添花。</p> <p class="ql-block">  相传上古时期,龙门山堵塞住了黄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酿成水灾。大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率先民们开凿龙门,苦战四年,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河水顺口而下,奔腾咆啸,声如巨雷。集中在龙门水下的大鲤鱼为急流所迫,随之而下,向下不断跳跃,造就了民间流传的吉祥之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大禹的功德,人们誉龙门为禹门,山西河津人于汉代在龙门东岸石岩上创建了大夏禹庙。几经重修后,整个庙宇雄伟壮观,时称全国“七祠八庙”之首。</p><p class="ql-block">   过去禹庙春秋有庙会。春季在三月初三,秋季九月初九。逢会演戏,赶会来观者甚多,陕西、河南、甘肃等省的客商也远道而来,庙会极为热闹。可惜,禹庙于民国21年(1942)被日军拆毁殆尽,千年胜迹,毁于一旦。 </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建立后,为方便秦晋两省交通,修建了公路桥和铁路桥。横跨黄河之上,犹如长虹悬挂东西两山。俯视桥下渡船来往如梭,较过去龙门渡口别具一番景象。</p><p class="ql-block">  爱《古渡春秋》23页、24页、46页、48页)。2004年1月市政协文教委编撰的《河东文史》第一辑所收《龙门壮观》一文,明确记载东禹庙“于1942年被日寇破坏”(见《河东文史》242页)。</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历史功绩,人们在位于龙门的黄河两岸修建了大禹庙。坐落在东岸河津一侧的叫东禹庙,西岸的叫西禹庙。两座大禹庙相对而立,隔河守望。东禹庙始建于汉代,唐、元、明、清都曾修葺增建。抗日战争毁于战火。</p> <p class="ql-block">  2004年1月市政协文教委编撰的《河东文史》第一辑所收《龙门壮观》一文,明确记载东禹庙“于1942年被日寇破坏”记录。</p><p class="ql-block"> 有诗记曰:</p><p class="ql-block">悬崖挂月:</p><p class="ql-block"> 远对孤峰接华尖,潮声夜夜绕风檐。</p><p class="ql-block"> 门开惟许来明月,卷上银钩不放帘。</p> <p class="ql-block">  碛口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的吕梁山中的黄河边上,坐落着一座古镇,也是在黄河上的一个古渡口。</p> <p class="ql-block">  由于从碛口再往下游走,黄河河道中有暗礁和激流,落差巨大,船只不适合通行。上游来的商船只能在碛口停泊,货物改走陆运。因此碛口曾一度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这成就了碛口的繁荣。为山西省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p><p class="ql-block"> 碛口古为兵事要冲,在明清至民国f余家。其间,船筏在黄河里穿梭,驼铃在山谷间回荡。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一街灯火,昼夜辉煌,接不完,填不满,享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说它是古渡口,因它与古镇同样出名。这古镇与黄河对岸的陕西吴堡县相对望,千年互相沟通的桥梁便是渡船。两岸人来人往,都靠着渡船的摆渡。会有一群一伙的人从陕西过来,来赶碛口的集市。</p> <p class="ql-block">  黑龙庙五龙庙,是古镇祈雨的宙宇。它气势不凡地踞于黄河边的高处,俯瞰黄河,居高临下,发出一种威严来。历史上,当地人的祈雨都在这里进行。原来,面对黄河水却依然未能摆脱干旱,于是,黑龙庙便常常处于香火鼎盛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  由于古镇至今还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辉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古镇依然古色古香,碛口古街脚下是石板路,两边高圪台,房檐连檐.店铺挨着店铺。老店铺、老字号、老房子上有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石刻,到处是文化,遍地见艺术。漫步在五里长街上,仿佛穿越了一个时空隧道,一下走进了历史,一切都那么悠远、深沉、厚重。时期建筑,主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p> <p class="ql-block">  碛口的繁荣缘于大同碛的惊险,大同碛号称“黄河第二碛”,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碛口遂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碛口没有了白天的热闹与喧嚣,在夜灯了的衬托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显得宁静与平和。</span></p> <p class="ql-block">古镇夜景。</p> <p class="ql-block">碛口民宿(一)</p> <p class="ql-block">碛口民宿(二)</p> <p class="ql-block">  前店后厂醋店,在这里可以品尝,订购各种各样、各种年份的醋和自酿的酒。</p> <p class="ql-block">  运城盐湖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的一个古老而又典型的内陆咸水湖。它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由于其盐含量类似中东的“死海”,人在水中可以漂浮不沉,故被誉为“中国死海”。运城盐湖诞生于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约有0.5亿年历史。该湖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长约30公里,宽3-5千公里,湖面海拔324米,最深处约6米。</p> <p class="ql-block">运城盐湖(中国死海),地处山西晋南盆地。南依苍翠高峻的中条山,西接黄河古渡,湖光山色,景色奇特。与美国犹它州大盐湖,俄罗斯西伯利亚库楚克盐湖并称为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p><p class="ql-block">  运城盐湖地理位置优越,自上古时期就开始了盐的开采。它是华夏文明中的战略争夺地。运城盐湖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盐分资源,解决了人们缺盐的问题,运城盐湖的盐税曾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在我国盐业史上,运城盐湖占有重要一页。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盐湖周围的生态环境非常丰富多样。尽管因盐度高和盐碱地的原因,水生生物和陆生植物在盐湖中生存并不容易。然而,盐湖中诞生了一种水生生物——卤水虫,它起到了中介的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食物链。同时,运城盐湖周围还有适应盐湖环境的植物,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五里墩进入盐池。已停产,据说要进行产业与旅游提升。本来想看一下夏天堆雪(盐山)的景色,没有看成。留下小遗憾。再去查看旅游信息吧。</p> <p class="ql-block">  黄河小浪底,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与济源市交界的孟津县小浪底镇。坝址所在地南岸为孟津县小浪底村,北岸为济源市蓼坞村。距济源市西南30公里处,洛阳市以北40公里。207国道、连霍高速、长济高速和二广高速从小浪底风景区边缘通过,交通十分便利。</p> <p class="ql-block">  小浪底风景区地跨南北两岸,西接汾、渭盆地,东临华北平原。北临晋中地区,景区是以小浪底工程为依托,以山、水、林、草为特色的生态园。</p> <p class="ql-block">  小浪底位于黄河干流上,上距三门峡水库130公里,下距郑州花园口115公里,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p> <p class="ql-block">  小浪底大坝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而且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战性的杰作,也是我国跨世纪第二大水利工程。总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6台30万千瓦混流式发电机)地下发电厂房,高160米,长1667米的粘土斜心墙堆石坝,巍峨的进水塔,壮观的出水口,在不足一平方公里范围内拥有纵横交错的108条洞群等,使小浪底具备了防洪、防凌、发电、排沙等多项功能,一年一度的调水调沙活动,气势雄伟,媲美钱塘潮。</p> <p class="ql-block">  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调沙放水,放水时一孔闸为黄色沙水,一孔闸口为清水,蔚为壮观。 简单说:小浪底调水调沙就是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在现代化技术条件下人为制造“洪水”冲刷河道,采用“人工扰沙”的方法,通过搅动使河底的泥沙浮上来,通过水流的冲击,使之随自然水流一起排出,从而达到疏浚和输沙的目的。以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冲淤平衡,阻止河床上涨。</p><p class="ql-block"> 调沙后效果明显,增加了了主槽河床下切淤积,减轻了数百年“悬河”的逼人态势。运行以来,已经下切3.7米。同时为黄河下游防洪安全提供了保障;为改善了入海的河口生态,增加湿地面积提供可靠的保证。 </p> <p class="ql-block">  工程于1997年截流,2001年底竣工。小浪底工程坝址控制流域面积69.42万平方公里。工程的开发目标是以调水调沙,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等。小浪底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小浪底景区内最具特色的风景线之一。</p> <p class="ql-block">  统计黄河小浪底水库排沙量近3年排沙出库已达13亿吨,大大延长了水库拦沙库容使用年限。如果将出库泥沙堆成高1米、宽1米的沙堤,可绕地球赤道22圈。</p> <p class="ql-block"> 小浪底水库风景区,穿越中条山、王屋山的晋豫黄河峡谷中,库区全长130公里,大坝截流后,晋豫黄河峡谷与库区的西霞湖、大坝湿地公园、张岭半岛度假区、黄河三峡等风景点及雄伟的水库大坝交相辉映,形成湖光山色、千岛星布、"高峡出平湖"的自然风光,水库内大量的半岛、孤岛、险峰,使自然景观近有曲折蜿蜒的河湾,远有烟色浩淼的湖面。显示了美景的美、幽、奇、胜。水有漓江之秀,峡谷有三峡之美。景观独特,兼具我国山水风光中"南雄北秀"两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黄河鲤鱼,作为中国的四大名鱼之一,不仅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背景而备受推崇,还因其肉质细腻、营养丰富而深受喜爱。</p><p class="ql-block"> 黄河鲤鱼自古以来就非常出名,在《诗经》中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记载。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在黄河附近,因此这里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再加上众多文人墨客曾写下了很多关于黄河鲤鱼的文学作品,这使得黄河鲤鱼声名远播。</p><p class="ql-block"> 一路沿黄河走来,品尝了老牛湾、龙门、碛口的黄河鲤鱼,其中性价比和味道当属碛口的码头饭店做的黄河鲤鱼了。</p><p class="ql-block"> 同时还品尝了黄河虾(油虾,葱炒),油炸小白条,鱼汤等。味道美哉。</p><p class="ql-block"> 山西游中篇到此搁笔,下篇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