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土耳其“以弗所”

本觉

<div>以弗所是一座位于土耳其西部爱琴海沿岸基士特河口的古城,曾是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的重要城市之一。据考古学家推测,该城市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但在希腊时期达到了鼎盛期。 </div><div> 以弗所曾是亚细亚省的首府,也是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阿尔忒弥斯神庙的所在地。这座城市在古代以其港口和商业活动而闻名,同时也是宗教和文化中心。在新约圣经中,以弗所也被提及为保罗传教的地点之一。</div><div>遗址中有古代剧场、图书馆、市集、民居、娱乐场所、公共浴场等建筑。</div><div>2015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以弗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div> <div>目前以弗所挖掘面积约为其总面积的15%,已知的城内面积是9平方公里,远超庞贝古城的1.5平方公里。<br></div> <div>以弗所早在公元前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居住的痕迹,在公元前15~12世纪是阿扎万王国的首都阿帕萨,直至公元前10世纪,希腊爱奥尼亚人殖民者在此建城,作为连接欧陆航线的海港使用,以弗所迎来了繁荣。<br></div> <div>南门入口处是巴西利卡的遗址,巴西利卡一词源于希腊语Basileus,原意是“王者之厅”(执政官办公或法庭建筑的称呼),是古罗马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常用作法庭、会场或交易会所,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形,外侧有一圈柱廊,短边有耳堂,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所以也称作廊柱大厅(廊柱会堂),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br></div> 以弗所历经吕底亚王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马其顿王国等帝国(王国)的统治,在公元前129年被罗马控制,成为了罗马在亚细亚行省的首府,并发展成商贸发达、人口超过25万、地位仅次于罗马的大都市,大部分遗存都是古罗马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的。 到了公元七世纪,由于港口淤塞、地震频发及阿拉伯人的海盗袭击,以弗所从此一蹶不振,公元1090年塞尔柱人占领该地时,城市已湮没无闻,最终在15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以弗所已成为一片被遗弃的废墟。 <div>直到19世纪中期,湮没已久的以弗所因现代考古学的兴起而揭开了面纱,在世人面前重现它曾拥有的历史光辉。</div><div>以弗所古城遗址的发现,源于1863年伍德和大英博物馆在此地的发掘,他们在1869年清理出了阿尔忒弥斯神庙的台柱(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内),后经过考古家们多年的发掘工作,最终确认这里就是《圣经》曾经提到的那座著名城市以弗所的遗址。<br></div> 议事厅正对面的空地,是一处露天集市(Agora),建于公元前1世纪,集市长160米,宽73米,三面柱廊环绕,中间有一座建于公元1世纪的神庙,神庙供奉的是Isis(古埃及的丰饶女神),在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神庙被毁。曾经热闹的集市如今已成一片废墟,建筑残件四处散落。 议事厅出入口拱门。 巴西利卡一旁的剧场式建筑是当时的议事厅,它建于公元100年,是议会开会的地方,兼作音乐厅,可容纳1500人。在公元150年,当地的富人安东尼夫妇赞助建成一个新的舞台,舞台幕墙上展示了罗马皇帝安东尼·庇护(公元138~161年在位,罗马“五贤帝”之一)家族成员的精美雕像。 以弗所的巴西利卡建于罗马时期的公元1世纪,是一座两层楼高,三面有柱廊环绕,长达165米的长方形大厅式建筑,是当时的证券交易所和商业交易中心,也充当法庭使用,这座爱奥尼亚式廊柱大厅是古城最重要的建筑。如今建筑已不复存在,保留下的柱廊遗迹却颇为壮观。建筑东侧发掘出的奥古斯都皇帝和他的妻子利维亚的雕像,如今在以弗所博物馆展示。 遗址上的阿尔忒弥斯神庙,以建筑风格的壮丽辉煌和规模宏大而跻身于“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列。<div>公元前323年,神庙开始重建,规模更大,更加富丽堂皇。这座重建的神庙,历经近600年连绵的战火依然傲然挺立,直到公元262年哥特人入侵后惨遭破坏,神庙内珠宝也被悉数劫走。最后在公元5世纪初叶,基督教势力开始强大,拜占廷帝国皇帝奥德修斯二世视其为异教徒的聚集场所,而下令将神庙彻底拆毁,从此神庙不复存在,唯独留下一根根孤零零的石柱立于遗址之上。<br></div> 隔着图密善广场,图米善神庙对面是一座建于公元前50~30年间的曼米努斯纪念碑(The Memmius Monument),曼米努斯是罗马独裁者苏拉的孙子,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曾设计了这个城市的水渠。 赫拉克勒斯门上的胜利女神(Nike)雕像,它是耐克商标图案的灵感来源。 纪念碑原是一座有着锥形屋顶的塔似建筑,上层圆柱间的浮雕描绘了个人所获得的成就和荣誉。 纪念碑目前遗址未按原样复原,而只是建筑构件当代风格的拼合体。 从纪念碑处往下走,就是以弗所著名的大街—库瑞忒斯大街(Curetes),从赫拉克勒斯门到塞尔苏斯图书馆。大街始建于古希腊时代,街名源于当时一位祭司的名字,大街由大理石铺成,街道两边是带有柱廊的商店和住宅,柱廊可以让行人免受日晒雨淋。 以弗所被称为“东方的庞贝”,实际上在文化影响上以弗所可比肩雅典、罗马,庞贝难以望其项背,仅城市规模庞贝就无法匹敌。 这座有着三角楣的建筑是建于公元2世纪的图拉真喷泉(The Fountain of Trajan),它是为罗马皇帝图拉真而建。图拉真(公元98~117年在位),是罗马“五贤帝”中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任时,罗马帝国版图达到最大极限,由于功绩卓著,获得了元老院赠予的“最佳元首”的称号。<div>图拉真喷泉的水池为20X10米,四周环绕着酒神狄俄尼索斯、爱情女神阿芙洛狄忒和皇帝家族成员等的雕像,如今雕像在以弗所博物馆展出。<br></div><div>中间脚踩地球的国王雕像保留在大英博物馆,在此仅剩一只脚。<br></div> 贯穿古城的是由南向北略呈Z形的三条大道:库瑞忒斯大街,连接娱乐场所和大剧场的大理石大街,以及由大剧场通往港口的海港大街。 居民住宅的遗址,房屋布局尚可分辨。 精美的马赛克装饰地面。 精美的马赛克装饰地面。 城市公共会堂一旁的大街,街道由大理石铺就,街道一侧立着石柱,柱子后面是商铺。 哈德良神庙是以弗所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之一,它建于公元2世纪,为当时的皇帝哈德良而建。哈德良是罗马“五贤帝”中的第三位皇帝,公元117–138年在位。哈德良博学多才,且爱好旅游,在罗马帝国统治的疆域内都留下了它的足迹。他统治时期所修建的建筑,许多都保留了下来,如著名的哈德良长城和哈德良别墅。 哈德良神庙是典型的科林斯式神庙。神庙的外立面是一个精致的拱门,由四根科林斯柱支撑着,神庙门前的四个基座上刻有铭文,上面放置着四位罗马皇帝的雕像—戴克里先、马克西米安、君士坦丁一世和加勒里乌斯。 哈德良神庙拱门中央刻着命运女神堤喀,内墙正面刻的是蛇发女妖梅杜莎张开双手,取其强悍特质来保护此庙。女妖的两边有精美的雕带,左边是有关以弗所的故事(包括亚马逊女人部落的故事),右边是古希腊的神祇。这些雕带是复制品,原件收藏在以弗所博物馆。 哈德良神庙内墙正面刻的是蛇发女妖梅杜莎张开双手。 哈德良神庙内墙正面刻的是蛇发女妖梅杜莎张开双手,取其强悍特质来保护此庙。 库瑞特斯大街入口处的赫拉克勒斯门(Gate of Heracles),两边石柱上有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浮雕。赫拉克勒斯是古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设立此门意在由大力神保护古城上层的政务宗教区。 哈德良神庙侧面 哈德良神庙局部特写 从哈德良神庙旁的一条小巷走进去,我们来到一座罗马公共浴室的遗址。遗址保存尚好,有数间相连的房屋,部分地上铺着大理石,一侧墙边立着三根科林斯式石柱,顶上有横梁,这座浴室规模很大。 库瑞忒斯大街的尽头就是塞尔苏斯图书馆 塞尔苏斯图书馆 塞尔苏斯图书馆 浴室对面有一座公厕(属于浴室的一部分)。人们沿墙铺设大理石板,并在石板上按一定间隔凿出坐坑,坐坑下是两三米深的沟渠,有流水经常冲刷以保持清洁,坐坑前有一水槽,用于洗手。据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冲水马桶”。 世界上最早的“冲水马桶”。 <p class="ql-block">大理石街道</p> 塞尔苏斯图书馆—以弗所最华丽、最上镜和最引以为傲的建筑,今天土耳其20里拉钞票上的图案就是它。 图书馆初建于公元120~125年,它是由小亚细亚省总督为纪念曾任罗马元老院元老的父亲塞尔苏斯而在其陵墓上修建的,并以其父的名字命名。 外墙上下两层壁龛各放置了四座女神雕像,上层雕像已不复存在,下层为雕像复制品,真品收藏于奥地利维也纳博物馆。 图书馆的建造是根据维特鲁威(古罗马御用建筑师、工程师)的原则,在与建筑同宽的9级台阶上,建筑分三层以爱奥尼亚/科林斯混合柱式支撑,上下各8根柱子,图书馆朝向东边,利于采光。 该馆藏书1.2万卷(莎草纸和羊皮纸卷轴书,非装订成册的书籍),与亚历山大图书馆和帕加马图书馆并称古罗马的三大图书馆,也是最早的图书馆之一。 正对图书馆方向,从左至右四位女神分别是:智慧女神Sophia,美德女神Arete,命运女神Enoia,科学女神Episteme。 图书馆中厅为一个17米x11米的矩形空间,后殿原有雅典娜的雕像,手写的纸卷轴放在壁橱里。壁橱后面的墙壁是双层的,以防止书籍受到极端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公元262年图书馆毁于地震,书籍也在同年毁于哥特人的入侵。如今所见图书馆立面是用发掘出的原始部件精心重建而成的,且重建得非常成功。 整个建筑有着壮观的立面、精美的设计和栩栩如生的雕刻,堪称古罗马建筑的典范。即使细节部分也都令人赞叹,比如支撑所用柱子的柱头,采用的是在科林斯柱头上加上一对爱奥尼亚式涡卷的复合式柱式。 出了奥古斯都门,就是一条大理石铺就,通往以弗所古剧场的大理石大街,又名圣道,大街的修建可以追溯至公元1世纪,并于公元5世纪进行了重建。 塞尔苏斯图书馆旁的奥古斯都门 塞尔苏斯图书馆旁的奥古斯都门,建于公元40年,为奥古斯都(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屋大维的尊称)的奴隶马泽乌斯和米特拉达特所建,以感恩被其释放,门楣上的感恩文字依然清晰可见。 早在公元前6世纪吕底亚王国统治时期,以弗所已经是学术交流、艺术探讨和哲学思想蓬勃发展的中心。辩证法思想的代表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是于公元前535年,出生在以弗所的王族家庭里。他是希腊哲学学派—以弗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科学、哲学上的影响甚巨。 <p class="ql-block">从图书馆有一条暗道通往对面的妓院。而且在路面一块不起眼的石板上,刻着一组图案,从下往上依次是一个长方形(指图书馆)、一个脚印和一个女人头像、一颗心和一枚硬币,这是一幅古老的妓院路标,指明妓院方向(脚印的前方),并表明只有成年人(把脚放入脚印,小于脚印者,视为未成年),且有钱,才可以前往妓院,据说这也是最早的广告之一。</p> 在大理石大街的左侧,是露天集市,是以弗所重要的贸易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贸易市场之一。露天集市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时期,但遗址始于罗马帝国卡拉卡拉统治时期(公元211~217年)。<div>市场呈正方形,每边长110米,北侧是敞开的,其它三侧围着廊柱,廊柱后有成排的商店,如今遗址上只留下了廊柱,和四处堆放的建筑残件。<br></div> 大理石大街的终点就是古城最壮观的建筑—以弗所大剧场。剧场是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世纪)利西马科斯国王首建,在公元1世纪由罗马帝国皇帝尼禄扩建后,剧场直径达154米,高38米,有66排座位,可容纳观众25,000人,成为小亚细亚最大的剧场。<div>半圆扇形的观众席依山而建,座位呈一定的坡度倾斜,形似弧形回音壁,有良好的视听效果,舞台声音可以清晰地传到最后一排观众。<br></div> 以弗所大剧场最初剧院用于仪式庆典和戏剧表演,到了罗马帝国时期,也用于观看角斗表演。<div>在乐池和景屋幕墙间有三排立柱,估计上面是铺木板的高舞台,它和乐池形成立体的演出场面。<br></div><div>幕墙内部是一个后台的夹道,演员化妆和换服装的地方。<br></div> 以弗所大剧场为例,观众席的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即使观众高达2万多人,依然可以保证观众出入场的效率、秩序和安全。 以弗所大剧场由三部分组成:观众席、乐池和景屋(即后台,演员化妆和换服装的地方),半圆形的乐池是乐队演奏和演员表演的地方,景屋幕墙高达18米。<div>大剧场兼具罗马和希腊的风格,观众席依山而建且呈马蹄形是希腊特色,而观众席与舞台幕墙连成一体,及两侧拱门入口,则体现了罗马的建筑风格。<br></div> 从大剧场出来,是通往港口的大街—海港大街,大街长530米,宽11米,两旁有商店和人行道。 当时来以弗所的人们,从港口出来往古城走,最先看到的就是壮观的以弗所大剧场,而站在大剧场观众席顶端,可以一眼望到远处的爱琴海。 到了公元六、七世纪,由于港口泥沙淤积,海岸线西移,港口景观就失去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