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夜色

月明

<p class="ql-block">  导言:如果说,秦淮河的夜是一支古丽的交响曲,那么这曲是由河流、夹岸、人气、楼阁、水榭、亭台、桥廊、雕栏、镂窗、石砌、灯彩、光影、树丛、夜色等等音符合成的,而明暗变化贯穿于整个旋律。我确实被秦淮河的夜景惊艳了,但也有不小的缺憾。</p> <p class="ql-block"> 秦淮河夜色</p> <p class="ql-block">  几次去南京,没游秦淮河,对秦淮河的认知还停留于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杜牧《泊秦淮》、刘禹锡《乌衣巷》等诗文中。这次同学会在南京开,安排了夜游秦淮河,很是向往。 </p><p class="ql-block"> 在夫子庙商圈晚餐后,穿越人流,直奔泮池游船码头。码头靠着江南贡院,游客在高墙边排着长队。码头泊了好几排画舫,金色舫顶连成片,掩遮了河面。对岸夫子庙大照壁上的巨大浮雕双龙戏珠,估计长近百米,高十来米。巨龙腾身舞爪,金碧辉煌,宣示着六朝古都的曾经。照壁东边精致的青瓦白楼群散发着古韵,夜幕初降,高耸的马头墙越发洁白,上面四个“秦淮人家”红色大字在灯光映照下特别醒目。</p> <p class="ql-block">  要上船了!是单舱游舫,舫顶分三节,中间一节呈瓦楞样,前后两节呈屋顶形状,除了瓦楞,还有屋脊和山墙。游舫两侧是联排玻璃窗,窗框上下沿刻着龙纹。舱宽三米多,中间是过道,两边各设两列椅子,有20几个座位。 </p><p class="ql-block"> 关上前后舱门,画舫启动了。我们游的是东五华里,也是当年朱自清和俞平伯游的路线。</p><p class="ql-block"> 夜幕落下,两岸灯火辉煌,与灰暗的舫舱形成强烈反差。坐在舱中,犹如身处低谷,岸上的楼阁与景观似乎高了许多,须仰首才能看全。我在舫尾左侧的靠窗位置,能清晰观看北岸的景观,但很难看清南岸风景。</p><p class="ql-block"> 首先进入视野的是贡院的高耸阁楼和登科长廊。灯饰勾勒出高阁轮廓,上翘的飞檐,泛黄的琉璃瓦,英气轩昂,俯视着最繁华一段秦淮河两岸。登科长廊靠着岸边,挂着龙形灯,下部被树丛掩着,建筑透出庄重和精致。长廊后是一排青瓦白墙古式楼阁,与我在岸上看到的南岸“秦淮人家”相对,隔河呼应。沿岸楼阁紧连,楼内楼外灯火明亮,沿河通道熙熙攘攘,靠河平台上有人在餐饮,呈现兴旺的商景。这段河不很宽,进入视线的水面比较窄,但看得见暗黑河面上泛动着的斑驳蓝色与黄色光影,随着画舫行进晃动着。</p> <p class="ql-block">  过了第二座桥,岸边夜色覆盖的树丛多起来了,建筑上的灯光渐渐暗淡,河面上的灯影不再耀眼。这似乎更契合“夜游”一词了。 </p><p class="ql-block"> 不过,暗有暗的是处。时而看到树丛后耸出古式建筑顶部,安装着饰灯,在晦暗的树丛和天空间十分悦目,而当出现明亮的楼阁,有人影移动,听着飘来的喧闹声,有一种柳暗花明的兴奋。</p><p class="ql-block"> 画舫转弯后,经过树丛主导的一段幽暗河岸,河面突然开阔了许多,我更感触到了“暗有暗的是处”。</p><p class="ql-block"> 画舫路过一座五孔石拱桥,桥面边上和桥墩上布置了黄色灯光,中间三个桥孔内是蓝色灯光,在周围较暗的环境中,这朦胧的桥算亮点了。桥身泛着淡红,桥墩上蹲着小动物,有灯光照着,但认不出是什么动物,应该是镇水一类的神兽吧。桥边、桥孔下黝黑的水面上荡漾着一层金色和蓝色,随着波动而变幻。我似乎置身于传说中的仙境,难道这就是朱自清先生所说的——“被引入他的美梦去”了?</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记忆的还是另一处。宽阔河面,蓝蓝天幕下,岸上两座明亮的阁楼在幽暗的环境中很显眼,在河上印出一大片金光。我更注意那河面上的水榭,没有灯饰,在阁楼灯光辉映下隐约能看出摆着几套桌椅,三三两两坐着,喝着什么,聊着什么。如此幽雅,真羡慕不已,恨不能上去点一杯拿铁或绿茶,坐几个小时,不时啜一口,静静欣赏秦淮河夜色。</p><p class="ql-block"> 再看河面,这里灯影也非常漂亮。一路过来,河道都比较窄,河面的灯影看上去只是薄薄一层,浮在水面。这里是深入水下的,而且层次感很强——有不同光源的灯影间层次,也有同一光源的灯影上下间层次。它们反映着岸上的明暗层次,还在画舫的波浪中闪幻着形态和色彩。</p> <p class="ql-block">  此后,河岸亮起来了,出现了一些商楼,毕竟远离夫子庙CBD了,人气不很旺盛,但其建筑有其特色,灯影也与之所前见的大不一样,白成了主调。</p> <p class="ql-block">  又看到五孔拱桥了。这次是远望,且换了角度,是画舫绕回来了。桥连接着两处辉煌水榭,桥与水榭之间隔着茂密的树丛,难怪前一次看到它有点暗。两边水榭看上去很豪华,有阁楼范。近处的水榭前有两个小亭,很别致。一眼望去,灯影由明渐暗,水榭与拱桥灯影交辉,随波荡漾,十分绚丽。</p> <p class="ql-block">  即将回主河道,一处阁楼令人注目。岸边挂着印有“秦淮河”、“夜泊秦淮”字样的灯笼串,飞檐翘角的阁楼与外围现代装饰融合一体,明暗交错,富有美感。露台上戴乌纱帽、摇着折扇的人在晃动,似乎梦回唐宋。灯影与之前所见有些不同,显得厚重,虽是金色,但像掺入了白粉,淡了金,浓了影。</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主河道,画舫向东转。这一带岸上树多店少,漆黑的树丛中透出点点光亮,为了方便船舫,岸边设置了一些彩灯、灯带。 </p><p class="ql-block"> 画舫在东水关掉头返回,我面对南岸了。南岸似乎比北岸灯火多一些,开始一段还有点暗,随着画舫行进,河岸越来越灿烂,阁楼毗连成排。</p> <p class="ql-block">  离码头越近,岸边的阁楼越雄伟古美、灯火越璀璨、人气越旺盛、灯影越厚重,犹如交响曲结束前的高潮部分,激人振奋。这里的天空反倒呈黑色了,似乎不想与秦淮河的迷人的夜景争风。尤其这里的灯影,面大色厚,在游舫波浪的激荡下,流金溢彩,变形幻色,晃眼炫目,着实醉人。朱自清说秦淮河的水“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觉得这里的灯影无疑是“六朝金粉”最靓丽的表达。不过,我不知这流淌着的“金”是帝王的金,还是富商巨贾的金,这附着金的“粉”是后宫佳丽的粉,还是商女歌妓的粉。</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秦淮河的夜色是一支古丽的交响曲,那么这交响曲是由河流、夹岸、人气、楼阁、水榭、亭台、桥廊、雕栏、镂窗、石砌、灯彩、光影、树丛、夜色等等音符合成的,而明暗变化贯穿于整个旋律。</p><p class="ql-block"> 我确实被秦淮河的夜色惊艳了,但细细想来,也有不小的缺憾。</p><p class="ql-block"> 画舫电动的,听不到汩——汩的桨声,就没能像朱先生那样被引入美梦,也没“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感觉。 </p><p class="ql-block"> 画舫限制了游客视角。舫舱前后门关闭,游客不能上甲板欣赏天幕下秦淮河及两岸光景,只能透过舱窗观看一侧河岸,景观难免局部化、碎片化,见不到宏大场景。</p><p class="ql-block"> 画舫速度太快,五华里来回只半个多小时,这让游客目不暇接,从舱里拍摄河岸景物容易模糊。难怪网络上很少看到从游船上拍的秦淮河景观。</p><p class="ql-block"> 最大缺憾是,我看到的只是秦淮河浮光掠影,而不是三维的、丰满的秦淮河。说好点,欣赏了秦淮河夜色美景,说不好点,只经历了视觉刺激。</p><p class="ql-block"> 秦淮河被誉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尤其夫子庙东西“十里秦淮”是古都繁华地段,沿岸和河间的许多桥、廊、阁、楼、榭、亭、台、坊、雕像、园林、地名有着历史故事和文化蕴涵,但我只见形色,不知名称,更不知来历,甚至连画舫行至什么位置了都不清不楚。 </p><p class="ql-block"> 也许游舫安排导游,解说景观的历史文化,会有助于游客们对秦淮河的历史文化认知。但我觉得导游的解说毕竟还是零碎的、抽象的,而最好的是在夜游秦淮河之前,游客先按线路徒步两岸考察一番,深入了解各景点和景物的历史文化背景。我想,对它们有了比较全面的、立体的认识后,再夜游秦淮河夜景时,面对的就一定不只是二维画面,而是绚丽耀眼、丰满生动的三维景象,一趟历史文化洗礼的心灵之旅。</p><p class="ql-block"> 若再夜游秦淮河,我一定弥补这一缺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