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泉州两日游</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25日,早晨七时,兴宁会展中心集合,车出兴宁东,一路高速向福建泉州进发。放飞心情,车厢内欢声笑语,无意欣赏沿途所谓“崇山峻岭,茂林翠竹,河川清越”景致。长途奔弛,晕晕然,于午后12时30抵达泉州。</p> <p class="ql-block">吃过午饭,稍作休息。近八分钟的车程,抵达洛伽寺。下车后,写有“海天佛国”四个大字山门映入眼帘。海上寺庙是真的存在,这里,便是洛伽寺,一座建于唐代的佛教寺庙。一望无际的海岸线上,一抹银线翻飘,尤为显眼,在这里可以听梵音阵阵,可以看潮起潮落,被誉为“海天佛国”。寺庙环境优美,虽然周一,来寺庙进香拜佛、打卡拍照的人还是比较多,少了几分寺庙本该有的清静。洛伽寺在涨潮时四面环海,远远望去,茫茫大海上一座寺庙浮于海面,海天佛国落入人间。与南面立于海上的一座14米高的观音菩萨像隔海相望,相映成辉,彰显祥和与安宁。在这里,你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海风的吹拂,聆听海浪的声音。可惜,今天我们在下午一点多到达,此时正是退潮时期,寺庙实兀在大片礁石丛中,也是一道别样美丽的风景。踏上高处,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渔船散落在海湾里,仿佛与海岛融为一体,相伴相生。目光所及,礁石密布,形态各异,有的圆润可爱,有的嶙峋壮观,海浪拍打着礁石,溅起一片片白色的浪花,仿佛在给礁石镀上一层白银。远处渔船点点,眼前碧海蓝天,还有引航灯塔,美如画卷。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与寺庙的经磬鼓乐相和,如同交响乐团,在无尽的旋律中奏出雄浑与静谧的溶合。</p> <p class="ql-block"> 在洛迦寺西边广场,就可以望到一望无际的大海和银沙滩。海边的人很多,骑行、追浪。但是有些许遗憾,到过很多海边,深圳和珠海的海边留下的印象最好,因为此故,再把黄金海岸拿来对比,略逊一筹。黄金海岸唯一吸引目光的景点,就是那尊用九十九块石头精雕而成、高14米的观音像,观音菩萨背向大海,面朝陆地,不管刮风下雨,始终矗立在那日复一日默默守护着这里,为人们祈福。</p> <p class="ql-block">烈日难挡,别却洛伽寺,驱车五分钟,直到永宁古镇。它是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卫城,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历来为闽东南的重要港口及海防重地。兴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朝廷为了防御倭寇,在这里设立“永宁卫”,同一时期还有小岞镇东山卫城和惠安县崇武卫城,是明朝洪武年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其中永宁卫城与天津卫、威海卫成为全国三大卫城之一。永宁古城里有一座著名的庙宇--东南第一财神庙,这里香火鼎盛,成为游客们聚集朝拜的地方。永宁老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老街就是永宁卫城的中轴线,建筑风格非常的独特,番仔楼是闽南侨乡的建筑瑰宝。除了西式的风格(比如罗马柱,天使图案等),还有闽南红砖古厝的风格。经历多年风雨的永宁卫古城,至今依然保存古朴的姿态,保留了它原本的历史底蕴。与同是泉州的崇武古城、东山卫城相比,它显得十分低调,那种静谧和扑面而来的人文气息,让你体验到最原始最纯粹的闽南文化,感受古城安宁美好的韵味与风情,是泉州的骄傲!明代叶春及《石台》诗云:</p><p class="ql-block">“倚剑孤城暮,登台万壑秋。潮平沙岸小,月落岛烟浮。白鹿通夷国,黄云满戍楼。南征断消息,横吹不胜愁”。</p> <p class="ql-block">古城故事多, 蟳埔女风流。下一站——蟳埔。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头饰是宋代以来从中亚流传过来的。蟳埔阿姨爱戴花,这里的女人们头上戴着鲜花做的漂亮的簪花围,她们和惠安女、湄州女一起并称福建三大渔女。穿行于弯弯曲曲的古老巷道,宛若步入迷宫,有历史沉淀的小城确实不一样,随处可见黄斗笠、花头巾、银腰带、宽黑裤的当地妇女和兴致盎然的游客,泉州以传统的服饰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誉名中外,吸引大批艺术家和海内外众多的游客纷至沓来,或创作采风,或旅游观光。</p> <p class="ql-block">在蟳埔古村落里, 除了一些石头抑或木石砖结构的老房子,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民居:蚵壳厝。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蚵壳厝,无意间成就了一个建筑奇观。蚵壳厝散发着浓浓的古城余韵,外墙上密布的大贝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还没见到海,就已先嗅到海的气息。泉州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世人眼中的风景、风情与传奇,成就了泉州一张响亮旅游名片,真是“一个产业带旺一个城市”。我们喜欢在古城里漫步,感受历史的变迁留下的岁月痕迹! </p> <p class="ql-block">晚七时,下榻霞客酒店。虽然经过一个下午烈日的爆晒,至晚上手臂已热辣如麻,但我们还是兴致盎然。晚饭后,漫步西街,去体会泉州的“半城烟火”。穿梭在古巷的石板路上,两旁是琳琅满目的小吃摊,海鲜烧烤的香气、清甜嫩爽的笋冻、还有那让人欲罢不能的姜母鸭,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在这里,我不仅品尝了地道的泉州美食,更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独有的烟火气。作为一条千年老街,这里的一切传说、现实的遗存是一部鲜活的历史。古意悠然的深巷,富有的文化遗迹,历史风物,古籍记载,成为名城泉州最为骄傲的好所在。一座老钟楼,像一个耄耋老人,回忆着曾经的沧桑和守望着新时代的辉煌。听说它生长于乱世,鼎盛于太平。钟楼曾是这座城市最漂亮的建筑,占据最中心的地理位置,与千年古寺咫尺相望。酒店内凉风习习,一天的舟车劳顿,今晚应有梦,我想在这里与岁月沧桑慢慢沉淀,赴一场古城的相约吧。</p> <p class="ql-block">次日清早待醒时光,耳畔已不闻舟车巅颇的晕鸣,惟有楼外绿荫中聒噪鸣闲的鸟儿,似密接着远处隐隐的潮音。起床、盥洗、早餐、登车,向下一站——开元寺进发。</p> <p class="ql-block">“半城烟火半城仙,千古风华千古情”形容泉州这座城市充满烟火气和神秘感,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除了去泉州西街感受人间烟火气,那就到开元寺去探究弥漫泉州古城的神秘氛围。开元寺所在的地址西街176号,迄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唐代时是大乡绅黄守恭的桑园,据民国年间出版的《福建泉州开元寺志》记载,“黄守恭昼梦一僧乞地为寺,恭曰:须地产白莲乃可,僧喜谢,忽失所在,越二日,桑树果产白莲”,黄守恭“即舍为寺”。此桑树在寺内西北角,它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仍然生机勃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株桑树。“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开元寺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坐北朝南,由中轴沿线上的天王殿、大雄宝殿、甘露戒坛和藏经阁等主要建筑群,东西两侧石塔及附属群组成,建筑规模宏大,呈现出官式建筑、“皇宫起”建筑和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1995年,《佛问春秋》、2004年《一轮明月》都在开元寺内拍摄,其中《一轮明月》讲述的是弘一法师的故事,在此就不多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从网络下载观看。1962年秋季,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游览开元寺时,曾写下《咏泉州》:</p><p class="ql-block"> 刺桐花谢刺桐城,法界桑莲接大瀛。石塔双擎天浩浩,香炉独剩铁铮铮。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来有会盟。收复台澎今有届,乘风破浪待群英。</p> <p class="ql-block">要深度了解闽南风情,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不得不去的地方。在这里可探究泉州在古代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中外交流历史的深远影响,可以探寻了解泉州与台湾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对历史典故感兴趣或做大学问的朋友不妨可到这两处一探究竟,收获肯定比我更多呵。</p> <p class="ql-block">天行程匆匆,走马观花,加上台风过后的酷暑难耐,结束旅途,归家似箭。 这次泉州之旅,不仅让我领略了自然之美,更深刻体验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间烟火。每一次的旅行都踏出了新的故事,每一景都镌刻在心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