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法典》对“约定优先”的论证及对“仅为利息损失”的反驳

山河学苑

<p class="ql-block">作者:吕东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引言</p><p class="ql-block">在司法实践中,遵循《民法典》确立的“约定优先”原则,是维护合同法律关系中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重要基石。本文旨在从法律高度出发,探讨在合同双方明确约定违约金条款的情况下,法院应如何尊重并维护这一约定,同时反驳将违约损害简单归结为“仅为利息损失”的片面观点。</p><p class="ql-block">二、“约定优先”原则的法律内涵</p><p class="ql-block">《民法典》通过多个条款(如第386条、第502条、第509条、第560条、第577条、第691条等)确立了“约定优先”的法律原则,即在合同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自主约定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具有优先于法律规定的效力。这一原则体现了对合同双方意思自治的尊重和保护,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交易秩序和交易安全的重要法律保障。</p><p class="ql-block">三、违约金条款的合法性与合理性</p><p class="ql-block">在我国中部某省某案中,双方签署的服务协议明确约定了违约金的计算方式和标准,即“若乙方不能按月及时足额支付本协议约定的款项给甲方,乙方需按应付未付金额的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两倍支付违约金”。这一约定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未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因此具有法律效力。同时,该违约金条款的设定旨在补偿甲方因乙方违约所遭受的损失,并具有一定的惩罚性,以促使乙方履行合同义务,维护交易诚信。</p><p class="ql-block">四、反驳“仅为利息损失论”</p><p class="ql-block">将违约行为对受害方造成的损害简单归结为“仅为利息损失”,是一种片面且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论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或个人因资金短缺而需要融资时,往往需要承担较高的融资成本,尤其是当融资难度加大时,融资成本更是会显著上升。因此,乙方未按时支付款项导致甲方需要通过民间借贷等方式筹措资金时,所产生的利息支出远非简单利息损失所能涵盖。此外,甲方还可能因此遭受信用损失、商业机会丧失等间接损失,这些损失同样应得到合理的补偿。</p><p class="ql-block">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应全面评估违约行为对受害方造成的实际损失,包括但不限于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并在此基础上判断合同约定的违约金是否过高或过低。在适用《民法典》第585条时,应避免机械地调整违约金数额,而是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判断合同约定的违约金是否超过了法律界限的“过高”或“过低”,以确保裁判结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p><p class="ql-block">五、结论</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基于《民法典》的“约定优先”原则,法院在审理涉及违约金支付的案件时,应充分尊重并维护合同双方的自主约定。同时,对于将违约损害简单归结为“仅为利息损失”的片面观点,法院应予以反驳,并全面评估违约行为对受害方造成的实际损失。在适用《民法典》第585条时,应避免机械调整,而是根据案件实际情况灵活判断违约金数额的合理性,以确保裁判结果既符合法律精神,又能够切实保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这不仅是对合同双方意思自治的尊重和保护,也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交易诚信的必要之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