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图 片:独行太保、网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 字:独行太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编 辑:独行太保</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根,是世代传承的血脉相连,是族人心与心之间的相通,这条根就是最原始的祖宅。</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族的祖宅坐落在云南边陲名城、著名的“西南丝绸之路”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腾冲上马常村,距今已有100年的历史。虽然是祖宅,虽然祖宅气势恢宏、古色古香,但因为我没有在祖宅里生活过,去的次数也就那么两三次,所以对祖宅非常陌生,也非常惊叹!惊叹之余也非常的好奇,一直怀揣探秘祖宅来龙去脉与家族兴衰、传承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家族之源】</b></p><p class="ql-block"> 因家谱失传,家族之起源已无确凿的文字考证。远在大理的大伯于1992年曾给我邮寄了一份他根据先辈口传整理的关于家族起源的文字材料。参考这份材料,最近又和堂二叔作了交流,大体理清了我们张氏家族的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 腾冲张氏之始祖原居河北清河郡,后迁至南京应天府。公元1368年明洪武年间,先祖张思铭随王尚书从军到腾冲,时为武略将军,其家眷初安置于腾越城(现腾冲市城区),不久迁至北门外田心何家寨,后又迁往小西上马常村(时为练兵教场,我分析是因为先祖张思铭作为武略将军驻扎于此操练兵马,而将家眷迁于此),从此安居于上马常,历经“兵工商农”,后专事土地耕耘,至今已有656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92年大伯邮寄给我的他整理的家族材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三十年代腾冲城(网络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星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城 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街 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腾冲上马常村】 </b></p><p class="ql-block"> 马常村名由马场(牧马之场)演变而来。相传此地山清水秀,水草肥美,乃白蛮王放牧越赕马(腾冲马)之地,故名马场(分上、下马场),1956年村中有识之士将“场”雅化为“常”,取“经久不变,长盛不衰”之意,更名为上、下马常,沿用至今。 </p><p class="ql-block"> 上马常村坐落于腾冲市腾越坝区东北边缘地带,西靠大偏山,沿山脚呈线状分布,东临大片农田,北接油灯庄、南连大宽邑,马常河从村前穿过。上马常村有诸多泉源流出,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泉井和称为上龙潭的海子,均注入马常河,故有腾冲水乡之称。</p><p class="ql-block">(摄于2017年4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上马常村边有个非常清澈的地下泉水形成的泉潭,名为上龙潭,俗称“上海子”,水面60余亩,现为腾冲城区的自来水源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中国古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曾游历于此,并留下游历墨迹。</span>《徐霞客游记》中“过曲石下酒店返城”一文中写到道:“……又半里,投丛木中,则其下石穴交流,土人以石堤堰水北注。堤之上,回流成潭,深及四五尺;堤之下,喷壑成溪,阔几盈四五丈。泉之溢处,俱从树根石眼纠缪(缠绕)中出,阴森沁骨。掬而饮之,腑脏透彻,悔不携木胆来一投而浸之也。……又南二里下坡,有数家当坡之东,指余东向逾梁。其梁东西跨干峨下流之溪,志所谓马场(今马常)河也……。”徐霞客所说的“石堤堰水北注”就是上龙潭(上海子)。</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上龙潭(上海子)</b></p><p class="ql-block">(摄于2017年4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泉眼出水被村民镶嵌成水井池,用于洗菜、洗衣物。</b></p><p class="ql-block">(摄于2017年4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马常河(摄于2017年4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上马常村观音寺,始建于民国初年,占地面积约7亩,建筑5幢,分山门、土土殿、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和禅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摄于2017年4月)</span></p> <p class="ql-block"> 腾冲上马常村现存的祖宅为四合两天井古建筑,是为我曾祖父张宗旺于1921年始建,1924年(民国甲子年)落成,历时3年,到今年刚好一百年。</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非常好奇,祖祖辈辈耕耘于土地的先辈,哪来那么多巨资,建造如此宏大的豪宅?</p><p class="ql-block">(摄于2017年4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曾祖父的传奇人生】</b></p><p class="ql-block"> 这还得从曾祖父传奇般的人生历程说起:祖上至高祖张至鸿辈家境贫寒,曾祖父儿时失学后每天割马草卖,帮衬家需。因其为人做事忠厚老实,16岁时被经常来买马草的一马锅头(马帮头)看好,将曾祖父推荐给腾冲城里有名的玉石老板董某家做马夫。曾祖父到董家后,起早贪黑、认真负责地喂马、洗马、遛马,将董家马帮的几十匹骡马饲养、管理得膘肥体壮,井井有条,深得董老板的喜爱,惜才的董老板随将曾祖父调岗到锯切玉石毛料。曾祖父不仅做事老实肯干,而且为人聪明好学,那时锯切玉石都是用钢丝线锯手工操作,一块石料需要好几天才能完成切割。年复一年的玉石锯切过程中,曾祖父逐渐积累了一些看玉石毛料的经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马夫(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为了曾祖父人生的重大转折:一天,老板拿来两块毛料让曾祖父锯切,曾祖父把毛料拿在手上仔细看了看,然后贸然对老板说:这两块毛料不好,不要锯了。老板不高兴训斥道:多什么嘴,让你锯你就锯。两三天后两块毛料切割开,结果一文不值。老板一时惊讶:真被这小子说中了?为了验证曾祖父是不是真有识“货”的本领,老板将曾祖父带到毛料仓库,让曾祖父挑选两块锯切。曾祖父在堆积如山的毛料中精心挑选了两块,锯切开后确实是上好的玉石。老板大惊,这小子还真是块料,彻底信服了曾祖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线锯手工锯切的玉石(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 于是,老板决定带曾祖父一起到邻国缅甸帕敢玉石场,专门负责挑选玉石毛料(赌石),并慷慨地承诺给曾祖父15%的股份。曾祖父也不负众望,展现出了超人的识“货”本领,几年中帮助董老板在玉石上赚得金盆满满,董老板越发器重曾祖父,也将曾祖父的股份提高的30%,最后索性让曾祖父另立门户单干。</p><p class="ql-block"> 这时的曾祖父虽然年仅20出头,但已羽毛渐丰,不仅识玉的眼光更加独到,而且有了足够的原始资本积累、丰富的玉石生意的经验和熟络的人脉渠道,轻车熟路地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玉石生意,独自在腾冲和缅甸帕敢玉石场之间来回闯荡,没有几年就金玉满堂,名震腾越,成为了当时腾冲玉石界同龄人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十年代的缅甸帕敢玉石场(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缅甸帕敢镇(摄于2008年3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现代机械化开采的缅甸帕敢玉石场(摄于2008年3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我沿着祖辈的足迹,也踏入了缅甸帕敢玉石场这个与我们家族兴衰相关的世界秘境之地。</b></p><p class="ql-block">(摄于2008年3月)</p> <p class="ql-block"> 赚了钱,成了家,有了儿女,人生的列车驶入了最美的轨道。曾祖父逐渐开始在上马常村置田购地,起房建屋,饲养骡马。当时祖上购置了多少田地已无法查询,但饲养的骡马据说最多时有三百余匹之多,现在遗留下来的就只有这栋坐落于上马常村张家大巷尽头的祖宅。</p><p class="ql-block"> 火山石铺设地板的张家大巷虽然不宽,但却深邃幽静、古朴斑驳,深藏着不少古宅,而最大的古宅当数我们张家的祖宅,这也许就是“张家大巷”名称的由来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家大巷(摄于2017年4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张家祖宅】</b></p><p class="ql-block"> 张家大巷尽头迎面就是祖宅台肩飞罩、面阔三间、壁面粉白的照壁。</p><p class="ql-block">(摄于2017年4月)</p> <p class="ql-block"> 四合院的正门是用大块青石砌成,门顶上镶嵌着一块硕大无比的青石板,配以门顶上飞檐翘壁的粉墙黛瓦,显得高耸巍峨,气势不凡。</p><p class="ql-block">(摄于2017年4月)</p> <p class="ql-block"> 门头石刻匾题“兩銘世第”四个楷书大字,其意为何?后辈几代人皆不得其解。我查阅了相关资料,试解如下:</p><p class="ql-block"> 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著有《东铭》、《西铭》两部经典巨作,对后世影响极大,史称《两铭》。张氏后人以此引以为豪,遂将《两铭》作为张氏的代名词。据此,我认为,祖屋门匾中的“兩銘”,可作“张氏”之解。而门匾中的“第”即“门第”之意,“世”则可解为“传世”、“世代”,这样,门扁“兩銘世第”可理解为“张氏世代居住之门第(屋)”,这也包含了祖上激励后人守着家业,发扬光大之良苦用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摄于2017年4月)</span></p> <p class="ql-block"> 祖宅由“两厢一正”和“三坊一照壁”相衔接的前院和四合大院组成。三坊和一正两厢皆为二层,正房一坊朝南,面对照壁。四合院由三坊的正房和主正房、两厢房一圈房屋围合成庭院,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相连,使整个院子充满了舒适与和谐。院落布局典雅,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尽显古朴意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合院正厅(摄于2017年4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坊一照壁的前院(摄于2017年4月)</b></p> <p class="ql-block"> 整栋房屋为二层木结构的建筑,木构为骨架,以木结构为主的土、石、砖、木混合构造,木质取材全部为紫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摄于2017年4月)</span></p> <p class="ql-block"> 古色古香的雕花门窗繁复精美,对称有致,犹如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画卷,浸润着古朴的沉香,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人生的悲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摄于2017年4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雕刻精细的樑头和悬柱</b></p> <p class="ql-block"> 祖宅的斗拱上雕刻的祖训格言,笔锋流畅,苍劲有力;墙壁上绘画的动物花草、祥鸟瑞兽,栩栩如生、神采奕奕,是深厚中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有形物质载体!</p><p class="ql-block">(摄于2017年4月)</p> <p class="ql-block"> 百年祖宅到现在已经先后居住了8代人,它不仅承载着我们家族的繁衍生息和兴衰传承,也经历和见证着社会的发展变迁。1942年5月日寇的铁蹄踏进了腾冲,到1944年9月被收复的两年多时间里,腾冲惨遭日军蹂躏。日军经常出兵到村里“清乡”,由于上马常村距离县城较近,遭日军清乡特别频繁,每次遭遇“清乡”,族人都只能弃家逃难。也许是祖宅在村里算是最大的宅子,日军常常在祖宅里驻扎,万幸的是,祖宅没有因此而受到损坏。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组织合作社,祖宅又被征用为合作社的“公房”,作开会、办公,晾晒、储存农作物等之用,虽然受到一些损伤,但影响不大。文革时期农村掀起“破四旧”运动,家人用石灰等涂料宅屋上的雕刻等进行了涂染处理,而保全了下来,也没有受到大的破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17年4月清明节,部分家族后代分别从昆明、大理、芒市、瑞丽、盈江等地汇集腾冲上马常上坟祭祖时,在祖宅大院合影)</b></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树大分枝”,随着儿女的逐渐长大、成家立业,曾祖父也将祖宅一分为三:作为长子的我祖父(腾冲俗称“公”)分得三坊一照壁的前院。七十年代我大伯第一次带我回腾冲祖宅时,我数了一下前院的房间,三坊楼上楼下一个有14格房间,其规模可见一斑。正房和东西厢房,分属二公和四公两家各一半,正院的天井两家共用(三公未婚英年早逝)。到了我父亲这一辈,因兄弟三人年少时先后离家外出打工、从军,都定居于外地,没有人回腾冲祖宅居住,后将所分得的祖宅部分,转给了二公家的下辈。四公也因外出邻县盈江工作、生活,后辈也都定居于外地,虽保留着所分祖宅的产权,但也没有人居住于祖宅,现在祖宅就二公家的后辈居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家族的衰落】</b></p><p class="ql-block"> 土改时期划成份,我们家被划为“下中农”,过去没多想,后来在探秘祖宅的过程中,产生了疑惑:为什么祖上那么大的家产,成份只是划为“下中农”?随着探秘的深入,也逐渐释疑了——三十年代中期后,家族开始逐步衰落到“下中农”的层级。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p><p class="ql-block"> 曾祖父赌石起家后,开始带着已长大成人长子、我的爷爷涉足玉石生意,想“子承父业”,后继有人。爷爷也时常跟着曾祖父在腾冲和缅甸玉石场之间来回闯荡,逐渐“上路”后开始独自跑“单帮”。但天有不测风云,1935年,在我父亲刚一岁的时候,爷爷在缅甸帕敢玉石雾露河边溺水身亡(也有传说是被生意合伙人陷害),曾祖父闻讯后,在极度悲伤之余,发誓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将我爷爷的遗体运回腾冲安葬。随后请人买了棺木将爷爷装棺后,雇人将棺木一路抬回腾冲,从缅甸帕敢玉石到腾冲,几百公里,跋山涉水,用了一个多月,而且每路过一个村寨,都要杀牛请客“洗寨子”(买路费),花费之大,可想而知,我分析,怕是几乎耗尽了家里的积蓄。</p><p class="ql-block"> 祸不单行,之后几年,三公、二公也因各种事故相继离世,仅剩下的四公尚年幼,先后丧三子、悲痛欲绝的曾祖父成了家里的唯一支柱。但此时的曾祖父由于接二连三的打击,身心受到了极度的摧残,加之年事渐高,已无论再打理生意,为维持几个家庭的生计,只能逐步变卖田地、家产。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有年腾冲发生瘟疫,家里饲养的三百多匹骡马未能幸免,染病死亡了二百多匹,损失惨重。当然,还有一个历史原因,即从1942年5月到1944年9月,两年多时间腾冲被日寇占领,使得家庭雪山加霜。这样,到解放的时候,家里除了祖宅,田地、骡马都所剩无几,“下中农”的成份也就不足为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爷爷溺亡的缅甸帕敢玉石场雾露河(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缅甸帕敢玉石场到腾冲的路线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 祖宅是我们家族的文化遗产,也是社会的历史财富,它承载着家族世代的回忆与传承,见证着家族的兴衰和社会历史变迁。漫步在岁月的长廊,那些沉甸甸的记忆,如同古宅里飘荡的尘埃,被轻轻拂去,映现出的是过往的华彩。我们应该珍惜这份宝贵的遗产,让它成为我们永远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谢谢观赏,敬请指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