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古城老街

LIUJIAQUAN-1

<p class="ql-block">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榆林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内有很多建于明清时代的衙署、庙宇、府邸、店铺等,就连一般的民居,也多是正宗的京式四合院。 林草葱绿、牛羊成群、牧歌悠扬,别有一番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在我国北方有一条万里长城,都是修建在陕甘宁晋与内蒙的沙漠边界上,榆林位于陕西最北部,陕北地区和河套地区,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p><p class="ql-block">明长城九镇之一的榆林镇,是总兵所驻地榆林城,在长城南,距镇北台5公里。榆林雅称榆阳,古时即有东扼雁朔、西卫宁夏、南蔽秦陇、北接河套之说,其军事地位十分重要。</p> <p class="ql-block">榆林老街位于榆林市东面,东依驼山,南凭榆阳河,西临榆溪,北踞红山,自成化二十二年起,经历明弘治五年,明正德十年扩建增城,历时一百余年,分三次完工,被称为“三拓榆阳”。老城历时五百余年沧桑巨变,虽屡遭战火迭经风雨,多次修缮,依然保持原貌完好。</p><p class="ql-block">榆林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最初只是绥德卫的一个屯所。成化七年置榆林卫,九年巡抚都御史余子俊再次修筑榆林城。榆林镇原来称为延绥镇,镇治绥德。成化九(1473)年余子俊重修榆林城后,把镇治移驻榆林,从此以后,延绥镇才称之为榆林镇的。又经成化二十二年,弘治五年、正德十年三次较大规模的扩建之后,才最后定形的,地方史书称这三次拓展修筑活动为“三拓榆阳。 到清同治二(1863)年,因榆林城北墙被流沙积压,遂将北城墙向西南回缩,始成今日所见榆林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从我们住的广济大厦沿人民中路东行500余米就到了榆林老街的鼓楼了,这里已经是老街中心了。</p><p class="ql-block">我们从鼓楼并没有先向南去看六楼骑街,而是从鼓耧穿过继续向东,先去看城墙和窑洞。</p> <p class="ql-block">从鼓楼往东100多米,有一座胡星元功德牌坊。胡星元是爱国港商,早年学修车跑运输,后与友人合资在香港与美国之间从事贸易。1982年,他以80高龄重返阔别60多年的故乡。此后10年间,他为振兴家乡文教卫生事业,共捐献人民币1000多万元,修建小学、医院。为了表彰他的义举,榆林各界人士集资修建了“星元功德牌坊”。</p> <p class="ql-block">过牌坊往北走3、4百米,前面有一座两层楼阁耸立在一个高台上,当地一大姐告诉我们那叫梅花楼,并带我们穿过几座院座和小巷,指引我们从老农干校内进入。</p> <p class="ql-block">进入老农干校内,首先吸引我们的是这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窑洞。</p> <p class="ql-block">老农干校内的窑洞象一栋栋楼房,这些窑洞应该是作为临时教室和宿舍使用的。</p> <p class="ql-block">榆林农干校旧址,特别是其礼堂,是一座设计建造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礼制建筑。历经近70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在榆林古城的更新计划中,农干校礼堂被保留并养护好,其周边环境也得到了清理,未来将用于非遗演出、音乐演艺空间。</p><p class="ql-block">孔宇航团队以 《梦回榆林》为主题,在这片黄土高原上,寻回历史的痕迹、唤醒消逝的绿洲;围绕创意文化商业,联动展演体系,重塑梅花楼往日繁华,再现梅花楼片区的文化风采。</p> <p class="ql-block">我们跟随一名工作人员进入到一处破烂院落,穿过之后,便是梅花楼了。</p> <p class="ql-block">梅花楼建在高约10米的土丘上,坐北朝南,底层为砖砌拱形窑洞,原置观音及十八罗汉造像。楼体为砖木结构,一层主体建筑为一孔三间砖砌枕头窑。东西山墙各设耳室一间,东山墙后部开门内设砖砌踏步通达二层。面阔17.32米,进深12.2米,高4.5米。</p> <p class="ql-block">梅花楼实际上是寿宁寺的藏经楼,建于明正统年间。寿宁寺始建于唐代,本名天界寺,明代扩建后改名寿宁寺。后寺庙渐毁,寺内现仅存藏经楼一院,由梅花楼和东西厢房组成。</p><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著名作家老舍随张继率领的国民党中央慰问团到达榆林,慰劳抗日将士,就住在梅花楼。</p> <p class="ql-block">由于梅花楼对外不开放,经工作人员同意,让我们上二楼环视一周。</p> <p class="ql-block">向北看去层层叠叠的窑洞上还有城墙。</p> <p class="ql-block">镜头稍稍向左移动,这种美景前所未闻,猛的不知怎样描述了。</p> <p class="ql-block">向西看去,新旧老城有着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二楼室内空空如也,只是后墙上挂着几幅报纸剪画。</p> <p class="ql-block">站在二楼向前看去,这就是我们刚刚进来的那座院落,从上面看上去并不太破烂。</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山脊的砖雕应该有些年头了,看上去还是那么精细。</p> <p class="ql-block">榆林古城中存有大量建造于不同时期的合院民居,成为重要的城市集体记忆。计划保留场地内七组合院,分别为瓮城内院、梅花楼组群中的两进院落,普惠泉院落以及三处民居。</p> <p class="ql-block">梅花楼的一楼作为了大夏历史博物馆,但门在锁着。博物馆将二十余年来在实地踏查时收集的部分大夏时期文物、标本,计划分批逐次地对公众予以展出。</p><p class="ql-block">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统万城。</p> <p class="ql-block">看过梅花楼,我们从前面的院落退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榆林老农干校门口还有一座文昌宫。</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榆林城东门内的梅花楼片区,不仅内有梅花楼、普惠泉、老农干校窑洞、苏联援建礼堂等兼具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的建筑元素,并与古城东门振武门有非常好的对景关系,堪称榆林古城内的宝藏地带。这里是榆林古城内最重要的历史节点,也是榆林城市的发源地。现在却深锁古城街巷之中,虽曾以普惠泉水“普惠”榆林,却已难觅昨日风采。</p> <p class="ql-block">梅花楼片区建筑形式较为多样,既有中国传统坡屋顶形式,又有陕西特有的窑洞形式,以及民国与前苏联时期建成的欧洲古典样式。 场地呈现明显空间圈层结构:外层为带状古城墙,里层为层叠式窑洞建筑群-苏援礼堂-梅花楼建筑群,中心为绿植区-普惠泉-文昌宫,层层递进,步步环绕,是古城建筑群的内在基因。</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一个小巷向西穿过,来到北大街,去看看骑街六楼。</p><p class="ql-block">榆林老街南起文昌阁,北至鼓楼,全长2公里。从北街鼓楼起步,一路向南,到老街南门,依次排列着鼓楼、凯歌楼、钟楼、星明楼、万佛楼、文昌阁六座明清风格的楼阁,素称“六楼骑街”。</p> <p class="ql-block">从北往南,看到的第一个跨街建筑是鼓楼。钟楼建于明成化九年,台基为陕北窑洞特色,楼高三层,二层悬挂一面大鼓,遇准点辰候,击鼓传时。感觉这钟楼有些特别,如果不看介绍很难相信这就是钟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上挂有匾额,“北临雁塞”“南控乌延”不禁让人联想到古时候的榆林是个边关重镇,勇敢的榆林人就是在那时候对抗外敌的侵略,保卫家乡的。</p><p class="ql-block">门洞上方均有匾额镶嵌,东为“驼峰”,南为“谯楼",西为“芹水”,北为“更声”。</p> <p class="ql-block">十字拱券洞承台,承台上正中建歇山式二层砖木结构楼阁,东西四角各建有二间配殿,南北廊道相连,南院木牌楼一座。台基东、南、西、北居中有四门洞开,洞顶砖拱平行,弯度一致,中央部位用四块大砖扯连封顶,为国内外古建筑专家所称奇。</p><p class="ql-block">鼓楼二层南院有四柱三门木牌楼,精美独特,上刻“千古无双”和“裕国富民”匾额。大楼一层祀3米高铜铸武财神像,二层祀铜铸速报神,南檐中部悬有“永镇北方“大木匾。</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榆林老街两侧杂货商品琳琅满目、餐饮服务、文化旅游,为历史老街增添光彩。</p> <p class="ql-block">前面一座是凯歌楼。凯歌楼建于明弘治五(1492)年,原名怀德门,后因明武宗朱厚照巡视榆林时曾住此楼,并将其改名为太乙神宫,最终因其功能与庆功、祝捷等活动相关,得名凯歌楼。</p> <p class="ql-block">楼基高约8米,楼下砖拱洞门,南北通达大街。楼上中部建有二层木楼,分南北两院,两院各立旗杆一对,南院有牌楼一座。楼之四角均有钟鼓角楼,东西有配殿。革时被拆,现依样重建。</p> <p class="ql-block">最早的钟楼建于榆林榆阳古城的鼓楼以北的大街上,即钟楼山下的北大街上,后毁于清末的战火。</p><p class="ql-block">新钟楼,位于榆林城内大街中心,为仿西洋式建筑。民国10年(1921)榆林绅士白伯英、郭维藩等在为井岳秀祝寿时倡议建“井公祠”,在榆林大街原被火焚牌楼的旧址动工,次年落成,取名“长春楼”,后改为榆林钟楼。</p> <p class="ql-block">榆林钟楼包括基台共有3层,总高24米,基台有4个砖拱洞,为通街洞道。二、三层内为大梁框架,外用水磨青砖包砌,东面有桥可上二层,二层有门洞进入三层,三层顶端中央建木重檐八角亭,旧时悬大钟报时。三层门、宙额石刻着由民国时榆林著名书法家李棠、白介微等书写的“蜚英腾茂”、“北临雁塞”、“芹水流芳”、“驼峰拥翠”横匾。</p> <p class="ql-block">楼的南北两面各有四根水磨青砖圆柱,四面设有欧式门窗。楼顶八角木质亭间悬挂一口报时大铜钟,因此得名“钟楼”。</p><p class="ql-block">这座钟楼不仅是一个报时的建筑,还曾作为抗战期间的报警设施,防日本飞机空袭,解放后成为榆林的第一个广播站和电台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从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到成为战时的报警设施,再到现代的广播站和电台所在地,钟楼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如今,它依然矗立在榆林老街的中心,成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拍照留念的热门地点,展现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星明楼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始建于明正德十(1515)年,也被称为新明楼或南鼓楼。‌</p> <p class="ql-block">它是一座方形木结构楼阁,占地216平方米,楼基由四个大青石砌成的石墩支撑,每个石墩上竖立7根巨柱,共28根巨柱支撑全楼。中间留有十字通道,连接南、北、西大街。每层楼阁的斗拱举架,楼檐使用琉璃瓦兽背布局,四周有外廊环绕,木雕栏相围,雕刻有花卉、鸟兽等精美图案。楼顶十字歇山,四檐角攒脊向正中宝顶,全为琉璃瓦脊布顶。</p> <p class="ql-block">星明楼内还保存有历史文物,三层楼阁中遗有明万历年间高约2米的铜造佛像一尊。星明楼更是榆林的文化符号,它的建造初衷是为了“以为传警打更之所”,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经历了多次修缮和变迁,见证了榆林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万佛楼位于南大街中心,是新明楼与南城门之间的一座重要建筑。‌建于清康熙二十七(1688)年,是榆林古城中轴线上“六楼骑街”的第二座街心楼。</p> <p class="ql-block">万佛楼因其楼内供奉了近万尊20公分高的铜佛像而得名。主体结构为一座砖砌的四孔拱洞式台基,上面建有二层木结构楼阁,分为南北两院,南院供奉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萨等,北院则为千手观音殿和藏经阁。</p> <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和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会举行传统庙会,举办书展、说书、灯会和闹秧歌等活动。此外,万佛楼前每年六月十九的特色名菜“罗汉菜”也成为了榆林的一种风俗。</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新中国成立不久被拆毁;2005年在原址重建。</p><p class="ql-block">文昌阁矗立在榆林古城步行街最南端,以其楼基平面为正方形,俗称“四方台”。建于清代乾隆19(1754)年。全楼为十字歇山顶重檐三滴水纯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总高19米,楼基为4座长宽约5米的石质墩台,1.1米,全楼底层为十字形通道。楼基共有28根巨柱支撑楼体,其中有4根通天大柱竖于内侧,贯通全楼上下,气势十分宏伟。二层楼上为文昌殿,内祀文昌帝君像;三层楼为魁星楼,内祀魁星神像。民间流传二者均为掌管人间文运之事的神祇,备受文人学士的尊崇。该楼之兴建,也反映了历史文化名城土庶重视文化之风尚。此楼与新明楼的格局外形大同小异,只是规格略小,二者堪称姐妹。</p> <p class="ql-block">嘉庆17(1810)年,榆林举人、著名书法家叶兰捐资维修楼体,各层自上而下分别悬挂叶兰所书“五星会垣”其子叶霖所书“天下宗师”、其孙叶沅所书“文昌阁”三块匾额,祖孙三代墨宝荟萃,弥足珍贵,在当地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旧文昌阁于1951年以妨碍交通被为由轻率拆毁,近年来,政府着力构建特色文化大市,恢复古城“六楼骑街”的历史格局,于2005年在原址上重建新楼,巍峨高耸,画栋雕梁,流光溢彩,较之旧楼更加辉煌壮丽,实为古城南大门以内前瞻景观,为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亮丽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又为当地民间传统的“泥娃娃会”场所。从寒食节起,以此楼为中心,举行为期3天的例会。届时,古城众多的手工艺人纷至沓来聚集在古楼周围,竞相展销各自的作品,各类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镇远门是榆林古城的正门,镇远门不仅是进入老街的门户,更是了解榆林历史文化的窗口,现存瓮城建于明正统十四(1449)年,城楼为近期修复,是研究明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南门有一段老城墙,历经沧桑,外墙斑驳,里面黄土屹立不倒,当年雄伟关隘恢宏气势犹在。历史上榆林还是首都北京的安全战略屏障,榆林是全国唯一由皇帝钦定城墙高度可以超过北京的城市,榆林与北京是休戚与共的生态安全共同体。</p> <p class="ql-block">榆林城地势为东高西低,东北角向外突出。城墙墙体用黄土夯筑,外则包以青砖,城墙高12 米,基宽16.6米,顶宽10米。城门有5座,北称“广榆门″,东称“振武门″,大西门称“ 宣威门″,小西门称“斩东门″,南门称“镇远门′′。各城门顶上,均建有两层威武雄壮的城门楼,但今除南门尚存外,其它诸门及全部城楼皆毁。</p> <p class="ql-block">榆林城做为军事重镇,经历了很多次战火。较大的一次是明末崇祯十六l1643)年李自成农民起义部将李过、刘芳亮率十万大军进攻榆林的战役,这次战役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第二次攻打榆林。</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是在崇祯九(1636)年,李自成亲率军队攻打榆林城,由于当时的三边总督洪承畴早有防备,加之恰逢连日大雨倾盆,给农民起义军的军事行动带来了很多困难,所以起义军未攻下榆林就撤军了。</p> <p class="ql-block">李过、刘芳亮率大军未至,榆林总兵就先率精兵弃城而逃。但榆林城有六位居家 的武将,他们分别出任过山海关总兵、宣府总兵、宁夏总兵等要职,他们收集到一起,决定与起义军血战。十二月二十一日,起义军兵临城下,与守军展开激战,战斗直打到二十七日 ,起义军才由城东南攻进城里。</p> <p class="ql-block">镇远门瓮城门内。</p> <p class="ql-block">榆林城倚山临水,街道上楼阁相望,修得玲珑别致,明武宗驻跸榆林时高兴地对随从说:“榆林真乃小北京也!“六楼骑街”是榆林老街的一大特色,这也是榆林城闻名遐迩的一大亮点。</p> <p class="ql-block">榆林城是座古城,城内外至今仍保存有很多古迹名胜,其中以星明楼、凌霄塔最负盛名。星明楼座落在榆林南街上,当地称为鼓楼,为三层木楼,其整个建筑全部为木料卯结而成,梁架精巧,结构合理。星明楼底层分列四个砖石台基,每个台上排列七根粗壮的松柏木柱,支撑着高楼的全部重量。楼顶无一根横梁,三层楼阁皆为斗拱逐层互相叠接,楼体四面飞檐外翘,宏伟壮丽。 榆林城原有鼓楼两座。第一座为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巡抚余子俊扩建榆林城时所建。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扩建榆林城后,由于城向南展扩,原有的鼓楼便显得偏北了,所以新建了一座鼓楼,称为新楼。今天所见的星明楼为清光绪年间重修。据县志载,楼上原挂有一块金字大横匾,上书“无上高真″四字。</p> <p class="ql-block">  凌霄塔座落在榆林城南门外的南山顶端,塔为砖砌13层八角空心结构,塔高43米。塔身每层出檐,为仿木斗拱结构。在塔的最底层,四面开门,由下往上,每层各面皆开有一窗,各 层飞檐之上系有8个风铃,随风摇荡,悠然成韵。 凌霄塔是榆林附近的制高点,登上塔顶,榆林全城,尽收眼底。历史上在榆林发生的战争之中,双方都为争夺凌霄塔高地付出很大的代价。明末,李自成和李过攻打榆林城,都是先攻占的凌霄塔。1947年,解放榆林的战役,也在凌霄塔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