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三山一渡之西津渡

建国大业

<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19日,是我们在镇江旅游的最后一天,也是实施2024年第一号“旅游路书”的最后一天,清晨天气多云,仿佛正孕育一场春雨,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即将回家的美好心情,吃过早餐从镇江站北广场乘2路公交车,前往镇江西津渡景区游览。</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共有文物保护单位38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西津渡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人民路站下车,按导航寻找西津渡古街,沿着一条街道前行,记忆中好像是人民路,沿途经过镇江画院、镇江民间艺术馆、西津会、西津大光明影城等处,当我们到达西津渡游客中心时,因为时间太早,游客中心还未上班,一位散步的老人告诉我们,西津渡老街如不需讲解,完全可以自行游览,按老人的指点,我们开始自由行。</p> <p class="ql-block">  西津古渡面临长江,背倚云台山,风景峻秀,三国时期叫“蒜山”,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西津渡”,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距离,古渡失去了昔日的风采;西津渡古街全长约1000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景区有一座十分吸引游客眼球的建筑,就是位于云台山北侧山崖下的尚清古戏台,戏台以红色为主色调,配以棕色的瓦檐,整座戏台呈“凸”字形,凸出部分是演员唱戏的地方,后面是演员化妆、备场、休息的地方,整座建筑古色古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古代戏台传神之作,处处体现出中国戏曲的韵味和旋律,戏台下水池清清,碧波涟漪,湖石假山矗立,锦鲤红莲交相辉映;尚清戏台设计和建造充分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美学和功能需求,是西津渡景区一个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景点,是景区的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  五十三坡是登云台山的一条石阶路,计有53级台阶,名称来自佛教典籍《华严经》中劝人为善的故事,说的是善财童子因为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化而幡然悟性,于是决定走遍全国寻访圣贤,先后求教于53位高知者,最后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下大彻大悟,成为观音的左胁侍;我们在西津渡景区,沿着石阶攀登,每上一级台阶,仿佛参拜了一位圣贤,当走完53级台阶,意味着向53位高人的求教,锻炼了意志,陶冶了情操,这是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但就是感觉很累。</p> <p class="ql-block">  救生会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而救生会最初的动议应追溯到宋代,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救助机构,隋唐以前,镇江江面宽20多千米,到唐代时还有10多千米宽,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的诗句;每每风起浪涌,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声格外惊心动魄,历史上,一阵狂风竟然摧毁过千余艘漕船,到了宋代,镇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创设了救生会,专门从事义务打捞沉船和救生事宜,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救生会鼎盛时还曾发展到南京、武汉等地,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可谓举世无双。</p> <p class="ql-block">  昭关石塔,始建于元代,是一座过街石塔,据专家考证,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主持建造,塔高约5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也有人称之观音洞喇嘛塔或瓶塔。</p> <p class="ql-block">  昭关石塔塔座分为两层,塔座上有一个复莲座,塔身偏圆,呈瓶状,再向上又有一个复莲花座,再上面是十三天和仰莲瓣座,仰莲瓣座上有法轮,法轮背部刻有八宝饰纹,塔顶还是呈瓶状,据说,在重修石塔时人们发现,在石塔的塔心室里,意外地发现了两个“曼荼罗”,曼荼罗共有九个观音和九个黄财神菩萨,那九个黄财神菩萨手中还抓了九只吐宝鼠,这在国内实属罕见,昭关石塔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我国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远的过街石塔。</p> <p class="ql-block">  观音洞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新作了修葺,观音洞外铸有一个三层的铜鼎,洞口上方有一块石额,上面雕刻宜兴陈任旸所书的“观音洞”三个字,石额两侧悬挂着已故焦山定慧寺茗山法师题写的对联,“兴无缘慈随类化身紫竹林中观自在,运同体悲寻声救苦普陀岩上见如来”;历史上镇江的江面是非常开阔,所谓“长江无风三尺浪”,一指是它的气势,二指是它的危险,传说,有一天观世音菩萨脚踩祥云途经镇江,亲眼目睹了江面上船毁人亡的惨烈一幕,于是伸出援手,将挣扎在波涛中的遇难者救上了岸,人们感念于观世音菩萨的恩德,在昭关石塔旁的山体上凿成了观音洞,表达了人们祈祷平安的一种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铁柱宫位于观音洞西侧,是一座供奉道教净明派祖师许逊的道观,许逊,字敬之,是晋朝时期著名道士,传说许逊活到一百三十六岁,于东晋宁康二年(374年)飞天成仙,世人尊奉他为“许仙”;铁柱宫的建立与江西木商有关,明代时期,江西木商在镇江聚集,为了祈求水运的安全,他们在江西会馆内供奉许逊,明崇祯十年(1637年),寓居镇江的江西木商出资修建了铁柱宫,铁柱宫内有一铁柱,据说是由许逊所铸,旨在止蛟害,保护水运安全;铁柱宫是中国传统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相融合的典范,游客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欣赏到法力无边的道教诸神,领略它们共同施法救护民生、护佑水运平安的美好传说。</p> <p class="ql-block">  地藏殿是西津渡历史遗迹中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宗教意义,地藏殿与观音洞同属一座建筑群,与观音洞共同构成了重要的宗教场所;地藏菩萨,‌梵名“乞叉底蘖沙”,‌汉语译为“地藏”,‌在佛经中,‌他被描述为受佛祖的嘱托,‌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弥勒佛降生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包括地狱鬼怪在内的芸芸众生,地藏菩萨曾发誓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体现了地藏菩萨决心度脱沉沦的伟大精神。</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小山楼,是一幢砖木结构明清风格的民居,‌从外观上看就是一座绿荫包裹中的小民宿,但它却是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相传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张祜曾在此夜宿,‌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这首诗使小山楼名扬天下,被誉为“城市山林”里的世外桃源,游客在这里居住,仿佛回到了温馨、‌精致、‌浪漫的家,心灵得以慰籍。</p> <p class="ql-block">  待渡亭,顾名思义就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待渡亭是一座四柱、单侧飞檐翘角的凉亭,三面通透,一面贴墙而建,靠墙一面建有青石底座、汉白玉碑,碑上镌刻西津古渡码头图示,虽然简陋,却不失古朴之风,传说当年乾隆皇帝曾经在这座待渡亭里停留,大臣们怕皇帝寂寞无聊,特地备下渔具让皇帝钓鱼消遣。</p> <p class="ql-block">  我们站在待渡亭遥看远方,“滚滚长江东逝水”,俯瞰眼下是最有历史沧桑感的小码头街,街道西起玉山大码头,虽然西津古渡早已成为历史,但昔日的辉煌让人们不会遗忘,街道两旁是从六朝到清代的诸多民宅,古韵盎然,我们不由想起做旅游攻略时读过的几首古诗词,宋代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元朝画家、诗人王冕《过京口》,“瓜洲正对西津渡,金山焦山江水中。过客放船忌险阻,何人击楫问英雄?白云渺渺生秋树,黄叶萧萧落晚风。铁瓮城头一登眺,天南天北思无穷。”这些流传千载的诗句就是对西津渡最真切的描绘,就是对西津渡最完美的赞赏。</p> <p class="ql-block">  云台山是镇江唯一的一座城池发展变迁馆,‌记录了镇江三千多年来的历史变迁,位于西津渡古街区的最高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雄踞江河交汇之处,‌北望有长江横陈,‌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尽收眼底,‌向南可望见起伏的群山,‌环山建有西津渡古街区;云台山是元代的遗迹,‌其上曾经有过一座寺庙,‌曾经被改建为基督教堂,后来教堂被拆毁,‌建造了般若禅院,般若禅院在战火中被毁,‌只留下一对石鼓藏身于草丛之中。‌</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待渡亭沿山路前往云台山巅,在半山腰看到了夕晖亭,夕晖亭是云台山标志性景点之一,‌是欣赏夕阳余晖的绝佳处,不仅因其地理位置优越而受到游客的青睐,‌还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而闻名;夕晖亭的设计秉承了宋、‌元古建风格,在方形亭基上,矗立着六柱圆顶凉亭,寓意天圆地方,红色亭柱,灰色亭顶,雕梁画栋,‌朴素大方;游客在这里可以登高望远,饱览名胜,‌也可以触景生情,思古幽今,‌激发传承历史文脉的责任和身逢盛世的豪情。‌</p> <p class="ql-block">  云台阁是云台山最重要的景点,坐落在云台山北峰,位于元代古寺般若禅院后,于2010年开始建筑,历经数年,2014年建成开放,建成后的云台阁与般若禅院成为和谐的建筑组合,从正面看般若禅院仿佛成为云台阁的阁门;这是镇江古建史上体量最大的建筑,建成后成为镇江一处新的地标,游客登顶云台阁,可360°无遮挡看尽镇江城的全貌,看不完的美景、抒不尽的赞叹。</p> <p class="ql-block">  云台阁是一座仿古建筑风格的楼阁,建筑形式具有宋、元时期古建筑特征,主阁为四层,‌总高31.5米,‌建筑面积1773.26平方米,楼阁由亭、堂、阁组合而成,形成了一组整体轮廓跌宕多变的建筑群,底层由花岗岩砌筑,二层以上为红色阁柱配镂空门窗,黛色瓦顶,四檐飞翘,雕塑活灵活现,阁顶放置金色标志,整座建筑巍峨高大;从上至下分别悬挂匾额,“云天阁”、“城市山林”和“冠山枕江”,匾额书法题刻飘若浮云,书法字体鸾跂鸿惊,为云台阁增辉添彩。</p> <p class="ql-block">  云台阁内陈设的“镇江城市发展主题馆”,展现了3000多年城市发展和市井变迁的历史过程,一进阁门的正中央,是云台阁微缩模型,左侧是《西津胜境图》,进入一楼大厅,一面巨型玉雕《云台阁颂》出现眼前,登上二楼,分别放置着《明府城》紫铜浮雕,《清镇江城》楠木木雕,《民国省会镇江城》蒙古黑影雕,在三楼正大厅里,还设有多媒体影院,放映展现镇江城市发展面貌变迁的影片,十分震撼,四楼是开放式围廊,登高望远,历史与现代在这交汇,古老与时尚在这相融,这就是今天的镇江。</p> <p class="ql-block">  般若禅院前有一个十分宽敞的平台,四周建有大理石护栏,飞天亭坐落在一侧,飞天亭是一座双重叠檐通透式的建筑,石础上矗立红色亭柱,连接亭楣撑起亭楼,亭楣悬挂“飞天亭”匾额,亭内立一块石碑,我们当时匆忙一览,碑文内容不详,但推断可能是介绍云台阁建筑时慈善捐款人的名单;美篇写到这里,要说明一点,因我们到达西津渡景区太早,景区还未上班,故所有景点内部均为看到,也无法描述,请美友见谅。</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云台阁下山,等于走了一次“后门”来到伯先公园,不知不觉我们已经从云台山北麓,翻越山巅来到云台山东南麓;伯先公园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园,占地面积120亩,建于1926年,由同盟会会员冷御秋倡议筹建,园林专家陈植教授设计,公园依山势而造,环境幽雅,空气新鲜,树木繁盛,是一个集纪念、游览和休憩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建立伯先公园,旨在纪念辛亥革命先烈赵伯先,公园建成之后,成为纪念先烈、了解镇江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伯先公园建有伯先祠和伯先塑像,伯先祠是为了纪念民主革命先烈赵声(‌字伯先)‌而建,从建成开始,每年都有许多各界人士前来祭祷,体现了对赵声这位民主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和纪念;伯先铜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1年,‌公园建成伊始,就在园区门前广场建筑了伯先塑像,抗战时期,伯先塑像遭到严重破坏,1982年在原址恢复,由文史专家柳诒征在铜像基座正面题写“赵公伯先之像”六字,‌并写了碑文,1985年江苏省政府把伯先塑像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从伯先公园游览后,我们来到镇江博物馆,博物馆是在原英国领事馆旧址,经过改扩建而成,馆内珍藏着不同时代的文物3万余件套,如西周时的鸳鸯尊、春秋时的双螭首三轮铜盘、东吴时的青瓷罐、唐代的“论语”玉烛、宋代的绢本南京府县地图、金棺银椁、元代的青花瓷器、明代的《杏元雅集图》等稀世珍宝,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镇江博物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镇江被迫成为长江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65年,云台山一带被划为英租界,清同治三年(1864年)在此修建了英国领事馆,主楼是用清政府赔款建成的;原英国领事馆系欧洲古典建筑的变形,也称“东印度式”建筑,由五幢房子组成,采用砖木结构,主体二层,局部三层,墙壁用青砖夹红砖叠砌而成,勾白色灯草缝,钢质黑色瓦楞屋面,正面大跨度门窗上有弧形红砖拱券,在拱角处设两根圆形石立柱,起支撑和装饰作用。整个建筑显得端庄而典雅,镇江解放后,英国领事馆回归祖国怀抱。</p> <p class="ql-block">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使西津渡逐渐淡化和削弱了作为渡口的功能,但是它活化石般的风貌却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西津渡古街的文化内涵在于它的津渡文化、宗教文化和民居文化的有机地结合,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一位英国作家称“这里才是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这就是回味无穷的西津渡,这就是蜚声中外的西津渡,来了不后悔。</p><p class="ql-block">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3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