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朱熹认为,“格物”是即物而穷理,致知则是藉穷理而推广心知。这两条功夫做熟,即可达到物格知至的境地,从而“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br><br>朱熹的“格物致知”强调了通过研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他主张通过格物来穷理,即通过对事物的深入研究来发现和理解其内在的规律和道理。这一方法论在当时被认为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并且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r><br>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不仅涉及认识论,还包含了价值论和工夫论等多方面的内涵。他认为,通过格物致知,人们可以达到对宇宙万物的终极认识,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的提升。这一思想在当时被视为儒家学者追求学问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