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趣事之三

古夜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朱丹溪(1281——1358年),原名朱震亨,字彦修,是元朝时的著名医生。金元四大医家,一代医宗,与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被誉为“中华十大名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丹溪之誉,名有渊源。据明代宋濂《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记载:“先生说居曰丹溪,学者尊之不敢字,故因其地称之曰丹溪先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朱丹溪济世救人,为百姓治病,总是有求必应,不避风雨,以至于使贴身仆人都难受其苦,怨声不绝。由于他医术高明,治病往往一帖药就能治愈,不必复诊,人们就称他为“朱一帖”、“朱半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扁鹊起死回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天,他带着两个弟子路过虢国时,听说虢国的太子 "暴毙 "不到半天,还没有下葬。他听说太子下葬不到半天,就向他询问情况,认为太子不是真的死了,就说可以把他救活了。国君听后,亲自出门迎接,并告诉他,太子患的是一种叫 "尸厥 "的病,扁鹊说王子并没有死。扁鹊于是让他的一个弟子针扎太子的百会穴,过了一会儿,太子就醒了。他又让另一个弟子给太子准备了一个药熨,太子就醒过来了。他还用补药来调和阴阳,大约二十天后,太子的病就痊愈了。从此,天下各地都有传言说扁鹊有起死回生的大本事,但扁鹊说:"我不能起死回生,这个人并没有死,我只是治好了他的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药“徐长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药“徐长卿”,来源于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徐长卿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祛风化湿、止痛止痒的功效。传说这一名字的由来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不小心被毒蛇咬伤,病情十分严重。御医们用了很多名贵药材也不见效,只好张榜招贤,有个民间医生徐长卿揭榜进宫为皇帝治病。他用自己采来的“蛇痢草”为李世民内服外敷,连服三天,药到病除。李世民问药的名字,徐长卿却吞吞吐吐答不上话,原来李世民被蛇咬伤后,下旨谁也不准说“蛇”字,否则就要治罪。此时魏征为其解围,问这草药是不是还没有名字,徐长卿忙说是,李世民感念徐长卿治好了他的病,遂将此草药赐名“徐长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神农尝百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神农是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远古时候,百姓吃野菜、喝生水、采野果充饥、吃螺蚌肉果腹,经常受到疾病和毒物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神农遍尝百草,辨识植物毒性及药性,让百姓避开,并为他们治病。后人托其名著成《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时珍用药趣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天,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先后为两个病情相同的病人开方,待病人走后,他的学生不解地问老师:“刚才两个人都是发烧怕冷,为什么你对那个老人用药轻,而对那个小孩用药量反而重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时珍笑了笑说:“那个老人已是风烛残年,他反复说自己病重难好,回去后必定会多喝药汁,药量轻些反倒合适,而那小孩年幼无知,刚才看他烦躁啼哭,等到大人喂药时想必哭哭闹闹、撒撒泼泼,能喂进多少呢?所以药量自然要大些。俗话说;‘十个病人十个样’,可不能一样对待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成人药量大、小儿药量小,这是常理,反其道而行之,是一件趣事,但经过李时珍解释却趣得合理,这对那些纸上谈兵,不懂权变的医生倒有些启迪作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