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薛令之墓的调查

啸泉

<p class="ql-block">  住在厦门湖里区禹州城上城,前面就是薛岭山。去冬开始,薛岭山公园右边有一大块绿地被建筑围档围住了,围档上张贴了有建“薛令之文化长廊"的字样。平时大伙仅匆匆路过没去注意,7月间因台风影响,围档间隙吹裂了一个口子,透过口子往里看,在山埏边上出现了一座新坟墓,有很多人围观谈论,大伙都很惊诧,事先怎么都毫不知情,突然间在公园里凭空冒出一座坟?</p> <p class="ql-block">  小区内顿时就沸腾了。</p><p class="ql-block"> “是谁家的坟?"</p><p class="ql-block"> “不是不准在公园建坟吗?谁这么有能耐?"</p><p class="ql-block"> “好害怕哟,晚上都不敢出去了!"</p><p class="ql-block"> “我孩子最怕坟墓,以后都不敢到那边去玩了。"</p> <p class="ql-block">  经了解,墓是薛族出钱为薛令之建的。薛令之何许人也?带着这个问题,大伙查阅了很多资料,结果发现,薛令之是唐朝人,公元 683 年出生于福安,706年中的进士,是福建第一位中进士的人。</p> <p class="ql-block">  薛令之墓原在下忠村,20多年前因拆迁进行了考古发掘。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有一篇厦门市博物舘的考古发掘文章进入了我们的眼帘,内中详细敍述了发掘薛令之墓的经过,最后得出结论,墓主不是薛令之。</p> <p class="ql-block">  薛令之是盛唐人,出土文物是晚唐的,足以证明墓主人不是薛令之,根据墓葬品银碗的刻字薛瑜,判断是薛瑜的墓,薛瑜是不是薛令之后裔也无从考究。厦门有南陈北薛之说,南陈是陈黯,那起码北薛的薛瑜是和陈黯是同一代人,都是晚唐的,怎能和逝去一百多年的盛唐薛令之扯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宋代福安溪潭镇城山村的薛令之墓碑,碑高2.3米,宽0.8米,中间分两行竖刻“有唐补阙薛公之墓”八个大字,上款刻“嘉定十三年(即1220年)庚辰十一月长至”(注:长至为夏至之别称),下款落“廉溪黄澜薛坂诸玄孙重立石”。</p> <p class="ql-block">  清代厦门薛令之墓原位于下忠社西侧一处缓坡,即今双十中学枋湖校区的北侧。墓葬的平面呈“风”字形布局,封土堆高,墓围是三合土构筑。墓碑上镌楷书“唐待御薛公墓”,落款“乾隆已丑年”(即1745年)。</p> <p class="ql-block">  两地两块墓碑对比,宋代和清代中间隔了二个朝代,1220年与1745年,整整相差525年。也就是说福安的薛令之墓比厦门薛令之墓早建了525年。福安墓落款是薛坂诸玄孙重立(玄孙是第四代),而厦门墓立者无落款,是否薛族人所立值得质疑,两墓对薛令之的官称也有差别,福安称补阙,厦门称侍御,真实官名应该是左补阙,而且福安墓在宋代薛坂等对其进行修葺,若不是真墓,则不可能进行多次修葺。</p><p class="ql-block"> 查找中也显示,薛令之756年逝,陈黯805生,中间相隔49年,薛令之逝后49年陈黯才出生,薛令之不可能与陈黯同一年代称′南陈北薛`,应该是薛令之孙辈无疑。</p> <p class="ql-block">  这是朱熹金榜山记石刻。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人尊称为朱子。这篇文章,是朱子写的《金榜山记》,“金榜山在嘉禾屿二十三都,北有岭曰薛岭。岭之南唐文士陈黯公居焉,岭之北薛令之孙徙于此,时号‘南陈北薛’。”厦门最早叫嘉禾屿,历史上认为开厦的始祖是陈氏和薛氏。这也是南陈北薛这一说法最早发现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  宋代朱熹当时任同安府主簿,他在文中很肯定地点出,北薛是薛令之孙迁在此地,南陈北薛是指陈黯和薛令之孙,全文现在还在厦门金榜山公园刻石在壁,至今己有800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福安有一整套纪念薛令之的系列展品,从出生地,学堂,御封亷村,坟墓都已保存完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那又何必再去重塑一个薛令之生前没有迁来的“厦门薛令之”,岂不是让观众笑掉牙吗?</p> <p class="ql-block">  既然原墓不是薛令之的,那又为什么要把它迁建到市民公园里面呢?这大概又有一段故事。</p><p class="ql-block"> 2024.7.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