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里的日子 乡愁里的中国——关于田周民先生《节气中的日子》之岁月拾零

拂晓瞭望

第 一 章      作   者   寄    语 文 / 田 周 民 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节气中的日子》是继我《情犹未了》后出版的第二本散文。如果说,前者是将中年所作之散篇归于一集,后者则是将少年所历化为一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我生活在时势变迁的黎明,市场经济如旭日之东升已势在必行,农耕文明的满天星斗眼看黯然失色,就在这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11月30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这一消息像霜晨月下的一声雁叫,瞬间触发我书写二十四节气的动机。紧接着,2017年10月,在浙江桐乡举办的"丰子恺散文颁奖会"上,关乎农耕文明的命题讨论,一石击破水中天,让我不经意间成为缘缘堂旁边运河里解缆的舟子上挥棹摇橹的渔夫,向节气中的日子打捞而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2017年,我的生活由紧追钟点,为"使命"奔忙,到转身回归原点,以尽人子本分;由无序的案牍劳形,到具体的床前侍奉。这种变化,于别人或许不适,于我,却并无意外。意外的反而是昔日田园牧歌在故乡近乎遁形。原来,时代的变化于农村、农民而言更为剧烈。时令的召唤声低抑如寒蛰夜吟;民俗的淳朴气息微弱到风中游丝;连神话,也一样难有童心的神往。时代进步,固然美好,可是,我们血管里还流淌着伏羲、女娲的殷红,还共用着后羿留给我们的最后一轮红日,牛郎织女也还苦等在银河两岸……五千年农耕文化被貌似现代文明的洪流湮没时,作为龙的传人,谁甘愿做壁上之观呢?也正是带着这样的忧思,我开始向混沌的来处疾呼,向记忆的深处撒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遗憾的是,陪护母亲之初,我尚乏护理经验,母亲的病情也不很稳定,一日之中即使有点闲暇也是碎片,几次动笔,几次搁浅。四年后的2021年盛夏,我才狠下心来,作此一搏。感谢上苍开眼,让母亲的病情日渐趋稳。或要庆幸潺暑袭人的七八两月,母亲白天休息的时间延长,亲友也少登门,正好给了我幽静宽裕的时间。于是,但凡母亲小憩的午后,暑气退潮的夏夜,都是我伏案疾书的良辰。此外,弟妹们换我休整时进城的车上、返回的路途,亦是我草拟腹稿的佳境。如此昼夜兼程,14万字的初稿,竟也在50日内一气呵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span></p> 2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也是天助,在我竭力成就这件事的时候,有幸得到气象专家宋英杰先生《二十四节气志》一书,它在很多方面给了我科学的参考和佐证;《美文》杂志社穆涛先生也发来他的《主气与客气》一文,供我任意取材;庞洁女士更赠我《孤意与深情<诗经>初见》一书,让我"溯回从之",探源那时风物;还有鄠邑区农民画展览馆的同志,不惜百里飞骑,三送其稿,以满足我的配图之需,而堂兄保成、堂姐芳霞几乎全程充当着"农事"和"女红"的技术顾问。当然,不能忘记铜川李翔,不计眼疾之忧,为之作序增色。尤为幸运的是,像孕妇临盆,这叠文稿到了"产房",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王宣懿,西安出版社的屈炳耀、贺勇华、李宗保几位老师,率其团队"助产接生",如此善待,让我为他们的职业情操肃然起敬。在此一并致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婴孩落草,已成定局。是胖是瘦,是俊是丑,无须赘言,任由评说。于我而言,能为中华五千年传统农耕文明书写片文只事,作"刻舟求剑"的自欺,但使世人在"机器为一切代言"的来日,不至于忘却燧人氏是谁,便不虚此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并非专业之笔,却涉专业之域,不免见笑于世。时令节气之述有悖理者,民俗神话有谬误者,文字表述有不达者,敬请读者批评指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2023年10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span></p> 第二章     《节气中的日子》             序           言 文/  李  翔 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捧读田周民先生书稿《节气中的日子》,透过字句枝叶间的空隙,可见作者勤谨不止、劳碌不息的身影……在时节之河泛舟,在乡村星夜仰望,探秘时光,寻访根源,殚精竭虑,用生命泉水浇灌栽培出这一心灵花朵、厚重力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节气中的日子》如同一串熠熠生辉的项链,贯穿着二十四颗玲珑剔透、五光十色的珍珠。每一颗珍珠就是一个节气,一年十二个月对应二十四个节气……这些有关节气的点点滴滴是天文,气象,历法,耕种,养殖;是诗文,警句,俚语,民谚,典籍;是习俗,故事,传说,神话,典故;是民生万花筒,乡村大观园;是生态学,物候学,百科全书,生存密码;亦是天地万物,莽莽苍苍、浩浩荡荡的前行轨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全书由立春拉开序幕,及至大寒收尾,春华秋实,夏收冬藏,云来雾绕,花飞花谢,一年之中二十四节气悉数演绎。原本单调的关中农耕生活,在作者独树一帜、灵动细腻的笔触下,饱含别样的温暖与意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span></p> 2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且看《清明》一篇。驻足清明故事的林荫道旁,放眼望去,是麦子孕稳的大度从容,榆钱饭的唇齿留香,猪拱栏的焦躁不安;有万物生的细微轻响,更有一架架秋千横过季节的梢头,悠然荡漾,一袭袭衣衫穿过时光的阴郁,逍遥飘飞……一年一度的清明,在作者笔端,有了新的景致、深的意蕴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与意义。清明不仅仅是一个节目、一个节气,还是感悟萌动与发芽的时节,给思索打开了广阔无垠的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缅怀先祖,既牵系往昔,更期许明天;脱眷恋故乡,也眺望远方;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悼念逝者,也关爱新生。沉思当下,究竟该怎样度过这极其有限的生涯;如何在人生的终了,内心无愧,无憾,无牵念。唯有珍视当下之每一刻,不负满目春光;唯愿清明常在,家国常青,苍生安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再看《立秋》一篇。作者博古通今,旁征博引,知识性极强,让人眼界顿开,如同穿书林、蹈学海,饱览智慧的蓝天白云、湖光山色。且看这一段:"和立春一样,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通常被称为秋社。春社在农历二月,敬拜神灵以祈丰收,秋社在农历八月,敬拜神灵以酬谢丰年,是谓'春祈秋报'"。这种严谨通俗的解释我是第一次听到,倍感新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立秋》一章,如辽阔的大地上摇曳着故事组成的奇花异卉,文中讲到的"七夕"传说,尤其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陈泳超主编的《中国牛郎织女传说·民间文学卷》所收录涉及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故事就多达142篇,而在这些传说中,普遍是织女的形象决定着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展现,大致有三种情形。第一种,织女对牛郎无爱情可言。她和牛郎结婚生子是迫于无奈,因'仙衣被藏',而一旦得到自己的衣服,就立即逃走。这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最初状态。第二种,他们是天上又能干又乖巧的神仙。婚前,两人十分勤劳地做着自己的事情,牛郎牧牛,织女纺织,天帝看他们聪慧,赐为夫妇。哪知婚后,两人只管恩爱,再不把正事放在心上,天帝甚为气愤,索性下旨拆散。第三种,织女为了爱情和家庭而背叛天庭,被王母娘娘派天兵天将捉回,被迫与牛郎分离。这也是传说的主流。"作者遍览群书,搜求古籍,在缠绵悱恻、感天动地的爱情神话故事中探寻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博大精深的历史内涵。诸多故事的精心镶嵌,好似水中的龙,山中的仙,珍珠的光泽,让这一节气绽放独特的光彩,平添了厚重的文化意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最后,必须说明一点的是,《节气中的日子》一书,是作者在完全退休、回到鄠邑区老家、日夜照料卧病在床的年迈母亲的间隙里,以滴水穿石的毅力和勇气,挤出一丁一点的琐碎时间,零敲碎打、积沙成塔谱写而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解甲归来的作者,再一次把眼光投射向这片久违的生养之地,把思索深入一草一木,把情思融入一朝一夕,抒写山河之美、历史民俗之美、文明文化之美,吟咏乡愁,追溯精神家园、乡村记忆、民俗文化。以此书探究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根脉,当是作者无比美好的初衷与夙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为作品喝彩,为作者点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2023年9月28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p> 第 三 章  《节 气 中 的 日子》         读 后 感 汇 编 读 后 感 之 一: 平凡的日子  眷恋的乡情 ——读田周民先生《节气中的日子》抒怀 文/王 选 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品咂一本好书,犹如品尝一盘美味佳肴,肠胃舒爽,口留余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笔者有幸拜读,欣赏,领悟了田周民先生散文《节气中的日子》,其节令准确,首尾相顾,嚼磨细发,刻画精致,地域特色之鲜明,民俗文化之绚丽,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敬佩不已,同时,读者也感悟颇多,不吐不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一、作品就是一部气象万年历书。全书介绍了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都指明了具体日期,并用“三侯”记述了气候特点,人们穿衣戴帽,增减衣物,春管夏收,秋种冬藏,均可用作工具书查阅,实用而简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二、作品就是一部记载节日大全。全书从春节开始,依次是元宵节、燎疳节、龙头节、植树节、清明节、上巳节、看忙节、端午节、忙罢会、半年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柿子节、寒衣节、腊八节等近二十个节日。春节前后,要婚嫁、购年货、贴对联、上坟祭祖、过除夕、压岁、祭祀诸神、拜年、吃元宵、送先人;看忙,要送蒜薹、鸡蛋和大肉;端午节要包粽子、结五花绳;腊八节所用主辅料有玉米糁子、花生米、杏仁和大豇豆等。此书不仅提醒人们到啥时侯过啥节,还指导人们如何过节,简直就是一本生活实用手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三、作品就是一部农民奋斗史书。全书介绍了农民五十余种农事耕作的经过,有打胡基、上山砍杈把扫帚、看场子、骡马钉掌、整理农具、收大麦、开镰、搂麦、拾麦、摊场、碾场、收场、扬场、交公粮、腾秸、摞秸、分粮、割草、间苗、稳苗、打炕坯、追肥、浇水、看马达、剥麻、养殖、打糠、搂葛条、收玉米、分玉米、剥玉米、磨玉米、架玉米、晒公粮、砍玉米杆、摘棉花、收谷子、秋种、挖红芋、出萝卜、收葱、收白菜、冬藏、打墙、拔棉花杆、平整土地、拉土拉粪、打机井、打玉米、赶集、起茅子等,书中不仅讲述了农活怎么干,着重描写了农耕的艰辛,作务的细密,农民的忍辱负重,吃苦耐劳,乐观向上,以及作者对农人的理解,同情和礼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四、作品就是一部乡村历史的回忆录。生活在当今时代的年轻人,并不清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个什么模样,吃的“瓜菜代”,穿的大裤裆破烂衣,“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做的比牛多”,那割麦扬场、打井浇水、平整土地、修河挖渠都不知道为何物。我的孙子,今年就买了五双运动鞋,吃饭点外卖,回家就上网,你若讲到过去,他们都认为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这本书刚好填补了那个年代的历史空白,既可调动“过来人”的味蕾,亦可给青年人以教育和启迪,有着很强的收藏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五、作品就是一部乡土风情的赞美诗。作者运用诗文、俚语、民谚、典籍等,热情讴歌了关中地区的乡村风土人情,民生百态。在书写男劳力的同时,把农家妇女的纺线织布、缫丝、拆衣洗被、做鞋、染布、缝补、说曲儿、刷屋等辛劳也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身临其境,不能忘怀,还描写了孩子采榆钱、挖野草、吃洋槐、拾豌豆、捕蝉、斗蟋蟀、荡秋千、放风筝以及摘豌豆、偷瓜果等情节,使人读来忍俊不禁,回归童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若果不是作者亲身经历,是断然写不出如此上乘之作的。想必作者是生于斯,长于斯,在农村有较长生活轨迹的,是带着浓郁的乡情,牵挂的民情,无法割舍的亲情书写这部文稿的。作品表现了作者坚实的文学功底,精准的古文注解和厚重的文化意蕴,读之令人惊叹不已,难以忘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笔者断言,田周民先生堪称鄠邑区屈指可数,难得一求的散文大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2024年7月27日</span></p> 读后感之二: 农耕记事 史诗品格 ——读田周民先生《节气中的日子》有感 文/刘 珂 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节气中的日子》以二十四节气为时空框架,把乡村民俗、生产劳作和生活叙事融为一体,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书写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记录了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乡村生活史,让我们看到上世纪后半叶关中乡村的民俗样态,看到那个时期的人们是怎么活过来的。作者把乡土民俗、田间劳动、家庭劳作和乡村共性生命体验写得如此生动,浑然一体,实在难得!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在心里赞叹,写得真好,真是一本好书!它的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一、以二十四节气为框架,结构宏阔,脉络清晰。全书在二十四节气的时空推移中对乡村生活展开全景式叙述,节俗、农事、家庭劳作、衣食住行,如此繁密的内容,点滴不漏地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中铺排开来,纲举目张,繁而有序,脉络清晰。这样的结构既巧妙又天然。契合中国农耕时代天人合一的生产生活方式,无疑来自作者的亲身生活经验和对中国农耕文明的深刻理解。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年中的时序段落,同时也在一气三侯中指向天象的具体变化、物象的应时生发,实际上构建了一个日月轮转、季节递变、生生不息、规律守恒的天地时空。它是中国古代人民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独有的鲜活的时间观,几千年来,指导着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201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充分彰显了它的世界意义和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可贵的是,作者不仅把二十四节气作为叙述线索,记述了斗转星移、日出日落、时序更替中乡村生产生活因应节气变花适时而作、逢节必过的真实样貌,同时也把它作为叙述对象,详细介绍了每个节气及其物候的具体内容,为读者补了重要的一课。书写二十四节气既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是对天地的觉悟。在现代化、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早已不知斗转星移,不知天高地厚,只知高楼大厦,城市繁华。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沉溺于虚拟世界,对天地自然的感知日渐麻木。阅读这样一本书正可以唤醒我们对天地的感知,让我们的生命重新归回天地自然的大境界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二、《节气里的日子》是对上世纪后半叶关中乡村生活史的抢救性书写,对集体记忆的抢救性记录,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也有重要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全书在追本溯源的同时,以真切的记忆、细腻生动的笔触,详细记述了春节、元宵节、燎疳节、龙头节、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冬至、腊八节等一年之中的十三个传统节日的乡村节事活动,其中尤以春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写得详尽生动。同时还记述了看忙、贺夏忙、忙罢会等带有浓郁地域特征的本地乡俗。农事和家庭劳作作为全书的主体内容,作者更是倾尽笔墨,无一遗漏。从立春到大寒,农时催人,农事繁杂;衣食逼人,针线紧迫,作者不惮其繁,一一记之,共记述农活四十八项,纺绩缝补针线活十项,涵盖了那个时期田间地头、屋里场院的所有劳作,其叙述之完整、笔触之细腻、细节之精到、描述之准确,堪比教科书。这样的写法前无古人,当代也仅此一人。中国的农耕文明自古以来领先于世界,著称于世界,国人常常引以为傲,但是,作为农耕文明根基的农事,没有农业劳作经验的当代人却知之甚少,相关著述几成空白,致使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农耕文明”成了没有实质内容的空泛口号,所幸有了田先生的书写,当代的年轻人以及后来者可以从中了解农耕生活的真实样貌,知道支撑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农事到底是怎么样的。农耕时期的乡村生活是辛苦忙碌的,也是贫穷匮乏的,吃饭活命始终是逼在眼前的大问题,采榆钱、挖野菜、吃洋槐等也成为乡人度饥荒的重要手段,作者把这些事项一一纳入叙事,使这一时期的乡村生活状态有了更加完整的面貌。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农村进入集体经济时代,虽然依然是农耕经济,但是已不同于以往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模式,出现了集体劳动、记工分、分粮、上公粮等新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作者本着忠实历史的原则,把这些事项一一记录于书中,成为那一时期的珍贵史料。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已经隐入历史的尘烟,乡村也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在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农耕时代恍若隔世,人们已无暇回望先辈们在泥土上走过的历史、在乡村中度过的日子。田先生以其全景式的记录,为我们奉献了一部中国农耕时代末期关中地区的乡村生活史,它如此全面、如此详实、如此生动地填补了历史的空白,弥补了我们的记忆,让我们向他这种“不容青史尽成灰”的担当精神致敬!当然,记录历史的重要目的还是传承历史,近年来,中国农耕时期形成的许多文化已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上传承保护议程。《节气里的日子》中记述的二十四节气、端午节已被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纺织等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书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保护,它的阅读传播对非遗保护和传承更意义,必将产生深远影响。</span></p> 2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三、兼有史与诗的品性。全书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主体性,在叙事中融入饱满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让民俗、农事、家庭劳作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春节中的人伦亲情、清明里的思亲悲情、端午、腊八中邻里之间的浓浓乡情都那么令人感动,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让有过切身经历的人身不由己地陷入对这些节日的美好回忆中。一般的民俗写作常常拘泥于民俗事象的描述,往往把人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剥离出去,田先生却在记述民俗事象的同时,一往情深地书写人的感情状态和心理感受,着眼于民俗中的情感凝结,这无疑抓住了民俗的人性本质。清明扫墓一节写得尤为深刻。“没了父母的出嫁姑娘好像本能地就再不好意思踏进曾经出入自由的家门,眼泪儿只把荒野中那两座坟茔认作了‘娘家’”“出嫁姑娘难相见,见时都在坟里边”“甚至等不到那个日子,不少妇女常自语:‘十月一咋还不到呢?’那是委屈到了极点,没个人倾诉;有人干脆就说:‘我好想在父母坟上去痛哭一场。’”这样的细节抓取和叙述把旧时妇女内心深处的悲苦和命运表现得入木三分,真是悲情到了极点!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农耕时代,亲戚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亲情是人们最重要的情感。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以及看忙、忙罢会等民俗都以联络亲情、表达亲情为要事。作者紧紧抓住这一核心,在这些节日民俗的叙述中,把亲情写得生动、真切、充盈,有血有肉,读来暖融融的,让人陶醉其中。同时作者的笔触也是深远的。他在《拜年》一节的最后写道:“一个百年老亲戚走到没盐没醋的味儿,才会自行隐没于人情世故的沧海桑田。”笔端直透人生况味、人世沧桑。在民俗中能把人情世情写满写透,实属难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在自给自足、自食其力的农耕时代,农事和家庭劳作是乡人赖以生存的根本方式。从春到冬,男人们在田地里日日耕作忙碌,女人们在织机针线中一年忙到头,为的就是一家老小有吃有穿,把日子过下来。正如作者引用的俗语“七十二行,庄稼为王”所说的那样,农事耕作不仅是重要的,也是显要的,能做一个种庄稼的把式是被普遍尊重的,也是值得自豪的。而“任何一样农活都需要体力加才艺的协调”,因此,那淋漓的汗水中也就有了美感,有了愉悦的精神体验。作者正是抱着对庄稼人的欣赏、抱着审美的心情和生命体验记述一桩桩农事的,让我们在一件件农事叙述中不但知晓每样农活的详细做法,也看到了人的意志、人的情绪、人的感受和人的生命情态,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对劳动的赞美之情。这种阅读感受在有关纺织劳作的叙述中同样也是强烈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既是热火朝天的,也是辛劳、贫穷和饥饿的,作者没有避讳这样的历史事实,在如实记录中,笔端充满悲悯之情。这样的情怀与中国传统农事诗一脉相承,仿佛秦腔中的苦音,在叙事情绪中与赞美之情形成和弦,有了更加打动人心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阅读《节气里的日子》,心中时时想起三千年前关中大地上的一首诗歌,那就是《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恍惚间仿佛看见,三千年前,先民们在鸟应时而鸣、虫应时而动的每个季节里,耕田、采桑、秋收冬藏、纺绩做衣的情景。不禁感叹关中大地上的农耕生活数千年忙碌不息,来路漫漫,又仿若昨天。《节气里的日子》与《豳风•七月》相隔三千年,叙事竟然那么相近,情怀竟然那么相印,文气竟然那么相通,诗性竟然那么相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四、多重奏般的叙事,精妙而富于诗意,亦雅亦俗,意蕴深远,事体切近,形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文本面貌,给人带来深刻又多样的阅读体验。全书以二十四个节气为单元展开叙事。叙述节气以文献引用为主,语言简洁而古雅,天地物象跃然纸上,境界辽阔。每个节气单元皆以诗句点题意蕴深远优美。在民俗叙事的追根溯源中,也多引用历史传说和古典诗词,把人带入悠远的时空,既能感受民俗文化的源远流长,又能感受一个又一个永恒优美的意境,让人深切体验到民俗文化之美。在民俗生活和农事叙事中,作者又能以其亲身经历和深刻体验切入生活,切近事体,把一个个节日、一桩桩农活写得周详清晰,生动感人。其记述农事尤为精彩。正如作者所言,“任何一样农活都需要体力加才艺的协调”,都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复杂过程,是农人泥里土里、风里雨里、精光日头里身体力行的作务,极少进入文人视野,极少被书写,其种种称谓也多为方言土语,记述这些农活对文人来比下地干活还难。可喜的是,作者用准确的方言、以精准而又生动的细节,把件件农活写得清清楚楚、生动传神,饱含生命体验与美感,其描写之精妙常常让人拍案叫绝。同时,作者在记述诸多农事时,常常兼顾孩子的童趣和妇女的温情,构建了一个个浑然天成的生活情境,充满了动人的情愫和生生不息的力量。这样的农事叙事非亲身经历者不能写,非文学功底深厚者不能写,它在当代文坛和民俗及史学界都是破天荒的,其民俗学价值、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一幅幅色彩热烈、饱含浓郁乡土气息的户县农民画不仅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享受,也为全书精妙的乡土叙事营造出浓厚的情境氛围,堪称绝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祝贺田周民先生写了一本难得的好书!祝贺西安出版社出了一本必将传播开来的好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2024年7月</span></p> 读后感之三: 文/田  野 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节气中的日子》这本新作我读得较慢,一是视力不济,看一会眼睛就模糊不清了;二是时间不整端,隔三差五拿起来翻翻。但已看出,它像《清明上河图》的巨幅画卷,把一年中不同时节的农业作务、祭祀、礼仪、民俗等勾勒得栩栩如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我感觉这本书好在,不仅是写节气中的日子,还是对人们常说的“过日子”的精美诠释!书中详实记录了关中一带人们年复一年的生活场景,再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集体时期庄稼人,“日出日作”的传统农耕生产方式。而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对一个历史时期农村、农业,作坊、工艺、纺织、时令、做务等传统文化的挽救和传承。可以说,如果再晚二十年,后边的人可能就真的是看“天书”了,也可能书里的注释比正文还要多。即使现在,估计生活在城市里,除了当年有过上山下乡的“知青”经历的人;在农村,也许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还有点不同程度的经历和感受,能说得清、看得懂、弄得明。即使出生在农村,生长生活在乡下的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可以说也都未必能看懂弄清,很多东西或许都闻未所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所以说这本书出得非常适时,也很及时。它对传承传统农耕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难以估量和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这部新作,若让咱们这代两鬓斑白的人读起来,感知亲切,领悟透彻,一切都历历在目,尽在眼底,仿佛又回到了昨天,身临其境的苦乐年华,让人五味杂陈,又意味深长,流连忘返!</span></p> 2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这几天静下心来,终于很认真地将这本书看完了。很耐看,也很值得看,而且感受很深。具体说有这几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一是如果没有相当长的农村生活体验,没有目的性的观察记录,是写不出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二是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没有足够的唐诗宋词的记忆储存,没有巨量的文史知识积累,是完不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三是这本书的知识容量大,涵盖面很广,是植物学,动物学,气象学,文史学,农作种植学、养殖学、分类学,民俗、谚语、纺织、工艺、童趣、礼仪等等综合学科的集合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四是看了这本书,有犹如穿越时空似的重活了一遍人的感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五是这本书校对的很细心,几乎是“零”失误,“零”差错,很不容易做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另:就是最后结尾部分,在我的印象里,年前“刷屋”(打扫屋里卫生)应该是在“小年”以前完成,不是在小年之后。如果能以过“小年”结束,也正好和开年的过大年前后收首尾相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故我强力推荐,阅读它,对弥补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文史知识的缺陷大有裨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2024年7月24日</span></p> 读 后 感 之 四: 走过人生四季 品味节气生活 ——读田周民先生《节气中的日子》有感 文/杨国栋 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一年三百六十日,春耕夏耘秋收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有幸拜读到周民爷又一部心血新作《节气中的日子》,对我来说是一件很荣幸的事。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生活的村庄充满的深厚的感情,渴望对它能够多一些了解。记得1995年,周民爷在《铺尚》的记述里,对村名的来历、村人拉运麦草谋生有过简单的介绍。连日来,我一边读着《节气中的日子》中的故事,一边努力的对应寻找故事中的人物原型。尽管我对这些过往事情知之不多,然而这些描述出来的维妙维肖景象似乎就在我的眼前。身为同村的小子辈,我大胆的进行过推断,虽然有些荒谬,可我依然固执地相信某段文字里可能写的就是我们村的老人甲、亦或老人乙。因为我信誓旦旦地认为,周民爷1976年11月参加工作之前,也就是在他19岁以前都生活在我们这个并不算大的村子里,切身经历了苦难,感受了人间冷暖,同时也燃起对外面世界的无限憧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2017年,带着对“昔日田园牧歌在故乡近乎遁形”的忧思,他“开始向混沌的来处疾呼,向记忆的深处撒网”。现实中总有许多的不如愿,这时已瘫痪在床多年、出行在轮椅上生活的老母亲病情很不稳定需人照料,因此直至2021年盛夏,在老母亲病情趋稳后,才昼夜兼程付诸于行动。或深或浅的记忆里,我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中领略到的是一种时代的印记、一种有关乡情的执着。感到:</span></p> 2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一是内容形式新颖。全书以24个节气为牵引,与传统民俗紧密结合,用简洁质朴的文字详尽介绍了每个节气的来历、典故、习俗,以及发生在每个节气中的农耕、农时、农事。书稿文字与“户县农民画”的插图浑然一体,尽显关中风情、彰显画乡诗韵。在组稿方面文字,从立春节气“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涉负冰”到立夏节气“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再从立秋节气“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到立冬节气“鸡始乳”“征鸟厉极”“水泽腹坚”,这些自然节气的变化,自然而然地融入相应时令的传统民俗婚嫁、过年、贴对联、上坟祭祖、除夕、压岁、祭祀诸神、收场、扬场、交公粮、砍玉米杆、摘棉花、秋种、挖红芋、出萝卜、冬藏、打墙、赶集等百姓生活。23万字的力作中,如数家珍般的记事随着时间推移缓缓流淌,看似波澜不惊,实则从侧面蕴含着一个至简的道理,凡事应顺应时令、顺应法则、合乎天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二是充满家园情怀。全书以春夏秋冬四立、四季更迭记述百姓生活,饱含家园情怀,恰似我们的人生四季,总让人咀嚼。如:立春时节草木萌动,是开始、也是希望,第一辑一曲“春到人间草木知”,犹如少年时期的鸿鹄壮志,饱含无限勇气;立夏时节万物旺长、是交替、也是传承,第二辑一首“绿木成荫梅尚酸”,犹如青年时期的热情之源,饱含成长坚韧和无限勇气;立秋时节果奇硕累累,象征着丰收,第三辑一曲“一夜新凉是立秋”,犹如中年时期的枯荣有序,聆听秋声,写意着人生最美的风景;立冬时节万物收藏、是闭蓄、更是休养,第四辑一首“西风渐作北风呼”,犹如老年时期的修行自渡,饱含人生思考与积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三是故事寓情于理。全书的每一个节气故事中记述的几乎都是作者切身的成长经历。1957年,周民爷出生于祖庵镇铺尚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里,其祖辈以木匠谋生者起家,父辈、堂哥中手艺人不乏其人,或许正因为这种精湛工匠精神的传承吧,纵观《节气中的日子》,文中周民爷笔下的:“四立”节气如同工匠建房过程中立起的“四梁八柱”,再者24个节气里故事,如同房屋内的设施,“一应俱全”。灵动的文字、构思夸张而纯美的画作,满满的都是浓厚的“画乡”乡土风情。看,婚嫁时鞭爆响起的一刻,村人喜乐祝福;看,玉米丰收时,大爷正喜哈哈的一边抽着旱烟、一边剥着玉米粒,真可谓自得其乐;再看,两个小伙子扛起玉米辫爬梯上架时干劲十足,有着用不完的力气……这一切,多么富有生气啊!如果我们把大地看作画板、把乡亲们在这片土地上洒下勤劳的汗水看作素材,那么画家笔下勾勒出的这些简单的线条,不也正是周民爷心心念念所要表达的那种急切的心声吗?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只有感同深受,带着深厚的感情才能发现这种美,它也不再是苦难,而是一种砥砺深耕、履践致远后的岁月沉淀。心路相通,心灵的家园将会明净如初,愿我们生逢盛世,不负华年,从中不断汲取精神之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2024年7月28日</span></p> 附:作者回赠  (外一篇) 第 四 章   ——读 《感》 有 感 文/田周民 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弟弟转来村里一位晚辈叫国栋的长信,打开,方知是《节气中的日子》一书的读后感。阅读之下,感慨良多,“八零后”的关注,出人意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我和国栋的父亲同属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我还要小几岁,可依乡俗辈份,却高了一辈,所以孩子在文中谦逊地以“爷”称呼,可见他身在江湖,乡俗的胎记犹在。国栋是村上“八零后”那一茬孩子,出生时,我已离开村子;他中学一毕业即去参军,10多年后转业地方,已年届不感,而我也年愈花甲,故而见面不多,交流亦少。这几年住在村上,孩子节假日回来常能遇见,他偶尔还来家里坐坐,话语不多,却见成熟。言谈举止中更感觉他人情练达,乡情不轻。更惊讶于他初进军营那阵就关注我写的一些小文章来了,也因此才知道他喜欢文字,而且已经写过并发表了不少散文,包括写村子里的人人事事。他的语言属于激情洋溢中透着质朴厚重的那一种,我暗笑,显然是一方水土所滋养出的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今日发来的这篇长愈两千字的《读后感》就是如此。比如,“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生活的村庄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渴望对它能多一些了解……连日来,我一边读着《节气中的日子》中的故事,一边努力地对应寻找故事中的人物原型……维妙维肖的景象似乎就在我的眼前……我大胆地进行过推断,虽然不免荒谬,可我依然固执地相信,某段文字里可能写的就是我们村的老人甲、亦或老人乙……”。还有,“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只有感同身受,带着深厚的感情,才能发现这种美。它也不再是苦难,而是一种砥砺深耕、履践致远后的岁月沉淀。”这些感悟性语言,让我将他的年龄恍惚错位至七十年代,或者说前移10岁不止。</span></p> 2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这让我不由想起两年前的冬天,他帮我弟弟整理甚至参与撰写我们村《村史探究》那本册子一事。如今的人都忙,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拨弄这类文字。即使有意为之,一般也都是“粮草先行”之下,有组织地搭一个班底,统筹编撰,而且非耆望宿儒,莫可为之。可是,为乡愁所累的弟弟田野,却是“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自发投入其中,且乐此不疲。对于这件“出力未必讨好”的大好事,先不说他那自讨苦吃的司马精神,仅是年龄资历,犹恐力难压卷。没有想到,他的首篇一出,便引来关注。而“相见恨晚〞的第一个自觉“加盟”者便是国栋。看来“有志不在年高迈”这句老话在今日仍能对号入座。这就让人在惊愕之下,不得不为其“爱村如家,同心向上”的精神所感动了。也可能正是有了这种精神,这种情结,他在工作之余,竟能饱含激情地帮着我弟弟搜集相关信息资料,并顺利完成打印、编辑、核校等诸多具体任务,了其所愿。这么大一项艰巨工程,居然大功告成!此书一出,不但在村中乃至方圆邻村引起不小反响,在“方志”界也泛起一池涟漪,还被区地方志办、档案馆、图书中心竞相收藏。这当然是后话,但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在“八零后”一代,我们小小一个铺尚村能有这样一位后生头角渐显,不能不说是举村之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我这本书没什么好说,无非是把大脑这部特殊“相机”所摄从前之记忆,用笔墨洗晒于纸上。如果说,有读者共鸣,那也是经历相同者的“起哄”。不料,连“八零后”的国栋也入书唯恐不深,竟边读边感悟了起来。他在文章最后说:“愿我们生逢盛世,不负华年,从中不断吸取精神之氧……”新人有此心声,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还担心什么!故在此送国栋两句话,以示致谢共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回眸无须看来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接力有幸待后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2024年7月30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