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字/禹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频/禹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辑/禹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松江区名园——方塔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上海开埠松江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禹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七月流火,烈日总是给出多余的温暖。上午9点钟左右走出室外,都是汗流浃背的。从南海之滨来到东海之滨,温度没有什么差别,一句话,就是一样的湿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长江行的第一站来到大上海的前身松江府所在地~现在的上海市松江区城区方松街道。之所以来松江,是因为它是上海之根,先有松江,后有上海。以至于1277年设立的松江县,之后陆续在历朝演变生出上海县、青浦县……川沙抚民厅等七八个县级行政单位,到后来的大跃进年代,上海逆袭一跃成为领头羊,松江反而成了它的小弟。如同改开初期深圳只是宝安县的一个镇,到了现在,宝安却成了深圳市9个区之一一样,世事难料。成为一方地方行政机构,从老大蜕变为老小,在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有太多的古迹和故事,这是吸引我来的主要原因。不过我有循长江而逆行的目标,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去深耕,权且作为万里之行的一个起点吧。到达时,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找到区政府附近的酒店入住,辨不清东南西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松江区仅有长江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穿区而过,在这个若干万年前由江海共同作用,冲积出来的平原多于山地的沿海美丽富庶地区,一百多年前还有完整坚固的城墙,四座陆地城门,四座水门,构成一座类似椭圆形的、坚固的、在冷兵器时代具有较强防御能力的城池,然而,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之间,因各种原因建设和开发的需要,不仅绝大多数城门被拆毁,就连城墙也被拆的只剩50多米长,要不是在武警驻地内作为打靶场用,指不定也被拆的没影了。现如今,松江区政府院外纵贯城区南北的、作为排涝和内河航运的千年通波塘和部分古桥梁,是文物级存在,也是城市的一道秀美景观。在它附近尚保留一座城门,它的存在不是作为公共交通通行之用,而是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将雄伟壮观的古城门作为区级中学-松江二中的校门,这样一座代表松江,甚至代表上海中学的门脸,不是说它所在的学校教育质量是No.1,至少说明了地方政府的一种求新求特的态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清代之前的松江府版图仅次于现在上海市的版图,那是因为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还没有诞生。在老松江范围内,还有一种现象是别的同级别城市无法比拟的,就是诞生在宋代及宋之前的塔特别多。人民日报曾汇总有十三座古塔,仅在目前松江区区划范围内知名的就有五座。塔在印度叫“浮图”,是随佛教传入中国而产生的,大多用来安放佛像、僧人骨殖或火化后的舍利子。一般多是单数层,有三、五、七、九层之分。寺院里单独存在多为七层塔。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随着时代的变化,许多县级城市,都在城区附近或制高点上点缀一座塔,以状观瞻。修建塔有多种用意,纠正风水,镇水镇妖辟邪,景观装饰,登高远眺,指示方向等。松江的宋元古塔有兴教寺方塔、圆应塔、李塔、秀道者塔和护珠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方塔是松江城市地标,位于区政府2里许的方塔园内。为五代古兴圣教寺的遗物,建于北宋熙宁至元佑年间(公元1068--1094年),距今900多年的历史。方塔高42.5米,4面9级,砖木结构。大出檐,瘦塔身,体现出盛唐时代的建塔特点,是古代劳动人民建筑艺术的杰作。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围绕方塔,松江区政府1978年筹划建设方塔公园,1981年建成开放,全园占地182亩。园内除宋代的方塔、还有宋代的望仙桥、明代的砖刻照壁、兰瑞堂、水陆池等。现代移建的明代天妃宫,纪念清代后期抗英民族英雄陈化成的纪念馆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是位于松江佘山镇的“天下第一斜塔”护珠塔。该塔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砖石结构,七层八角,高18.82米,位于佘山镇天马山景区,是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千年以来,由于地基变动,塔身逐渐朝东南方向倾斜。1982年,勘查发现,塔身已倾斜6°51′52″。故被称为斜塔。上海市文管会确定"按现状加固,保持斜而不倒"的修缮方案。1984年开始施工维修,1987年全部竣工。经测定,修缮后的护珠塔,可抗6级以下地震和10级以下风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明代的松江,是南京明朝廷重要的税源,连同苏州,有“苏松赋税半天下”的说法。现代的松江,以605多平方公里的面积,2023年GDP总值1780亿元多,虽然居上海各区中游,但每平方公里面积产出已经相当高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松江府在文化方面 的历史贡献也可圈可点。历代著作包括《小窗幽记》、《围炉夜话》、《菜根谭》三部为中国人修身养性必读作品。《三才图会》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由明代松江府王圻编撰。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古人像的绘制,展示了古代文化的多样性,是松江府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独特贡献。另一个鲜为人知的知名文化遗存是小说《金瓶梅》,这本书写的故事发生在山东聊城,然而“云霞满纸”的手抄本却是松江籍的吴县知县袁宏道率先披露出来的,时在明万历年间的1596年,他边看边抄了上半部,觉得写的很精彩,遂写信给时在松江的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索要下半部,当时这个手抄本在上流社会传抄,知情者还有前朝宰相徐阶的家人及一批文人如冯梦龙等,但都讳莫如深,不知道作者是谁,就是真正的作者在松江地区,也没有人站出来承认。后来在冯梦龙等人推动下,于万历三十五年(1617)在苏州刊刻出版,作者署名为“兰陵笑笑生”。与松江的含蓄低调不同,前些年山东阳谷、临清争夺西门庆故里颇为高调,这都是钱惹的祸。而松江不去在这些破事情上纠缠,他们的旅游资源多了去,况且二产、三产发展如火如荼,哪里有心思搞这些无厘头的事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距今有900年历史的宋代古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方塔,又称兴教寺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道光年间清代抗英民族英雄陈化成纪念馆和祠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陈化成生平简介和事迹。上海市各区不同场合都有纪念陈化成标志建筑和塑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松江开埠文物级的南北向水道通波塘。这座桥的右侧河边是松江区政府所在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松江二中大门,是原松江县的一个城门,也是唯一保留下来经过修缮还在使用老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天下第一斜塔”~上海松江佘山镇护珠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西佘山国家森林公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秀道者塔,位于西佘山森林公园大门上方平台上,也是一座始建于宋代的七层古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参访于2024年7月1日,撰文编辑于2024年8月1日,欢迎浏览批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