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赤峰对我,原本还只是一个地图上的名字,到后来之所以成为我追慕的地方,完全是因为“红山文化”。这是因为,红山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而赤峰,正是红山文化遗址的重要所在地。用网络上一个时髦的话,就是想念“红山文化”的风,把我吹到了赤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月29日早晨,我从锦州北站乘车去赤峰。锦州的早晨天空晴朗,中午到了赤峰,则是一副阴晴未定,欲雨还休的样子。气温很高。原先还以为进入内蒙古了,气温可能会低一些。没想到差了很多。走到松山医院前的公交站,准备搭车先去红山文化博物馆。抬头看到松山医院也有所谓“卒中”的研究和治疗机构,这样的机构,在长春的吉大医学院,也曾看到过。心里好生诧异,什么叫“卒中”呢?会不会和目前时新的一个概念“脑死亡”有关呢?等了好久,车也不来。身边其他等车的人,都换了好几波了,我等的车才晃晃悠悠地来了。上车一看,也就一个乘客,加上我这个新乘客,就是两个乘客。好笑的是,直到终点,也一直都是我们两个乘客,让人感觉,这趟车就是送我们两人的专车。不过到终点后,我们是各走各的路。</p> <p class="ql-block">下车后去博物馆,还要步行一段路程,这时碰到一个食摊,在吆喝卖鸡蛋饼、烤冷面之类。听到吆喝“烤冷面”,心里忽然一热。因为在东北旅行时,到处听到吆喝“烤冷面”,由于担心是冷食,一直都不曾理会,但现在离开东北了,再听到这种的吆喝声,感觉就像“他乡遇故知”了。其实我也不过就是一个刚在东北逛了几天的游客而已。太自作多情了。食摊的主人是一位大姐,戴着一个白色的帽子,面色微黑。我问,烤冷面是什么呀?她给我拿出一袋像是魔芋的灰面,说就是烤这个东西。看到是袋装的制品,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有点犹豫了,这时正好下起雨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她做烤面,还是我吃,都比较麻烦了,所以就借故告辞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到了红山文化博物馆跟前,才发现它原来是一个半地下的建筑。从地面上看去,它的墙体是红色的,屋顶纵横交错,有点像山峦起伏,那个水波纹的通往它的正门的台阶,有点像走进地穴的甬道。看样子,这个博物馆的建筑是在模仿远古红山人的地穴建筑,但同时又想把“红山”的形象融汇其中。这也是我到赤峰后看到的第一座特别有设计感的建筑。不过既然是半地下建筑,那就需要额外地多考虑排水问题。这也是有“设计感”的代价。不知是否同时参考过古人建地穴时的智慧了呢?相信应该有吧。</p> <p class="ql-block">沿着水波纹的台阶下去,终于走进了心心念念的红山博物馆了。但看了一会儿就有点失望。因为文物有点少了。大多是图片、文字、和视频的介绍和模拟,少量的文物,基本就是示意和点缀。所以,在这个馆里参观,获得有关红山文化的总体轮廓的知识不难,但若想深入细部以获得具体的印象,可能就有点难了。总体来说,红山文化的遗址有哪些,分期,主要的内容,包括石器、陶器、玉器、丧葬和祭祀文化等方面,一一都有介绍。但在细部方面,比如,若想探知红山文化中那些鼎鼎有名的玉器,比如说那个已被国博收藏的红山玉龙,是怎么打造出来的,就有点语焉不详了。因为这不仅是工具的问题,也包括做出那些艺术品的审美观念演化和积累的问题。那些看似简单却又惟妙惟肖,这种审美和创造的能力,绝不是没有什么知识的人能做出来的。又比如,红山文化中的玉器那么出色,为什么他们的服饰着装被“复原”出来后,却显得极其简单呢?基本就是拿一块兽皮在腰间一系,遮住羞处,不论男女,上半身却都是赤裸的。当然,这样“复原”的依据,主要是来自出土的文物“红山女神”,但其实也有部分相反的证据,比如,有的出土的陶像显示有发髻了。有发髻,不意味着已有装饰身体的需要了吗?另外,我也对博物馆对红山文化旳“多元一体”的总结有些意见。这个总结似乎是认为红山文化是独立产生的。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在各个考古遗址上,差不多同时出现了类似的石器、陶器、玉器,类似的建筑风格呢?它们是碰巧想到一起的吗?当然,它们彼此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总体性的相似性却应该是主流,多元一体的定性应该是有问题的。</p> <p class="ql-block">从博物馆出来,看到雨仍在忽断忽续地下着,这跟我进馆前的情况很像。这时,我又远远地望见那个卖煎饼的大姐了,她只是换了一个位置,挪到了另一个树荫底下,也许那里树荫更大,能挡多一些的雨吧。此时,她正在等着我们这些来参观的人去消费。显然,她运气有些不太好,一是今天的天气有些差,另外,今天来参观的游客也实在不多。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坏运气,她才一直钉在那里,否则,她可能早就回家了。看到她,感到有点刺痛,但最后还是远远地绕开她走了,就像一个逃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市内也等车困难。通过地图发现,自己的位置离订好的住处不远,而且时间还早,所以就决定走回去了。相比东北,赤峰的街道要宽不少,人行道上还能走人。一路经过了红山路、清河路、长青街等街道,在这段时间里,雨是越下越大,同时还刮起了大风。有一次,我的帽子还被大风吹跑,让我追出了好远才追到。在这样的天气走路,有点自找苦吃了,不过也不算有很大问题。到快走到住处时,已是大雨倾盆。我在一个店铺的门口躲了好一会儿雨,才得以继续前行。然后才到住处住下,找地方吃饭,再回住处休息。一宿无话。</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早起床,退房。按计划,这一天要去逛长青公园、石博园、赤峰博物馆和辽代历史文化纪念馆等地。长青公园就在住处附近,走路去就可以。这一天是一个晴天,一早,就有点晒了。沿着长青街寻找长青公园,有个路口正在施工,行人、机动车被逼得几乎要挨着从街边店铺前空地穿过。然而往前走不远,就到了长青公园的一个入口了,地图上显示可进,但我走进去,却发现是封死的。这时碰到一个看起来像初中生的小孩,问他,长青公园怎么走?没想到他很认真地回答了,像背书一样地一板一眼地回答:“这里封死了,过不去。也可以翻过去。或者往前走,到下一个路口拐进去,走到北门进去!”我有点诧异,一边道谢,一边怀着一肚子疑问离开了。我很怀疑这个小孩可能是一个蒙古族人。但也不一定。但我也想不出,如果是一个汉族小孩会是什么反应。</p> <p class="ql-block">然后到了长青公园。公园的大门很漂亮,在大门前有一行字,上书:“我和红山一起向未来”!这是一个美好的祝愿。走进去,可以看到公园的地面上还残留着昨夜的雨,尽管现在是一个美好的晴天。公园里面真是热闹,跳广场舞的,唱歌的,打牌的,用水笔写字的,以及非常有蒙古特色的活动——打马鞭,那清脆的马鞭声,就像放响了鞭炮。沐浴在清晨的阳光里,一切都是那么富有活力和自带光辉,目之所见,似乎都是无上的美景。对于一个远方来的人来说,他或许可以认为,这一切都是专门为他而准备的盛大演出。</p> <p class="ql-block">走出长青公园,走到哈达街上。这条街昨天走路时曾经过。忽然看到一个像传统阁楼或塔楼的建筑,一查,原来是红山美术馆。这样的建筑风格,是否代表着,赤峰的美术家们的艺术追求比较亲近传统呢?又经过一个漂亮的大X字型人行天桥,上面有电动扶梯,很高端的样子,但其实都是不动的。然后就到了要等车的公交站。</p> <p class="ql-block">坐车到了石博园,进到里面,感觉比长青公园冷清不少,没什么人。石博园,从名字上说,应该是“怪石博物园”之意,但在里面并没有见到什么怪石。公园很安静,游人三三两两,绿道两边种了不少树,我一边走,一边顺便认识了一些植物。走了一段,大概是靠南面了,一条岔路引向了公园的外面,我决定先走出去看看,然后再走回来。这样,我就看到了锡伯河。它也是我之前在地图上比较留意的一个地方。眼前是一片开阔的水域,对面的高楼倒影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但河水似乎是静止的,向上下游望去,发现这片水域似乎是专门围出来的。难道锡伯河这时是断流的吗?</p> <p class="ql-block">又折回了石博园,走到了公园的北边,这时看到了公园里的人工湖,湖边倒是有很多人。这里可能就是石博园的核心地带吧,很多大人带着小孩在水边玩。在北方的赤峰,如果进入秋冬,这里还有水吗?那时或许将会看到干涸的湖底。只有体会过缺水的滋味,才会对水的重回格外亲切吧。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沿着这个人工湖周围展开。走到公园的北门,那里有关于石博园的介绍,原来它是由改造一片废弃的荒地而来的。</p> <p class="ql-block">离开石博园,沿富河街走到了赤峰博物馆。赤博是一种宫殿式风格,灰色的砖瓦斗拱,两层楼建筑。走进主厅,映入眼帘的是那个闻名遐迩的红山玉龙的形象,它应该已被采用为这个博物馆的馆标了。虽然原文物已被国博收藏。旁边,是一张国家领导人视察这个博物馆的照片。有了这张照片的加持,这个博物馆相对应该会更受重视,也吸引不少的游客在这张照片前打卡。</p> <p class="ql-block">对于赤峰的历史,赤峰博物馆分四个展厅展示,分别讲红山文化,夏商周青铜时代,契丹辽国时代,和元明清时代。可以看出,它的讲述历史是存在断层的。四个展厅分别讲述四个方面。红山文化和辽代文化,是它最精彩的华章,夏商周时期代表和中原的交流,元明清时期,代表文化的延续。被讲述的这四个方面可以看成是完整一体,但人们也无法不对那些没有被讲述的部分念念不忘。其中,元明清展厅中的一个说法可能会有争议。它说,清朝末年,由于开荒,“大量中原人涌入赤峰”。这似乎有点取消了汉族在赤峰这个地区的原住民的资格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在红山文化博物馆时已有所领略,到了赤博就有了更充分的感性认识。因为文物多了,文物的分期和出土时的信息也更详细了。除了石器、玉器和陶器,还有骨刀、骨针等骨器,有碳化的谷物种子。有骨针说明有缝纫,有缝纫就说明有穿着文化,有谷物种子,说明有成熟的农业。这说明,红山文化博物馆里所复原的红山古人的生活场景,或许是有点问题的。在辽文化单元,赤博展示了辽人的冶炼技术,已能锻造出很出色的金属工具。制陶和制瓷方面,所制造的鸡冠壶、辽三彩、海棠盘、陶俑等,都较前代更出色和琳琅满目。在元明清单元,展示了一个“蒙古象棋”的文物,除了棋子的模样不一样,其它跟国际象棋像极了。这件文物或许会对已有的国际象棋的起源学说造成冲击。</p> <p class="ql-block">在赤博游览了挺长时间,出馆时大概都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这时的天色不知怎么又阴了,天空中开始堆积乌云。我想接着抓紧去看另一个博物馆,即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但没想到等车又耽误了好长时间。赤博的边上,有一个广场,广场上立了许多既像风帆又像叶子的牌子。因为等车的缘故,没有走近去看,不太懂它的那个设计的含义。直到等了差不多半小时的时间,要等的车才缓缓开来了。实际上,从赤博到辽代博,两公里左右,步行可能也不用半小时啊。我那么傻傻地等车,也真够愚的。好在车还是来了。如果此时的我,换成是一个等待上班的赤峰上班族,他会怎么想呢?也许会心急如焚。外地的游客淡化了时间观念,多等一会问题不大,但对于本地依赖公交的人,也许就是大问题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到了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这个馆也是一座宏伟漂亮的建筑,正面外墙,用了许多不知是什么意思的契丹文字作装饰。显出一份历史的厚重。进到馆里,工作人员主动帮我存了包,非常感谢这份善意。但由于时间比较紧了,只参观了基本历史陈列展馆,名字叫“宋风辽韵”,而一些专题馆,如关于古塔和佛像的馆,就没时间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辽的文化,体现了四方杂糅的特点。在政治上,他们实行“一国两制”,用国制治契丹部落,用汉制治辽国南方的汉人;在经济上,半农半牧;技术上,主要学习中原,但也有自己的创造;在文字上,总体是使用汉字,但又根据汉字发明了契丹的大字与小字;在礼节方面,在学习继承汉人礼仪的同时,也融入契丹的元素;博物馆里所复原的一个场景里,一群士人微笑直立,两手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相握,看起来就像汉人的作揖的礼节;有的游客路过时,还对这个礼节刻意进行模仿。在丧葬礼仪中,契丹人本是薄葬,后来受汉风影响,也改为厚葬;宗教方面,既有萨满教,也推崇佛教和道教,在器物方面,除了来自中原的器物,还有许多来自西域或经丝绸之路进入辽国的器物;在游艺方面,除了摔跤、马术、和继承中原的围棋和象棋之外,辽人也有自己的创造,他们可能发明了一种叫马球的运动,一种辽双陆棋的棋类游戏;辽人也写汉诗,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传世的典籍很少”。其实主要都是毁于战乱。辽可以说既成于杂糅,也毁于杂糅。杂糅所带来的宽容,使各民族能和平相处;但杂糅所允许的认同的分裂,却使国家在危难时期缺乏必须的凝聚力。清想汲取“教训”,强制剃发易服,企图强制同一,其实却更失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辽代历史馆,本来可以作为赤峰博物馆的一个分馆,但为什么它最后单独成馆了呢?除了辽代对赤峰的重要性之外,——这里包含着辽代五京中的两个,可以说是辽代文化中心地区,也是因为辽代历史本身的丰富内涵和对今人的强大的借鉴意义吧。这一点,游过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后就自会明白。</p> <p class="ql-block">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没有看全,有点遗憾。但也不必纠结。走出这个博物馆,即意味着我对赤峰的参观计划基本完成。在赤峰这个地方,我先后参观了三个博物馆,可以说,这里是历史相当厚重的地区。历史,就是要告诉人们是从哪里来的,该到哪里去。但历史的迷雾并不那么容易去除,到人们立刻马上、每天每时都要面对未来,这是一个很尴尬的处境。这时,天空中雨意已浓,似乎又要下雨了,我走到车站,去等去往住处的班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