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盛夏时节,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作为这个队伍中曾经的一员,为人民军队走过的漫长岁月和依然保持勃勃生机以及勇猛顽强的战斗力,感到由衷的自豪与敬佩!</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从下乡插队的农村参军入伍来到北京。经过新兵连几个月的艰苦训练,分配到军委工程兵某部,成为一名普通的士兵。</p><p class="ql-block"> 从连队外线班开始,出公差拉粮运煤,巡查检修线路,在山林中走出稚嫩的脚步,跟随班长、副班长等老兵,一步一步成长。由于文化基础知识较好,学习电工知识较快,很快便融入连队工作了。不久,连队便将我选送部队轮训队参加骨干培训,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就在轮训队几个月培训结束回到连队时,却被通知到政治处报到重新开始新的工作。到了政治处,聂副主任找我谈话,让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结果是令我摸不着头脑。我虽然是高中毕业,过去也爱好写作,但从未写过新闻报道。领导便安慰我,给我鼓劲。就这样被“安排”从事了一项陌生的工作。不久,又让我担任新闻报道组长,带领另外两个战士,开始了部队的采访与报道。</p><p class="ql-block"> 我们属于工程兵部队,所以主要在《工程兵报》上展现部队的建设与生活。一开始没有经验,也抓不住新闻报道的要点,虽然写了不少新闻报道,但很长时间没有被《工程兵报》刊稿,看到别的部队经常刊登稿件,有点坐不住,感觉别人总是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我回老连队和战友相聚,因为一起入伍关系较好的罗廷清,我知道他有一个哥哥在14军当连长,也上前线了。摆龙门阵中,他把他哥哥从前线寄来的家信给我看了,兄弟俩互相鼓励的话语深深打动了我。于是我以这个事情为着眼点,匆匆写就了一篇文章,寄给《工程兵报》,很快被采用,刊登在《工程兵报》头版上,被编辑改了一个醒目的标题:一封阵地上的来信。文章发表后,在我们部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p> <p class="ql-block"> 1978年我和战友参观著名的北京八达岭长城,战友给我在长城上拍摄了这张照片。我很喜欢,也赢得了战友们的夸赞!</p> <p class="ql-block"> 1979年春天,我和电影组长郭上海在部队办公楼前合影留念。我在政治处和他十分要好,经常在电影组听音乐,探讨人生。他后来在总参成为一名师职领导。</p> <p class="ql-block"> 没有彩色胶卷和彩印技术时,给黑白照片上色,便成为那个时代爱美的表现。我也在北京“国泰”照相馆拍照上色了一张,几十年过去了,“风采依旧”。这便是青春的色彩,最美的军绿色。</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70年代很有特色的军装~“78式”衬衣军服,既可以当衬衣穿,亦可缀戴领章当军装穿。有些人还改成了工作服,很拉风,很耀眼。在“的确良”军装盛行时,这种纯棉衬衣军装很受战士欢迎!我在报道组宿舍前的绿草地上,留下了一个“军装秀”!</p> <p class="ql-block"> 我们部队地处大山,根据工作需要,许多目标需要警卫,这些战友对拥有一张军装照片很看重,很喜欢。我利用下连队采访,给战友拍摄了许多照片,除了刊登发表,还送给他们。这是我采用逆光拍摄的战友站岗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78年夏天,我在北京北海公园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78年10月,建国29周年,我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留念。</p> <p class="ql-block"> 1979年我担任部队报道组长下连队采访时顺便在连队的公路桥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起入伍在一个连队,新兵训练结束时合影留念。我(左)、李光树、罗廷清(后)。虽然退伍几十年了,我们依然保持联系,互相关心。</p> <p class="ql-block"> 我和战友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留念。</p> <p class="ql-block"> 1979年我在北京天安门金水桥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 我在部队政治处从事新闻报道,每年都会参加机关手枪打靶训练,这是训练间隙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79年夏天,我在部队办公楼前身着衬衣的“青春照”。</p> <p class="ql-block"> 北京的冬天很冷,颐和园的昆明湖冰层厚度可以随便踩踏,我在参观了冬天的石舫后,在冰面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冰面上。</p> <p class="ql-block"> 1980年夏天,我被部队选送到重庆参加工程兵新闻摄影骨干培训班学习,在工程兵53师办公楼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78年冬天,参观北京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1979年10月,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这年我满20周岁,祖国也迎来了她30周年的国庆日。这一天,我专门到北京著名的照相馆“国泰”,拍摄了一张充满双重意义的脱帽半身军装照。我与祖国共欢乐!</p> <p class="ql-block"> 1978年夏天,我参观北京十三陵。我们新兵训练结束后,“大解放”拉着我们到十三陵水库和十三陵参观,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明代皇家陵墓。</p> <p class="ql-block"> “光荣之家”,是退役几十年后,政府颁给的金属纪念牌。</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80年夏天,我到重庆参加培训时,在重庆大学校园里和高中同学李涛合影。我们是非常要好的同学,曾经是大竹中学美术组的成员,我们共同师承周稽老师的教导。他考取重庆大学机械系 而我从插队的农村入伍到北京的部队里。我依然保持美术的爱好,时常到北京沙湾中国美术馆参观。而李涛则成为了一名汽车设计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 退役几十年后,在成都安度余生。</p> <p class="ql-block"> 今年八一建军节,我们居住在成都的战友小聚,我重新穿上曾经的军装在龙泉驿音乐广场让战友拍下照片纪念。</p> <p class="ql-block"> 离开了军营,退役之后政府给我们颁发的《退役军人优待证》。</p> <p class="ql-block"> 随同《退役军人优待证》一起收到的慰问信。</p> <p class="ql-block"> 《退役军人优待证》信封里的问候。</p> <p class="ql-block"> 发黄的照片,难忘的军旅岁月。这是我1980年5月在重庆参加军委工程兵新闻摄影骨干训练班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部队政治处从事新闻报道时,仍然爱好美术,写作新闻之余,还为部队报刊画报头设计。这是发表在《解放军报》上的美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 我给《工程兵报》设计的刊头栏目作品。</p> <p class="ql-block"> 《工程兵报》上发表的美术设计。</p> <p class="ql-block">《工程兵报》上发表的刊头画。</p> <p class="ql-block"> 战友分别几十年,感情依旧。曾经一起参加部队轮训队培训的李衍腾,从湖南长沙到重庆、四川探访老战友 ,我俩在成都聚会。他后来虽然调离工程兵部队,到了总装备部,进步不小,退休享受军级待遇。我们依然联系不断,时常问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