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人有百病,这篇经文有百药对治,可以除病免灾

静意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11YFYVbMu8BzUkhi2z4Oyw"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转自【南师如是说】</a>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YsDi7fa6vu229iWFHyeKbw"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南怀瑾先生:自然无病无痛而长寿——长寿佛的修法</a></div> <div><br></div><div>学佛第一条就是叫你外布施、内布施。众生能够以医药布施给别人的,他生来世无病无痛,而且得长寿。这类朋友我也见过,一辈子没有病痛,活到八、九十岁,连头痛是什么滋味也没尝过。也有一辈子没有做过梦的,这种人躺下就睡着,睡醒了就起来,不晓得梦是什么样子。多幸福啊!在人位上讲,他福报大,一生无梦,可是他心中也没有什么烦恼,但是实际上睡着了作不作梦?必然作梦,只是醒来就忘了,那是无记业重(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br><br>所以你们记忆力不好的,读书记不得的,那是前生造的无记业重,无记业的果报是畜牲道。所以你们打坐要小心,拼命求无念,都落在昏沉中,修了半天,结果钻到牛胎马肚去了。什么是定?定的影子都不懂,以为无念就是定,你那个无念正是往牛胎马肚里的因。小昏沉是无记,是失念,注意喔!修持不要乱搞,把这些道理真的搞懂了,本身自然就得药师佛感应。什么感应?念药师佛的名号不算感应,必须一念清净,身心内外一片琉璃光,在药师佛的境界中,自然得到药师佛的灌顶、加庇,自然无病无痛,这也就是长寿佛的修法。<br><br>——《药师经的济世观》<br><br>世界上一切众生几乎全体都在悭吝中,悭吝是不能舍;贪欲是侵占别人,在别人那里沾到一点利益就高兴,乃至在言语上占了便宜都高兴。总之,想尽办法以损害他人为满足。<br><br>所以,悭贪是一切众生基本的心理,这是心病,这种心病只有心药才能医,心药就是自己了解道理后懂得布施。悭吝的心念久而久之会转变成身体上的疾病。我常对中、西医的朋友说笑话,但也是真话,我说不管今天的医学如何高明,如何发达,中国人有两句话:“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一切医药再高明只能医假病,不管中医也好,西医也好,真正医不好的是死病,人要死的时候,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怎么都医不好,如果能把人医到无病,人就不会死了。所以尽管医学那么发达,人还是照死不误。<br><br>佛法标榜“了生脱死”,医治生老病死的病,事实上,佛法在世间,一般信佛、学佛的人照样生老病死,原因就是人始终没有医好自己的心病。有悭贪心理的人,立即会被一个智慧高、定力深或者定慧等持的人一眼看穿。不仅是人,一切众生乃至动物如有悭贪心理,很容易被看出来,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心理会转变生理,心有悭贪的结,他的表情、神气、生命的四大就呈现出来,一望而知。所以无量众生悭贪不止,就已经在累积病情。……<br><br>尤其是修道的人,不懂医没有办法,若讲果报,前生不布施医药,不以医药与人结缘,这一生就多灾多难、多病多苦。你看我始终注意这点,抽屉、口袋到处都是药,一看到谁有病,赶快拿药。从小看习惯了,过去家庭也是这样做,冬天及夏天送药、送茶,这些都是中国文化。我要你们好好学会医药,尤其到了乡下,没有医药,没有医生,遇到病人,你会针灸、推拿,即使凭两个指头都可以救人。碰到人昏倒在街上,懂得穴道,立即可以救活,然后再送医院还来得及,否则当时没有急救,再过半个钟头,可能人就死了。<br><br>这就是学佛的人什么都要会的道理,不是为自己学。我看你们年轻人身体比我老头子还差,大部分都吃过我的药,一天到晚病兮兮,前生不肯施医药,又不会照顾病人,只管自己。做社会工作,就是用医药帮助人家,现代所做的社会福利工作,以前就叫做好事。<br><br>——《药师经的济世观》<br><br>布施必须是把自己的并且自己也需要的东西施于他人,才会有布施的果报。拿衣服、财钱、医药送给人家,是外布施;把自己的烦恼完全清净掉,是内布施;给人以精神上的,乃至生命上的安慰和支持,是无畏布施。布施的信心一生起,就必须马上实行。比如今年大陆发水灾,我觉得应该布施灾民,就马上做了。用不着等号召大家起来再做,那已经是来不及了。<br><br>按我的观点,真肯布施者,在别人眼中就像疯子一样,把钱也不当东西,只要人家需要就送出去了。台湾、香港有些叫化子,家中有百多万的财产,可他既然肯丢这个脸在大街上乞讨,说明他有需求,那你只管你的布施,不必考虑人家是否有钱,是否在行骗。所以佛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布施是无条件的,以别人的痛苦和需要为自己的痛苦和需要,这才是布施。……<br><br>真正纯净的布施,就是要有爱心,尊重人家、信任人家,乐意帮助任何一个人,乃至猫、狗、虫子等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慈心”,即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慈,也可说是父性的爱心;悲,也可说是母性的爱心。这两种爱心合起来,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常心”,不是一时冲动,这是理性指导下的恒久的爱心。你今天做了好事,明天他还需要帮助,你依然肯牺牲自我去帮助他。“喜心”,对人家的幸福生起由衷的喜悦感,乐于做好事。<br><br>——《布施学<毗耶娑问经>选讲》<b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Ai4W6DSOXT8wQXvHWraw"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南怀瑾先生:修道学佛上最大的错误观念</a></div> <h5>【怀师箴言】很多人学佛都有这个观念,都认为学了佛,悟了道,两个腿一盘,了了生死,再也不到这个世界上来受苦了。这个观念是绝对错误的,是修道学佛上最大的错误观念。</h5><div><br></div> “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然还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转,但是不坏法性。他是跳出了三界,是跳到第四界吗?没有第四界。教下讲“界外”,不是讲第四界,不在三界中,即在三界中,是名界外,是圣贤境界,佛菩萨境界。……<br><br>我经常问大家,跳出三界外要去哪界?佛说过有第四界吗?我们可以说是有个圣贤境界,是假设的,得到所谓界外之界的圣贤境界,他在哪里呢?还是不离三界,可又不住三界。因此无以名之,是假设的界外之界,所以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真悟道了,诸佛菩萨都是再来人,还是在三界中度一切众生,又不坏法性,等于没有来过,所谓妙湛总持不动尊,来而不来,去而不去,这才是菩萨行。<br><br>——《维摩诘的花雨满天》<br><br>“跳出三界外”,跳到哪里去?我也经常问你们,你们修行说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跳出三界外到哪里去了呢?有个第四界吗?佛没有说啊。不在五行中,在哪里呢?在第六行中吗?也没有讲。可是你要找出来。<br><br>是啊,他说跳出三界外,跳到哪一界去啊?有,法界。佛不是告诉你吗?那个也不是第四界,就在三界中,另有一个超越的,佛创了一个名字,叫法界,超越时空的。<br><br>——《人生的起点和终站》<br><br>几十年前在大陆云南,找一位很有名的禅宗大师,也是一位八指头陀。后来我到昆明碰面了,我说:法师,我听说你悟道以后有一个观念,认为证得涅槃以后,生死已了不再来了,有没有这样说法?他承认了,我就请教他《楞伽经》中的话“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你不来到哪里去啊?跳出三界外,跳到哪里去呀?佛没有说有个第四界呀?不在五行中,那你在哪一行中啊?了了生死就不来,这不是佛法吧!后来为这个问题我们辩论了很久。<br><br>很多人学佛都有这个观念,都认为学了佛,悟了道,两个腿一盘,了了生死,再也不到这个世界上来受苦了。这个观念是绝对错误的,是修道学佛上最大的错误观念。……<br><br>有人认为悟了道以后就不来,好像有个地方可以躲似的,这是个错误的观念。这个错误的观念,在佛法上就叫做见地上的错。<br><br>——《金刚经说什么》<br><br>我一到昆明,听说月溪法师在昆明。他是昆明人,俗家姓吴的,父亲还是前清的一个举人,祖父又是什么,都是世代,俗家官很大。……然后我们两个一谈,就谈到:证道以后,证到空性以后,肉体一死就不再来了,入了涅槃就不再来。我说:法师你还是这个见解吗?(他说)那当然啦,涅槃不再来的。我说:大法师你的修持,你的见地只到这个程度吗?他说:怎么不对呢?我说:不要说别的,《楞伽经》上面讲的“无有涅槃佛,亦无佛涅槃”。小乘的罗汉,是停留在有余依涅槃,偶然不来这个世间,不过请长假,请短假而已。小乘还不究竟,有一天要回心向大乘。大乘到了佛,证得无余依涅槃,每一个成佛的,都再来任何十方世界,度一切众生。这个教理,我说你都应该了解。他说:教理是那么讲的,实证是我这个境界。我们俩个抬起杠来,抬了半天。我那个为了真理前面,本人素不低头的。我就站起来,我说,你这个见解,你还再去修三十年。他说,不,不要这样,不要这样啦。不过我们俩还是好朋友,为了佛法。古人有句话:“宁可将身下地狱,不把佛法作人情”。那怕是父子也好,兄弟也好,感情再好,你没有到那个境界,就说你对了,那不干的,真理前面绝不低头。宁可将身下地狱,不把佛法作人情。<br><br>——《南禅七日》<br><br>昔在昆明,遇月溪僧,亦曰:“涅槃为究竟,证得涅槃,即不再起生缘。”乃请问曰:《楞伽经》云:“无有佛涅槃,亦无涅槃佛。”古德复有言:“涅槃生死等空花。”乃至“不畏生死,不住涅槃”等法语,又何说耶?事隔十年,橛棒如故,自称禅德,褒贬诸方,诤心未止,我见难除,抑何可叹!<br><br>——《禅海蠡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