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游历记

颜学若

2024年6月,老摄朋友组团前往东北三省,第一站就到辽宁省会沈阳。这座城市主要是以人文建筑的景区居多,清初的故宫,民国时期的大帅府和现代的辽宁博物馆,都是沈阳标志性的建筑物。其中沈阳故宫给我印象深刻。 *此图来自网络,此处稍有调整 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清初时期宫殿,清入主中原后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行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它始建于1625年,经过多代帝王的扩建和修缮,形成了如今占地6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 它与北京故宫不同,是唯一一座在中原地区以外建造的皇宫,具有浓厚的满族民族特色。尤其是它的建筑风格,既保留了满族的传统特点,又融合了汉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皇家宫殿建筑群。 1616年,明朝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诸部的过程中,于今辽宁新宾境内赫图阿拉城建国称汗,建立“大金”地方政权,1621年进占辽沈地区,1625年由辽阳迁都至沈阳并在城内启建宫殿。<br> 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后续建,并于1636年在这座宫殿中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清政权定都北京后,对沈阳故宫予以保护并继续增修扩建。1671-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帝东巡盛京祭祀祖陵均入故宫驻跸,并于此举行庆贺和祭祀典礼。1961年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沈阳故宫被联合国批准纳入《世界遗产名录》。<br> 沈阳故宫主要由东、中、西三路建筑群组成。<br> 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中路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场所。西路则是乾隆年间增建的文溯阁、戏台等建筑,体现了清朝盛期的文化繁荣。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br><div><br></div><div> 沈阳故宫示意图</div> 沈阳故宫全景图 东路门,是进入大政殿和十王亭的大门,平时都是关闭的,只能通过文德坊从中路门再进入。<br> 中路门,也叫“大清门”俗称“午门”,因清朝国号为清,皇宫正门即国门,所以称为大清门。也是进入故宫的入口处。 我们游览也是从中路开始。<br> 进入文德坊,广场上有两栋建筑遥遥相对,南边是沈阳故宫博物院办公大楼,正对门就是大清门。 大清门两侧,分别建有一座奏乐亭,与东路大门两侧的奏乐亭相似, 应是用于皇帝上殿时接驾和筵宴伴奏等场合。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承汗位。皇太极登上汗王宝座后,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并未搬到父王的“汗宫”去住,而是着手将自己的“四贝勒府”改建为新的皇宫。续建了由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麟趾宫、关雎宫、衍庆宫、永福宫等组成的大内宫阙。<br>   从大清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崇政殿。崇政殿在沈阳故宫内的中路前院正中,是沈阳故宫等级最高、最重要的建筑。   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称金銮殿。崇德元年定名为崇政殿,是皇太极日常处理军政要务、接见外国使臣和边疆少数民族代表的地方。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乾隆、嘉庆、道光几位皇帝东巡盛京期间都曾坐在这里接受群臣朝贺。 *据说,将国号“金”改为“清”是一高人给皇太极出的主意:明朝的“明”字光辉灿烂,属于“火”,要想灭火,就得用水,族号叫“满”,国号叫“清”,这“满清”二字都带三点“水”,六水灭火,可得中原天下。而沈阳故宫的第一道门——大清门,也与北京正门“大明门”相对,以针锋相对克其锋芒。 崇政殿内上方悬挂的正大光明匾额,是乾隆皇帝仿照北京故宫乾清宫中顺治皇帝所书的"正大光明"匾额题写的。下方是皇帝宝座,据说宝座上绘制雕刻有8条金龙,再加上坐在宝座上的真龙天子,正好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阳数九条龙。崇政殿内外装饰可以说集沈阳故宫之大成。 参观完崇政殿可从东西两侧的左诩门和右诩门穿过通往内廷。 崇政殿的背面, 正对着的就是凤凰楼。 眼前的雄伟建筑就是凤凰楼。   凤凰楼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 5),建造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此楼为清代沈阳城内最高建筑,“凤楼晓日”为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 是皇太极休息、宴会和读书之所。 正门上方“紫气东来”横匾由乾隆皇帝御笔亲题。 穿过凤凰楼底层的通道后,就进入了后妃居住的“崇德五宫”,即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 凤凰楼正对面就是清宁宫,清宁宫俗称“中宫”,是清太宗皇太极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居住的寝宫和举行萨满祭祀的神堂。 清宁宫于东次间开门,俗称“口袋房”。东稍间为暖阁,内分南北二室,均设火炕,为帝、后起居之处。西侧外间为清宫举办便宴和萨满祭祀之所。按满族风俗,清宁宫外间于南、西、北三面设炕,俗称“万字炕”。满族尚西,西炕设神位、神龛及祭祀用器。<br> *何谓“口袋房”?即3间房多在最东面一间南侧开门或5间的在东起第二间开门。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称做"口袋房"。这种构造,便于聚暖,与他们生活在苦寒之地有很大关系。 *清太宗皇太极 据说,殿内正中供奉着的是武神关羽,因为清朝早期贵族熟读三国演义,非常崇拜关羽,封为武神。 位于清宁宫东侧的东宫与次东宫 关雎宫<br> 亦称东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6),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关雎,是清太宗皇太极宸妃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的寝宫。海兰珠为中宫皇后侄女、永福宫庄妃之姊,她们均出自蒙古科尔沁同一部落。<br><br> 衍庆宫<br> 亦称次东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清崇德元年(1636) 定名衍庆,是清太宗皇太极淑妃的寝宫。淑妃为蒙古阿巴垓部塔布囊博第塞楚虎尔之女,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br> 位于清宁宫西侧的西宫与次西宫 麟趾宫<div> 麟趾宫亦称西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崇德元年(1636)定名麟趾,是清太宗皇太极贵妃娜木钟的寝宫。 娜木钟为博尔济吉特氏,名娜木钟,蒙古阿巴垓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div> 永福宫<br> 永福宫俗称“次西宫”,是皇太极庄妃的寝宫。1638年,福临(顺治皇帝)在这里诞生。<br> 庄妃名布木布泰,蒙古科尔沁部落公主,关雎宫海兰珠之妹。生于明万历41年(1613),卒于清康熙26年(1687),13岁时嫁给皇太极,1636年被册封为永福宫庄妃,去世后尊谥孝庄文皇后。庄妃聪慧美丽,力佐太宗、世祖、圣祖三朝。 每每在清初政治风云关键之际能够审时度势,掌控大局,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孝庄文皇后 崇德三年(1638)正月三十日,庄妃于此宫生皇九子,即后来的顺治帝福临。 从崇政殿门前右侧的东掖门,就可以进入东路的大政殿和十王亭。   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出于战略考虑,定沈阳为都城,改名盛京。并在沈阳旧城的中心,修建了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为营建沈阳故宫之开端。<br><div> 作为沈阳故宫的标志性建筑的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 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正门前的两根大柱上盘旋着两条翘首扬爪的金龙,象征着天子的无上权威。<br></div><br>   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 位于大政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的反映。其东侧五亭由北往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五亭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br> 大政殿和十王亭的组合,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军政体制——八旗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政治军事制度。<br> 从盛京皇宫东路布局看,大政殿居中控制整个空间,两侧排列的十王亭呈“八”字微微向外敞开。据说,这种布局及空间处理方式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仅此一例。其内部不再分割,空间开阔,气势恢宏,与欧洲有些大型建筑区域的空间处理方式颇有相似之处。<br> 站在大政殿往南看,正对着故宫东大门,十王亭排列整齐,视野开阔,在视觉上使大政殿更为深远。 离开东路建筑绕过后宫,就可走进位于故宫最北端的御花园, 花园以环绕皇宫的库房等建筑为围墙,有磨坊、厨房等。<br> 出崇政殿左转进入西掖门,就是西路建筑群。 沈阳故宫西路建筑主要包括戏台、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文溯阁是乾隆时期建造的藏书楼,仿照明代大藏书家范钦在宁波所修建的天一阁而建,用于存放‌《四库全书》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br> *文溯阁的色彩与其它宫殿截然不同。一般宫殿殿顶都采用黄琉璃瓦绿剪边及五彩饰件,而文溯阁用的则是黑色琉璃瓦绿剪边。这在沈阳故宫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所有的门、窗、柱都漆成绿色,外檐彩画也以蓝、绿、白相间的冷色调为主,这与其它宫殿红金为主的外檐彩饰迥然不同。其彩绘画题材也不用宫殿中常见的行龙飞凤,而是以“白马献书”、“翰墨卷册”等与藏书楼功用相谐的图案,给人以古雅清新之感。<br> 嘉荫堂组群位于西路南部,由嘉荫堂、东西廊、戏台等构成。是皇帝吟诗挥毫、观画赏戏之所。<br> 嘉荫堂的正前方是一座背南向北的戏台。嘉庆皇帝两次东巡,都曾在嘉荫堂设晚宴,款待随驾东巡的王公大臣和盛京、吉林地区的高官,席间还有戏曲演出助兴,戏台东、西两廊内,便是王公官员们入宴观戏之处。<br> 故宫门前广场,有不少穿着清代服饰等待照像的美女帅哥。 近二个小时的沈阳故宫匆匆游历,只能说是走马观花,缺乏专业导游的指引和讲解,对于沈阳故宫这一知名人文景观的深入了解就更加困难。回到家中,通过查阅资料并对比现场拍摄的照片,才逐渐理出一个头绪。尽管沈阳故宫的建筑规模不大,但对于清朝的历史而言,其意义却极其深远。它见证了大清王朝与大明王朝的对抗,可以说是这段历史的起点。游客至此,便仿佛置身于明末清初的历史交汇点。此篇将以我们的游历轨迹、结合我的所观所感全盘奉上,以期为计划前往沈阳故宫的读者提供些许帮助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