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质上是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特质对未来的职业进行科学思考与理性规划,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为其选择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创造条件。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情况,对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br> 一、认知自我,积极发掘心理特质<br>结合心理学理论探究学生的职业兴趣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审视自身及外界评判,学会从多角度认清自我。如在课堂活动中,教师随机抽取几位学生选择不同颜色手卡,让其他同学分析不同颜色可能代表哪些性格倾向。结合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为学生准备性格心理测试量化表,完成测试后,给学生分发与其性格匹配的职业方向表,然后同一性格类型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组成员选择不同颜色的卡纸,用图案与文字描述每位成员的特点,并由组长展示本小组的心理分析报告。在合作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不仅增进了自我认知程度,同时学会了分析他人的性格特点。<br> 二、理论指导,激发职业规划意识<br>职业规划本质上是对职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与确定,需要学生树立明确目标,正确评估能力,发挥个人专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关于如何理性择业,主要综合考虑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分析人生目标,正确自我定位,了解自身的兴趣与理想;二是分析个人优势与技能,客观评估个人能力与特长:三是结合家庭环境、个人职业环境及所在城市的宏观经济环境,正确把握外部的市场与机会。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挖掘潜在因素,明确在未来职场他们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与专长。<br> 三、社会实践,提升职业规划能力<br>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校外职场体验活动,即“职业满意度社会调查活动”“寻找精英成长足迹——专人访谈活动”等,在假期时间指导学生做社会调查或工作实践,也可以让他们自行前往父母或亲戚朋友单位考察实习,与职业经理人面对面交流。学生实地参与调研体验,并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和活动感悟。在体验实习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相关职业的领悟,了解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与技能。<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