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林古境图 <p class="ql-block"> 每年正月,丹阳都有迎灯的习俗。花园黄氏迎花缽灯,灯面绘制十二生肖、八仙过海、七十二贤人、二十四孝、梅兰竹菊及各种花鸟图案,背面写着五行和天干地支组成六十甲子。</p><p class="ql-block"> 一般初二定下迎灯事宜,然后兵分两路。一拨人去福州采购玻璃纸、灯藉丝、旗穗、终秋(铁丝卷像弹簧,一端有小圆球)、绸缎、桑纸、棉纸、颜料、画笔等;一拨人上山砍竹子,破篾,扎灯骨架,木工负责修理旧的灯座和手柄,数量一般在70到100盏。材料采买回来了,画师还要赶着绘画,同时还要有精通六十甲子的人做教练,训练年轻后生站队、走队。</p><p class="ql-block"> 花缽灯制作工艺很复杂:先是在底座木板四周的小孔插上竹条,围成圆形花缽,缽口再做一个圆内切的方形骨架,花缽高尺余。竹条先用绵纸粘上,再用彩纸间色缠绕,粘牢,衔接处用细铁丝捆绑。玻璃纸是糊在缽内侧,这是一个细心活。 花缽内插上绸缎扎的鲜艳的花,有牡丹、菊花等。缽墘和座角结上终秋,终秋有弹性,顶上的小圆球就跟着晃动,明晃晃的。花缽一侧留有一个圆孔,用于伸手插蜡烛。灯面的画画一般由应坤公负责,当地百姓喜欢看花园的花缽灯,主要还是为了看应坤公的画,尤其是绣娘们都赶着元宵节来观摹学画。</p><p class="ql-block"> 元宵前后,游灯队伍就要到附近村庄的大王宫前穿灯,至于去哪个村庄,是根据两家尊王的交情来决定的。一般有郑莆、前园、前岚、山兜、外松岭、旺庄、坑口、丹阳、茶园、上周、新洋、溪尾等村庄的大王宫。</p><p class="ql-block"> 出发的列阵和仪式也很复杂。</p><p class="ql-block"> 队伍最前列的是大王灯,方形,正面书写:花园翁林境。中间插着最大的蜡烛,正下方挂一香炉。后面紧跟着大黄伞,平顶,圆形,黄色绸缎缝制,绣龙凤图案,中挂两盏百子千孙灯,凉伞半遮着大王灯。后跟两面旗,龙旗和虎旗,旗柄各挂一个大铜锣。接着是六大将(花园忌讳八数),穿武将戏服,执武杖,不时跺杖喊“威武”。再接着是唢呐手和硬五件(大小锣、大小钹和大鼓)。再后面是“垦垦”和大鼓,都由两人抬。然后是龙虎指挥旗,再然后是写着东西南北中或五行的桩灯,后面是六十甲子花缽灯队伍,最后是勤杂人员,负责点灯、剪烛芯等。</p><p class="ql-block"> 出发时,先用鸟铳枪放三枪送行,再敲五声大锣开道,然后乐器齐奏,跺杖喊“威武”。有路过村庄都要来一遍,有大王宫都要停下来,先是双方大王灯互相作揖致礼,然后烧香,找场地穿灯。</p><p class="ql-block"> 穿灯技巧在于有几个灯手是站桩,龙虎旗指挥队伍绕着桩按既定路线穿行。鼓点调快慢节奏,先是慢跑,逐步加快。这是一项很考验体能的古老的体育运动。坑口迎船灯,前园迎马灯,晃晃悠悠的,都相对悠闲。</p><p class="ql-block"> 一般几场下来,都会玩到深夜,其他村庄的灯手都要自备干粮,不然后半夜就没力气穿灯了,但是花园灯手从来不备干粮,因为嫁到那边的花园姑娘,她们就是年纪再大,也会煮好点心摆在路边招待来自花园的娘家人。</p><p class="ql-block"> 元宵过后还不算完,在二月二之前,还要挑一个好日子,一队人马登上丹阳最高的鼓头山顶,称之为迎鼓头。</p> <p class="ql-block"> 黄财武根据良金前辈的《忆故攀谈较古今》的相关内容整理补充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