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br> 2008年,哈军工毕业学员王克曼、吴新明、陈玉平在广州策划大型文献纪录片《哈军工》。历时三年广东电视台精心制作了10集纪录片《哈军工》。该片先后荣获“红旗飘飘九十年”中国红色纪录片经典作品、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等重要奖项,并被国家档案馆收藏。<br> 2022年,广东广播电视台触电新闻将大型纪录片《哈军工》重新梳理,制作成35集微纪录片。35集微纪录片《哈军工》U盘已赠给母校国防科大图书馆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哈军工纪念馆永久收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著名科学家钱学森</b><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3集</b></h1> 长空起舞:钱学森到访哈军工 【画外音】<br>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的领空上碟影出没,台湾空军的美制U2高空侦察机和无人侦察机,在21,000米以上高空滋逸穿插,我们的战斗机和高射火炮只能在它们一两千米以下咬牙着急。从1959年开始,入侵中国领空的高空侦察机,仿佛碰上一柄无形的神剑,一一被击落。外交部长陈毅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是用竹竿把它们捅下来的。那么这只竹竿究竟是如何把当时不可一世的敌机捅下来的呢?故事一定要从军工讲起。<br>进入21世纪第十年,这位老人94岁了。他叫任新民,一辈子与导弹、火箭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导弹、火箭事业的整个发展历程,而且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因此人们把它称为两弹元勋。任新民回忆他的一生,有两个人对他影响最大,一个是陈赓,另一个是钱学森。<br> 1955年11月25日,神秘的哈军工校园迎来了一位神秘的人物,他就是不久前突破重重封锁,从美国回来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学森根本没想到,当他来到军工的时候,竟然能够见到已经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但仍兼任军工院长的陈赓。陈赓对钱学森说:“今天我起了个大早,总算赶回来和钱先生见了面,我们军事工程学院打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对钱先生来说,我们没有什么秘要保的。”<br> 和各系领导一样陪同参观的任新民第一次见到了钱学森,钱学森对他的专业特别感兴趣。<br><b>【采访】任新民(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副主任)</b><br> 所以他去(哈军工)的时候,我的固体(火药)实验室已经早弄好了,他在美国也搞过这个,后来我就跟他谈了谈这些事请,谈以后他对这很有兴趣,因为他(回)到中国来在别的地方还没看到过。<br>【画外音】<br> 固体火药是一种新型火药,后来成为火箭导弹的主要推进剂。钱学森在美国是火箭专家,没想到,哈军工已经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了。当天晚上,陈赓在哈尔滨的大和旅馆宴请钱学森,席间,陈赓向钱学森提了一个问题。<br><b>【采访】钱学森(中国导弹专家)</b><br> 陈赓大将就跟我谈,他就问我,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我那个时候正憋着一肚子气呢,中国人怎么不行啊?所以就回答很干脆,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难道)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美篇制作 王克曼 孟庆泉 宋纯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