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大西北

王磊

<p class="ql-block">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女孩子们最爱玩的跳橡皮筋时唱的口诀记忆犹新:小皮球上脚踢,马兰开花21,256,257,282931…,这是由马兰基地的孩子们创编的,现在解密了才知道真正的含义,马兰是21基地对外的称呼,后边的数字就是基地各门的通信地址,(新疆马兰256信箱。)曾有一对夫妻在不同单位被派往马兰基地工作,分别时都告诉对方由于保密一般不能通信,各自珍重,他俩碰巧在马兰相遇,才知道对方都是来了马兰,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将军,带领堪探队在寻找基地选址时发现了戈壁滩上盛开的马兰花,从此他决定把罗布泊试验基地就命名为马兰基地,也就是21试验基地,对外还有个名字叫永红。</p> <p class="ql-block">1976年奉海军命令由东海舰队的科研和医务人员组建了一支生物效应分队,参加21一712次氢弹核爆试验。为核战条件下海军伤员的分类及救治等积累经验,这是我们试验队全体人员到达新疆后,前往马兰途中翻越天山时的留影,马兰我们来了!罗布泊我们来了!这是祖国的召唤!做为一名军人我们义不容辞!义无反顾!</p> <p class="ql-block">我们医疗小组成员在途经天山时的留影,(前排左一是我,)</p> <p class="ql-block">到达了马兰基地大礼堂前,这是马兰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参试人员必留影的地方,离开这就要进入几百公里外试验场区了。</p> <p class="ql-block">医疗小组成员在基地大院留影,(因为组织纪律,只能在这里留影,场区内是绝对禁止的。)</p> <p class="ql-block">乘敝蓬卡车是所有参试人员都要这样前往试验场驻地,我们在三大队黄洋沟短暂停留后就前往驻地一大队开屏。各大队有各军兵种和地方各有关部门不同的试验任务。</p> <p class="ql-block">当时没有水泥路或柏油马路,(可能因那里高温日晒飞沙走石的气象不适用柏油路)。砂石路走多了就形成了搓衣板一样的路面,颠的很历害!卡车上还不能站立,可想象是啥滋味。</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大队住的平房旁虽然有条孔雀河,但那水不能洗用,生活用水都是靠每天从80公里外用汽车拉来,每人限一天一盆水,我们还要照顾女同志,每人节省半盆水倒入水桶中送给她们,驻地周边都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唯一的绿植叫骆驼刺,还有千年不朽枯死的黄杨树干,戈壁滩上的碎石块有不少鹅卵石还混有小贝壳,因为在数亿年前这里是海底,俗话说:茫茫戈壁滩,荒凉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刮石头跑。在这里存放东西不怕潮但要防干燥,香烟如不用塑料袋包好,几天时间一支香烟就干成剩半支了,水果糖块也会成粉状了。一次一名财会人员拿了一叠钞票要送到隔壁,刚一出门就被一阵狂风把手里的钞票吹的满天飞,不知去向,无法追回,所以规定不得徒手拿文件钞票之类们物品到室外行走。</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学习了有关核武器和三防的常识,知道了原子弹是核裂变,氢弹是核聚变,核爆后的伤员分类及救治,并参观了64年第一次核爆现场,因为是地爆,将原子弹"邱小姐"放置在一个高近百米的铁架上,因此地面的石头有的被高温烧成玻璃状的黑球形。地面放射性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摔减仍还存在放射污染,不得久留,并立碑定为永久污染区。在生活上大队也宣布了严格的组织纪律,不得单人外出远走散步,住房必须在视野内,一旦走失也要原地等待救援,不得自己寻找,否则可能越走越远,曾有些科学家和探险者就因走失而遇险的教训。</p> <p class="ql-block">1976年11月16日上午,21一712次空爆氢弹试验成功,这是我国核试验以来最大当量的核弹,核试验前还传达了刚当选的党中领导的重要指示,从现场的标语可以看出当时大家兴奋的心情,向党中央报喜,我们在离爆心百公里外的安全区观看和等待,但必须配带专用的护目镜,防止眼角膜的灼伤,穿兰大衣的是我们海军队,核闪光过后不久冲击波的热浪迎面而来,可见威力巨大,当磨菇云升起时,我们就立即乘上卡车冲向爆心的参照物区,演练伤员收容救治等项目。从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至1996年7月29日止,我国共进行了45次核试验。同年7月30日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告:暂停核试验。中国也确立了自己核大国的地位。再也没人敢用核武器来欺辱我们!马兰基地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和心中!再见了马兰,再见了永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