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院内窥纪实

美华

<p class="ql-block">  母亲病重,不得已住进了一家护理院。这是一家集医疗、养护为一体的民办机构,挂靠当地一家三甲医院。护理院建筑面积3300多平方,有126张床位,主要服务于失能、半失能、失智、重度残疾和临终关怀老人。主楼为六层结构,护理区集中在2~5层楼,护理院有医生、护士跟踪服务。遇到病人有突发情况时可以协助病人家属将其转院至挂靠医院;医院还有相对专业的护工队伍,按照护理程序,必须定期给每位老人洗头、洗澡、剪指甲、翻身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墙上挂满了医养院获得的各种集体和个人奖状。</p> <p class="ql-block">按照老人自理能力不同,院方将他们分别安置在不同楼层。对相对健康的老人,每天下午会用轮椅推他们下楼,在一楼餐厅大厅,有专职护工带他们做游戏、领他们合唱等;对健康情况稍微差一点的人,会用轮椅把他们推至本楼层公共空间集体看电视;对于情况更差一点的老人,护工会用轮椅推他们出病房,在过道里小坐片刻。当然,对于完全失能的老人就只能终日躺在床上,任由别人照顾。无论老人健康状况如何,只能在规定时间由护工协助他们离开床铺,自己不得单独行动。以上就是该护理院的基本硬件条件和基本日常。</p><p class="ql-block"> 妈妈所在的楼层是高龄老人或重症病人专区。他们的日常生活远比想象复杂得多。当他们远离家人,忍受病痛时,他们的情感更加脆弱。他们会感到孤独、害怕甚至焦虑。因此护理病人除了必要的硬件条件、管理规范外,更需要一支有爱心、耐心、能吃苦的护理队伍,母亲所在的老年病区,平均每个护工要照顾七个老人,为了防止老人发生意外,院方要求老人们不得自行下床,有事可以用床头铃呼唤服务。每天由护工在床上给病人喂饭、喂药、伺候大小便、清理弄脏的被褥等等。事情的琐碎、床头铃的此起彼伏往往使护工和护士们应接不暇。</p><p class="ql-block"> 同屋的王阿姨因为子女极少探望以及身体的不适,每日心情低落,她的发泄方式就是频繁呼叫护工,一会儿饿了,一会儿渴了,一会儿尿了,一会儿便便了,护工对她烦不胜烦,经常对王阿姨的铃声充耳不闻,直至最后掐断了王阿姨的铃声线,只是不定时过来查看一下,有时候我不得不帮她去找护士或护工过来服务。另外,如果王阿姨弄脏了床铺,还免不了被护工一顿数落。因为按照院规,若不及时清理干净老人床铺,护工将被扣钱50元。</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位老人据说身手较为矫健,企图擅自离开床铺,虽然多次批评,仍然不思悔改。为了保证其安全,院方不得不将其固定在床上。不知道老人此时会作何感想?</p><p class="ql-block"> 每当开饭,一个护工要喂七位老人吃饭,因此不得不快马加鞭,快速搞定每一位老人,此时用“填鸭”一词来比喻喂饭应当是恰如其分。如若老人不想吃,那也只能悉听尊便,或稍后辅以自备之代餐品。细节种种,不胜枚举。实不想再叙,且凭各位看官自由联想去。</p><p class="ql-block"> 凭心而论医养院的硬件条件和规章制度总体还是不错的。但是1:7的人员配比还是让老人的很多要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另外护理人员薪酬不高、工作量繁重、院方管理严格也让她们终日疲于奔命…</p><p class="ql-block"> 人终将老去,如果生活尚能自理,去养老院或许可以享受服务,摆脱繁琐的家务劳动;一旦失能,一切皆不由己,那就将面临一场苦斗。衷心希望每个人都保持健康,并做好未来养老的思想准备。</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我陪护母亲入住医养院一月内窥之景象,深感国家未来养老事业急需发展,无论是护理人员思想素质、专业技能、人员数量、社会认可度都亟待提高。如果真有一天,养老护理工作能成为年轻人向往的职业,那么老年人或许才可以得到较好地照顾,真的让他们安享晚年。期待那一天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2024.7.31.于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