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七十

铜草花(王金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裴荣华:笔名裴仁华,黄石人,中国老年书画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span></p> <p class="ql-block">唐代诗圣杜甫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诗句并非一味指那时人生七十稀有,其主旨是感慨生命的短暂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p><p class="ql-block">时下七十的人比比皆是,九十也并非稀有。但人生既便百年与永恒的宇宙相比,也只是如流星划过的一瞬即逝。地球上的动物生命最长的乌龟、鹤也就那么几十年。任何生物有生就有死,生的开始也就是死的开始,这是规律。</p><p class="ql-block">感叹人生短暂,可活着艰辛!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认为活着就为活着,没什么意义,说有意义都是人赋予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正好七十岁,在党五十年</span></p> <p class="ql-block">前些时姑娘叫我写本回忆录,我说普通人写回忆录有意义吗!姑娘说:你写一个裴仁华就是写千万个裴仁华,能没有意义吗?</p><p class="ql-block">所以我说人活的意义是人赋予的。这篇文章就写写个人记忆较深的一些事儿,以作纪念:</p><p class="ql-block">我于1954年4月在湋源口老戏台下(渡口边)的一栋地主家的房子里(土改分的房,二十多平方)出生的,发大水时我在襁褓里从楼上掉到楼下水里,是个地主婆救起了我,儿时的我还记得她曾给我讲过这件事,可惜我现在忘了她的姓名!我四、五岁时正吃大食堂,记得顺口溜:一进食堂门,粥水照见人,嘴吹就起浪,不喝还不行。</p><p class="ql-block">人饿的不行,夜里母亲邀队长娘(还健在)到玉米地偷玉米,偷回的玉米在罐子里煮熟了吃。</p><p class="ql-block">我表姑是大队妇女主任,大队干部吃饭时她偷偷地给我一个苕,叫我拿回家吃。</p><p class="ql-block">大一点的我经常去外婆家自留地里偷黄瓜,有一天外婆对我说:我儿,莫把黄瓜种摘了。</p><p class="ql-block">读小学我一直当班长,有个叫时尔的同学告诉他哥哥,说我管他,有一次放学走他家门口过,他哥哥揪着我的耳朵,教训我不要管他时尔。</p><p class="ql-block">我小学没读完就回生产队劳动。一天夜里与大人守生产队甘蔗林,那大人居然有镰刀砍了甘蔗回窝棚叫我一起吃。吃完甘蔗他用镰刀在地里挖个洞把渣子埋了。</p><p class="ql-block">十四岁我去富池(半壁山农场)围湖挑堤,一担百斤左右挑着上堤,下身压出了骟气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p><p class="ql-block">十六岁去蔡贤建水库,我就是在建水库时入伍。(时间是七零年十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裴仁华在东湖公园门楼,自己撰写的对联前拍的七十岁生日照</span></p> <p class="ql-block">新兵集训完我分到高机连任司号员兼通讯员。参加过千里野营拉练、太行山下反空降演习、夜渡黄河、黄河滩实弹射击、黄河滩开垦种粮等等活动。</p><p class="ql-block">七三冬年我被派往河南郸城县接新兵,住在县招待所,认识了一个叫张鲁豫的同龄少年,他妈在国营食堂工作,他爸在银行当干部,张鲁豫与我特别要好,我回部队时,他妈给了我十块钱。之后他爸给我爸写过几封信,有一封信至今还留存着。</p><p class="ql-block">在郸城接回新兵后我在新兵连当文书。次年我加入了共产党。</p><p class="ql-block">七五年退伍回乡,在生产队做了几个月保管员,同年安排到阳新欧阳山铜矿做亦工亦农,先当班长,后经挑选考试,提升到矿办搞宣传干事,兼负责团委事务。因户口还在农村,七七年湖北黄石矿务局内招,我先在源华煤矿做采煤工,后调做拙进工,什么工作最苦最累最危险我都干过,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在煤矿的经历,我写过一篇文章《伤心的煤》在这里就不 赘述了。</p><p class="ql-block">当煤矿工人,工友们都说:走的路是对的,进的门错了。当时的矿工是全地球最贱的生存方式,为了一个非农业户口,我从事了这份职业,我在煤矿近四十年,前十年是我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没有关系,没有背景,只能在一线挣扎!为更换工作,改变命运,我认为最自然的方式是走文字之路,出名成家再跳出“隆门”(本地称矿井为隆)我努力在文化平台(媒体)上发表文学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前辈李声高的推荐下加入了市作协,那时文联(作协)还在中医院后面的院子里。之后又加入了西塞山诗社,写就的二十六集电视剧本《一代情结》被湖北电视剧制作中心看好!二十多位著名导演、专家来黄石步行街(天上人间二楼)召开研讨会,煤炭局也成立了投拍办公室,由宣传部长张觅负责。但终因资 金问题而流产。不过我的思绪为此而奔放不已,约稿信件一件接一件而来,并成了签约撰稿人,长篇著作出了一部又一部,基本上解决了生活之需,省市报刊整版宣传报道我,电视台也多次播报我的新闻。我竟成了国家级书画家,省级作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裴仁华出版的部分著作</span></p> <p class="ql-block">花甲之年,龙凤山集团慕名邀请我为公司主持宣传事务,后经选举改任书记,历时五年多的时间,此间为龙凤山组织举办了多场大型活动,也为公司设计制作多处景点,并为龙凤山撰文写书,《绿韵》已出版。时下老了,已没有了昔日的奔放之情,过去了的成了回忆。</p><p class="ql-block">人生需要运气,但许多运气是自己创造的,另还要有胜任运气的能力。</p><p class="ql-block">人到古稀之年,大多认为:人生没啥意义,奋进一生最终还是回到了原处!我认为,老人消极一点是无所谓的,年青则不可以,人想自在些,就要以不自在的精神去拼搏,否则你一生不会自在!人到七十,按常规所剩的日子不是很多了,人活于希望,上天之所以不给予你确定的离世时间,就是让你活在希望当中。老人稳定心态,抱着既便离世也无所谓,活好当下的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裴仁华题写撰联的龙凤山门楼</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