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8个穴位可调理身体一切疾病!永久收藏

白芷谈养身

<h3>相信稍微熟悉中医的朋友都知道,人体的经络系统包括大家熟知的12正经之外,还有奇经八脉。<br><br>但是说到奇经八脉的具体作用,可能90%的朋友都说不出来了。<br><br>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br><br>十二经脉之气犹如江河之水,而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水库,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需要存储起来,生命力才能持久,人才会长寿。<br><br>奇经八脉是哪八脉呢?——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br><br>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br><br>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强调“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可见他对“奇经八脉”的重视。<br><br>自古至今,奇经八脉都是医家秘不外传的养生大法。<br><br>奇经8穴,通调全身疾患!<br><br>有朋友友会问,奇经八脉上这么多脉络,我怎么用它们呢?<br><br>需要辨证咨询的可以扫描文末微信二维码,空闲时间看见了我会一一回复大家,另外还有中医揿针的详细操作视频以及视频直播教程可以免费领取</h3> <h3>我们可以找奇经八脉和12经脉之气相通的8个穴位--八脉交会穴: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他们每个穴位都有其妙用,一治就治一大片,汇聚在一起,几乎可通调全身疾患。<br><br>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br><br>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眦外关逢;<br><br>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br><br>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br><br>1、内关穴:宁心安神、补益气血<br><br>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是心包经的络穴,通三焦经,同时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与阴维脉相通。<br><br>妙用内关穴,调一切内症内关穴的作用很多,主要是功效为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宣肺平喘、缓急止痛、降逆止呕、调补阴阳气血等。<br><br>内关穴联络着上、中、下三焦,故可用于调理上焦的心悸、胸痛胸闷;中焦的胃痛、呕吐;下焦的月经病、泌尿系统疾病等。简单取穴:<br><br>内关穴很好找。将右手3个手指头并拢,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的中间点就是内关穴了。</h3> <h3>平时如果感到心脏不舒服、心绞痛、心律失常发作时,可以试着用力点按内关穴急救。<br><br>日常胃痛的时候不妨按揉几分钟内关穴。那些爱美、或处于更年期的朋友,想要美容养颜、宁心安神的,更要多按揉内关穴。<br><br>2、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br><br>列缺穴既是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亦是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br><br>《黄帝内经》里记载,列缺穴主要治疗偏头疼、头疼、落枕等疾病。<br><br>《针灸大成》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四总穴歌,其中一句为:“头项寻列缺。”就是说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这穴位来调。<br><br>取穴位置<br><br>列缺穴的位置在前臂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桡骨茎突的上方,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h3> <h3>操作方法<br><br>刺激列缺穴最好是在上午9-11点,手太阴肺经的经气最旺盛,此时按摩效果最好。<br><br>列缺穴的按摩方法主要以掐揉为主,边掐边揉,使肌肉和筋腱来回移动,掐揉力度以感酸胀为度,每天1次,每次3-5分钟即可。<br><br>3、后溪穴:通调颈椎、腰椎病<br><br>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br><br>后溪穴定位:位于第五指掌关节后外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br><br>取穴方法:第1步:仰掌握拳;第2步:在手掌内侧,小指掌指关节后,有一皮肤皱襞突起,其尖端处,即为本穴。<br><br></h3> <h3>后溪穴该如何应用?<br><br>1、调养慢性颈椎腰背痛<br><br>2、缓解颈椎病<br><br>3、缓解急性腰痛<br><br>4、舒缓落枕<br><br>5、调节心经之气,清心安神<br><br>方法:掐按后溪穴,早晚各一次,每次掐按1~2分钟,左右手交替。<br><br>4、照海穴:滋阴安眠、调咽痛<br><br>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通阴跷脉,是八脉要穴之一,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主要可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也有辅助作用。<br><br>定位: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br><br>如何取穴:第1步:坐位垂足或仰卧位;第2步:由内踝尖垂直向下推,至其下缘凹陷处,即为本穴。</h3> <h3>如何巧用照海穴?<br><br>缓解咽炎方法:按摩时,可用点揉的方式,按摩此穴3~5分钟,感觉到喉咙里开始有津液(即唾液)出现,疼痛也会随之而缓解。<br><br>缓解肩周炎方法:坐在床上,屈膝,脚底平踏在床面,自己用双手拇指分别揉摁两侧内踝下的照海穴2~3分钟,刺激量以产生酸胀的感觉为宜,每天坚持按揉1~3次。<br><br>缓解失眠方法:在睡觉前点揉照海穴3-5分钟,不仅可以滋阴降火,补肾益气,而且还可以让你舒舒服服地睡个好觉。<br><br>5、申脉穴:驱寒回阳的妙穴<br><br>申脉别名阳跷,属足太阳膀胱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之功效。<br><br>取穴方法: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br><br>申脉穴是阳跷与太阳膀胱经交会的重要穴位,是一个祛寒回阳的妙穴。<br><br>刺激申脉穴,可以伸展脉络,既能祛除体内寒邪,又能快速调动人体阳气,使阳气通达巅顶,对人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用,还可以使人步履轻健矫捷。<br><br></h3> <h3>刺激申脉穴可以采用点按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按揉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艾灸,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申脉穴,距离皮肤表面约2~3厘米,以穴位处皮肤感觉温和但无灼痛感为宜,每次艾灸5~10分钟。<br><br>6、公孙穴:摆平脾胃疾患及痛经<br><br>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又和位于胸腹部的冲脉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种疾患的作用。比如腹胀、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都可以通过公孙穴来缓解。<br><br>又公孙穴通冲脉,冲脉皆起于胞宫,与女子月经、生育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br><br>总的来说,公孙穴可以调理: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问题;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问题;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问题;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问题。<br><br>公孙穴位置<br><br>寻找公孙穴的时候,可以将公孙穴看做一个区域,就是在脚拇指根后,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的位置,在脚内侧沿着这块骨头按压,压到最有酸胀、酸痛感觉的那一处位置,便是自己的公孙穴了!<br><br></h3> <h3>艾灸、按摩、刮痧-疏通公孙穴!<br><br>1、艾灸:艾灸公孙穴每次5到10分钟,以微汗为宜。<br><br>2、按摩:每次按摩时间控在5分钟为好,一天2到3次即可。<br><br>3、刮痧:可以在足弓处抹一点儿精油, 然后用刮痧板,顺着足弓刮拭,如果感觉酸痛要多按摩几次。<br><br>7、临泣穴:调一穴而梳理两经脉<br><br>足临泣穴属足少阳胆经,通带脉,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也是一个调一穴而梳理两经脉的妙穴,有疏肝熄风,化痰消肿之功。<br><br>现代常用于调理胆经头痛、眼疾、中风、目眩、齿痛、还能缓解腰痛、高血压、失眠、肠结石、乳腺炎、月经不调、胆囊炎等等,作用不容小觑。<br><br>足临泣穴位置: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br><br></h3> <h3>足临泣穴:调一穴而梳理两经脉<br><br>清晨起床后口苦咽干,可以在临睡前点按此穴,泻肝胆之气以降逆。<br><br>足临泣缓解头痛:点按这个穴位可以让头痛得以平复,对病程较短者,往往有立竿见影之效。<br><br>足临泣调理妇科疾病:一般情况下,女性的月经提前、月经延后以及痛经病症,都可通过刺激足临泣来调理。<br><br>足临泣可调与肝相关的毛病:与眼有关、与筋有关的问题可以找足临泣。<br><br>8、外关穴:聪耳神穴调腰痛<br><br>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阳维为病苦寒热,故对于一切外感疾病皆可取本穴治疗。<br><br>外关穴在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中间,与内关相对的地方。<br><br></h3> <h3>临床中凡是遇到坐骨神经痛、腰痛、肋骨痛、肩痛、头痛、手指屈伸不利、上肢痿痹、手颤、自发性气胸、肾结石、踝关节的扭伤、乳腺炎等疾病都可找外关穴。<br><br>对于老年人,经常按揉可以预防听力下降、耳鸣、耳聋等症状。<br><br>容易眼睛干涩或者见风流泪的人,这个穴位更是不能忘记,它对纠正眼功能失调也有卓越效果。<br><br>需要辨证咨询的可以扫描下方微信二维码,空闲时间看见了我会一一回复大家,另外还有中医揿针的详细操作视频以及视频直播教程可以免费领取</h3>

内关

公孙

足临泣

奇经八脉

列缺

申脉

照海

八脉

穴位

交会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