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区探访——张爱玲旧居

文雨

<p class="ql-block">  康定东路85号,一幢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独立式花园住宅,是张爱玲的曾外祖父李鸿章给女儿的陪嫁,张爱玲本人也是出生于此,并在这里生活了20年。</p> <p class="ql-block">  透过青砖外墙和红砖装饰的外表,这栋穿越一个世纪的"豪宅"散发出骄傲冷艳的气质、它仿佛一位才华横溢的窈窕淑女、遗世而独立,高贵且孤寂。</p> <p class="ql-block"> 张爱玲在散文《私语》中这样描述她的出生地:"我们搬家搬到一所民初式样的老洋房,本是自己的产业,我就是在那房子里生的。房屋里有我们家的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照片,整个的空气有点模糊。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房屋的青黑的心子里是清醒的,有它自己的一个怪异的世界。面在阴阳交界的边缘,看得见阳光、听得见电车的铃与大减价的布店里一遍又一遍吹打着《苏三不要哭》,在那阳光里只有昏睡。"</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2岁前的康定东路85号给了张爱玲小公主般的童话,那么10岁后的这个家留给她的却是一席残梦:父母分开四年后,张父再婚,对方是原北洋总理孙宝琦的女儿孙用蕃:35岁才嫁人的"老姑娘"孙用蕃和张父终日躺在烟榻上吞云吐雾,消磨时间,一不顺心对儿女非打即骂,一言不合就置姐弟不管不问:继母欺软怕硬,不敢得罪大小姐张爱玲,时常拿弟弟张子静出气;父亲乖张暴戾,只要女儿跑出去见生母,就痛下打手。年少弱势的张爱玲只能一忍再忍,她唯一逃避的方法,就是住在学校尽量不回家。1938年近阴历年底,张爱玲还因与后母口角遭父殴打被禁足。常年吸食鸦片丧失理智的父亲甚至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女儿。他把张爱玲囚禁在空房里好几个月,让巡警日夜监视着,即便女儿得了痢疾也不给她医治。在张爱玲的眼里,“这座房屋忽然变成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p> <p class="ql-block"> 康定东路85号见证了张爱玲的入世,也见证了她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在《心经》里,张爱玲描述了一个二十来岁少女对父亲的不伦爱恋,文字平淡恬静,品后毛骨悚然..如果张爱玲的小说确实如她自己所说的"有蓝本",父亲的爱诚像双刃剑,慈爱时犹如天堂,残忍时如坠地狱。一方面,她知道父亲是爱她的。从出生那天起,张父就把这个聪明伶俐的女儿视为掌上明珠。哪怕是在性别歧视如此严重的民国时期,他也不赞同"女子无才便是德"。他会念《大美晚报》给女儿听,是张爱玲英语学习上的启蒙老师:他也爱看市井小报,给女儿讲外面的故事。张爱玲开始写小说时,父亲是他最初的知音,平等真诚地与她共话文学。后来她想去香港大学读书但没有经费,生母拒绝资助,最后还是父亲托弟弟把学费交到她手上。也许在张父的内心深处,从小就显露出神童特质的女儿值得拥有好的一切,另一方面,她认为父亲是恨她的。在生父、继母和她的三角家庭关系中,张爱玲始终是那个最受伤的角色。她就像一只长着翅膀却无法飞翔的小鸟,渴望有朝一日逃离冰冷的笼子,哪怕是在屋顶呼吸新鲜空气也足矣</p> <p class="ql-block"> 1938年的某个深夜,身心备受折磨的张爱玲伺机逃离了这个家,结束了她与康定东路85号的缘分,也结束了他与父亲十八年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私语》中这样描述“一等到我可以扶墙摸壁行走,我就预备逃。先向何干套口气打听了两个巡警换班的时候,隆冬的晚上,伏在窗子上用望远镜看清楚了黑路上没有人,挨着墙一步一步摸到铁门边,拔出门闩,开了门,把望远镜放在牛奶箱上,闪身出去。——当真立在人行道上了!没有风,只是阴历年左近的寂寂的冷,街灯下只看见一片寒灰,但是多么可亲的世界呵!我在街沿急急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而且我在距家不远的地方和一个黄包车夫讲起价钱来了——我真高兴我还没忘了怎样还价。真是发了疯呀!随时可以重新被抓进去。事过境迁,方才觉得那惊险中的滑稽。后来知道何干因为犯了和我同谋的嫌疑,大大的被带累。我后母把我一切的东西分着给了人,只当我死了。这是我那个家的结束。”</p><p class="ql-block"> 直到多年后张父辞世时,这段父女情也没有等来握手言和的小团圆。</p> <p class="ql-block">哪间屋子是父亲给她读报的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张爱玲说:她“希望有个炸弹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所幸故居在战火和乱世中完好地保存下来,现在为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到这里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p><p class="ql-block">一个旧的时代终结了,感恩我们活在当下,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值得珍惜。</p> <p class="ql-block">张家门口街区的样貌</p> <p class="ql-block">  楼的后面藏着老式弄堂、挂满衣物的竹竿无规律地横叉着,空气中弥漫着油腻的饭菜味,几曲沪剧隐约划过耳畔,这曾是张爱玲喜欢的声音与味道,嘈杂、阴柔却不失真切。这里浸润着她孩提时代的点滴回忆,无论辛酸或是甜蜜,都犹如胎记印刻在斑斓生命中永不褪色。</p> <p class="ql-block"> 张家老宅附近的街区,经了时光的风尘显得杂乱破旧,有阳光照射的地方炙热、明晃晃的,阴凉处潮湿阴暗,有股子发霉的气味,正像张爱玲所描写的”有古墓的清凉”</p> <p class="ql-block">  张家老宅后面的街边小店正卖着早点,在这个炎热的早晨,小店里冒着热气,微驼着背的老师傅忙碌着。顺便买了一个饭团。不知当年那个年少的小姑娘是否在这样的小店前驻足?</p> <p class="ql-block">常德路195号常德公寓</p><p class="ql-block">原名爱丁顿公寓 1936年竣工,装饰艺术派风格,平面呈凹行,两翼向后,东立面两侧长条状挑阳台同中部竖线条形成横竖对比,顶部两层退台收进,局部装饰细腻</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曾两次入住常德公寓。</p><p class="ql-block">从1942年起,她自觉背叛贵族身份,以写作为生,蛰伏于公寓65室,编织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眉第二炉香》《创世纪》《金锁记》《倾城之恋》《封锁》《红玫瑰与白玫瑰》《流言》等一系列都市传奇作品,成为海派文学圣手。</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点杯咖啡,静静的阅读…寻找一下那个旧时光里的女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