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托县的历史沿革

云中笔谈

<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县历史自战国秦汉至清曾经有“云中郡、云中县、沙陵县、阳寿县、金河县、东受降城、东胜州、东胜县、东胜卫、脱脱城、托克托厅”等名称存在,为什么现在称“托克托县”呢?</p><p class="ql-block"> 距县城约5000米的哈拉板申村有两座秦汉遗址,考古证明其村东的是西汉沙陵县遗址,其村西的古城遗址有战国秦汉文物出土,有学者认为隋唐时的金河县也有可能在此,但未能找到文物实证。历史上云中县、阳寿县、沙陵县只在汉代存在,金河县在托县范围内只在隋唐存在了100年,东胜州在辽金元时代存在,东胜县(辽代)存在的时间更短,都没有延续下来。</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县的基础从现存明朝东胜卫城遗址说起。东胜卫城遗址是在唐东受降城、辽金元东胜州的基础上扩建的。从公元708年唐东受降城建成--东胜州--东胜卫--脱脱城,这座城的使用历经唐、辽、金、元、明、清,存续1200多年。</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1370年(洪武三年)攻克东胜州,1371年改州设东胜卫,1392年扩建成现存规模,称东胜左卫,1403年撤销东胜左卫移往河北卢龙。1442年,明朝一度恢复东胜卫的驻守、屯田,但旋即又废,没有成功的继续推行卫所制度。明朝创行的卫所制度,寓兵于农,守屯结合,世代驻守,久之形成庞大的汉族移民群体,客观上形成我国封建社会的 “民族互嵌”。伴随着城镇的兴起、交通的汇集与市场的形成、商业的发展,营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从明朝建立一直到脱脱驻牧东胜卫,原东胜州一带是明朝和蒙古政权(北元1402年灭亡后分为瓦剌、鞑靼)双方角逐的战场和军事缓冲地带。</p><p class="ql-block"> 1571年(明隆庆五年),明蒙“隆庆议和”,俺答汗(阿拉坦汗)受明朝封为顺义王,40岁的脱脱(恰台吉)受封百户,驻牧东胜卫。1573年(万历元年),明朝晋升脱脱为千户。1576年(万历四年)又晋升为指挥佥事,正四品。从“东胜卫城”废置到俺答汗控制、脱脱开始驻牧,其间就跨越了100多年,“东胜卫”名称逐渐从文献记载和民间流传中消失,“脱脱城”成为明末清初这里的地名。</p><p class="ql-block"> 明朝万历年间大同巡抚王世琦《三云筹俎考》:恰台吉授指挥佥事。…在山西偏关边外二百余里妥妥城驻牧…;随从康熙西征的高士奇一文称“岸北一土城,大十余里,名曰脱脱城,相传为脱脱所筑”,佐证“脱脱城”之名万历时已有。《绥稿》卷一载:“嘉靖中,西土默特部台吉驻牧,名脱脱城,一称为托克托城,是即今县治也。清初,仍沿脱脱之称”,此条推断脱脱驻牧东胜卫在隆庆受封百户之前,嘉靖年间。 《内蒙古地名》载李逸友文章说:“托克托,系明隆庆、万历年间土默特蒙古部一位首领“恰台吉(脱脱、妥妥)”的名字,因其驻牧在这一带,乾隆元年在此设厅时,就采用了此名”。</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特别是康熙平定噶尔丹、稳定西部后,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下,随着河口码头对商业发展的带动,脱脱城外逐渐多了商铺、货栈,并被旅蒙商和走西口的人选择为重要落脚点。 乾隆元年(1736)在此设立“托克托协理通判厅”,采用了“托克托”作为此地之名。嘉庆重修《清一统志》记载“东胜州故城在托克托城”,确指了该城的历史沿革。城外较城里更加方便,逐步的,居住在“脱脱城”里的居民“改善居住生活条件”或“加入商品经济发展趋势”而迁移到脱脱城外聚居,城外是城,城内只有少数人居住、耕作。这座城后来在托城人躲避战乱、抵抗日本侵略中发挥了保护作用。</p><p class="ql-block"> 民国元年(1912年5月)中华民国“改厅为县”,托克托县县衙就在东胜卫城外东阁坡下的黑河沿岸,托城和河口镇发挥着重要商埠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3月,托克托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县政府搬到现址,“托克托县”名称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县名称的沿革记载了我国历史上北方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政权和中原王朝的统一、分裂、再统一的相互交织、复杂的历史,其中既有相互征伐又有交往、交流、文融,真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演进过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