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河南,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方肥沃的土地上孕育出的耀眼花朵,璀璨夺目,彪炳千秋。攥一把芳香的泥土,依稀嗅出吉金亮银的绿斑青驳,掬一抔泛黄的河水,清晰映出金戈铁马的昏天黑地。当我们把探古猎奇的目光聚焦在展示这一切的博物馆,赞叹之情油然而生,波澜壮阔,出乎类拔乎萃。</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霸气十足的“妇好鴞尊”,楚风浓郁的“云纹铜禁”,还是巧夺天工的“莲鹤方壶”,都在昭告辉煌。</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铜罍</p><p class="ql-block"> 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p><p class="ql-block"> 郑州白家庄出土</p><p class="ql-block"> 罍的颈部有龟形图案。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图腾崇拜中,龟是吉祥、繁衍的象征。有的学者认为这件铜上的龟纹可能是族徽,还有学者考证为“黾”字,若此考释正确,这应为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青铜器铭文。 </p> <p class="ql-block"> “徙”铜鼎</p><p class="ql-block"> 商代后期(公元期13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 1968年温县小南张出土</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铜罍</p><p class="ql-block"> 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p><p class="ql-block"> 郑州市白家庄出土</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提梁铜卣</p><p class="ql-block"> 商代前期</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铜瓿</p><p class="ql-block"> 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p><p class="ql-block"> 1954年郑州出土</p> <p class="ql-block"> 杜岭方鼎</p><p class="ql-block"> 商代前期</p><p class="ql-block"> 这件方鼎比后母戊鼎早约300年,证明了郑州是商朝的都城,展示了商代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 通高87厘米,口长宽61厘米,耳高17厘米,足高25.5厘米,重约64.25千克</p><p class="ql-block"> 杜岭方鼎不只是早商的一件青铜重器,更是中国乃至世界于人类的青铜时代,所创造的第一座青铜文明纪念碑。杜岭方鼎是目前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是最早装饰饕餮纹与乳钉纹的中国礼器。</p> <p class="ql-block"> “父乙”铜觥</p><p class="ql-block"> 商代前期</p><p class="ql-block"> 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p> <p class="ql-block"> 三牺铜尊</p><p class="ql-block"> 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p><p class="ql-block"> 郑州市人民公园出土</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铜圆鼎</p><p class="ql-block"> 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p><p class="ql-block"> 1982年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 兽面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纹饰,通常表现为一种神秘而威严的兽类面孔,具有驱邪避凶的象征意义。在商代,鼎不仅是烹饪和盛放食物的实用器物,也是重要的礼器,用于祭祀等宗教仪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p><p class="ql-block"> 这件兽面纹铜圆鼎,不仅展示了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也为我们了解商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云雷纹扁足铜鼎</p><p class="ql-block"> 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p><p class="ql-block"> 1982年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出土</p> <p class="ql-block"> “妇好”铜方尊</p><p class="ql-block"> 商代后期</p><p class="ql-block"> 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还有一种“牺尊”,是尊里面最有艺术价值的,是仿动物的样子做的,有猪,犀牛,羊,马驹,鸭子的,如:“妇好”鸮尊、“亚长”牛尊等。</p> <p class="ql-block"> “息”铜鼎</p><p class="ql-block"> 商代后期</p><p class="ql-block"> 1980年罗山蟒张出土</p><p class="ql-block"> 鼎直口,宽沿,两耳立于口沿上,圆腹分裆,柱形足。颈部饰勾连云纹,腹部以三足为中心,饰三组云雷纹衬地的兽面纹。兽面两侧配置有倒夔纹。腹内壁铸有铭文“息”字。</p> <p class="ql-block"> 后母辛青铜觥</p><p class="ql-block"> 商</p><p class="ql-block">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整体呈牛形,带盖,短流,扁圆形矮圈足,后接牛首鋬。从整体看,前足为蹄,前视如牛马,昂首而立;后足为爪,后看似鸱鸮,敛翅挺胸。前部似牛呈立兽状,头上有卷曲的犄角,中脊至尾为卷龙纹,后部呈鸟状,足为两蹄两爪,尾部有兽首形扳。周身满布夔龙纹、鸟纹等神秘动物纹饰。</p> <p class="ql-block"> “妇好”夔足铜方鼎</p><p class="ql-block">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 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妇好鸮尊</p><p class="ql-block"> 商朝</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安阳殷墟,以萌萌的外形受到广泛喜爱,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及女将军,尊是其陪葬品,象征智慧、勇猛和威严。</p><p class="ql-block"> 妇好是商王朝晚期一代雄主武丁之妻。武丁以其赫赫武功,扭转了商朝一度衰落的国运,史称“武丁中兴”。</p><p class="ql-block"> 尊通高45.9cm,原本一对,一件现藏于国家博物馆,一件在河南博物院。其造型实用、纹饰精巧,纹饰繁复不穷,使整件器物显得更为威严狞厉,蕴含着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使人叹为观止。整体器具作站立鸮形,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p><p class="ql-block"> 此尊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一件鸟形铜尊,堪称我国古代青铜艺术品中的上乘佳作。</p> <p class="ql-block"> “妇好”铜方斝</p><p class="ql-block"> 商后期</p> <p class="ql-block"> “祖辛”铜卣</p><p class="ql-block"> 商代后期</p><p class="ql-block"> 1965年褚丘出土</p> <p class="ql-block"> “好”瓷柱铜甑形器</p><p class="ql-block">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 1976年安阳市妇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为食器中的一种,这种中间带汽柱的食器较为少见,使用时腹腔盛食物,置于鬲上,利用上腾蒸汽將其蒸熟。</p> <p class="ql-block"> “守父乙”铜觯</p><p class="ql-block">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 安阳市小屯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 “秉盾丁”铜卣</p><p class="ql-block">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8)</p><p class="ql-block"> 开封征集</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铜觚</p><p class="ql-block">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 1979年鄄城拦河畔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觚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商早中期器形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长,外撇的口、足线条非常优美,纹饰繁复而华贵。</p> <p class="ql-block"> “父乙”铜觥</p><p class="ql-block">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 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 1955年鲁山县仓头出土</p> <p class="ql-block"> 云雷纹铜卣</p><p class="ql-block"> 商代后期</p> <p class="ql-block"> 鴞形铜卣</p><p class="ql-block"> 商后期</p><p class="ql-block">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等。</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铜斝(酒器)</p><p class="ql-block"> 商代后期</p><p class="ql-block"> 1979年鄄城拦河畔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 “食”铜尊</p><p class="ql-block"> 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 铜尊,是商周流行的盛酒器,分为庄重形与动物形。</p><p class="ql-block"> 这件铜尊通高28.3厘米、口径21.8厘米,侈口长颈、微鼓腹、高圈足,颈与腹、腹与足的连接处各有一条较窄的内凹带,底端有垂直折边。</p><p class="ql-block"> 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扉棱,在视觉上增加了腹部和足部的宽度,从而避免了因口颈过大而导致的头重脚轻感。</p><p class="ql-block"> 腹部前后左右突出的扉棱,将腹部分为四部分,每部分里各饰半个兽面。前后各为一个完整的兽面。</p><p class="ql-block"> 兽面为浅浮雕,立体感很强,目突,竖耳,吹须,呲牙咧嘴,牛角粗大上扬,角尖翘出于器表。</p><p class="ql-block"> 足部亦有四条扉棱,与腹部扉棱一一对应,扉棱内饰夔龙纹。</p><p class="ql-block"> 圈足内壁上有一个阴刻铭文:食。此外,该器通体乌黑发亮,不见绿锈,为罕见的黑漆古。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透雕夔龙纹铜钺</p><p class="ql-block">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洛阳市北窑出土</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铜爵(酒器)</p><p class="ql-block"> 西周(公元前1046 -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1961年鹤壁市庞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 “子”四耳铜簋 </p><p class="ql-block"> 西周(公元前1046 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卷首铜刀</p><p class="ql-block"> 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p><p class="ql-block"> 1997年鹿邑县文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中爯父”铜簋</p><p class="ql-block"> 西周(公元前1046 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1981年南阳市郊砖瓦厂出土</p><p class="ql-block"> 器与盖对铭,铭文 44 字,系申国之相中爯父为祭祀其祖、父两代人所作。南申之国,是西周晚期自西申迁到周王室南土的一支。位置应在南阳市北,这件铜簋的出土,证实了西周南申国确切的地理位置。</p> <p class="ql-block"> 鱼龙纹铜盘</p><p class="ql-block"> 西周(公元前1046 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1981年南阳市郊砖瓦厂出土</p> <p class="ql-block"> 雷纹铜觯</p><p class="ql-block"> 西周</p><p class="ql-block"> 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p> <p class="ql-block"> 兽形铜觥盖首</p><p class="ql-block"> 西周(公元前1046 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1986年信阳市浉河港出土</p> <p class="ql-block"> “长子口”铜簋形觥</p><p class="ql-block">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觥为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其特征为器腹椭圆,底有圈足或四足,前有短流后有鋬,盖作有角兽首形,盛行于商末周初。《诗经》中屡见兕觥一词:“兕觥其觩,旨酒思柔”“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p><p class="ql-block"> 此觥造型奇特,极为罕见,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装饰手法纯熟灵巧,是西周早期较为独特的作品,其铭文“长子口”说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对研究长氏与商、周王朝的关系、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匍雁铜盉</p><p class="ql-block"> 西周</p><p class="ql-block"> 通高25.2厘米,流至尾长31.8厘米,体宽17.2厘米,口径14.3厘米;重3550克;容量2125毫升。</p><p class="ql-block"> 1988年出土于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p><p class="ql-block"> 铜盉盖内有铭文5行44字,大意为:在四月戊申这天,匍到了氐这个地方。青公派司史皃赠送给匍鹿皮、铜。匍特地铸了这件铜盉以作纪念,祈求能长久地使用下去。也因此它被称为”西周外交纪念品“。</p><p class="ql-block"> 匍雁铜盉不仅是西周时期严格的等级制度的体现,而且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无限创造力。器物上的铭文记录了西周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是研究西周礼仪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父丁”铜簋</p><p class="ql-block"> 西周(公元前1046 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1986年信阳市狮河港出土</p> <p class="ql-block"> “晨肇贮”铜角</p><p class="ql-block"> 西周</p><p class="ql-block"> 角: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p> <p class="ql-block"> 弦纹三足铜盉</p><p class="ql-block"> 西周(公元前1046 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1961年鹤壁市出土</p> <p class="ql-block"> 青铜神兽</p><p class="ql-block"> 春秋</p><p class="ql-block"> 这只神兽原是乐器支架,但它歪头歪脑,顽皮吐舌的样子活灵活现,独领风骚。 这件器物有着浓郁的楚文化特性。</p> <p class="ql-block"> 垂鳞纹铜升鼎</p><p class="ql-block">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p class="ql-block"> 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1出土</p> <p class="ql-block"> 蟠龙纹鎛钟</p><p class="ql-block"> 春秋(公元前770年一前476年)</p><p class="ql-block"> 1936年辉县琉璃阁甲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龙耳虎足方壶(酒器)</p><p class="ql-block"> 春秋(公元前770年 -前476年)</p><p class="ql-block"> 1978年浙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1出土</p><p class="ql-block"> 龙耳方壶整体造型气派,壶盖饰镂空夔龙纹,颈部铸接双龙耳、下有双虎俯伏承托全器,形象生动怪异,使庄严的器形蕴含着生机和旋律感。</p><p class="ql-block"> 此壶造型奇特,形体雄伟,与郑公大墓的莲鹤方壶一起,一南一北,堪称春秋方壶的绝代双骄。</p> <p class="ql-block"> 云纹铜禁</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河南淅川春秋楚墓,采用失蜡法铸造,是中国第一篇禁酒令的实物见证。</p><p class="ql-block">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的这件春秋晚期的云纹铜禁,庄严瑰丽,造型奇妙,铸艺巧夺天工,霸气自然天成,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p><p class="ql-block"> 纵长131厘米,横长67.6厘米,高28.8厘米,身宽46厘米,重94.2千克</p><p class="ql-block"> 禁,是承置酒器的案具,起于西周初年,灭于战国时代。之所以称“禁”,盖因周人总结夏、商两代灭亡之因,均在嗜酒无度。“酒禁”所见甚少,约略只有三件,另两件一在美国纽约博物馆,一在天津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铜禁整体由三层粗细不同的铜梗相互套结,纤细精致,似焊无焊缝,似铆无铆痕,通体镂空透雕云纹。铜禁整体用失蜡法铸就,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堪称禁类青铜器中的精品。奇特的造型,纹饰华的纹饰,可谓巧夺天工。</p><p class="ql-block"> 中国最早运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文献所见为唐代初年《唐会要》,学界一度认为中国失蜡法源自印度。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根据墓主子庚生卒推断,该铸造工艺在25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成熟使用。 </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丹江水库连续泄洪—蓄洪—再泄洪,这么一来,水落土去,沉睡于地下数千年的楚墓群悄然映入世人眼帘。由于千年的水浸和腐蚀,云纹铜禁出土时已成数百块碎片。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王长青带着他的几位徒弟,在80年代花了4万元用了4年时间完成了修复,修复后先出了趟国,去美国展览,之后国博看中了这件文物,最后河南博物院用同墓所出的王子午列鼎(7件)拆散了给了3件,加上楚墓出土的其他2件文物才换回。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克黄”升鼎</p><p class="ql-block"> 春秋</p><p class="ql-block"> 1990年淅川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 “倗”铜浴缶</p><p class="ql-block">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p class="ql-block"> 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3出土</p> <p class="ql-block"> 王子午鼎</p><p class="ql-block"> 春秋</p><p class="ql-block"> 1978年时值河南淅县大旱,河床干枯,出现裂缝。有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在放羊回来的路上,经过干枯的河床,不小心被一个东西绊倒在地,起初他以为是木桩。后来仔细已看是个铜制的东西,于是他便回去将这一消息告诉大人们。人们听说消息后,立即拿起工具赶到河床,发现河床上露出“铜角”。立即上报了淅县文物局,淅县文物局立即组织人员进行保护挖掘工作,经过3天的时间,所有工作全部结束。经文物专家鉴定,河床下面是楚国墓葬,这次发掘一共出土56件青铜器,百分之八十都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其中有7个造型和外表相同,只是大小重量不同的青铜鼎尤为珍贵,后来,经过权威的文物鉴定专家鉴定,这7个鼎便是楚庄王的第五个儿子“子庚”的自制鼎,因为鼎内有铭文记载“王子午”的字样,所以这7个鼎被称为“王子午鼎”。</p> <p class="ql-block"> “长子口”带盖铜圆鼎</p><p class="ql-block">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鼎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附耳圆鼎。有立耳状钮,外置三个长方形镂雕夔龙体,盖倒置则为三足浅盘。鼎身饰双附耳,三柱状足。盖上和器口下各饰一周以涡纹相间的四叶目纹带,云雷纹填地。盖口内壁中部有铭文“长子口”三字。</p> <p class="ql-block"> 莲鹤方壶</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p><p class="ql-block"> 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造型独特,壶顶部为盛开的双层十瓣莲花,中央立有展翅欲飞的仙鹤,展示了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和审美。</p><p class="ql-block"> 此壶全身均浓重奇诡之传统花纹,予人以无名之压迫,几可窒息。壶盖之周骈列莲瓣二层,以植物为图案,而在莲瓣中央复立一清新俊逸之仙鹤,翔其双翅,微隙其喙作欲鸣之状。</p><p class="ql-block"> 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两件,这两件莲鹤方壶原本是一对,它们硕大的器形、优雅的曲线、纯熟的工艺、精美的纹饰,尤其是顶端盛开的莲瓣之中挺立着的展翅欲飞的仙鹤,清新隽永,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方壶是春秋时期的酒器,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流行的样式,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颈两侧用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飞龙,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构思新颖,设计巧妙。方壶通体满饰蟠螭纹,这些蟠螭纹相互缠绕,不分主次,上下穿插,四面延展,似乎努力追求一种总体上的动态平衡。</p><p class="ql-block"> 莲鹤方壶最为精彩的乃是盖顶仰起盛开的双层莲瓣,以及伫立莲瓣中央的一只立鹤。仙鹤亭亭玉立、栩栩如生,双翼舒展,引颈欲鸣。方壶的构图极为复杂,造型设计非常奇妙,铸造技艺卓越精湛,堪称春秋时期青铜艺术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 莲鹤方壶不仅是青铜时代的杰作,更是春秋时期意识形态活跃的象征。它以其清新自由、生动活泼的意境,打破了商周时期青铜器装饰工艺的严肃和刻板,展现了时代的变革和生活观念的更新。</p> <p class="ql-block"> 夔凤纹铜鉴</p><p class="ql-block">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p class="ql-block"> 1936年辉县琉璃阁甲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倗漮”铜鼎</p><p class="ql-block"> 春秋(公元前770年 前476年)</p><p class="ql-block"> 1978年浙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1出土</p> <p class="ql-block"> 錯红铜龙纹铜方豆</p><p class="ql-block"> 春秋(公元前770-476年)</p><p class="ql-block"> 1978年出土</p> <p class="ql-block"> 弦纹环耳铜盖鼎</p><p class="ql-block">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1957年信阳市长台关楚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错金银铜辕首</p><p class="ql-block">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1983年淮阳县马鞍冢楚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是套在车辕前端的饰件。巧妙的设计、纤细流畅的线条,赋予龙首强烈的动感,显示出战国时期错金银装饰工艺的精湛,也衬托出当时车辆的豪华。</p> <p class="ql-block"> 鸟兽纹贯耳铜壶</p><p class="ql-block"> 战国</p><p class="ql-block"> 器体呈椭方形,直口,束颈,圆鼓腹,平底,腹侧各有一兽首形贯耳。器身以夔纹衬地,用浮雕式工艺铸出盖四角的蛙纹、耳下的对虎纹以及腹部的兽面纹、凤鸟纹、虎、鹿等纹饰,动物造型生趣盎然。</p><p class="ql-block"> 魏国远祖是文王之子毕公高,其后裔毕万事晋,因功受封于魏。三家分晋后,魏国势力向中原腹地挺进,魏惠王迁都大梁(今开封)。在战国初,魏国曾是最强大的诸侯国,战国晚期势力逐渐削弱,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汲县山彪镇战国墓地被学者们认为是魏国贵族墓地。</p> <p class="ql-block"> 跽坐人铜灯</p><p class="ql-block">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1975年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灯由跽坐人、灯架和灯盘三部分分铸铆接而成。跟坐人偏髻、束冠、身着右衽深衣,腰系以带钩扣合的革带,双手合擎丫形灯架,架上托环形灯盘,盘内设烛座三个,整体髹漆尽脱。</p> <p class="ql-block"> 错银嵌松石云纹铜方豆</p><p class="ql-block"> 战国(公元前475 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1935年汲县山彪镇出土</p><p class="ql-block"> 嵌錯法是在铜器表面所錾的凹入金、银、红铜等金属丝、片,或绿松石。按类别分有金错、银错、红铜错、石管错。</p> <p class="ql-block"> 铜博山炉</p><p class="ql-block"> 汉代</p> <p class="ql-block"> 万凤铜熏炉</p><p class="ql-block"> 东汉)25-220年)</p><p class="ql-block"> 1989年焦作市嘉禾屯出土</p><p class="ql-block"> 熏炉是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纬书集成,乐时图征》载:“五风皆五色,为瑞者一,为孽者四。”当盛世昌明时则风凰降。这一熏炉中所表现的五风,大者应为瑞,象征着吉祥如意,天下太平。</p> <p class="ql-block"> 铜天禄</p><p class="ql-block"> 东汉(25-220年)</p><p class="ql-block"> 焦作市出土</p> <p class="ql-block"> 一件文物,一则故事;一段铭文,一个史实。阅读它们就是在阅读华夏文明惊世骇俗的画卷;品鉴它们就会自然生成对历史的敬畏,对民族的自豪。</p> <p class="ql-block"> 图文 清茶一杯 小老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