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之西,有一片神秘且壮美的地域,正静静等待着我们去揭开它那迷人的面纱。此次西行之旅,始于西宁,一路行来,饱览无数令人心醉神迷的风光,沉浸于深厚凝重的历史文化之中。</p><p class="ql-block">西宁,这个承载着“西陲安宁”美好祈愿的城市,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于青海省的东部。湟水,这条灵动的河流,曾滋养着独特的湟鱼——高原特有的冷水无鳞鱼。西宁,不仅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更是古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要冲。它宛如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承载着中国黄河流域文化的深厚底蕴,早在四五千年前,人类便已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活动的足迹,河湟地区也曾是古羌人聚居的核心所在,宛如一部无言的史书,默默讲述着岁月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回溯往昔,在魏文帝曹丕黄初三年,西宁扩建成西平郡,开始筑起坚固的城墙,守护一方安宁。直至北宋崇宁 3 年,“西宁”之名应运而生,并被镌刻在历史的长卷之中。</p><p class="ql-block">告别西宁,我们踏入了声名远扬的塔尔寺。塔尔寺,又名塔儿寺,藏语称作“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此地,塔先于寺而存,它们与莲花山相依相偎,浑然天成。那座庄严肃穆的大银塔,乃是为纪念黄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而精心构建。宗喀巴,这位藏传佛教黄教的奠基者,其影响力源远流长,是达赖一世、班禅一世的精神指引。传说中,宗喀巴降生于此,其脐带血滴落之处,竟神奇地生长出一棵小白檀树。岁月流转,此树渐长,每片树叶皆呈现出弥勒之像。微风拂来,十万片树叶沙沙作响,恰似狮子怒吼,声震九霄。为铭记这神圣的奇迹,人们遂建塔以表纪念与祭祀。</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青海湖犹如一颗湛蓝深邃的宝石,镶嵌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在藏语中,它被唤作“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青海湖由祁连山脉的大通、日月二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而成,作为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它宛如一位沧桑的老者,见证着时光的变迁。遥想约 20 至 200 万年前,它曾是一片广袤无垠的淡水湖,与黄河水系紧密相通,那时气候温润,雨水丰沛,湖水借东南部的倒淌河欢快地注入黄河,恰似一条奔腾不息的生命之脉。然而,岁月的车轮无情碾过,距今约 13 万年左右,周遭山地剧烈隆起,曾经流淌的倒淌河被阻断,青海湖从此成为一座封闭的湖泊。加之气候渐趋干燥,它亦由淡水湖缓缓演变为咸水湖。即便如此,北魏时期青海湖那号称千里的周长,仍可让人遥想其昔日的浩渺辽阔。而今,其周长约 350 公里,含盐量 1.25%,但它依旧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纷至沓来,探寻其神秘面纱背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祁连”,这一充满诗意与神圣的名字,在匈奴语中意为“天”,祁连山便是那令人敬仰的“天山”。祁连因地处祁连山中段腹地而得名,它恰似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北邻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甘肃河西走廊,素有青海“北大门”之美誉。汉代以前,这里是羌人的游牧天堂,他们在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上自由驰骋,追逐着蓝天白云。魏晋南北朝至隋,战火纷飞,这片土地饱经战乱之苦,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隋朝时,炀帝西征,一举击败吐谷浑,在此设立西海郡,祁连地区也归入西海郡的管辖范畴。唐朝和五代,它成为吐蕃的属地,随后又在吐蕃、西夏和宋王朝之间交替统治,历经无数风云变幻。元代,这里设置了西宁、贵德两州以及吐蕃朵甘思地。明洪武 6 年,西宁州被改为西宁卫。明末,西海蒙古麦力干占据此地。直至清代,清雍正二年设立大通卫,乾隆二十六年改卫为县。民国十七年,青海建省,祁连归属于门源县管辖。民国二十七年,从门源县析出,设立了祁连设治局。终于,在 1953 年 1 月 23 日,祁连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开启了崭新的历史篇章。祁连县地域辽阔,达 1.4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 5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约 4 万人,汉、藏、蒙、回等 15 个民族在此和谐共生。境内平均海拔 3169 米,县城海拔 2787 米,年平均气温仅 1℃,然而,这严寒的气候并未阻挡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向往。</p> <p class="ql-block">在祁连山中段,有一座美轮美奂的山峰——卓尔山。它在藏语中被称为“宗穆玛釉玛”,意为“美丽的红润皇后”。山上矗立着古老的烽火台,由西夏的末代皇帝李睍所建。李睍的命运多舛,他在投降成吉思汗后不久,成吉思汗便在农历七月与世长辞。为遵循成吉思汗的遗嘱,李睍不幸惨遭杀害,结束了其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卓尔山属于丹霞地貌,由红色砂岩和砾岩构成。其最高处海拔高达 4328 米,屹立在 227 国道之畔,宛如一位高贵冷艳的女王,俯瞰着脚下的大地。这里一山独耸,山下美丽的八宝河潺潺流淌,仿若一条银色的丝带,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秀美。八宝,即“宝伞、金鱼 、宝瓶、妙莲、右旋白螺 、盘长(吉祥结)、胜利幢、金轮”,它们象征着吉祥如意与美好憧憬。此外,这里还有扁都口峡谷、台坡东沟等高原平地自然风光,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西行之旅延伸至敦煌。“敦煌”,此名雄浑壮阔,“敦,大也;煌,盛也”,这两个字眼仿佛在倾诉着这座城市往昔的辉煌。它坐落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向汉武帝刘彻的报告中首次提及“敦煌”,称“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 111 年,汉朝正式设立敦煌郡,从此,敦煌在历史的舞台上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p><p class="ql-block">在敦煌,有一处神奇绝伦的景观——月牙泉。它位于月牙泉风景区,古称沙井,俗名药泉,位于敦煌西南 5 公里的鸣沙山北麓。月牙泉南北长近 100 米,东西宽约 25 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 7 米,弯曲如新月,故而得名。它被誉为“沙漠第一泉”,自汉朝起便是“敦煌八景”之一。在茫茫沙海之中,这一湾清泉恰似一颗碧绿的宝石,闪耀着生命的璀璨光辉。</p> <p class="ql-block">而莫高窟,更是敦煌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俗称千佛洞,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它也被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来因为“漠”与“莫”通用,便称为“莫高窟”。还有一种说法,佛家认为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表示不可能、没有,莫高窟意味着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莫高窟中的壁画和雕塑,展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登峰造极的技艺和无穷的智慧,让人不禁为之拍案叫绝。</p><p class="ql-block">此次西行,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了历史的厚重与深沉。这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旅程,每一处风景、每一段历史都深深地镌刻在心底,成为永恒的珍贵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