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编著:王金法</b></p> <p class="ql-block"> 古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宗教、文化、风水和实用功能。</p> <p class="ql-block"><b> 绍兴蕺山文笔塔</b></p> <p class="ql-block"> 文笔塔位于绍兴古城东北部的蕺山之巅。蕺山是古代绍兴城的九山之一。</p><p class="ql-block"> 古时在山上有一种蕺草生长,叶有腥味。传说越王勾践被吴国战败囚为人质,服役三年,受尽屈辱,为取得吴王夫差的信任,勾践为给吴王诊病屈辱尝吴王秽后,得了口臭之病。勾践从吴国释放回国后,采食山上的蕺草以掩饰其口臭,该山从此名叫蕺山,山脚南下的路称蕺山街。</p><p class="ql-block">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住宅在蕺山南麓,后王羲之舍宅为戒珠讲寺,蕺山又名王家山。</p><p class="ql-block"> 而使蕺山历史上很有名气,闻名中外,成为“浙学渊源”,则是因为明代大儒刘宗周在此讲学,是著名的蕺山学派发祥地。</p><p class="ql-block"> 刘宗周(1578一1645),山阴(今绍兴)人,曾任礼部主事、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左部御吏等职。</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蕺山书院曾被改为山阴县学堂,徐锡麟在此教过书。范文澜、陈建功、许钦文等先后在此就读过。</p><p class="ql-block"> 南宋时,有位魏国公韩琦的人,随北宋政权南迁来绍兴定居,其孙韩度于乾道年间(1165一1173)在蕺山东坡半麓创办了一所私塾。</p><p class="ql-block"> 蕺山从晋代开始便文风蔚然,学人辈出,是绍兴文化气息最浓郁地方。</p><p class="ql-block"> 文笔塔,主绍兴文风,有文峰塔性质,故名“文笔塔”。</p><p class="ql-block"> 1942年,绍兴沦陷后,古塔遭劫,日寇在蕺山上修建碉堡,強行拆毁了古塔。2003年在原址重建后,命名为“文笔塔”。文笔塔的重建不仅是为了纪念历史,也是借以重塑学术之风,弘扬文化事业。</p><p class="ql-block"> 文笔塔是绍兴城市中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绍兴人才之盛,海内罕见。绍兴历代出过27位状元,其中文状元15人,武状元12人,这在全国城市中十分罕见。</p><p class="ql-block"> 自唐证圣元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止,绍兴共出进士1390名,其中文科1216名,武科174名。</p><p class="ql-block"> 蕺山东南半山处有个亭,名叫“状元亭”,昔日山阴、会稽两县(今绍兴)凡考中的状元,名字均刻在亭柱子上。现在在文笔塔内墙壁上,绘有绍兴府历代文武状元像。</p> <p class="ql-block"> 此外,塔内第四层有历代科举制度介绍。第六层有当代绍兴籍两院院士介绍。</p><p class="ql-block"> 绍兴蕺山文笔塔是一座砖混结构的八角形楼阁式塔,外观五层,内实七层,高36.8米。塔内有楼梯可登,登塔可一览绍兴古城全境。</p><p class="ql-block"> 水乡风情看绍兴,绍兴缩影在蕺山,蕺山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众多。蕺山南麓的蕺山街是绍兴历史最悠久的老街之一,有戒珠讲寺、题扇桥、蕺山书院、三槐堂。蕺山街西侧有蔡元培故居,西南探花台门内有太平天国壁画等。</p> <p class="ql-block"><b> 绍兴城市广场大善塔</b></p> <p class="ql-block"> 绍兴大善塔位于解放路城市广场,在仓桥历史老街的东北处,城市广场是绍兴古城区域的中心地段。</p><p class="ql-block"> 绍兴大善塔是南宋古建筑,2019年10月16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朝梁天监三年(504年),当时大善寺和大善塔同时建成。</p><p class="ql-block"> 大善塔,传说在南朝时期,绍兴城内有一位少女钱善,她出生时室内有声音宣告“有相无相,有大善相”,因此其父母给她取名钱善。</p><p class="ql-block"> 钱善在16岁时,因病去死。她临终遗言将奁中遗资捐建寺院。僧人澄贯帮助她完成了这一愿望,于是建成了大善寺和大善塔。因建城市广场,大善寺已不存,但大善塔仍存。</p><p class="ql-block"> 绍兴大善塔不仅是绍兴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之一,而且见证了绍兴古城千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寺塔因火灾被焚毁,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寺塔得以重建。明清时期进行过多次重修。</p><p class="ql-block"> 大善塔高约40米,六角七层,砖木混合楼阁式,经风霜雨雪和大火的侵袭,依然保存完整。</p><p class="ql-block"> 绍兴古城大善塔,民间传说塔顶藏有定风宝珠,可以保绍兴免受巨风之灾。</p><p class="ql-block"> 绍兴大善塔与绍兴城南塔山上的应天塔一起,象征着绍兴城南北支撑,确保绍兴城市的风调雨顺,平安无灾。</p> <p class="ql-block"><b> 绍兴塔山应天塔</b></p> <p class="ql-block"> 应天塔位于绍兴古城解放南路塔山之巅,形态优美,结构坚固,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塔山,因山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塔山又名飞来山,传说是从东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故名飞来山,也称怪山;山上有宝林寺,故又名宝林山;山远看似龟形,又故名龟山。塔山旧有灵鳗井、宝林寺、巨人迹、圣母阁、锡杖痕等古迹。</p><p class="ql-block"> 绍兴古城内,塔山、府山、蕺山,三足鼎立。</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越王勾践曾在塔山修建“游台”,是我国最早见诸文字的天文台,充满了人文传说和历史底蕴。</p><p class="ql-block"> 相传,越王勾践为了镇压山怪,曾在飞来山上建塔一座,这就是应天塔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应天塔,始建于东晋末,原系宝林禅寺之七级浮屠,唐时改名应天塔,宋代重建,具有悠久的历史。明嘉靖间续修十拱飞檐,建筑雄伟,佛像碑雕备极精致,现塔上有嘉靖十三年建塔题记。1910年被香火烧成空心塔,现塔系1984年重修,高30米。</p><p class="ql-block"> 作为越中著名胜迹,应天塔曾引来历代众多名人。北宋宰相王安石慕名登临,留下了《登飞来峰》之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p> <p class="ql-block">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已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达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p> <p class="ql-block">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二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王安石又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其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