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明展(三)图坦卡蒙的时代

蕴嗨

<p class="ql-block">1922年11月26日深夜,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底比斯的帝王谷发现了国王图坦卡蒙的陵墓,图腾卡蒙的陵墓保存得非常完整。在3000年的时间里从未被盗,其清理工作花费了十年有余。墓中出土了近五千件珍贵文物,奢华壮观,轰动了整个世界。图坦卡蒙的金面具成为大众最熟悉的埃及面孔,继金字塔后成为又一个古埃及的象征。引发了西方世界的"埃及热",以及大众文化对古埃及"了不起的"事物和人物的持续关注。</p><p class="ql-block">一百年来,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们越来越全面地复原了图坦卡蒙所处时代的生活场景。今天的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图坦卡蒙所处的18王朝,古埃及正在发生什么样的转型?为何在此时的埃及出现了"一神崇拜"?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少年法老完成了对传统的回归?</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的时代",以埃及国家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为基础,从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地区进入帝国时代的背景入手,再现阿玛尔纳时期的惊天巨变,讲述埃赫纳吞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解读图坦卡蒙传奇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b>阿玛尔纳的变革</b></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之父,国王埃赫纳吞(阿蒙荷太普四世)在位第五年迁都阿玛尔纳,推行宗教改革,摈弃众神,独尊阿吞。阿吞神的形象是一个太阳光轮,是创造之神,宇宙之神,世间一切生命之源泉。</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主张只崇拜阿吞,不允许崇拜其他神,甚至神的复数也不能出现。他还废除繁琐的神庙仪式,主张以简洁的方式在露天庭院中与阿吞神直接交流。埃赫纳吞自称为阿吞唯一的儿子,神人之间的唯一中介。</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创造了新的艺术风格﹣-"阿玛尔纳风"。埃赫纳吞及其家人臣民都被表现为长脸、宽额、厚唇、窄肩、大腹的样子,实现了神与人之间在形象上的彻底分离。</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去世后,新宗教随之终结,传统宗教卷土重来。在19世纪考古学家发现阿玛尔纳之前,埃赫纳吞被彻底遗忘了三千多年,他的名字不仅在官方记载中彻底抹除,在民间也完全消失,成为被"加密"的创伤记忆。</p> <p class="ql-block"><b>阿蒙神头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石灰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帝国之神阿蒙</b></p><p class="ql-block">头像的平顶冠及两侧残存的双羽饰表明它来自一尊阿蒙神像。阿蒙起初是底比斯的地方神,其名字在埃及语中的含义为"隐藏"或"不可见"。从中王国时期开始,他的地位迅速上升。到了新王国时期,阿蒙成为整个国家的至高神,甚至被称为"众神之王",埃及人为他修建了数不胜数的神庙。</p><p class="ql-block">阿蒙通常表现为戴着王冠的男性形象,王冠上插有两根长长的羽毛。他也会以公羊头人身的形象出现,狮子、巨蛇和埃及雁时常被作为阿蒙的象征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泰伊王后站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花岗闪长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泰伊是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妻子,是埃赫纳吞的母亲、图坦卡蒙的祖母。她出身于上埃及的非王室家庭,这在以母系血缘决定王位继承(即以迎嫡公主为先决条件)的古埃及是非常罕见的。泰伊王后在国王心中有着重要地位,二人的名字和形象几乎一起出现在当时所有的纪念碑上,她也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活跃于帝国的外交事务中,在埃赫纳吞统治早期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王后雕像身着贴身长袍,头戴假发,手持蝇拂。蝇拂通常由羽毛、象牙等精细材料制成,兼具实用功能和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权威、声望以及神的眷顾。挥舞蝇拂的动作象征着统治者在天地两界维持秩序和掌控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这是典型的王后雕像,头戴假发,假发上有代表上下埃及的一只秃鹫女神和两条眼镜蛇。手里拿着王后专属的花束权杖,乳房是花朵的形状,这在一些太后和女神雕像上经常出现,胸部花朵的意义,把这个部位神圣化了,一般表示她哺育过一个伟大的儿子。神奇的是,现代解剖学证明女人的乳腺就是花朵形状。</p><p class="ql-block">泰伊在阿蒙荷太普三世统治的第2年与他结婚,随后国王在全国发行了大量的纪念用圣甲虫来庆祝他与泰伊的爱情和婚姻。并为她修建了用于休憩的泰伊之湖,并在努比亚修建了一所专门供奉她的神庙。在那里她被当作女神哈托尔-泰芙努特的化身崇拜。泰伊王后活的要比她的丈夫长久,在阿玛尔纳时期也有相当的影响力,他们至少生育了7个孩子。在古埃及的历史中,从未有过任何一位王后像泰伊一样,在她丈夫的一生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两者的名字和形象几乎在所有的纪念碑上成对出现。王后的木乃伊在1898年被发现,现藏于埃及文明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在埃及博物馆1楼,有她和她老公阿蒙荷太普三世最大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b>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王名的塞赫迈特坐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红花岗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卡纳克的穆特神庙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的法老阿蒙荷太普三世为塞赫迈特建造了大量神像,学者认为这是为了安抚女神,平息她的怒火,同时召唤她作为保护神的积极力量。</p><p class="ql-block">雕像出土于卡纳克穆特神庙的第一庭院。女神左手持象征生命的安卡符号,头顶的太阳圆盘和圣蛇徽标则象征其神性和危险性。座椅侧面刻有代表北方的纸莎草和代表南方的睡莲,二者之间是象征上下埃及统一的心肺符号。</p><p class="ql-block">左侧铭文:善神,仪式之主,涅布玛特拉,被畏惧之主塞赫迈特所爱,赋予永生。</p><p class="ql-block">右侧铭文:拉神之子,阿蒙荷太普,底比斯的统治者,被畏惧之主塞赫迈特所爱,赋予永生。</p> <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是古埃及的国王(阿蒙荷太普四世),是埃及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统治者,他统治埃及的时间大约持续了18年,也是著名的"图坦卡蒙"的父亲。他改变了埃及人的信仰,他在位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推行了对阿吞神的崇拜,这是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宗教改革。也创造了非常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件法老雕像和古埃及所有法老英气健美的传统造型都不同,拉长的眼睛,丰满的嘴唇,细长的脸型,他的胸部是女性的特征,因为他自称是“整个国家的父亲和母亲”。</p><p class="ql-block">他的巨像庄严而淡然,每一个被他凝视的人都会感到心灵的震动。</p><p class="ql-block">因为改宗教被杀,图坦卡蒙才会9岁就上位当了法老。</p> <p class="ql-block"><b>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纳吞)巨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砂岩、颜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法老在古埃及原意为“宫殿”,就像古代中国称皇帝为“陛下”一样。</p><p class="ql-block">阿蒙霍特普四世夫妻俩看到阿蒙神庙祭司们,不断增加的财富和权力,担心会影响其统治。其登上王位的第1年,为了削弱阿蒙祭司集团的势力,他奉行一神教将阿吞奉为至高无上的主神,太阳神。依靠对阿蒙神教祭司不满的中小奴隶主贵族,采取宗教改革的形式,与阿蒙祭司进行斗争。前期遣散了祭司,关闭了阿蒙神庙,这样还不够,为了彻底摆脱阿蒙祭司,在他在位的第5年。开始建造一座新城市,埃赫塔顿,(意为阿吞的视线)。10年的时间,他们将首都从底比斯迁移到了400公里以外的埃赫塔顿。为了表示与阿蒙信仰的决裂和对阿吞信仰的支持,他改变了自己的出生名,埃赫那吞,字面的意思为阿吞的仆人,阿吞光辉的灵魂,尽管他在埃及全国极力推行对阿吞神的信仰,但仍有很多人没有改变传统的信仰,而且受到打击的阿蒙祭司的势力还是很强大。</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公元前1353﹣前1335年)在其执政的第四年改名为埃赫纳吞,意为"阿吞神的阿赫",并大力推行以日轮之神阿吞为中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举措。</p><p class="ql-block">这座埃赫纳吞巨像是一组造型相同的雕像的其中之一。这组国王巨像高约四米,曾矗立于卡纳克神庙东侧的一座阿吞神庙中。不同于传统国王雕像英武健美的风格,埃赫纳吞的形象阴柔,有着狭长的双眼和下巴。巨像的手腕和手臂上刻有埃赫纳吞宗教的祷文:万岁!在地平线上欢庆的拉﹣荷拉克提!如阿吞的光芒一样!</p> <p class="ql-block"><b>埃赫纳吞及家人浮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结晶石灰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这块石灰岩板曾用于装饰通往阿赫塔吞(阿玛尔纳)王宫中央大厅的坡道。浮雕画面中,埃赫纳吞及其家人正在为阿吞神举行仪式,阿吞神呈现为日轮的形式,埃赫纳吞和他老婆纳芙蒂蒂各拿两个酒杯向阿吞神敬酒,后面的女儿拿着一个叉铃,埃赫纳吞性感的臀部也有一根牛尾巴,阿吞神也做了回应,光线的末端有着象征健康生命的安卡符号,代表将神的恩赐传递给国王一家。这些光线带来生命、欢乐与繁盛,照耀着人间的每个角落。</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时期,阿吞被升格为唯一的造物主,象征着光和生命的源泉,而埃赫纳吞宣称自己是阿吞之子,也是人与神之间的唯一媒介,因而只有王室成员能参与仪式并与阿吞神互动。阿吞神庙在建筑形式方面也与传统神庙不同,它没有屋顶,完全敞开在苍穹之下,使阿吞神的光芒能照射到神庙的任一角落。</p> <p class="ql-block"><b>纳芙蒂蒂像头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年-前129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埃及国家博物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的是第18王朝法老埃赫纳吞的王后,雕像刻画了这位女王优雅的容貌,高高的颧骨,斜视的眼睛,弓形的眉毛,丰满的嘴唇和细长的脖子,整个雕像具有强烈的阿玛尔纳时期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古埃及语的含义是:迎面而来的美人,纳芙蒂蒂曾受到人民有如膜拜女神般的崇敬。她的名字和画像在很多神庙和壁画中出现过,但是在大约公元前1336年的时候,她突然从历史上销声匿迹,当时她只有30岁。据说希特勒非常喜欢纳芙蒂蒂塑像,并称“永远不会交还王后头像,这是艺术品,珍宝,真正的宝贝”二战结束后,埃及也多次提出归还塑像的要求,但法国一直装聋作哑,拒绝回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带有贝斯神形象的木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木、颜料、金、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帝王谷46号墓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木椅出自泰伊王后的父母尤亚和图雅的墓葬。1905年由来自罗德岛的美国商人戴维斯发现,幸运的躲过了历代盗墓贼的掠夺。在图坦卡蒙墓被发现之前,尤亚和图雅墓堪称帝王谷中保存最为完好、随葬品最精美丰富的墓葬。这把椅子就是其中之一。在椅背的图案中,侏儒模样的贝斯神站在两位持刀的塔沃瑞特女神之间,根据椅子上图案和大小,应该是为她的孙女希特阿蒙做的。贝斯是家庭的保护神,也司掌音乐和舞蹈。塔沃瑞特则通常被刻画成双足具有猫科动物特征的雌河马。雌性河马因其凶猛的护患行为而被古埃及人尊为家庭的保护神。塔沃瑞特与贝斯两位神衹具有相似的职能,因此通常一起出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贝斯神</b></p><p class="ql-block">是家臣的保护神,在古埃及的信仰中,这位贝斯神负责驱赶毒虫,驱散邪灵,照看孩子,帮助产妇分娩等。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埃及的神灵常以侧面的形象出现在艺术作品中。贝斯与众不同的展现了它的正面,滑稽可爱的形象表明它与舞蹈和音乐的关联。</p> <p class="ql-block"><b>塔沃瑞斯</b></p><p class="ql-block">通常被描绘为具有猫科动物特征的双足雌河马,有女性乳房,狮子的四肢,鳄鱼的背部和尾巴,尽管河马也被认为是邪恶与混乱的化身,但雌性河马保护幼崽行为被古埃及人奉为辟邪和家庭的保护神,和贝斯具有相同的职能,二者经常一起出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装饰有黄金、象牙和费昂斯的盒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年-前129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帝王谷46号墓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尤亚和图雅(</span>泰伊王后的父母)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帝王谷的墓葬中发现的最精美的物品之一。盒子由木头制成,装饰有黄金、象牙和绿松石,盒子上面有阿蒙荷太普国王和泰伊王后的名字,因此人们认为这是国王送给岳父岳母的礼物,由王室作坊制作。</span></p><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很经典,做工非常精致优雅,上面有一位神,是海赫神,代表永恒和数字100万,箱子上面有很多重复出现的符号,代表生命安卡,代表权力的瓦斯权杖,代表全部的篮子,结合起来就是希望自己拥有永生的权利。图雅的墓葬其实在古代被盗过,里面的珠宝都偷走了,还好箱子没有被搬走。但是这个箱子上并没有图雅的名字。是她的王后女儿泰伊送给她的。可以看出古埃及的家具制作也非常发达,大部分用榫卯结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个收纳盒不仅具有储物容器的使用功能,而且具有深刻的象征和仪式意义,它可能在当时的宫廷和宗教仪式中发挥作用,反映了法老和王后在世俗和神圣领域的重要性。</span></p> <p class="ql-block"><b>绘有植物和鸟类的地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石膏、颜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阿玛尔纳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时期因18王朝晚期国王埃赫纳吞迁都"阿赫塔吞"、即今天中埃及的阿玛尔纳而得名,这一时期始于埃赫纳吞的宗教改革,终结于图坦卡蒙继位后对原有多神信仰的恢复。伴随着宗教改革的进行,传统的艺术准则被打破,新的艺术风格诞生。阿玛尔纳时期的艺术倾向于以自然主义的方式描绘自然万物与生活场景,动植物成为重要题材。宗教改革失败后,阿玛尔纳的艺术风格依然有一部分保留了下来,并影响了后来的埃及艺术。这件彩绘地砖来自阿玛尔纳的"南宫",即埃赫纳吞为其长女梅丽塔吞建造的宫殿"玛汝阿吞"( Maru - Aten )。彩绘中的沼泽画面里有芦苇、纸莎草和莲花等水生植物以及一只正要起飞的野鸭。在古埃及,沼泽既象征世界原初的混沌,也因其丰富的物产而成为丰饶和收获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b>纳芙蒂蒂浮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石灰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石灰岩板正面是纳芙蒂蒂的头像浮雕,背面是一名呈跪姿的贵族女性形象,可能是某位王后或公主。阿玛尔纳时期初期,由于宗教改革下艺术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学生还是经验丰富的雕刻家都必须迅速调整自己的技艺。戴尔·埃尔﹣麦迪纳工匠村中发现了大量类似的习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公主形象草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石灰岩、颜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阿玛尔纳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草图中的小公主梳着儿童特有的侧辫发型,正悠闲地吃着手中的烤鸭,另一只手伸出去取水果。与古埃及艺术中常见的宗教和仪式主题不同,在阿玛尔纳时期的艺术中,富有生活趣味的画面大量出现,人物的姿态也更加闲适,呈现出一种更加生活化和人性化的观察视角。</p><p class="ql-block">古埃及王室和贵族在以前的图像中从未有过吃东西的形象,因为这被认为是不雅和不庄重的主题。阿玛尔纳时期这类颇具生活情趣的场景却大量出现,其中甚至还有国王与孩子们玩耍、牵手和亲吻的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18王朝权臣尤亚夫妇的随葬品,两件萨布提俑和彩绘萨布提匣为尤亚所有,卡诺匹克罐则属于其妻图雅。尤亚拥有"神之父、赫利奥波利斯的塞姆祭司、下埃及的重臣、阿蒙第二祭司"等头衔,其中"神之父"的荣誉头衔一般指国王的岳父,尤亚本人正是国王阿蒙荷太普三世的王后泰伊的父亲,他出身于上埃及的一个富庶之家,其名字的拼写方式似乎暗示着他拥有外族血统。尽管从未做过埃及国王,尤亚和妻子却被安葬在帝王谷中,这对夫妻在朝野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尤亚的彩绘萨布提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木、颜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b>尤亚的木制萨布提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木、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b>图雅的卡诺匹克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雪花石膏(石灰华)、颜料、石膏、金、木乃伊内脏、亚麻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帝王谷46号墓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个罐子属于第18王朝国王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岳母图雅。罐子上面的人首表明,这是神灵伊姆塞特守护下放置肝脏的卡诺匹克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雪花石膏制成的卡诺匹克罐其盖子制成了人手的模样,人手的眼睛和罐子上的象形文字,用黑色染料勾勒。</span></p> <p class="ql-block"><b>少年法老的回归</b></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在统治期间,将都城迁回孟菲斯,立下复兴石碑,表明回归传统的决心。他精心隐藏王室成员的木乃伊,率领阿玛尔纳的居民走上回归传统的道路,并重启了卡纳克与卢克索神庙以及帝王谷的修建和使用。</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时代的艺术具有承上启下的开创性意义。它不仅继承了父辈埃赫纳吞的"阿玛尔纳风格",还复兴了古埃及传统艺术风格,并在外来影响之下,形成了属于帝国中期的"图坦卡蒙艺术样式",这种样式一直影响着19王朝乃至后来的王室贵族艺术。</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在十八岁时骤然离世,据后世研究为近亲结婚的基因缺陷所致,生前就已不良于行。18王朝的统治也随着他的离世和"阿玛尔纳改革"的结束落下帷幕。</p> <p class="ql-block"><b>图坦卡蒙巨像 </b><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埃耶和赫伦布挪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石英岩、颜料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卢克索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死后,当初名字还叫图坦卡吞的年轻国王,就在孟菲斯加冕为王,他只有9岁,孤苦伶仃,生母奇娅和继母王后纳芙蒂蒂都已经去世。图坦卡蒙本人可能对于这些决策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它的近臣掌握了古埃及的大权。而这位少年国王仅仅是大臣埃耶和将军赫伦布手中的提线木偶。在继位的第二年,图坦卡蒙及其王后就将名字中带有"阿吞"的部分改为了"阿蒙",即我们熟知的图坦卡蒙,标志着传统信仰的全面回归。</p><p class="ql-block">1931年春,芝加哥考古队在卢克索发现了一座由埃耶(约公元前1327﹣前1323年)建造、赫伦布(约公元前1323﹣前1295年)完成的祭庙。遗址中出土了两座红色石英岩雕像,其中一座相对完整,收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另一座出土时破损严重,修复后藏于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p><p class="ql-block">在埃及国家博物馆的这座雕像上,埃耶的名字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赫伦布的名字,说明后者挪用了前者的雕像,但雕像描绘的显然不是上了年纪的埃耶。面容的细节显示,雕像所刻画的是年轻的国王图坦卡蒙。他以仪式性的姿态站立,戴着宽项圈和尼美斯头巾、穿着象征王室的短裙,流畅的身体线条以及面部与肢体的细致刻画,又凸显了人物本身的自然特征。</p> <p class="ql-block">腰带上写的是法老赫伦布的名字,但是雕像风格明显是来自图坦卡蒙时期的阿玛纳艺术,他就是被图坦卡蒙的继承者阿伊盗用了,放在自己的神庙里。后来赫伦布更狠了,把这个雕像连同阿伊的神庙一起盗了。这件雕像是少有的给图坦卡蒙陵墓之外的图坦卡蒙雕像,也是所有的图坦卡蒙雕像里最大的,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件更完整。被美国收藏了,这件雕像最珍贵的地方是颜色还保留了一部分,而且有完整的鼻子,证明他不是被故意破坏的。</p> <p class="ql-block"><b>赫伦布供奉凯普利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石英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赫伦布被认为是新王国时期第19王朝的奠基人,因其恢复了被埃赫纳吞改革中断的阿蒙崇拜而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这块石碑刻画了赫伦布供奉圣甲虫神凯普利的画面。凯普利象征初升的太阳、创造以及从无到有的显化,也象征着太阳神的每日更新和生命的循环。供奉凯普利意味着原本并无王室血统的赫伦布正式履行了国王的职责,他获得了神的眷顾,同时也担当起维系宇宙秩序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b>由串珠组成的门纳特项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青铜、费昂斯、玻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门纳特( Menat )是一种由多排珠子和护身符组成的项链,经常与死者埋在一起,被视为哈托尔女神的象征物之一。哈托尔女神司掌音乐、舞蹈、恋爱与繁衍,人们在仪式中向女神献上门纳特项链以祈求其庇佑,特别是在生育和分娩方面。门纳特也是一种仪式乐器,在摇动时串珠发出的叮当声被认为可以安抚神灵取悦女神,并带来她的祝福。这件门纳特项链上的护身符为哈托尔女神的形象,头戴假发,头顶日轮圆盘和牛角,更加强了女神与其之间的联系。</p><p class="ql-block">在新王朝时期,门纳特项链和叉铃也被视为是拥有“阿蒙神的女歌者”头衔的女性的标志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黄金花冠</b></p><p class="ql-block"><b>带有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王后的王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069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帝王谷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塞提二世是第19王朝的第五位国王(公元前1199﹣前1197年),他的王后是塔沃瑟瑞特。在继承人西普塔夭折后,塔沃瑟瑞特王后效仿三百年前的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登基称王并拥有了法老的头衔。</p><p class="ql-block">这个王冠由一个黄金小圈和16朵玫瑰花构成,其中5朵花的花瓣上刻有谢提二世和塔斯沃特的名字,考古学家在这座墓室里发掘出了帝王谷之中最华丽的贵金属首饰,包括精致的王冠、串珠项链、指环,手镯、护身符以及银质的拖鞋和“手套”等,这座墓葬也因此被称为“黄金墓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国王头像习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石灰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阿玛尔纳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颇具特色的长相,眉毛后移,眼缝窄斜,鼻孔宽大,嘴唇突出,下颚高抬及脖颈弯曲,与其他国王头像迥异,正是阿玛尔纳风格的典型特征。但这一风格流行时间甚短,图坦卡蒙时期恢复旧制后便也回归了传统艺术。</span></p> <p class="ql-block"><b>带有埃耶王名的费昂斯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费昂斯、颜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b>串珠项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费昂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阿玛尔纳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这件项圈出土于阿玛尔纳的王宫附近,可能属于埃赫纳吞的某位女眷。它由七排制成莲花花瓣形状的费昂斯串珠组成,串珠为明快的红、黄、蓝、绿、紫等颜色,不仅反映了珠宝匠人对自然世界的细心观察,还象征着莲花源源不断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拉美西斯二世与两女神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红花岗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069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科普托斯神庙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这件雕像原本属于中王国国王辛努塞尔特一世,后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拉美西斯二世右侧为伊西斯,左侧为哈托尔,国王头戴尼美斯头巾,女神们则头戴三分式假发,雕像背面和王座侧面均刻有拉美西斯二世和两位女神的名字及头衔。</p><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他与赫梯帝国达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和平条约﹣﹣卡叠什条约。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期修建了大量纪念建筑,同时也将多位前任国王的纪念物挪为己用,这座雕像于1895年被纳入埃及国家博物馆的馆藏中。</p> <p class="ql-block">美内普塔是古埃及第19王朝的第四任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第十三个儿子。虽然这位法老在花甲之年即位,但这尊雕像依然把他刻画成一个青壮年,力图展示法老最为理想的形象。</p><p class="ql-block">法老以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的姿态立于底座之上,背后的支撑物上刻有象形文字铭文。法老头戴尼美斯头巾,额前饰有象征王权的圣蛇徽标,上身赤裸,下身着短裙,两腿之间的牛尾,代表法老拥有神力。雕像高大庄严,五官清晰,肌肉线条流畅明显,展现了新王国时期工匠的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在美内普塔父亲的统治末期,埃及内部的军事力量式微,美内普塔继位后曾调集军队,面对海上民族和利比亚联军取得了一场巨大的胜利。作为美内普塔最著名的纪念物之一,美内普塔胜利石碑不仅描述了这场胜利,还在最后提及了迦南地的战事,被认为是最早提及以色列的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1213年活了90岁的拉美西斯二世去世,他在位期间是第十九王朝最鼎盛的年代。与之同样鼎盛的是他庞大的家族,他先后立封了8位皇后,还有一群数量难以考证的妃妾和100多位儿女,同时他的高寿导致原定的多位继承人都先他而去,使拉美西斯二世不得不多次挑选王位继承人,在他之后继位的是位列王位继承人名单中第13位美内普塔,前面12个儿子被90多岁长寿的老爸熬死了,估计美内普塔也没想到自己会有登基的这一天,继位时他已经差不多70岁了。那时埃及人一般只能活到30多岁。</p> <p class="ql-block">落日的余晖使法老与上海的街景交融在一起,感慨古埃及文明在外族的一次次入侵下没落,20世纪初列强以考古之名对文物的强取豪夺,也为中华文明的延续而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