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我亲爱的母亲诞辰96周年。</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出生于1928年农历九月二十五日,与父亲一样,母亲家祖居大同,家里兄弟姊妹六人,三男三女,母亲为家中的二女儿,排行老四。</p><p class="ql-block"> 我的姥爷一表人才,身高一米八多,干净利落,脚上穿一双黑礼服呢鞋,配一双雪白的线袜,身着长袍马褂。他在一家冷库当差,工作类似于现在的釆购员,负责到“口外”(内蒙古)采购大批牛羊,由于他人精明能干技术好,每次釆购回的牛羊都能为老板赚很多钱,老板对他赞赏有加。姥爷是个豪爽之人,他仗义疏财,经常接济贫困的亲戚们,母亲说,她小时候姥姥家生活很好。姥爷生活出手大方,加之接济亲戚们,因此也就攒不下钱。</p><p class="ql-block"> 母亲姐妹三个年轻时貌美如花。1944年母亲16岁时嫁给我父亲。父亲家里有一些田地,有自己的宅院,以及马车,生活也算衣食无忧,在当时的社会属于中等偏上的人家。</p> <p class="ql-block">左起依次为母亲、二舅妈、三姨及表姐、大舅妈、大姨</p> <p class="ql-block">怀抱小孩者为母亲</p> <p class="ql-block">年轻帅气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 父亲家四世同堂,母亲进入婆家,与她的婆婆也就是我的奶奶,俩人相处非常好,奶奶待人和善,心肠软,大度,而母亲聪明,勤快、能干,听话,因此婆媳俩非常投缘,无话不谈,亲如母女。母亲和叔叔们及姑姑相处非常亲密,情同手足。父亲在大同铁路火车站工作,家里陆续有了大哥、二哥、大姐。</p><p class="ql-block"> 我的爷爷精明,极度节俭,他的那点家产就是这样积累下来的。家中日常生活尤其是饮食与姥姥家相差甚远,姥姥家过年能宰牛,而爷爷家过年吃的是小米面摊黄,姥姥有时打发二舅给奶奶家一送就是一大筐牛肉或是羊肉。</p><p class="ql-block"> 爷爷家由于家有田地,每年春耕、秋收、锄地时都得雇短工,每到这时,奶奶和母亲非常忙碌,磨面,做丰盛的饭菜,饭菜比他们平常吃的强多了。婆媳俩配合默契,生活虽然辛苦,但心情舒畅。</p><p class="ql-block"> 1951年农历大年初一,奶奶因难产大出血去世,时年不到40岁。那一年,我父母亲都23岁,那时他们己经有了三个孩子;二叔17岁,远在东北丹东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姑姑12岁,三叔5岁。爷爷在奶奶去世后三个月就续弦了。</p><p class="ql-block"> 1955年,父亲奉命调往内蒙古旗下营站工作,任副站长。就这样,27岁的父母亲带着8岁的大哥,6岁的二哥,5岁的大姐和2岁的三哥,以及一个小平车上装着的全部家当,离开家乡,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1956年,二姐出生,父亲又被调往内蒙集宁站,任副站长。全家从此定居集宁。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叔也由大同来到集宁,与我们一起生活。</p> <p class="ql-block">母亲与哥哥姐姐合影</p> <p class="ql-block">母亲与我们姐妹仨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58年,父亲因公致残,那年父母亲</p><p class="ql-block">31岁,生活的巨大变故令他们痛不欲生,父亲几度产生轻生的念头,母亲终日以泪洗面,但是看着年幼的六个孩子,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们,他们选择了坚强面对。</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内蒙古由于盛产牛羊肉,尤其是羊肉,我们常常可以吃到些羊头肉、羊骨头肉等,因此总体上我们家在当时生活比大同的亲戚们稍稍好点。困难时期,家家生活不易,亲戚们常来集宁,二叔、姑姑、祖爷爷、爷爷、三爷爷全家、姨姨们都经常来集宁,父母亲盛情款待,尤其是叔叔及姑姑,母亲每次都尽其所能的在他们走的时候给带点东西,平时还帮助他们做些针线活。</p> <p class="ql-block">右为母亲左为姑姑</p> <p class="ql-block"> 父母亲晚年时,叔叔婶婶姑姑姑夫经常到家探望,给老俩口塞钱,给他们买好吃的,二妈还从北京给母亲买了漂亮的衣服。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慰藉。</p><p class="ql-block"> 如今,年逾九旬的二叔时常叨念说,我思念我的嫂子胜过思念我的哥哥,这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他老人家对长嫂的深深怀念,更是对母亲曾经的辛劳付出的首肯。</p><p class="ql-block"> 父亲由于工作年限长,工资较高,最高时达到87.5元。但是那时候家里九口人,只有父亲一个人挣钱,经常是入不敷出。</p><p class="ql-block"> 每个月开资,父亲将工资交与母亲,由母亲操持家中所有事情。而父亲除了工作休息,由于身体残疾,行动不便,干不了活,他终日与书籍为伴,阅读化解了他的许多痛苦和烦恼。</p><p class="ql-block"> 母亲精打细算,节约每一分钱。家里粮食不够吃,呼市的大舅时常寄些玉米面。在母亲亲戚的帮助下,我们家在集宁霸王河边有了一块地,春天母亲利用星期天带领孩子们种土豆,秋天将收获的土豆用小平车一车一车拉回来。凉城有个男子常将家中节省下的小麦偷偷带到集宁出售,母亲有时悄悄从他那里买点儿,被邻居发现检举诬告我家投机倒把。家里一吃小米饭时,哥姐们因为吃不饱,常常为争吃锅底的一点锅巴而打架。</p><p class="ql-block"> 母亲心灵手巧,孩子们穿的衣服及鞋子都由她一手做成,她会裁衣服,会踏缝纫机做衣服。小时候,每当春天来临,母亲将我们的棉衣拆洗取出棉花改为夹衣,待春秋天过去冬天来临又将夹衣拆洗干净,絮上棉花改为棉衣。我们一年四季穿的鞋子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出来的。母亲先是搓麻绳,她的小腿前面因为搓麻绳常常是血瘀斑斑;接着纳鞋底、糊鞋帮,经过缝制,一双鞋就做成了。如今想想看,母亲每年得为一大家人做多少双鞋啊!</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在集宁居住时,有一年冬天,母亲带我们姊妹五人回大同探亲,留二哥在家给父亲做饭。当母亲返回集宁时,二哥高兴的去接站,母亲一下火车,看见二哥浑身脏脏的,棉袄上沾满油渍,棉衣里面的棉絮卷成一个大团块掉在棉袄下端,双手背布满带血的皲裂,母亲心如刀绞,眼含热泪连夜为二哥拆洗缝制了棉祆。家里有些比较结实耐磨的衣服,母亲总是缝缝补补,一件衣服老大穿完,老二接着穿,不论衣服是男式还是女式,直至六个孩子都轮流依次穿过才罢。</p><p class="ql-block"> 哥哥姐姐年龄小的时候,每个月一到买粮时,母亲就带孩子们到粮店,买好粮食后,她让哥姐站在粮店门口守着粮食,她自己一袋一袋将粮食扛回家,五十斤一袋的粮食压在她瘦弱的肩上,要知道母亲身高也就一米五多!</p><p class="ql-block"> 我清晰的记得,有一年夏天,天气炎热,母亲到货场给我们买西瓜,她将裤子的两个裤头扎紧,自己从货场背了满满两个裤腿袋的西瓜,我们都高兴的吃着西瓜,而母亲端盆水擦洗脸上身上的汗珠。</p><p class="ql-block"> 在集宁生活期间,集宁站通过考核招收了一些本站职工家属参加工作,成立了一个食品加工厂,让大家做麻花等食品,然后利用满载旅客列车到站的短暂停车时间,到列车车厢各个窗口售卖麻花,其实这种工作就是铁路系统日后成立的一个新单位——生活段的工作雏形。母亲也加入了这一行列。每天晚上送走最后一班列车,工友们将剩余不多的麻花渣平均分配各自带回家里,哥哥姐姐们无论多晚也要等待他们的妈妈回来,就为了吃一口香甜的麻花渣。</p><p class="ql-block"> 后来这些工友们都成为正式铁路职工,而母亲由于家庭负担太重,实在分身乏术不得不中途退出,从而与这份工作失之交臂,没能成为一名正式铁路职工,这也算是母亲为家庭为我们做出的一种牺牲。</p><p class="ql-block"> 除了吃穿之外, 孩子们的教育也是一笔支出。除了学费,母亲买最便宜的纸,裁剪做成本,正面用完,背面接着用。别人家的孩子用的是三分钱一枝的铅笔,而我们用的是一分钱一枝的,铅笔质量差,因此常断常削,哥姐们经常脸上手上带着黑黑的铅笔沫放学回家。</p><p class="ql-block"> 母亲心地善良,乐善好施,不仅对亲人亲戚给予无私付出,对外人亦是如此。文革期间,许多天津知青在内蒙古插队,其中有一些回族知青。我们家是回族,我们回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回回一家亲。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有一名天津女知青,回族,叫回学敏,她与内蒙当地农村的一位男青年结婚,育有三个男孩。这年秋天,阴雨连绵,她带着小孩,从天津乘火车到集宁,需要在集宁换乘长途汽车回村庄,但是她的孩子突然生病,高烧不退,焦急的她沿路打听看看有没有回族人家,正好问到我们家。母亲热心的收留了他们,将家中的里屋让出供他们吃住,让我的哥哥们到同学或邻居家暂住,母亲还带上她的孩子去诊所看病,这母子四人在我们家住了好几天,直到孩子痊愈。临走时由于气温骤降,回姓姐姐衣着单薄,母亲见状,将二姐的红色新毛衣拿出来让回姓姐姐穿上带走,那可是二姐长这么大第一次穿的新毛衣,平时根本不舍得穿,二姐很不高兴,母亲安慰二姐说,你看她们娘儿四个多不容易啊。自此后,这位姐姐又数次在我们家投宿,还带着她的丈夫来过我们家,每次在家都住个两三天,母亲待他们如亲人一般。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许多,就不一一赘述了。</p><p class="ql-block"> 生活的磨难,家庭的重担压在母亲身上,使她常常情绪低落,愁容满面,有时不免脾气暴发。母亲对我们管教严厉,甚至气急了也被揍一顿。从小时起,刻在我脑海里的三个影像,至今挥之不去,一个是母亲倚着门框,双眼望向前方,面露愁容;一个是她穿着大襟袄在擦试玻璃;还有一个是她坐在缝纫机前砸衣服。</p><p class="ql-block"> 母亲生性要强,手巧,干净,持家有方。我们家房间虽小,但永远是窗明几净,虽然贫困,但经母亲操持,我们姊妹兄弟每个人都衣着得体,干干净净。母亲也很爱美,每逢出门,必定换一身行头,把自己打扮得清清爽爽,她的头发永远一丝不乱,到晚年,母亲的皮肤依旧白晣细腻。</p> <p class="ql-block">我与父母</p> <p class="ql-block">母亲与大姐和我</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孙子</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我们姐妹仨</p> <p class="ql-block">为母亲过生日</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我们姐妹仨</p> <p class="ql-block">右起依次为大姐、母亲、我、二哥</p> <p class="ql-block">母亲与二嫂及两个女儿和两个外孙女</p> <p class="ql-block">母亲与二哥大姐我和两个外孙女</p> <p class="ql-block"> 人啊,说到底是感情动物,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大多是建立在经常接触的基础上,有交流能沟通,才能日久生情。我们全家由于多年居住集宁,爷爷及后奶奶与我们感情日渐生疏。小时候,每次回大同探亲,我们从来没有在爷爷家吃过一顿饭。我们回大同都是吃住在姥姥、二舅三舅家。二舅是送牛奶的,家里养着奶牛,二舅妈也大气。大姨、三姨和我们家的孩子们齐聚二舅家,大家围坐在大炕上,每人面前一碗牛奶,就着大头麻叶或者焙子,那真是人间最好的美味,这种情景至今记忆犹新。我在大同二中读书期间,每天早晨从火车站局前的家骑车去二中上学,有一次,冬天,早晨天还没亮,路上行人稀少,我险些被流氓截道,父亲怕出事,正好爷爷家离二中很近,因此我在爷爷家住过一段。父亲每月给爷爷十元钱作为我的生活费。三哥给我买了一盏台灯,方便我晚上看书写作业,奶奶嫌费电,因此每个月除了给爷爷十元钱生活费,三哥额外每月再给他们两元钱作为电费。</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后奶奶得了癌症,做了手术,母亲有一段时间每天去爷爷家伺候他们。每天早上母亲给父亲做好饭,然后步行去爷爷家,干完活,晚上再步行回家。奶奶去世后,爷爷在我们住过一段时间,母亲除了伺候父亲,还伺候爷爷。那个时期,母亲身体已经不太好,她身形消瘦,经常胃痛,饭量很少,常常失眠。</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生活继续。渐渐的我们兄弟姊妹长大成人,陆续参加工作,各自成家立业。</p><p class="ql-block"> 母亲于1976年随父亲返回故乡大同,之后父亲退休,家里也有了第三代,母亲终于过上了舒心的日子,尽享天伦之乐。</p> <p class="ql-block">1986年父母亲</p> <p class="ql-block">1986年父母亲与他们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p> <p class="ql-block">1986年全家大合影</p> <p class="ql-block">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5年春,父亲被检查出患有肝硬化,同年10月份我的三哥因意外英年早逝,这双重的打击,令年老本就身体虚弱的母亲怎能承受。母亲患上了精神疾患,十余年来,病情时好时坏,饱受病痛折磨,于2006年农历五月初六去世,时年79岁,全家人悲痛欲绝。</p> <p class="ql-block">亲爱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一位优秀的母亲宛如一所好学校,她能将她身上具备的许多财富赋予她的子女,比如她的聪慧,她高尚的人品,吃苦的精神,面对艰难困苦的坚强毅力等等,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没有读过书,不会什么说教,但她用她的实际行动以及质朴的语言,在绵长的岁月里,如涓涓细流,如阳光雨露,滋养着我们的心田,丰富着我们的认知,使我们有机会在日后能成为她那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父母亲一生用他们残缺的身躯,瘦弱的臂膀,用尽全身之力,擎起我们这个家。</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姊妹兄弟都己步入花甲之年,我们秉承父母的言传身教,传承良好家风,我们孝顺父母,爱护家庭,教育子女,吃苦耐劳,正直善良,爱岗敬业。</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个大家庭,如今开枝散叶,人丁兴旺,全家老少共计四十口人。</p> <p class="ql-block">2014年全家大部分成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母亲我们永远感恩您,怀念您。若有来世,我们还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p><p class="ql-block"> 母亲,愿您在另一个世界一切安好,顺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