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范韬,1987年11月生,山东日照人,2022 年侦察兵退役。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漆艺术传承人。2008年8月参加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而歌”演员荣获奥运礼宾奖章;被猛虎师表彰为十大自学成才标兵;2016年 赴南苏丹维和被授予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荣获联合国总司令嘉奖、西战区特别贡献奖、中央军委授予和平使命勋章、四总部颁发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章、三等功奖章等。</p> <p class="ql-block">范韬的艺术人生:读书写字画画刻壶,做漆艺,偶尔会友,偶尔发发自媒体,作减法中,保持热爱,仿佛生活的乐趣越发简单易得,也似乎越发懂得艺术家笔墨之外的真情与依托。在阳羡乡居的这段日子里,夏夜雨声,点点滴滴地打在竹叶上,像在催促着流逝的光阴更快地流逝。不由也会感慨一番,阶前天明。人就是这样吧,在紧迫和松弛的切换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节奏,做喜欢做的事!</p> <p class="ql-block">良渚博物院留影一一大漆不朽五千年。</p> <p class="ql-block">作者有幸在良渚博物馆参加一一 “不朽 ”大漆艺术五千年,国内最权威顶级研讨会。讲述大漆,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性的材料,更是一种生命形态,一种历千年而不朽,又一直处于变化中的生命形态,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份馈赠。</p><p class="ql-block">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用漆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八千多年前。先民们的智慧不仅发现了这种材料的特性,而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性地使用这种材料,制作出大量的、具有不同历史阶段特征的艺术珍品,成为中国物质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应“之江实验室”邀请讲授非遗大漆工艺之美。</p> <p class="ql-block">原创非遗大漆戗金“龙抬头”赏盘摆件。</p><p class="ql-block">今年恰逢农历甲辰龙年</p><p class="ql-block">龙年“龙抬头”,盼有好兆头二月二,龙抬头,万物开元,鸿运当头。</p><p class="ql-block">龙年龙日龙抬头,大吉大利在手头,开启一年好兆头,万般好运找上头。</p><p class="ql-block">愿我们都能提振精神头</p><p class="ql-block">不负春光、不负自己</p><p class="ql-block">二月二日新雨晴</p><p class="ql-block">草芽菜甲一时生</p><p class="ql-block">轻衫细马春年少</p><p class="ql-block">十字津头一字行</p><p class="ql-block">草长莺飞,万物复苏</p><p class="ql-block">春天,来了!</p> <p class="ql-block">作者的手绘大漆贴金“岁寒三友”摆盘作品。</p> <p class="ql-block">原创非遗大漆手刻戗金“岁寒三友”古琴。戗金,在《髹饰录》中归属“戗划”一类,即在器物表面用刀或针划刻纹饰,纹饰中填入金箔或金粉,填后与器表齐平,就称为戗金。</p><p class="ql-block"> 戗金技艺的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盛行起来的错金银青铜器,至汉代则多见于各种博山炉,炉盖呈重峦叠嶂状,炉身用错金银工艺装饰人物及龙、虎、猿等动物形象,云气纹穿插于山峦和动物之间。镂雕精细,错金银线条优美,色彩华丽,富贵夺目。秦汉时期的漆画,也是戗金艺术的源头,如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漆奁,布满了用金属工具刻画的花纹,古人用金属锥在尚未完全干透的漆膜上,镌刻各种阴线花纹,由于用锥尖刻画,故花纹线条细于游丝,图案格外绚丽。最初的戗金,采用白描手法,在器表用针刻画出各种不同花纹,不做其他任何装饰。后来又出现加彩,在纹饰上填加不同色彩。到了西汉中晚期,纹饰的填充物中出现了金彩,这种技法就与后世文献中出现的戗金统一起来,即所谓的戗金器。</p><p class="ql-block">到了宋元明清,戗金漆器进入新的成熟期,如江苏武进出土的很多南宋戗金漆器,可以看出当时戗金漆器的风格特色,构图疏密有致,表现主题突出,由于采用了细钩纤皱技法,用较粗的线条表现物象的轮廓,用细线、细点表现物象的细部和层次,形成戗划与绘画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据此可知,戗金技巧在于制成的器物上,以针刀刻纹饰槽线,内填金漆或金箔、金粉,令器物上的花纹呈金色。画戗金的花纹不是像绘画那样,可以轻便地用手绘直接画出,而是通过不费时费工的雕、填、打磨等工艺,这样做出的纹饰,好像是从器物的机体中生长出来一样,非常自然神奇。戗金之美,集绚烂与婉转于一身,</p><p class="ql-block">金纹营造的意境,</p><p class="ql-block">仿佛总是看不够,</p><p class="ql-block">出而复没,卷卷曲曲,围成一座迷宫。</p><p class="ql-block">千回百转中,</p><p class="ql-block">中式古典韵味无限延长,</p><p class="ql-block">如同古人的岁月,延绵不绝,终而复始。</p><p class="ql-block">转是衔接,又是导引,</p><p class="ql-block">窥见戗金之美之时,</p><p class="ql-block">即是处处影印空隙之美,</p><p class="ql-block">吸纳四周空间,但又与四周若即若离,</p><p class="ql-block">成为了中国美学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大漆古琴:上底漆贴金箔(金箔140 张) ,阴干后在金箔上手绘山水为古琴增加艺术感。</p> <p class="ql-block">大漆漆扇作品</p> <p class="ql-block">漆扇上题写“富貴昌 宜官堂 意气陽樂未央 長相思 毋相忘爵祿尊 夀万年”和“心经”。</p> <p class="ql-block">桃花扇子🪭</p><p class="ql-block">人间四月芳菲尽,</p><p class="ql-block">山寺桃花始盛开。</p><p class="ql-block">长恨春归无觅处,</p><p class="ql-block">不知转入此中来。</p> <p class="ql-block">扇为善兮,夏勤耕,扇来善意清凉风。羞赧宫扇半遮面,青纱漫步西湖边。</p><p class="ql-block">非遗大漆描金手绘,原创宫扇。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三棵树一杯土养活了中国上下五千年”从历史角度来讲排名第一是漆树、第二是桑树、第是茶树、一杯土是陶土也就是瓷器。</p><p class="ql-block">大漆是拥有8000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代是供皇宫和贵族使用的。距今为止,世界公认环保无毒纯天然植物树脂漆。有言:百里千刀一斤漆、滴漆入土千年不腐、亮如镜黑如漆、如胶似漆等。</p> <p class="ql-block">大漆作品。</p> <p class="ql-block">原创非遗手作大漆“犀皮金”干泡茶台。</p> <p class="ql-block">大漆干泡台作品。</p> <p class="ql-block">作者手绘髹漆贴金“岁寒三友”木胎漆盒。之前做了6款漆盒参加非遗艺术节,有顾客幽默的问作者说是不是从日本买来冒充的,作者告诉他日本是从我这里拿的货。作者有25年绘画功底,服役期间曾经在中国美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清华美院、解放军艺术学院进修过,对花鸟画山水画有浓厚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非遗大漆手绘“柿柿如意”镯子作品。</p> <p class="ql-block">大漆手绘镯子“柿柿如意”第一个柿子是“1 ”第二组柿子是“ 3” 第三组柿子是 “1”……以此类推寓意 是“131499”。采用红木胎体、天然大漆数次上底漆、中间白色质地预埋了鸡蛋壳斑驳的雪地效果。中午饭后在槐花树下打磨镯子紧接着把柿子画完入阴干房、明天画枝干入阴干房、第三天二次叠加手绘堆高、第四天用2000目砂纸轻微打磨毛边然后揩清两次加推光。</p> <p class="ql-block">用了半年时间制作的非遗大漆犀皮红金干泡茶台。</p> <p class="ql-block">原创非遗螺钿髹漆檀木茶则作品。</p> <p class="ql-block">非遗大漆犀皮茶拨。</p> <p class="ql-block">大漆筷子</p> <p class="ql-block">大漆葫芦作品。</p> <p class="ql-block">为了喝茶喝到口感,喝茶还是要用自己原创做的天然大漆脱胎犀皮干漆杯喝。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干漆有“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五缓六急”和治疗“风寒湿痹”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大漆茶杯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漆螺钿杯子</p> <p class="ql-block">“制作一枚非遗大漆螺钿戒指”从上午做到下午,选用百年老料红木制作木胎。采用切割机、打孔机、磨光机、抛光机、手工砂纸修形(有我妈妈帮我一起打磨)最终完成。接下来用非遗古老的技术制作基本流程是:对木胎要进行生漆固胎(入阴干房2天)、一次裱布(入阴干房5天)、一次刷鹿角灰正反面(入阴干房5天)、三次黑漆(三次阴干房每次2天)结束后开始镶嵌螺钿阴干一个月(一直停留在阴干房)后就是数次上大漆填充空隙(每次入阴干房2天),最后三次楷青加推光(三次阴干房每次1天)完成。随着光线和角度变换螺钿会散发出炫彩效果。</p> <p class="ql-block">作者为自己定制了一枚“犀皮大漆”原创银戒指。</p> <p class="ql-block">最新非遗大漆螺钿扳指和胸针作品。</p> <p class="ql-block">原创非遗朱砂大漆手绘贴金“岁寒三友”挂件珠子,配上只此青绿编制绳则增添了一份清新与雅致。它们相互映衬,一定能展现出独特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近年,作者制作开发出了25款反应中国特色的非遗传统大漆耳饰产品,其中的“大漆鹦鹉贴金手绘耳饰”,该款耳饰采用樟髹制作工艺完成坯胎,又在传统工艺之上再进行贴金手绘,纯金做底托镶嵌完成。</p><p class="ql-block"> 该鹦鹉图案来源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鹦鹉纹提梁银罐。鹦鹉抬首、振翅、翘尾,纤细的羽毛清晰可见。鹦鹉在中国又称“鹦姆”、“鹦哥”、“鹦鸽”或“干皋”。在《山海经》中,就有“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的记载。 鹦鹉因美丽能言,成为智慧、吉祥的象征,在唐代深受王公贵族喜爱,鹦鹉是能言之鸟,在古代又被称作“神鸟”。唐代时期鹦鹉主要栖息于南方和西北的陇蜀等地。由于唐代宫廷达官贵族多喜畜养,因此,各地常把鹦鹉作为“土贡”进献朝廷。</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唐王朝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天竺、波斯、林邑等国也经常向唐王朝进献鹦鹉。</p> <p class="ql-block">原创非遗大漆犀皮手绘贴金耳饰“岁寒三友”“四君子”“清风徐来”。每一件耳饰和吊坠,都是独一无二的手绘作品。件件精心绘,颗颗永流传。配有收藏证书,</p> <p class="ql-block">作者感悟:其实自由不缘于外在,而是来自内心。如果人都没有了自由的情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也不会使用浪漫的视角和感触。你只会说一声太美了。而你无法把这个美牵出来,用它去追忆古风、用它去构思末知,或者直接把它贴在自己的气质上。漆艺也好、碧玺也好,它们见知已的时候,也仅仅只是一层表皮。</p> <p class="ql-block">时尚奶奶团刘阿姨戴着作者创作的非遗大漆耳饰和吊坠穿越到古代又穿越到现代,具有当代艺术时尚感又有古老的非遗大漆和银饰艺术点缀,一下高级感拉起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