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古镇上的小莲庄、嘉业藏书楼、张静江故居。

美骑

<p class="ql-block">到南浔古镇不得不到小莲庄,张静江故居,到小莲庄不得不看嘉业藏书楼,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莲庄、嘉业藏书楼、张静江故居。</p> <p class="ql-block">去小莲庄、嘉业藏书楼游览参观,可以步行,也可以坐乌篷船到小莲庄码头上岸参观。</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位于南浔古镇南栅万古桥西,北临鹧鸪溪,西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嘉业藏书楼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是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古典园林建筑。属于南浔首富刘镛(字贯经)的私家园林、家庙及义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湖州莲花庄,而自名“小莲庄”。</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原为刘氏归榇暂殡寓园,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在池周补植花柳,重栽菡萏,布置台榭,启建家庙,历时四十载,于1924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p> <p class="ql-block">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外园以荷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堤东端建有西式牌坊一座,门额上的“小莲庄”三字为著名学者郑孝胥所书。</p> <p class="ql-block">荷池西岸较高的建筑“东升阁”,是座西洋式的楼房,俗称“小姐楼”。</p> <p class="ql-block">荷池西岸长廊的壁间嵌有《紫藤花馆藏帖》和《梅花仙馆藏真》刻石四十五方,故名“碑刻长廊”。</p> <p class="ql-block">北以桥亭为端,中隔半圆亭,南以扇亭为终,并引接家庙。</p> <p class="ql-block">刘氏家庙,是小莲庄的主要建筑群,与园林长廊一墙之隔。</p> <p class="ql-block">家庙始建于1888年,于1897年落成,为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p> <p class="ql-block">家庙坐北朝南,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石牌坊、门厅、过厅、正厅和馨德堂等。</p> <p class="ql-block">家庙正厅面阔三开间,明间进深五柱四间,次间进深六柱。正厅明间悬宣统皇帝御赐的“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以示刘家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嘉业藏书楼与小莲庄一河之隔,跨两步就可以到。</p> <p class="ql-block">我到南浔古镇游览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就是嘉业藏书楼,2024年6月3日游完小莲庄后已经是6点多钟了,藏书楼已经停止营业,我为了一睹藏书楼的风采,只能住宿在附近。</p> <p class="ql-block">4日早上7点多钟我就到了藏书楼,8点钟一开门我就进去参观了,当时就我一个游客。</p> <p class="ql-block">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曾报道过嘉业藏书楼,我在和藏书楼管理员聊天时,讲到此事,管理员见我对藏书楼一见钟情,对我更加热情地介绍藏书楼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嘉业堂藏书楼,系刘镛之孙刘承干于1920年所建,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嘉业堂藏书楼是一座中式建筑,坐北朝南,大门楣上“嘉业堂藏书楼”六个大字出于刘廷琛和笔。刘承干建藏书楼而要以“嘉业”命名,是因清末刘承干曾捐巨资助修光绪陵墓,宣统曾赐以“钦若嘉业”的匾额,他以此为荣,故以“嘉业”命名。</p> <p class="ql-block">钦若嘉业金匾。</p> <p class="ql-block">嘉业堂藏书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原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系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原书楼主人捐赠给浙江图书馆,现为公共图书馆和旅游景点。2022年9月2日,“浙江省历史文献数字资源总库”在湖州市南浔古镇嘉业堂藏书楼正式发布使用。</p> <p class="ql-block">刘承干(1881—1963),字贞一,号翰怡,南浔人,清末秀才。他的祖父刘镛(1825—1889)经营蚕丝致富。然轻富重文,竭力鼓励子孙念书做官。父亲刘锦藻(1862——1934)精文史之学,光绪二十年(1894)中进士,撰有《续皇朝文献通考》、《南浔备志》、《坚匏庵诗文抄》等著作。</p> <p class="ql-block">刘承干秀才出身,长期与著名考古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版本目录学家叶德辉、缪荃孙等相交往,爱好古籍赏鉴,并有承袭其父史学及继父刘安澜(刘锦藻的长兄)藏书遗志。</p> <p class="ql-block">1920年,他在南浔故居小莲庄的西侧,建造了这座藏书楼,历时四年,于1924年竣工,占地面积20余亩。</p> <p class="ql-block">在他所撰写的《嘉业堂藏书楼记》中讲到:“余少席先芬,习向庭洁,缅怀乡先,窃抱斯志……乃归鹧鸪溪畔。筑室为藏书计。糜金十二万,拓地二十亩。庚申之冬,断于甲子之岁”。</p> <p class="ql-block">藏书楼鼎盛时期的藏书全部为五十几万卷,号称六十万卷,共十六、七万册,至1949年藏书仅存十万册左右。</p> <p class="ql-block">七十多年来嘉业堂藏书楼经历两场大灾难——日寇侵华和十年“文革”。</p> <p class="ql-block">日本侵华南浔沦陷,日军纵火烧房,全镇一片废墟,然而嘉业堂藏书楼竟安然无恙。原因有以下三种解释:据说刘承干刻印古籍,乐于赠送别人,时有日本汉学家松崎鹤雄,抗战前曾多次来信向藏书楼讨书,刘承干是有求必应,满足他的要求。松崎之妻舅为“牧少将”,在侵华前,松崎一再叮嘱,如到浙江南浔,务必保护嘉业堂藏书楼。事情果然,“牧少将”侵华时成了驻南浔日军的司令官,他下令保护藏书楼,此是第一说。</p> <p class="ql-block">刘承干深知日本人喜爱中国古籍但鄙薄残本,故在日寇侵华时,已将藏书每部抽去一至二册,成为残缺不全的书,故日军对残本不屑一顾,而未掠夺,此是第二说。第三说是刘承干在日寇未到南浔时,已将大部份珍贵书籍运往上海租界住宅中,得以保存。此是三种说法,似都有道理,也许三者兼备,</p> <p class="ql-block">第二场灾难是“文革”十年。红卫兵曾把藏书楼目为“封、资、修”的老窝,是破“四旧”的主要目标。</p> <p class="ql-block">但此时幸亏藏书楼有一位管理员汤福璋(已故世),他在所有大理石屏风和书橱上都用红色颜料涂上《语录》,这些红卫兵一进藏书楼大厅,满目都是红色《语录》,竟然瞠目结舌,无人敢砸掉语录牌,嘉业堂藏书楼绝处逢生,经过十年动乱,完好如初。</p> <p class="ql-block">南浔镇于1949年5月2日和平解放。大军南下时,周恩来同志十分关心浙江两大藏书楼(南浔的嘉业堂和 宁波的天一阁),曾要陈毅司令员派兵保护,不使损失。</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不久的一年六月下旬的一天,嘉兴县委接到省、地委转来的周恩来同志的电报,命令立即派出部队保卫嘉业堂,防止破坏。省、地委把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了嘉兴县委,要嘉兴县委调遣武装去保护南浔藏书楼。</p> <p class="ql-block">故解放军专门派一连战士驻守藏书楼,保护了这批珍贵书籍。1951年11月,刘承干写信浙江图书馆,“愿将书楼与四周空地并藏书,书版连同各项设备等,悉以捐献与贵馆永久保存”。</p> <p class="ql-block">当时由浙江图书馆和嘉兴地区图书馆派干部接收。接收时藏书有十一万册左右,杂志三千余册,红梨木书版三万余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给藏书楼带来了新生。</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人民政府1984年拨款二十二万元作了修葺,嘉业堂藏书楼房屋修缮一新。</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一些海内外名人学者大都慕名前来参观访问,这座藏书楼重又名噪于世。</p> <p class="ql-block">藏书楼前的园林整治有序,大树参天,绿荷细柳,亭子出新,曲径通幽,人历其境,似处身世外,荣辱皆忘,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园林内的亭台楼阁。</p> <p class="ql-block">隔岸就见藏书楼。</p> <p class="ql-block">嘉业堂藏书楼内的啸石是南浔三大奇石之一,高约二米,形似虎踞,石腹有一孔,可以通过吹气发出声音,如同虎啸。</p> <p class="ql-block">这块石头上有清代著名学者阮元的题字“啸石”,以隶书书写,字体凝练清秀。啸石原本是阮元的故物,他对此石视为珍宝,曾在杭州建造精舍专门放置这块石头。</p> <p class="ql-block">后来,啸石经过多次易主,最终被嘉业藏书楼主刘承干以五百银元购得,现在位于荷花池旁,成为了嘉业堂藏书楼的一大特色景观。</p> <p class="ql-block">真是南浔难寻此奇石。</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尊德堂。</p> <p class="ql-block">尊德堂为张静江故居,建于清末。</p> <p class="ql-block">尊德堂简介。</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原名张增澄,字静江,别署饮光,晚年号卧禅,1877年9月19日出生于‌浙江乌程(今浙江南浔)。</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是中国近代政治家,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p> <p class="ql-block">他是江南丝商巨贾之子,早年因病成为跛足,人称“张跷脚”。</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早年随清廷驻法公使孙宝琦赴法,1902年在巴黎独资经营通运公司,专销古玩,兼销茶叶。</p> <p class="ql-block">他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曾出巨款捐助萍济醴起义、广州黄花冈起义,并在法国与李石曾、吴敬恒成立‌世界社,刊行《新世纪》周刊。‌</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与孙中山结识后,成为孙中山的坚定支持者,孙中山称他为“革命圣人”。他在国民党内地位显赫,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张静江主持‌建设委员会工作,蒋介石称他为“革命导师”。</p> <p class="ql-block">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张静江为主席团成员,并当选中央执行委员。晚年逐渐淡出政治,转而信佛。‌</p> <p class="ql-block">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致力于国计民生的张静江与大权独揽、独裁中国的蒋介石矛盾日深,后因与蒋介石亲信陈果夫、黄郛等人冲突,1930年被免职。</p> <p class="ql-block">由于张静江与蒋介石两人在“剿共”和建设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张静江于1929年3月国民党三大上便被排挤出中央执行委员会,三十年代中后期渐渐地离开了中央政治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共有12个孩子。前妻姚蕙生了5个女儿,即蕊英、芷英、芸英、荔英、茜英;她们均生在法国,外语基础好,又受生母姚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个个都是“中西结合”的大家闺秀,格外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前妻姚蕙去世以后,张静江续弦朱逸民,朱逸民又为他生了五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女儿名叫乃琪、乃恒、乃理、乃琛、乃珣,儿子名叫张乃昌和张乃荣,这两个儿子都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生的。</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是前后两道大门背后都有构思别致,雕刻精细的砖雕,有一写有“有容乃大”四字。出自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于仞,无欲则刚”的诗句。另一写道:“世守西铭”四字。源于宋朝张载弃官后授徒有“东铭西铭”的典故。上述八字均有里人周梦坡(又名周庆云,南浔“八牛之一”,近代实业家兼收藏家)所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