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南博印加文明展观记

绿源冰川ybc

<p class="ql-block">深圳南山博物馆《太阳的子民—印加人和帝国四方之地》展 出时间2024.4.19-8.11。笔者观展时间24.07.23。本展览呈现古印加人在没有车轨与文字的情况下逐渐创造出文明的过程。在欣赏安第斯文明独特的智慧结晶的过程中,思考不同文明间的差异性与相似性。</p><p class="ql-block">印加,原是克丘亚人对自己部落首领和国王的尊称,意为太阳之子。印加人,太阳的子民,黄金与荣耀的主人。印加文化是与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齐名的美洲三大文明之一。以秘鲁库斯科为发祥地的印加文化,是在查文文化、迪亚瓦纳科文化为代表的众多前印加的安第斯古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安第斯地区建立起称为“四方之地”的印加帝国。印加帝国的规划与管理十分有序,留下了大量闻名世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其中,宏伟的马丘比丘遗址,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神秘的莫瑞梯田,隐藏着印加农业技术的奥秘;发达的印加路网,是南美洲前哥伦布时代覆盖最广、最先进的道路系统;“无字天书”吉氆记事,至今仍未破解……万年来,太阳从海岸边升起,逐渐照耀整个安第斯地区,见证了这片土地上如潮涌般产生与消亡的各色文明。这里曾经存在过高度组织化的族群乃至帝国,却从未留下只言片语。如同人们通过安第斯山脉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来了解此地沧海桑田的变幻,考古学者和各界通过跨世纪、跨国界的合作与努力,逐渐揭开安第斯地区文明的神秘面纱,并将其漂洋过海展现在我们眼前。</p> <p class="ql-block">文明的曙光</p><p class="ql-block">距今 5000 年前,秘鲁北部沿海地区的苏佩河谷地带出现了美洲古文明的曙光-卡拉尔文化。印加帝国建立之前,安第斯地区的文化统一和分立长期以来交替存在。公元前 1300 年至前500 年,查文文化及其宗教从秘鲁南部中心高地以及沿海地区,广泛传播到北部沿海与高地,形成历史上第一次文化统一,其主导地位延续长达几百年。公元1世纪至5世纪,北部沿海的地域不同政治势力关系趋于复杂,既有资源和技术上的交流分工,也交织着暴力冲突和领土扩张。崛起于北部沿海地区的莫切文化,在公元6世纪初,终于发展为沿海地区最强势的文化,其艺术成就被赞誉为安第斯地区“古典文化的繁荣顶峰”。相较北部地区错综复杂的政治版图,秘鲁南部沿海地区的社会发展较为明朗,受查文文化影响的帕拉卡斯文化与临近的托帕拉文化融合,形成了纳斯卡文化,该文化与莫切文化同期。纳斯卡文化为人类贡献了多姿多彩的彩陶,是古代安第斯高超的艺术创造水平和工艺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500一前500年</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500年至前200年,安第斯地区多个文化开始繁荣发展,其中的集大成者是以查文德万塔尔为中心的查文文化,与我国商周文化、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文化和中美洲奥尔梅克文化(玛雅文明源头)并驾齐驱。同时,北部沿海地区,出现以造型精美的马镫口陶器而闻名的库比斯尼克文化,其在建筑、骨雕和石雕方面也有卓越表现。</p><p class="ql-block">近百年的考古研究表明,安第斯文明的诸多特征,如美洲豹崇拜、巨石建筑传统、陶器和金属工艺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确立或强化,并且延续到之后出现的各个文化。查文遗址的地理位置、广场、地下道路和超越自然的神像设计,均说明当时查文宗教的强大魅力。查文宗教选择性地整合了各个地区的宗教特征,并受到了库比斯尼克宗教的深刻影响。这两种宗教在公元前1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共存,且都将猫科动物作为宗教的符号象征。图示太阳节庆典。</p> <p class="ql-block">查文德万塔尔遗址与查文宗教</p><p class="ql-block">查文德万塔尔遗址坐落于海拔3180米的秘鲁北部高地,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三面高山环绕,198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查文文化繁荣时期,此地是当时的宗教中心。位于该遗址中心的巨型岩石神庙建筑群拥有复杂的地下空间、沟渠和通风管道网络。至今我们仍然不能完全解读遗址中各建筑和出土文物的确切功用。</p><p class="ql-block">在查文德万塔尔进行的宗教活动包括放血和祭祀仪式,这些仪式主要由祭司通过古柯进进进歆进行的完的的宗变变变自己进入催眠状态,从而产生幻织沁达兰家吊常让祭司觉得自己变成了神灵或动物。在仪式中,香火被点燃,祭司突然通过内部楼梯出现在寺庙顶上,乐手和喇叭发出刺耳的音乐声。图示太阳节庆典</p> <p class="ql-block">查文文化中的猫科动物形象 </p><p class="ql-block">猫科动物被认为可以联系自然和超自然力量。在查文文化地区的宗教中更具有神圣意义,又称为查文宗教的“第二自我”,因此当地将其作为宗教崇拜的主要对象。最常见的形象是美洲豹,尖齿外露,头发和胡须均为蛇的形象,其雕刻风格和回纹使人联想起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论在形象的浑厚凝重上,还是纹样组织上都与商周的饕餮纹有所相似,但是否有联系还有待考证。对猫科动物形象的塑造在库比斯尼克一查文文化中无处不在,并且是非常重要的特征。有时人物、鸟类和其他动物纹样也拥有猫一样的嘴和犬齿。1.猫面马镫口陶瓶,2.星形石狼牙棒头,3.人脸圆柱形陶碗,4.人像马镫口陶瓶(前10000-前500年)</p> <p class="ql-block">石雕头像</p><p class="ql-block">查文文化(公元前 900 年一前500年) 查文德万塔尔神庙建成时,外墙上装饰着许多用石榫固定的人头石雕, 目前已知至少有 100个,但如今只有1个还保留在原来的位置。每个石雕头石 像后面的一个长榫插入墙壁。这些头像组合在一起,展示了一张普通的人脸 </p><p class="ql-block">秘鲁造文国家博物馆藏 逐步变成一副令人敬畏的、具有巨大的交错尖牙和其他猫科动物特征的面庞 </p><p class="ql-block">的过程。这件头像仍然和人类相似,脸上有皱纹,表现的是转变早期。</p> <p class="ql-block">通往神灵之路 查文德万塔尔神庙围墙上,那些用石榫固定的雕像所体现出来的特征,正是祭司在致幻剂作用下从人变成神人的四个分段。第一个阶段,祭司脸上的皱纹暗示他开始感到恶心,这是人服用致幻剂一般都会产生的副作用;第二个阶段,眼球开始突出,面部表情扭曲,鼻涕也流了出来;第三个阶段,长出长长獠牙,明显具有了虎的特征;到了第四个阶段,变形过程完成,成为具有神力的、可驾驭一切的巫师(萨满)。</p> <p class="ql-block">雕花凤螺小号 查文文化(公元前 900 年一前500年) 查文文晚期出现了这种雕刻纹饰的海螺小号,在克丘亚语中称为“普突突”贝壳 由东太平洋巨 型海螺制成。这件文物于 2001年发掘于查文德万塔尔遗址圆形广场附近被称为“海螺柱廊”的地方,是同时出土的20 件小号之一。海螺的前端被切掉,做成“小号”的吹口。海螺 (秘鲁查文国家博物馆藏)上雕刻着一系列复杂的设计,这些设计是典型的库比斯尼克和查文宗教艺术的神话生物的头部。</p> <p class="ql-block">纳斯卡文化 约公元前100-公元700年 纳斯卡文化是秘鲁南海岸最灿烂的文化,因纳斯卡河谷而得名,以绚丽多彩的陶器和纺织品闻名于世。纳斯卡文化以农业为基础,面临极度干旱的环境与耕地受限的生存挑战。水源受限长期影响着纳斯卡文化。这促使他们发展出一系列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技术,如建造地下水渠和“步入式”水井获取地下水。包括许多被斩首人头祭品、在首要礼祭中心扩建的寺庙及其附近沙漠中建造的数以干计的巨型地画和随之放置的祭品,都代表着纳斯卡人对水有着排他性的关切-也就是对生存和繁衍的关切。纳斯卡文化向世人展示出人类面临环境挑战时所体现的毅力、创造力与适应力。图为几何饰样编织带</p><p class="ql-block">纳斯卡文化(公元 200年-400年) 像这样一条窄且长 的编织带有多种用途,可以用来包裹头部以保持头发整齐,也可作为 背负货物的背带,或作为环绕腰部的腰带。这条带子是由“带式织布机”纺织出的经纱制成,纺织品正反两面都有纹样。带子所呈现的亮粉色则来源于胭脂红染料(一种红色着色剂)。秘鲁安东尼尼教育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装古柯叶的编织袋</p><p class="ql-block">纳斯卡文化(公元 300年-500年) 这个袋子保存完好,装饰有流苏,用于 携带古柯叶。咀嚼古柯叶的习俗通常被认为只在高原地区普及。 </p><p class="ql-block">纺织品 然而,有各种证据表明,早在公元前 50000 年一前 6000 年,这种习俗就已经在安第斯山脉的大部分地 区普及了。沿海居民,如莫切人(在北部海岸) 和纳斯卡人同样咀嚼古柯叶。咀嚼时释放的少量可卡因可作为一种温和的兴奋剂,用于缓解疲劳、饥饿和口渴。古柯叶还能为人体提供必需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秘鲁安东尼尼教育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手握木棍与盾牌的战士形陶瓶</p><p class="ql-block">这件器物是莫切文化立体陶器艺术的典型代表。跪着的战士戴着精致的头部装备和巨大的耳。该男子完全按照成人的样子塑造,表明了他在现实中的角色是一名贵(莫切文化(公元 400 年-600年)族</p><p class="ql-block"> 他的盾牌和头饰上均有黑白相间风车形的徽章。战士身体上黑色和白色的装饰实际上是陶、矿物</p><p class="ql-block">面的石头或沥青。手中的木棍是单独制作,在陶器烧制完成后才插进去的。经过精心雕刻并附着在表 </p><p class="ql-block">秘鲁瓦卡斯德莫切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大型人像罐 莫切文化(公元 500年-600年) 陶罐上面描绘了一个栩羽栩如生的成年男子“肖像”,虽然在现代解释中“肖像”的意思是貌形象的展现,但目前尚不清楚莫切肖像陶瓶所展现的是否同样如为某个真实存在的人的外 这种以高度还原和具 有真实性的成年男子“肖像”为主题的陶罐,是莫切艺术中最著名 (秘鲁瓦卡斯德莫切博物馆藏) 的种类之一。</p> <p class="ql-block">勇士与俘虏形陶瓶</p><p class="ql-block">莫切文化(公元 500年-550年) 这件黑色雕塑陶瓶出土于瓦卡斯 德莫切遗址。它表现了一名位高权重的将领,手持盾牌和钉头锤,端坐在高台之上,(陶、矿物 )与另一个身份可能较低的战士相向而坐。两人之间的身份差异因其体型大小悬殊更加醒目。这是莫切艺术家惯常采用的 艺术手法,即将主要人物表现得非比比寻常的高大,且位于我们视线的中心。将领左脚边放着梭镖投射器(为飞绿或长天</p><p class="ql-block">(秘鲁瓦卡斯德莫切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提供额外速度和推力的辅助装置). 器物上的镶嵌物由贝壳(白色),绿松石(浅蓝色)和沥青(黑色)制成。</p> <p class="ql-block">肖像马镫口陶瓶</p><p class="ql-block">莫切文化(公元 500 年-600年) 陶瓶上展现的带有面部彩绘的男子可能是一位战士。 </p><p class="ql-block">陶 秘鲁中央银行附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俘虏战士陶瓶莫切文化(公元 400年-600年) 莫切的陶艺工人生产了大量类似此展品的陶器,展现了战争中被俘战士从战场上被带出(注 意缠绕在脖子上的绳子),并献给胜利者的 守护神。值得注意的是,被俘战士的面部及身体上都 画有图案(或文身),这些极具辨识度的图案代表着高等级的社会地位。 秘鲁瓦卡斯德莫切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莫切文化中的神灵与祭祀</p><p class="ql-block">向崇拜或敬畏的神灵献祭是莫切艺术品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莫切人崇拜山脉,认为群山代表众神灵,山脉控制着河流,控制着天气,控制着谷物的收成和牲畜的繁殖,献祭山脉蕴含着重要的宗教意义。莫切人祭祀通常在主要山脉或远离海岸的岛屿上进行。在安第斯地区,至今人们依然相信神灵居住在大山里。为了祈求风调雨顺,莫切人以活人来祭祀主神--艾 · 阿帕克。他们通常挑选两名最强悍的武士进行决斗,胜者将获得穿上镶满金片的兽皮披风的荣耀,败者则被拉上金字塔顶的神庙作为供品。祭司们杀死这个可怜的武士,并喝下他的鲜血,象征着雨水润泽大地。</p> <p class="ql-block">纳斯卡地画 </p><p class="ql-block">纳斯卡文化最具特色的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奇景”的“地上画”遗迹。所谓的“地上画”是除去沙漠的石头后在地面挖沟形成的,沟的形态有方形、梯形、三角形或平行的直线,有呈螺旋形或波折形,也有蜘蛛、蜂鸟、猿、狗等动物图案,可谓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因其面积庞大,从高空才能看出各部分漂亮匀称的图形。有人认为这些图案可能是宗教祭祀的线路或是水源的标志,也有人认为与天文观测有关。其确切用途至今无人破解。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卡瓦奇神庙 卡瓦奇是纳斯卡最大的祭祀场所,有学者相信该地就是纳斯卡神权政体的首都。从卡瓦奇神庙的多次扩建、大量供奉,在附近沙漠边缘创作的数千幅地画和祭品的陈设都可以看出,水关系到纳斯卡人口繁衍和农业丰歉,是他们最为重视的事物。</p> <p class="ql-block">阶梯式祭祀建筑模型</p><p class="ql-block">纳斯卡文化(公元 200年-400年) 这一阶梯式建筑也许表现了土丘、寺庙或宫殿。与建筑庞大的整体尺寸 </p><p class="ql-block">相比,入口处站立的两个人像尺寸很小。前墙上,是对称放置的鱼和戴着锥形帽子与耳饰“行走”的人。后墙上,是一对高浮雕形式的似乎“漂浮在空中” (秘鲁安东尼尼教育博物馆藏) 的人。他们戴着精致的头饰,头饰上有鱼尾状的附加物。建筑内部是一个倚 靠在后墙上戴着“王冠”的人像。</p> <p class="ql-block">1.彩绘人面陶瓶</p><p class="ql-block">纳斯卡文化(公元200年-400年) 纳斯卡文化是紧随着帕拉卡斯文化发展而来的,它的陶器仍旧强调色彩的多样性,单个 容器的颜色可以多达十几种。这件精美的纳斯卡文化早期的彩绘陶瓶描绘着纳斯卡宗教的一组主要神灵,是“神话人面形象”装饰的极好示例。此件展品所描绘的超自然生物,有着人(秘鲁安东尼尼教育博物馆)类的面部和身体,鸟类的眼睛,和蛇的末梢分叉的长舌头。其面部两侧边缘各有一串圆盘装饰, 每串圆盘的末端和容器的后部均有一个猎物的头。这些生物被认为象征着纳斯卡人对生育的关注。该陶瓶的两个壶嘴由球形瓶身顶部的梁架连接,这也是纳斯卡文化陶瓶的常见样式。</p><p class="ql-block">2.彩绘美洲驼碗</p><p class="ql-block">纳斯卡文化(公元 200年 400年) 早期的纳斯卡艺术以许多自然和超自然动物的绘画和雕塑为特色,这些 </p><p class="ql-block">动物往往对纳斯卡人的生存和信仰有重要意义。此件展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只脖子上缠有绳子的美洲驼。尽管美洲驼通常被认为只适应于高海拔地区,(秘鲁安东尼尼教育博物馆藏) 而不存在于炎热干旱的太平洋海岸,但我们了解到,纳斯卡等许多沿海地区 都广泛养殖美洲驼。美洲驼为安第斯人提供驼肉和驼毛,其粪便可作为燃料与肥料,其兽皮和骨头可用于制造工具。此外,美洲驼还常被当作驮兽和祭品。</p> <p class="ql-block">纳斯卡的陶器 纳斯卡文化中的陶器非常著名,它们的底色以砖红色或橙黄色为主,上面有红、黄、褐、灰、紫、黑、白等十一种不同的色彩,不仅描绘出鸟兽、草木和神怪形象的图案花纹,还尽可能还原了其本身的色彩,因此能准确地识别动植物的类别。</p><p class="ql-block">彩绘陶鼓 纳斯卡文化(公元 500 年-600年) 此件展品是一个鼓,有三个灯泡形状共鸣箱,年代为纳斯卡文化晚期。鼓是演奏音乐和制造节拍的重要乐器,在节日和庄严的聚会上,这种鼓通常 与排箫、喇叭、口哨和长笛一同进行演奏。演奏时,鼓通常放置在肩膀上或(秘鲁中央银行附属博物馆藏)臂弯处。为了保持稳定,这里将该鼓倒置摆放。这面鼓装饰着复杂的图案,括战俘首级和拥有两个手臂和利爪的巨大生物,它可能是纳斯卡神话中的虎鲸形象。</p> <p class="ql-block">背驮男子的大羊驼形陶瓶</p><p class="ql-block">莫切文化 (公元 300 年-400年) 在秘鲁、玻利维亚、智利和阿根廷的高地,大羊驼(即美洲驼)被用作驮兽,在陡峭的山坡. 上运送货物。如这件展品所示,大羊驼背上应该是一位残疾人。根据后来的印 加文献记载,残疾人被认为拥有特殊的能力。秘鲁中央银行附属博物馆藏 </p> <p class="ql-block">约公元250-公元750/800年</p><p class="ql-block">莫切文化兴盛于资源丰富的秘鲁海岸北部沿海地区,是安第斯山脉最著名的古代文化之一。它与纳斯卡文化一样,以农业为基础,玉米、马铃薯、豆类等为主要作物。大规模灌溉网的修建是莫切文化的重要成就之一。其土筑“金字塔”和太阳庙、月亮庙也非常有名。莫切文化闻世于其繁复的手工制品(特别是陶器和金属),它的陶器十分独特,兼具器具与塑像功能,器身被制成人像、头像、动物、家具、房屋、船只、果实等形状,表面彩绘多描绘渔民、武士、僧侣的日常生活。莫切艺术的自然性、叙事性和描绘对象的多样性,为世人了解无文字的古代安第斯人的无形信仰与世界观打开了罕见的一扇窗。</p><p class="ql-block">面部雕纹的男子陶瓶</p><p class="ql-block">莫切文化(公元 500 年-600年) 出土于瓦卡 斯德莫切遗址(南部莫切文化的中心)。莫切精英男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装 饰他们的面部,最常见的是在脸上绘画(也可能是文身). 这名男子的脸上 有大量的刻痕,基本上覆盖了全脸,使他的面部与精心制作(秘鲁瓦卡斯德莫切博物馆藏) 的独特头饰区分 开来。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载有贡品和祭祀用品的船形陶瓶</p><p class="ql-block">莫切文化 (公元 350年-500年) 这个陶器结构复杂,雕出一艘大型芦苇船,形状像一个艺术化的金枪鱼, 上面坐着一个神灵,以及两个被捆绑着的裸体男性,展示了莫切文化概念中 人类与神灵之间的关系。这个神灵拥有凸出的尖牙和眼睛,手里拿着用劈开 (秘鲁中央银行附属博物馆藏 )的竹子做的船桨,他是莫切神话中重要的太平洋之神,即海神。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莫切社会的生灵与死亡</p><p class="ql-block">在莫切社会,生与死之间的精神互补性通通过雕刻陶器来说明。而在莫切宗教中,蝙蝠和猫头鹰等夜间活动的动物,以及块茎、花生和蜘蛛等生活在地下的动植物,也与死亡和来世有关。</p><p class="ql-block">搀扶着男性死者的陶瓶</p><p class="ql-block">莫切文化(公元 400年-600年) 生死之间界限的模糊性在这件陶瓶上完美地呈现出来。这件陶器描绘了 一对夫妻,即使一方死亡依然亲密无间。从凹陷的眼睛、鼻子和暴露的牙齿等细节可见,左边的男性已经去世,但他头部以下的身体依然像生前一样。(秘鲁瓦卡斯德莫切博物馆藏) 他吹奏着排箫,佩戴着象征着身份的饰品(如头饰和耳饰等),活着的妇人 正搀扶着他。</p> <p class="ql-block">猫形金制斗篷</p><p class="ql-block">莫切文化(公元 500 年-600年) 出土于瓦卡斯德莫切遗址的月亮神庙,如同月亮神庙中出土的雕塑陶器上所描绘的那样,这件斗篷很可能是祭司或者萨满在重要仪式上穿的。斗篷的样式模仿了大型猫科动物(或许是美洲豹) 金、纺织品的皮毛,有一个立体的头,上面有大大的犬齿(由贝壳制成),还有四只爪子和一条又大又长的尾巴。(秘鲁瓦卡斯德莫切博物馆藏) 身上的“皮毛”主要是有序放置的长方形薄金片,每个金片上都有一组圆形的金环点缀。与早期 的库比斯尼克宗教一样,猫科动物的象征意义显然在莫切宗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马镫口陶瓶 古代秘鲁烧造的陶器数量庞大,造型丰富,其中马镫口陶瓶最具特色。马镫口最初出现在库比斯尼克和查文文化时期,到莫切时期发展到顶峰。因形似马镫故而得名。马镫口陶瓶的显著特点是瓶口、流、鋬与提梁三者合而为一,从口部一根圆管分叉向下形成环形提梁。马镫口陶瓶是实用容器,也是极具创造力和表现力的陶塑,蕴含着阴阳合一的哲学观念。库比斯尼克马镫口陶瓶通常表面被打磨光亮,查文马镫口陶瓶吸收了库比斯尼克马镫口陶瓶的抛光工艺,并将其擅长的雕刻技法运用到陶瓶装饰上;莫切文化在吸收了库比斯尼克文化和查文文化马镫口陶瓶的基础上,将马镫口陶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其造型十分丰富,依据其瓶身所表达的物象来分类,有人物形、肖像形、动物形、植物形、生活场景形和几何形。</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多元文化的融合</p><p class="ql-block">公元 10 世纪之前的数百年,可谓是“安第斯地区创建帝国的第一个阶段”。安第斯北部沿海地区的政治势力逐渐衰退,兴起于中部高地的瓦里和南部高地的迪亚瓦纳科文化趁机发展扩张。迪亚瓦纳科文化是公元1世纪至10世纪,安第斯中南部地区孕育出的最重要的文化,它积极地在的的喀喀湖沿岸地区传播自己的宗教,并且在太平洋沿岸的莫克瓜河流域建立一系列殖民地。南部沿海地区附近高地聚集了来自纳斯卡文化的移民,其中一个聚落发展为新兴国家瓦里的首都,宗教信仰上照搬迪亚瓦纳科文化和纳斯卡文化的元素,并在公元7世纪晚期开启第一次扩张。迪亚瓦纳科文化和瓦里文化虽然都没有形成对安第斯全域长期稳固统治,但它们对沿海地区的影响十分深远。10世纪初,以秘鲁北部沿海兰巴耶克地区为中心的西坎文化,凭借其发达的生产力、先进的冶炼技术和庞大的人口,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西坎文化很多元素来自莫切文化,并吸收了瓦里文化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迪亚瓦纳科文化 约公元前500-公元1100年 的的喀喀湖盆地及其周围的高原,是可以与北部沿海地区相提并论的秘鲁谷物之乡与文化中心。公元前1世纪以来,的的喀喀湖南北两岸发展出的宗教传统、经济起源和民族特性等在此地逐渐融合。多元因素的融合促成了新的文化认同,由此形成的共同体被称为迪亚瓦纳科文化,因位于的的喀喀湖南岸的迪亚瓦纳科城市遗址而得名。该文化有精美的石头建筑和雕塑,使人联想到印加帝国的石头建筑,因此有学者认为印加人的祖先或起源于迪亚瓦纳科地区。公元7世纪初,迪亚瓦纳科文化开始走出的的喀喀湖盆地,进行经济和宗教扩张。其作为安第斯山脉中南部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中心,一度辐射至玻利维亚、阿根廷西北部、智利北部和秘鲁最南端。</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的眼泪--的的喀客湖</p><p class="ql-block">的的喀喀湖位于玻利维亚和秘鲁之间,海拔约 3,800 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通航湖泊,向南延伸的湖岸就是迪亚瓦纳科城所在地。该湖长期以来一直被当地居民和后来的印加人认为是宇宙的起源和中心。在早期的神话中创世神创造了世间万物,在的的喀喀湖中心的岛屿上制造了太阳、月亮和星星。</p><p class="ql-block">印加人将当地关于该湖的神话纳入他们自己的历史。在印加神话中,的的喀喀湖是由太阳神的眼泪汇集而成太阳神在湖中太阳岛上创造一男一女,他们结合繁衍,逐渐形成了印加民族。因此,印加人将的的喀喀湖视为圣地,在湖中岛屿上建造神庙、并崇拜南岸的迪亚瓦纳科古代遗址,历代印加统治者每年会前往这些圣地朝圣。</p> <p class="ql-block">迪亚瓦纳科文化中的祭祀陶器</p><p class="ql-block">在迪亚瓦纳科文化中,祭祀仪式使用的酒器有侈口平底的陶杯、锥形底部带洞的酒器以及各类肖像容器,他们通常用来盛放玉米酒。侈口平底的陶杯又被称作凯罗杯,这一称呼来自后来印加人使用的克丘亚语,学者们不确定迪亚瓦纳科人是否也使用相同的称呼。这种杯子在瓦里以及之后的印加帝国都非常流行。玉米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被用于各种仪式。在迪亚瓦纳科文化中,有一种国家举办的共食祭祀活动,人们使用陶杯饮用玉米酒,而这类活动是国家的核心庆典1.肖像陶杯 迪亚瓦纳科文化(公元 400年-900年) 器身表现出一个正在咀嚼古柯叶的男性形象,其脸颊鼓起。迪亚瓦纳科 文化中的肖像形器皿集中于玻利维亚高原地区迪亚瓦纳科的宗教与城市中心,主要在墓葬、祭典和高级住宅区中发现,似乎与重要的社交或仪式场合(秘鲁佩德罗德奥斯马博物馆藏)的饮酒(敬酒)有关。这类器物通常只描绘男性,而且似乎多为特定个体塑造,他们大都戴着精心装饰的帽子。迪亚瓦纳科人认为头部与人类生育能力和生命延续有关。</p> <p class="ql-block">凯罗杯 侈口平底的杯子,克丘亚语称之为凯罗杯。杯身上装饰有一张方形面孔图案。似乎表现了迪亚瓦纳科标志性的太阳神。这种造型的(迪亚瓦纳科文化 公元 400年-900年)周围是抽象化的杯子通常被用于 盛放玉米酒。 秘鲁佩德罗德奥斯马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猫科动物形香炉</p><p class="ql-block">迪亚瓦纳科文化(公元 400年-900年) 虽然不能确认这件香炉上具体表现了哪种动物,但从形态来看应该也是一件猫科动物。</p><p class="ql-block">(秘鲁佩德罗德奥斯马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迪亚瓦纳科文化的石头建筑</p><p class="ql-block">公元 100 年,纪念性建筑首次出现在迪亚瓦纳科,但直到公元400-600年间这里才建造出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有大型围墙庭院、金字塔、巨大的石像和著名的太阳门。以卡拉萨萨亚神庙为例,是迪亚瓦纳科人的一处宗教仪式性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号角(或鼓风器)</p><p class="ql-block">迪亚瓦纳科文化(公元 400年-900年) “号角”是一种仪式用器具,且很早就开始被使用,但目前尚不清楚其具体的用途。还有人认为,它们可能是用来吹祭祀圣火的鼓风器具。这件器物上装饰着猫科动物形象,被认为具有神圣属性,图案可能展现了猫科动物(秘鲁佩德罗德奥斯马博物馆藏)与大山之间的关系。从这件器物可以看出,迪亚瓦纳科文化借鉴了曾经存在于的的喀喀湖北岸的普卡拉文化(公元前 250 年一公元300年颜色丰富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太阳门 在卡拉萨萨亚神庙的西北角,有着迪亚瓦纳科文化最著名的建筑--太阳门,它的原址已不可考。太阳门由一整块重达百吨以上的巨石雕成,中央凿出一个门洞。据说,每年9月21日秋分日,黎明的第一缕阳光必定从门洞中射入,故名。门两侧分列三排,雕刻 48幅方形图案-一头戴羽毛头饰有翼人物,门楣正中有“权杖之神”的形象(因其似乎在哭泣,也有说法认为是代表雨神)。“权杖之神”的头部有代表光芒四射的 19 束高浮雕,顶端是以美洲豹头部为原型的图案。脸部呈方形,用几何线条勾画,占据整个人体三分之一,双眼凹陷、又圆又大,鼻子高耸为不规则的四边形,嘴巴咧张。双手外伸,各执一根有鹰头的权杖,可见四指。腰上束有腰带,身上带有华丽项链、鱼状护胸以及各种衣饰。这一形象在迪亚瓦纳科和瓦里文化的艺术品中也可以看见。</p> <p class="ql-block">执杖神陶瓮 (瓦里文化公元 750年-900年) 祭祀用具。出土于纳斯卡地区的帕切科遗址,属于瓦里晚期。作为祭品在埋葬之前被故意砸碎,发现时碎成上百片,这与中国四川三星堆祭祀坑遗址祭祀后将青铜器打碎埋葬相似。陶瓮内外都装饰着与农耕相关的男女神像,外侧画面正(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中的男神为“杖神”,女神以玉米作为头饰装饰。</p><p class="ql-block">可能用于盛放玉米酒,在宴会或一些与农业种植有关的仪式上享用。 </p><p class="ql-block">在以丰产和富裕为主题的宗教仪式中,玉米和羊驼扮演着重要角色。</p> <p class="ql-block">人头图案陶片</p><p class="ql-block">瓦里文化(公元650 年-850年) 出土于秘鲁中南部 部高地的康乔帕塔遗址,是一件陶礼器.侧面有一排人面,每张面孔都有各自特 殊的面部彩绘、发型、头饰和耳饰。这些特征都体现了他们较高的地位。可 能代表着瓦里不同语言或族群的人群,甚至可能是被斩(秘鲁阿亚库乔博物馆藏)首的敌方领袖。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瓦里文化(帝国) 公元650-公元1000年 瓦里帝国是安第斯山脉第一个大幅扩张领土的政权,其领土覆盖了现代秘鲁的大部分地区。在干旱和厄尔尼诺引发的洪涝等自然因素影响下,推动了这个时期所谓的“第一轮帝国建设”,并促发了许多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文化变革。这个时期,高原和沿海地区都出现了空前的人口流动和聚集,权力也在城市定居点逐渐集中化。到公元8世纪初,精心规划的殖民城市网络构建起了瓦里帝国,使其从此称霸于秘鲁部分沿海和大部分的高地。瓦里人在艺术和手工艺上的成绩也令人瞩目,在安第斯地区许多水平高超的织物都是由瓦里人纺织的。在政权衰落之前,瓦里人与迪亚瓦纳科人将许多重要的文化与观念引入了安第斯,为百年后印加人的艺术创作和帝国建立策略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杖神陶礼碗 瓦里文化(公元650年-850年) 是一件仪式性礼码碗,描绘了瓦里文化中杖神及随从(只有脱离躯体的侧 交错的犬齿、垂直分割的眼睛、眼睛下方的泪带以及射</p><p class="ql-block">脸头像)队伍。具有线装饰的头冠特征的勺是杖神,集猫科动物、猛禽和人类的特征的是杖神的随(秘鲁阿亚库乔博物馆藏)从。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羊驼形陶器</p><p class="ql-block">瓦里文化(公元 750年-900年) 不论是在海岸还是在高原,驯化的羊驼和美洲驼在古安第斯人的日常生 </p><p class="ql-block">活和经济中都扮演着各种重要角色。这个巨大的羊驼(美洲驼)塑像和故意被打碎的瓦里陶器一样出土于纳斯卡的帕切科遗址,从这件塑像可以看出这(秘鲁阿亚库乔博物馆藏)类动物在瓦里宗教中也很重要--作为献给神灵的贡品。这个仪式包括大量 陶器,且许多尺寸较大。 秘鲁羊驼有“南美洲脊梁”之称的安第斯山脉是重要的物种驯化摇篮之一,许多驯养动物起源于此,其中包括羊驼和美洲驼这两个具有经济价值的骆驼科驯化物种。它们对于安第斯地区的经济和生活十分重要,羊驼毛可作为优质毛织品的原料,美洲驼是当地的主要驮畜之一。</p> <p class="ql-block">西坎文化 (公元750-公元1375年)西坎(又称兰巴耶克)文化位于秘鲁海岸北部兰巴耶克地区,享有高产的土地和丰富的物产资源,还继承了莫切人的文化遗产。由此其得以在公元10 世纪迅速发展,成为秘鲁海岸最强大的一股势力。西坎文化的特点在于选取多种文化特征并融合成一个新的整体,尤其是融合了当地早期的莫切文化和外来的瓦里文化特征,并表现出对普遍存在的、无所不能的西坎神的崇拜。在公元1000年左右的西坎文化中期已经具有精湛的金属冶炼技术,能够进行大规模的金属制品生产,灌溉农业的生产方式也得到普及,这都是安第斯文明史上划时代的进步。沿海地区的西坎文化成为可以与高地的瓦里文化和迪亚瓦纳科文化抗衡的一支力量。约公元1100 年,一场大火摧毁了西坎文化中期的首都西坎城,西坎文化进入晚期直至被奇穆人征服。</p><p class="ql-block">1.黄金颈饰 西坎文化(公元 900 年一1100年) 由一整块金片锤揲而成,在一排抽象化的鸟类形象正下方中间是一个面朝正前方的西坎贵族,两手各握一根权杖,在他的两侧分别有一排人手持执金杖的侧面形象。秘鲁中央银行附属博物馆藏 </p> <p class="ql-block">金响铃 西坎文化(公元 900年一1100年)这件响铃设计巧妙,由38 对挂在三个等距环形带子上的金片组成,而这些带子连接在中央的管状轴上。当时应该有一个木柄插入轴中来摇动响铃,用于重要的仪式场合。 秘鲁西坎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坎文化的墓葬</p><p class="ql-block">考古学者将西坎文化墓葬分为四个不同的社会等级差异。最低一级的西坎平民墓葬,小而浅,陪葬品中没有任何金属制品。高一级的平民墓葬也很简单,但陪葬品中有少量普通陶器与砷铜制品。另外两个层级的墓葬是贵族墓葬,深度至少为3米,并且分布于大型纪念性公共建筑物下方或四周。低一级的贵族墓使用精制陶器、砷铜制品、薄薄的低克拉金合金作为陪葬品,而最高级的贵族在陪葬品种类、数量上没有限制,除了砷铜制品、精制陶器,还大量使用金、银、合金等各种高克拉金合金制品和外来奢侈品。西坎贵族通过葬礼祭祀活动、墓葬规模来展示和维持其权力,并且象征他们与神灵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1.黄金耳饰(一对)</p><p class="ql-block">西坎文化(公元 900年-1100年) 如同早期莫切文化的工匠,西坎的工匠们非常擅长制作技术复杂的金器。 这对耳饰出土于瓦卡德罗洛神庙东墓,一共有六对。耳饰装饰有手工制作的金线以及由许多微小球体组成的颗粒。 秘鲁西坎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西坎的黄金与神灵</p><p class="ql-block">西坎的黄金仪式性器物十分具有特点,在东墓出土的大量金器中复原出了一件祭祀用面具。面具的外观与西坎宗教中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西坎神的面貌非常相近。据推测,这件面具是用来彰显佩戴者具有神圣的权威,或者将他与神灵间的神圣联系上升到法统地位。</p><p class="ql-block">1.黄金面具西坎文化 (公元 900 年一1100年) 西坎文化中 最有标志性的文物就是黄金面具,面具有一双独特的上翻的眼睛,代表了西坎神的脸,西坎神是西坎中期宗教中主要的神灵。所有已知的西坎面具正面 大部分区域涂满了明亮的朱砂,象征着血液或鲜活的力量。 (秘鲁西坎国家博物馆藏) 秘鲁许多现代的机构都用这个面具作为他们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1.西坎神金杯</p><p class="ql-block">西坎文化(公元 900年一1100年) 西坎的金匠们制作了许多大型且带装饰的金制杯子,应该是用于祭祀。这一件尺寸较大,杯身为倒置的西坎神,有着獠牙和标志性上翻的眼睛。神像倒置表明只有杯中空了(或喝完了),人们才能看到神灵的正脸。关于这(秘鲁中央银行附属博物馆藏)个行为的解释之一是因为玉米酒或祭祀用的人血必须倒出(祭献)或喝完 才能安抚神灵。</p><p class="ql-block">2.执杖西坎贵族金杯 西坎文化(公元 750 年-1375年) 上面有使用锤揲方法制作的站成一排、面朝正前方的西坎贵族,每个貴族都戴着精致的头饰,手拿一根象征权力和地位的执杖。 秘鲁中央银行附属博物馆藏 </p> <p class="ql-block">三神首陶瓶</p><p class="ql-block">西坎文化中期(公元 1000年-1050年) 为深灰色单口陶瓶,上面有三个拟人化的头像,中间的头像是主神西坎神。秘鲁西坎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人形罐 瓦里文化(公元650年-850年) 出土于瓦里城附近的 的康乔帕塔遗址,罐子整体是一个男性形象,身穿精心装饰的外衣。在饮酒仪式结束后,该器 会被故意砸成数百块碎片 片。罐子正反面彩绘双手手持执杖的站立杖神形象,杖神两侧是呈跪姿、靠近或远离的随从。 与迪亚瓦纳科文化相似, 杖神也是瓦里宗教中主要的神灵之一。瓦里的杖神融合了猫科动物、猛禽和人类的特征,具有 </p><p class="ql-block">(秘鲁阿亚库乔博物馆藏) 错的犬齿、眼睛下方的 泪带和射线装饰的头冠等特点。</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帝国的印记</p><p class="ql-block">公元 1000 年前后,随着秘鲁中部高地地区的瓦里帝国和南部的迪亚瓦纳科政权逐渐解体,新产生的多股政治势力对立冲突不断。12世纪开始,从瓦里分裂出来的印加人开始在库斯科峡谷定居。到1438年第九代印加王,印加开始强盛,通过政治势力联盟、联姻等方式迅速崛起,不断扩张,终于在15世纪中叶时征服大部分安第斯高原中部、附近谷底和临近的高原地区,建立起幅员辽阔、政治统一、经济一体、文化合一的印加帝国,称为“塔万廷苏尤”,其创造的印加文明也因此成为美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为璀璨的文明之一,达到古代安第斯文明的顶峰。然而,庞大的帝国在制度和管理上也存在许多隐患,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班牙征服者到达美洲大陆,印加的黄金时代戛然而止。1532年西班牙人入侵印加;第二年,西班牙人占领库斯科,印加帝国灭亡。但是,印加人同殖民者的战斗直到1572年才结束。</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入侵时期,印加的帝国版图包括今天的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以及阿根廷和智利的一部分,秘鲁是印加帝国的中心。面积达8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600 万,是当时美洲最大的帝国,被称为“新世界的罗马人”。印加人是安第斯高原克丘亚族的一支,使用克丘亚语。“印加”是克丘亚人对部落首领或国王的尊称,意为“太阳之子”,西班牙人最初接触印加人时,错误地以王的称号称呼这个部族,之后这个名字一直被沿用。</p> <p class="ql-block">印加人将自己的国家称为“塔万廷苏尤”,克克丘亚语意为“四个连在一起的地区”或“四方之地”,即印加帝国以首都库斯科斗为中心,分为四个苏尤:钦察苏尤、安蒂苏尤、孔蒂苏尤、科利亚苏尤。这个称呼不仅体现了印加人的地理观念,也反映出他们的世界观。</p> <p class="ql-block">印加的农业 印加人生活在自然条件严苛的安第斯山区,大部分区域山高谷深,地处热带,寒冷干旱,不利于农业发展。印加人继承山地民族的先进文化传统,在陡峭的山坡上垒石造田,大力建造灌溉水渠,使用海鸟粪和羊驼粪为肥料,并使用“塔克利亚”这种简单的生产工具,在严苛的生活条件下创造了辉煌的印加帝国。印加人因地制宜,培养和发现的农作物达 40 余种,包括玉米、马铃薯、番薯、木薯、南瓜、番茄、花生、菜豆、辣椒、棉花、葫芦、烟草、古柯等,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他们也从事畜牧业,建有牧场,驯化美洲驼(大羊驼)和羊驼,其肉可供食用,毛可用于纺织,美洲驼还是南美山区主要的驼载工具。</p> <p class="ql-block">梯田-印加农业的秘密武器 </p><p class="ql-block">印加地域多为山区,多石少土,没有足够的土地可供耕种。为此,印加人继承瓦里人修建梯田的方式,把山岗改造成良田:先用石块在山岗上逐层盖出一定高度的“围墙”,并在各层“围墙”内填上平整的土地。从山脚到山顶,形成有规律逐渐收缩的形状,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建造梯田所需的泥土,有的远道运来,有的就近取材。</p> <p class="ql-block">木制锄头</p><p class="ql-block">20世纪 这是一种传统的安第斯石刀锄头,用于耕地、除草等。将石头切割成三角形并研磨成刃的做法表明该物品制作于现代工业产生之前。由于没有金属 刀片,当地农民用耐磨和抗冲击的石头、动物骨头或者当地的硬木心等材料(秘善印加博物馆藏 )来制作锄头。尽管如今安第斯农民更多使用拖拉机,但这些传统的锄头和犁 仍被广泛使用。</p> <p class="ql-block">印加的地下水渠 建造梯田是针对多石少土的山地,而在干旱少雨地区采取的措施则是建造水利设施一一地下水渠,引山顶不断融化的雪水进行灌溉。印加的地下水渠不但规模异常宏大,而且建造讲究尽善尽美,至今仍在使用。一般水渠外部以宽大的石板覆盖。每块石板长约1.5 米左右,宽度超过 1.25米,六面经过打磨,石块与石块依次排放,互相粘合。在石板上再植以草被,以利坚固。地下水渠还设计暗沟和水闸向外排水,成功地解决所经之处的用水问题。</p> <p class="ql-block">印加的玉米</p><p class="ql-block">发达的农业文化奠定了印加文明的基础,玉米也成为了印加人重要的食物来源。秘鲁处于印加文明的中心区域,根据考古研究,这里的居民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培育玉米的民族。在克丘亚语中,“秘鲁”一词,就是“玉米之仓”或“大玉米穗”的意思。印加人在主要祭祀和贵族宴飨中使用的奇恰酒就是由玉米酿造而成,印加的许多祭祀礼器或艺术品上也能看到玉米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帕查(仪式浇水器)</p><p class="ql-block">印加时期(公元1400年-1532年) 帕查有多种风格和意象,但主要包括三部分,安第斯传统脚踏犁、厄普容器和玉米。这一器物看似奇怪,却融入了复杂的象征意义,表明其是作为一种增进农业肥力的仪式装置。这件帕查上的玉米被涂成黑色,而且高度逼真,它是通过在真玉米周围附着黏土形成模具,干燥后的模具用于制 (秘鲁中央银行附属博物馆藏)作陶器。足见玉米在印加的重要性。脚踏犁被用来耕作农田和种植玉米。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和印加人一起饮酒 建立南美洲最大的帝国是一回事,而治理这个帝国则是另一回事。政治征服,是让属民长期忠诚或服从的基本前提,而属民的臣服又反过来使帝国得以运转。其手段有些是武力的,有些是相对和平的,而印加人采用了所有这些手段。他们还利用心理学来管理被征服的族群,印加人敏锐地意识到圣物对被征服族群的重要性,如守护神、祖先木乃伊和其他关系到族群精神统一和福祉的圣物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加帝国时期,所有臣民和远道的宾客都能够享用玉米酒,帝国试图塑造一个慷慨且为民着想的形象。实际上通过玉米酒的供应来强迫臣民完成各种劳役,是一项特定的国策,也是印加王有效管理庞大帝国的重要手段。1.肖像凯罗杯 殖民时期(公元 1550年-1650年) 这件凯罗杯正面是一个人物的肖像,至于这个肖像是某个特定人物或是 虚构的,还不得而知。这个脸部有红、黄、绿三种条纹,还刻有黑色长发,木 表明他来自安第斯山脉以 东的高山丛林地区。凯罗杯背面描绘的是当地人跳(秘鲁印加博物馆藏) 舞的场景。一个男人弹竖 琴,一个女人击鼓,还有很多男性手持弓箭翩翩起舞。2.猫首形木制凯罗杯</p><p class="ql-block">殖民时期(公元 1550年一1650年)即使在西班牙人统治时期,印加的精英们仍然喜欢诸如猫科动物等象征 着他们皇家地位和权力的形象。秘鲁印加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制礼器</p><p class="ql-block">殖民时期(公元 1550年-1650年) 这个被称为 Packcha 的木制容器,用于象征着水对农业的重要性的仪式上。该容器由碗、长方形木管和羊驼头三部分组成。其中碗和长方形木管是相通的,木管由两条在喷口处相连的锯齿形管道组成,通过管道可将液体倒在地上或河里。在碗和木管连接处有一个羊驼头装饰物。和凯罗杯 (秘鲁印加博物馆藏)一样,碗表面的图案是先雕刻,然后用产自亚马逊丛林中的树脂加热后进行彩绘。中心国案是一个 狮形纹章,侧面还有刻着圣母玛利亚和耶稣基督圣名的盾牌,每头狮子后面都有一个印加战士。道上还刻有彩色的鱼、神圣的坎图塔花和蜜蜂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印加的建筑可以说是印加最杰出的成就,印加人建造了数量繁多且类型各样的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庙宇、地区行政中心、大型仓库、道路、桥梁和驿站等。体现出印加文明的美学理念和精美绝伦的工艺技术。印加时代的辉煌在那些至今仍巍然屹立的巨大建筑物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其独树一帜的“叠石法”和石块间不使用任何粘结剂就能紧密衔接的建筑技术,是印加最广受认可和赞誉的成就之一。在不会使用铁器、未发明带轮子的交通工具、不会制造吊车滑轮等机械工程的情况下,印加人是如何开采、切割和运输重达几十甚至上百吨巨石的,至今仍是待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宇宙的肚脐--印加首都库斯科 </p><p class="ql-block">都城库斯科的克丘亚语意为“大地的肚脐”,即“世界的中心”。印加帝国地形狭长,形状颇似人体,而库斯科刚好居于中间,和肚脐的位置非常接近,因而被称为“肚脐”。</p> <p class="ql-block">库斯科的萨克萨瓦曼堡</p><p class="ql-block">萨克萨瓦曼是建于印加时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位于库斯科城北一座同名的小山之上。是美洲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军事工程之一。据说,库斯科城早先被规划为一座巨兽之城,而巨兽的头部就是萨克萨瓦曼堡。萨克萨瓦曼堡由大量巨石堆砌而成,最大的巨石高约5米,重达 300 吨。15 世纪 70 年代动工建造,2万人耗时半个世纪才完工。印加被西班牙征服之后,萨克萨瓦曼堡遭到多次破坏,但是今天当地人还是会按照印加时代的习俗,在此举行盛大的太阳节庆典。</p> <p class="ql-block">失落之城--马丘比丘</p><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被称作印加帝国的“失落之城”,是保存完好的前哥伦布时期的印加遗迹。位于库斯科西北约70 公里、海拔2700 多米的比尔卡班巴山两座险峰之间的马鞍形山脊上。面积达40多公顷,居于悬崖峭壁之上。外部以石墙环绕,内部小径交错,类似迷宫。全城建筑分为居住区、祭祀区和农业区等几个部分,墙壁主要使用石质材料建成,巨大的石料之间十分紧密,甚至连刀刃也无法插入。由于屋顶使用茅草来覆盖,经年累月,茅草腐朽后,只留下了石墙。远远望去像是一片没有屋顶的房子。1983年,马丘比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石制蛇纹器皿 在西班牙人贪婪地掠夺下。 很多金属制品被熔化制成铸块带回了西班牙,只剩下小部分印加贵重金属物品,但他们基本上忽视了这些不是宗教神像的石器, 所以这些形状、 大小和颜色各异,用于各种仪式印加时期(公元1400年-1532年)的石制工艺品得以流传至今。 这个石制器皿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通过手工精心制作 (切割、 研磨以及抛光) 而成, 有对称的把手,外壁雕 刻着蛇, 蛇头对称地排列在器皿边缘,蛇的身体围绕同心线圈(秘鲁印加博物馆藏)模仿流水。与大型猫科动物(例如美洲狮 和美洲虎) 一样,蛇也被印加人视为神圣的动物,也是印加王室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中型厄普壶 这五个中小型厄普壶,高度不等。虽然它们造型相同,但外部装饰明显不同。印加人通过直接和间接战略来管理其广阔的领土和不同省份中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与身份的各族人民。就像厄普壶虽然通常在国家监管下的陶器作坊制造以达到标准化,但这(秘鲁印加博物馆藏)套厄普壶之间的差异性来源于印加人允许被其征服的地方和省级行政组织及人员用自己的传统符号和风格来装饰强行规定的厄普样式,这种方法使印加人的人力和物力成本降到最低,也是一种机智的外交管理方式。因此厄普器同时具有地方/省与印加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中型厄普壶</p><p class="ql-block">印加时期(公元1400 年一1532年) 秘鲁兰巴里·奥里维拉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印加的艺术和手工制品也是基于过去数千年的经验积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他们的作品体现着自身的美感协同,体现着原材料(石材、金属或纺织纤维等)的精华,也体现着帝国最好工匠的技巧与天赋。不同于安第斯地区的其他艺术,印加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联不大,对建筑、农业和宗教的表现也很抽象。其最明显的风格是喜欢使用内涵丰富的几何图案,自然和动物图案循环出现。使用的色彩主要有黑、白、绿、黄、红、紫色等,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含义,均源自天然染料。目前已发现的主要艺术品种类有纺织品、陶器和金属制品。</p><p class="ql-block">印加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印加的陶器 印加人创造的图像和实物,都基于规则和系统性的抽象几何形式。印加陶器吸收前印加时期的文化精华,并加以创新,把安第斯地区的陶器艺术推到高峰。印加的陶器多由掺有云母、砂子、磨碎的岩石和贝壳的天然黏土制成。陶器上出现的彩绘动物、鱼类、昆虫和人类的变形画像,其形象逼真且辨识度高。即使是人物造型,也被简化为高度几何化的线条。其色调大都以深红色或者棕色为主。其他类型的图案非常少只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陶器上能看到。印加陶器主要用于餐具或日常存储物品、重要的宗教祭祀以及丧葬等活动。1.人形罐 基尔克(公元 1250年-1350年) 这个戴装饰的基尔克器皿被看作是后来被命名为“厄普”的印加器皿的原型。这两种器皿都是颈部较长,腹音部呈球形,腹部有两个对称的把手以及排列有序的装饰图案。 秘鲁兰巴里·奥里维拉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型厄普壶 印加时期(公元 1400年一1532年) 这种中双耳小口尖底的厄普壶,造型典雅、纹饰精美,是印加陶器的杰作。厄普壶的特点是容器两侧有两个手柄,颈 部附近有 有小块或小凸起,使用时印加人用绳子穿过手柄绕在小块上,以便背挎或 手提。厄普壶的尖底使其在放置时可以(秘鲁印加博物馆藏)埋入地下保持稳定。厄普壶有多种用途,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储存玉米和酿造玉米酒,是印加社会仪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厄普壶代表农业产品的使用,尤其是玉米酒的生产及其在宴会和宗教仪式中的使用。</p> <p class="ql-block">猫食人图案陶器</p><p class="ql-block">西坎文化(公元 900 年-1100年) 与其他许多古代文化一样,陶器可以作为传播宗教、宇宙论信仰和观念 </p><p class="ql-block">的重要媒介。在这件黑陶器上,可以看到一只巨大的猫科动物正在把人塞进嘴里,猫的形象与美洲豹相近,这一图像或许来自某个神话故事。 秘鲁西坎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美洲豹把手陶瓶</p><p class="ql-block">印加时期(公元1500年一1550年)这件多色陶瓶装饰华丽,侧面是两条对寸称的大蛇和两个对称猫形把手(从其身上的斑点看出可能是美洲豹)。印加人认为这两种动物是是神圣的。瓶身前后装饰着抽象化的束腰外衣。这些特征表明这个容器可能是在重要仪式或贵族家(秘鲁印加博物馆藏)庭中使用。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长颈瓶(一对)</p><p class="ql-block">印加时期(公元 1400年-1532年) 这类器型的瓶子主要在印加重要的仪式上 上使用。就像凯罗杯和其他类型的印加器皿一样,成对器里体现了印加基本的组织原则,即互补二元性。秘鲁印加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印加的金属器 安第斯山区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智利的铜矿、秘鲁的银矿、玻利维亚的锡矿在近现代都居世界各国之首。拥有冶金技术发展首要的自然资源条件,印加人掌握了多种金属加工工艺,如铸造、锻打、模制、冲压、镶嵌、铆接、焊接等,不仅会冶炼金、银、铜、铅、锡、汞,还会冶炼各种合金,如利用汞提纯黄金,用铜及其合金制造武器、日用器具、工具和利刃。他们制作的黄金制品更是精美绝伦。</p><p class="ql-block">在所有金属制品中,印加人对黄金尤为热爱,他们把黄金称为“太阳的汗”,并且认为黄金有着太阳的色泽,代表着太阳赋予生命的力量。印加人的黄金加工技术远超同时代美洲的其他民族,甚至可以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金银装饰品相媲美。印加人利用黄金良好的延展性将其打成薄片,焊接制作成人和动物的模型,兼具工艺品和祭祀用品的功能。印加无数珍贵的金器,只有少数墓葬和遗址中的文物被保存下来,当年西班牙债台高筑,绝大部分金器被熔化成锭运回西班牙,一部分则被制成奢侈品。图示实验室模拟秘鲁古代金属冶炼</p> <p class="ql-block">祭祀青铜杜米刀</p><p class="ql-block">西坎文化(公元 900年-1100年) 出土于西坎遗址,是一把铜砷合金的青铜刀。到西坎中期形成了一个以大规模生产金、银、砷铜为主的青铜时代。砷铜具有出色的延展性、拉伸强度、硬度和耐腐蚀性,西坎人用 它取代石头、骨制、纯铜,制作各种各样的丧葬用器、实用工具等,例如葬礼面具、装饰性青铜的杜米刀、酒杯、挖掘工具、土块破碎器等。这件青铜刀刀身为半圆形,用于祭祀等礼仪场合。这种刀通常被称作杜米,在克丘亚语中是刀的意思。刀柄的最上方有一排螺旋形的装饰。 (秘鲁西坎国家博物馆藏)刀柄上方装饰着一个坐着的西坎贵族,意在模仿西坎神井彰显其为人间领袖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青铜矛头</p><p class="ql-block">印加时期(公元 1400年一1532年) 一件月牙形青 铜矛头,将木制手柄插入两个圆形开口并用绳子固定,通过旋转矛头以达 到良好的切割效果。 秘鲁印加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金美洲驼雕像</p><p class="ql-block">印加时期(公元 1400 年一1532年)几千年来,安第斯文明创造了大量微型物件。据说这些物件的用途随 时间的推移发生演变。对印加来说,小雕像是他们与山上的神灵沟通的媒介。这件美洲驼雕像采用制作上述男女金雕像的方法,作为仪式上的祭品,通常会被制作成成对的雌雄美洲驼。 秘营印加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1.男性金雕像 时期(公元 1400年--1532年) 这一件是由薄薄的,经过敲打的金片焊接而成的空心履像,它们会被穿上精美的衣物(叫 </p><p class="ql-block">作“kumbi)与精心挑选的“纯洁”的孩子一同作为祭祀仪式(叫作 capacocha)上的祭品。据考古记载,在安第斯山脉一些海拔较高和较雄伟的山峰(海拔约6380米)上发现了举办这种祭祀仪式的的遗迹。这种察祀仪式只在最危险或最重要的时刻举行,例如,在位的印加皇帝去世、新皇帝开始执政或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这些小雕像也是被放在印加帝国各个圣地的重要祭品.男像变大的耳垂表明此人戴过耳饰,呈然这是精英的标志。</p><p class="ql-block">2.女性金雕像 印加时期(公元1400 年一1532年) 工匠锻造的 金银雕塑,有些与实物同等大小,有些则如这件一金缩版本,包括动物、植物和人类等。 印加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青铜斧</p><p class="ql-block">印加时期(公元 1400 年-1532年) 这是一个经过 过锻造的锡青铜斧。虽然它看起来坚固到可以用作实用工具,但它更可能是在仪义式上使用,被插到木柄的窄槽中,并用皮带绑在横杆上。类似尺寸和形状的声斧头中最珍贵的是用黄金制成的,印加王在国礼上使用,将其(秘鲁印加博物馆藏)视为最高权威和权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精英女性的铜镜</p><p class="ql-block">印加时期(公元1400年-1532年) 现在我们认 识的镜子其实是涂有金属膜的玻璃,它能反射光线,产生 </p><p class="ql-block">脸部或物体的准确图像。但镜子有许多前身,这个带长方形小手柄的抛光金属圆盘就是其前身之一。虽然表面已被氧化,但当时它的抛光程度足以(秘鲁印加博物馆藏)作为镜子使用。手柄可能被布或皮革包裹着,方便手持。</p> <p class="ql-block">印加的纺织品 纺织品被印加人视为最有价值的商品,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种植棉花、剪收驼毛,到清洗、梳理、染色、纺纱、织布,再缝合,印加的大部分家庭都参与制作纺织品。印加的纺织品最常见的有上衣、羽毛披风和挂毯。花色设计以对称几何團案为主,印加的纺织品色彩鲜艳,印加人的印染技术很高明,可以染出190多种颜色的线,印加的纺织品对宗教、政治社会和经济等领域的活动至关重要,是社会阶层象征,既可以用来交换货物,也可以用来抵税和作为贡品。纺织品生产包括个体生产和官造两类,官造的精品才可用在宗教祭祀上作为圣物献给神明,或分配给祭祀、将军、贵族使用。线也有粗细贵贱之分,最贵重的是高山羊驼毛纺成的细线。 </p><p class="ql-block"> 1.彩色织锦袋(羊驼毛)</p><p class="ql-block">印加时期(公元 1400年一1532年)</p><p class="ql-block">这件由驼毛纤维制成的织锦袋出土于秘鲁南部的丘基班巴地区,用于盛放古柯叶。古柯叶是安第斯高原地区生活和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件织锦袋上保存完好的红、黄、绿、蓝四种颜色令人眼花缭乱,编织者的编织技术使图案层层叠加。在织锦中间(秘鲁中央银行附属博物馆藏)和下端的流苏都是由精细缝纫的小鸟图案制作而成的,此类图案在上面的方格中也可以找到。</p> <p class="ql-block">印加的音乐 在印加文化中,音乐不仅是娱乐的一种形式,更是传承文化、祭祀神灵的一种手段。印加音乐使用的乐器很多,主要有羽管、竖笛、鼓、木琴等,演奏时非常重视鼓点的准确和节奏的稳定性,展现了印加文化中的纪律和秩序感。1.</p> <p class="ql-block">带绳凤螺壳小号</p><p class="ql-block">殖民时期(公元 1400年-1700年) 至少公元前 1000 年以前, 凤螺这种大型热带海洋单壳类软体动物就被用来制造小号,因为它 能发出一种独特的、深沉且穿透力强的声音。这些凤螺壳小号代代相传直至今天。作为重要的仪式(凤螺、贝壳、羊驼毛)用具,人们坚信它们发出的声音 可以唤醒神和祖先的灵魂。在印加帝国,那些被叫做查斯基的信息(秘鲁印加博物馆藏) 传递者使用此类小号,他们在5 000 多公里长的印加公路“驿站”之间传递信息。每当信息传递者 接近目的地时,他会吹响他的凤螺壳小号提醒下一个信息传递者做好准备。对于一个没有轮式车辆和马匹的庞大帝国来说,这是一个有效的通信系统。</p> <p class="ql-block">印加的首饰 对印加人来说,饰物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越富有,身上的装饰就越多。既包括耳饰、耳塞、手镯和胸针等金属装饰,也包括织进布料里的流苏、锦缎、金属珠和贝壳。佩戴耳饰是王室贵族的特权和标志,贵族还通过在颈部佩戴硕大的黄金吊坠来彰显自己的身份。为更加引人注目,印加贵族会在膝盖以下或脚踝附近佩戴羊毛或棉花做的彩色流苏。取自热带珍稀鸟类身上的羽毛是顶尖的装饰品,也仅限印加王室使用。</p><p class="ql-block">1.灰色宝石项链 印加时期(公元1400年-1532年) 这是一条由穿孔圆锥形方钠石组成的项链。保存至今的印加珠宝中使用的最常见的宝石有方钠石、绿松石和硅孔雀石。并没有文献记载印加珠宝中含有罕见的祖母绿和黄玉宝石,此类宝石应(秘鲁印加博物馆藏 )该是在哥伦比亚和巴 西开采的。目前尚不清楚这种情况是否反映了西班牙殖民者对贵重物品的掠夺。</p> <p class="ql-block">印加的信仰 与印第安人一样,印加人信仰多神教,认为神灵无处不在,但诸神中最崇拜的是太阳神因蒂,认为太阳神能主宰宇宙万物。但印加文明的成熟表现在他们将太阳神信仰与帝国的统治相结合,形成政教合一的国家。印加王自称“太阳之子”,信仰有效巩固了印加王的统治。伴随着印加帝国的征服进程,在被征服地区大力推行太阳神崇拜。为了更接近太阳,印加人选择在山巅之上修建城市,在库斯科和全国各地建造巨大的太阳神庙,供奉金色的太阳神。对太阳神的崇拜也催生了印加人对黄金的热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印加统治者和宗教 </p><p class="ql-block">被称为萨帕·印加的印加统治者被认为是太阳神因蒂的儿子,是这片土地上毋庸置疑的最高统治者,他在死后成为神,继续受到尊敬,并参与尘世的事务。他是世界的轴心,对世界的更新和规律至关重要,这反过来又为帝国及其人民提供了稳定和社会福利。他体现了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连续性。</p><p class="ql-block">印加宗教从根本上可以被看作是对太阳神和印加王(包括他的木乃伊尸体)多种化身的融合的崇拜,以确保现世的和谐与福祉。作为月亮的女儿,印加王的主要妻子库雅的意义和对其的崇拜也不容忽视。正如印加统治者是帝国中所有男性的领导者一样,库雅对所有女性而言也扮演着相同的角色,与她的统治者丈夫一起积极参与所有重要的公共仪式。</p> <p class="ql-block">图帕克·印加·尤潘基的肖像</p><p class="ql-block">殖民时期(19世纪) 这是一幅 19 世纪时虚构的画像,作者是一名匿名画家,根据题名画中人应为传说中的印加第十位国王图帕克·印加·尤潘基,他追随其父亲第九(秘鲁佩德罗德奥斯马博物馆藏) 位国王帕查库蒂·印加·尤潘基)的脚步,向东和向南极大地扩张了印加帝国。</p> <p class="ql-block">印加王的主要妻子库雅</p> <p class="ql-block">印加木乃伊 印加人也有着木乃伊崇拜, 将祖先特别是印加王当作太阳神的化身。 在印加人的信仰中,死去的人永远不会离开活人的世界,只不过是转化成另外一种状态活着,所以印加人制作木乃伊,保持和延续对死者的崇敬。 在安第斯地区,早在公元前 5000 年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木乃伊,比埃及要早近千年。 与埃及人使用香料的做法不同,印加的木乃伊更像一个大大的包裹,一层层裹尸布里包裹着死者生前的纺织物等用品, 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把尸体置于寒冷、干燥、 空气稀薄的山区进行自然干燥。木乃伊通常被放置在墓穴或家庭的神龛中,与生者共处,以便定期膜拜,在家族庆典时会把他们抬出来,喂他们食物和饮品,以维护死者和生者之间的良好关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银制胸针(一组四件)</p><p class="ql-block">印加时期(公元 1600年-1700年) 在玻利维亚的波托西海拔 4100 多米的地方发现了中世纪南美洲最大的银矿。由于采用了汞齐化提银工艺,当时波托西银产量占全世界白银产量的的一半。据估计,直至18世纪末,有超过15万吨的白银从波托西运往西班牙。殖民地的银匠们制(秘鲁佩德罗德奥斯马博物馆藏)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银器,包括这枚带有精美装饰和次等宝石的银制别针,它可能是为一位精英女性制作的。这座矿场的资源 给西班牙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的同时,也使无数被迫在矿场工作的安第斯原住民丧命于此。</p> <p class="ql-block">印加的传统节日一-太阳节 </p><p class="ql-block">在印加人的传说中,太阳神赏赐了金犁和种子,为了感谢太阳神,印加人除修建神庙之外,还经年累月举行盛大的太阳节。至今秘鲁仍在延续这一传统,每年 6月最后一周,在库斯科的太阳神殿武器广场和萨克萨瓦曼城堡举行庆典,祭奉太阳神,也称为太阳祭。图为太阳节盛况(全文完,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