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其毛都边防连建设再回首<br> 二十多年过去了说起这个边防连队的建设还是挺感慨,这个边防连队就是甘其毛都边防连。甘其毛都是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拉特中旗的一个边境口岸,也是一个铁路公路口岸。甘其毛都边防连就位于口岸管理区的西北侧,远远看去是个挺整齐的营区。<br> 1985年内蒙古军区在巴彦淖尔的“川井”召开边防建设现场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周惠,内蒙古军区司令员蔡英参加了会议,会议针对边防部队实际提出:“内蒙古边防大环境艰苦,要把小环境建设好,改造好。并提出边防连队要有一个好营房,一个好菜地,好家属房等具体要求”。 左起郝建军 戴秘书 内蒙古军区蔡英司令员 汤向进 火华(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词作者) 甘其毛都哨所 1985<br> <div> 那次会议的现场之一就是这个连队,只是那会儿这个边防连队的驻地在图古日格,距离口岸24公里,在甘其毛都口岸只有一个小哨所。</div> 老连队(图古日格) <br><br> 过去沿边地区人烟稀少,口岸是季节性开关,开关时边防连队上去一部分人住在哨所,闭关后再撤回。随着口岸的发展和边境地区的社会发展这种临时性上下的执勤方式变得越来越不适应周边的变化。<br><br> 当年的哨所及会谈会晤站 <p class="ql-block"> 会谈会晤站内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适应边境地区的变化,也为了加强边境管理,2004年我们提出把边防连队推上去,也就是前推24公里,在那新建边防连队营房,并提出新建营房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这个举措当时在内蒙古边防一线是破天荒的,虽然符合实际也能加大边防管理的力度,但也遇到不少问题,特别是新建方式是自建。经费,营房设计,选址,施工等都得自己来,因此观望者,不赞成者都有。说实话这是挑战也是机遇,更是一个加强边防建设的新实践。</p><p class="ql-block"> 新建营房的设计是根据连队功能需求先做个大概估算,再加上一定数量的机动面积,然后由专业部门出图纸。当时这个设计有一个思路,就是连队新营房要有一层半地下的面积用作各种库房,也就是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事后证明这种设计很有道理,只需把地基部分加高一点就行,而且半地下的一层有小窗户通风采光,做各类库房非常合适。 </p><p class="ql-block"> 整个建设过程很辛苦也很顺利,入住后对我们的触动也很大,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边防连队前推了,边防执勤方便了很多。过去边境地区纵深几十里没有人烟,边防连队靠后一点没问题,现在边境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很快,要加强边境管理就必须靠前。另一个是边防连队营房建设的创新。半地下室的楼房式建筑,营区建设三区制,即训练场,住宿区,种养殖区。当时北京军区李文华副政委看后赞不绝口并问随行的后勤营房部门人员,你们能设计出这样的营房吗,其实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是否符合实际的问题。也有技术人员说你们建筑面积超标了,我们陪同人员开玩笑说这部分算我们的,言外之意是你没给钱,管不着。另一位北京军区首长说,你们把连队前推这是很有远见的做法,值得肯定和深思。这也是后来我们大规模前移边防连队驻地的开始,当然这些都经过了有关部门的批准。</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专业的事就要从专业的角度去思考,一个边防连队驻地距边境线超过三十公里,骑马或乘骆驼光走到边上就要相当时间,还怎么进行边境管控。</p><p class="ql-block"> 这个营房使用两年后又遇到了新问题,口岸区大开发重新规划需要边防连队搬迁,人家负责部分经费并负责水、电、路的保障,显然这是个好事。而这时我们对边防连队的营房建设又有了新认识,包括会谈会晤站的建设,口岸界碑的管理和家属宿舍的使用,于是新的建设开始了,经费保障还是老办法。一切都很顺利,边防连队也已入住。这时突然冒出来个“说法”,说这地方不好,应该住在山头上,要离边境线远一点。不光如此,对边防连连长指导员宿舍带卫生间等也不满意。</p><p class="ql-block"> 这种看法让基层很为难,从根本上讲主要是源于对边防部队职能和边境地区情况的不了解。</p><p class="ql-block"> 首先,已定国界的边防部队不同于争议地区的边防部队,主要任务是边境管理,是防止偷渡、走私、贩毒,非法越境等。离开了口岸管理区,住到山头上,远离边境线不仅不符合边防实际也不利于边境管理。其次,口岸边防连住在口岸管理区内,水电路都由管理区保障,这个有利条件显而易见,不了解边防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这种保障的难度和重要性。第三,这个点位是军分区和边防团主要领导多次勘察后确定的,并报总部批准的,手续完整,程序清楚。总部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还问:这个点前不久才动过,为什么还要动?我们做了相应的解释后人家才批了。之所以说这一段是因为这个过程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过程不应忘却。</p><p class="ql-block"> 为选好位置,我们曾多次在这一带转悠,后来边防团樊团长告诉我说他看中了一个地方,让我去看看。我俩在现地琢磨,推算,设计,最后做了敲定,就是现在这个位置。</p> 边防连队荣誉室兼风情馆 石头是特色<br><br><div> 这中间还有两个插曲,一个是在转的过程中我们爬上一座山,峰顶凸起的一排石头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排石头上竟然布满了明显是水底生物的化石,我和连长还很认真地端详了一会。后来连长开着车,领着一帮人把这块大石头搬回了连队,放在了连队荣誉室兼风情馆里。</div> 西部树王<br> 另一个是知道了这个连队的管段内有一棵号称“西部树王”的老榆树,我们试过需要五个人才能抱过来,还不算边上裂开的一个大树叉子,这在干旱地区确实是很罕见的。在他们管段内还有岩画,古墓,金矿。<br> 小哨所 新哨所的接待室<br><br><div> 岩画的事也很有意思,连队在一个重点地段上建哨所,边上牧民的水井边上有一堆石块,有一天小战士在打水时发现有个石块上有刻的画,后来专家鉴定是岩画,大概有上千年的历史。于是取回来放在了小哨所的接待室里,并据此发现了旁边沙沟里的岩画群。要知道平均每个边防连的边境管段都在五十公里左右,不了解情况哪行。<br> 那一段日子边防一线也是两手准备,一方面要找合适的位置,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因为水、电、路都是问题。如果要搬迁,需要找水打井,水量要够,水质要符合标准。电要重新架设输电线路,进出道路要新建,这些都需要相当一笔开支,有关方面还不负责建设经费的保障。另一方面边防一线谁都不想动,因为太不符合实际了。就这样拖了几年,新领导在现地拍板:这地方挺好,不用搬迁。现在回顾这一段,再想想当初的“离边近”和“不是在山头上”这两个理由真是怪怪的。</div> 新连队远景<br><br> 箭头所指的是边防会谈会晤站,对方军人常到此就边境地区的有关问题与我方进行协商。<br><br> 训练场 生活区 种养殖区 三区制<br> <p class="ql-block"> 新建后的连队面积更大了,整体设计也更科学了,特别是几个大空间可以展开各种活动。这中间还有一个故事,解放军艺术学院准备派一部分学员到边防来锻炼,打前站的人到这个连队一看很是满意,在连队给李双江打军线直拨电话,说这不错,可以来。学员来时我们才知道是一帮如花似玉的小姑娘,她们还专门给我们带来了李双江老师签名的光盘。而这个锻炼的过程也很有意思。那时我们大部分连队都改造好了,只有一两个连队还在改造中。没改造好的连队就差在常电还没接通,晚上要靠发电机发电。这时小姑娘就会喊:连长指导员发电,我要吹头,要洗澡,要热水,没电这事都受影响。由于电话能直拨,她们就相互比条件,以为领队有偏向,差点闹出误会。不过这帮人离开时领队跟送行的小战士们说,抱一抱,抱一抱啊。小姑娘们都很大方,可小战士们哪敢啊,一再催促下,才假模假式地抱了抱,没准高兴得一晚上都睡不好觉。</p> 半地下室的小窗户清晰可见<br> <div> 看似一个简单的前推位置盖房子,实际上是新形势下加强边防建设的整体思考,同时融入了我们很多的情感和追求,我们想让一线连队的住房好一点,想让他们执勤方便一点,想让他们的家人到一线连队时能感受到光荣与梦想,想到责任、义务和奉献。我们遇到了那个特殊时期,抓住了这个机遇。我是从小哨所,从一线连队走出来的,后又在内蒙古军区机关工作过,今天在这个岗位上就应当不负韶华,有所作为。相信当年的很多人都还记得我在任上的一副对子,上联:不当先进,不当典型,不开现场会。下联:不发牢骚,不讲怪话,也不提意见。横批:我行我素(埋头苦干)。</div> 老七连 刘国光 罗其义 杨树森 甘春声1985<br><br><div> 都说人生能有几回搏,那几年我们在这大漠戈壁、荒漠草原上搏了一把,“五位一体”的边防建设构想全部实现。二十年后再回首,我们还是挺欣慰的。<br></div>